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加强中小学教科研管理的有效策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2 11:40: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加强中小学教科研管理的有效策略
作者:陈彩英 来源:摘自:《江苏教育研究》
-
在贯彻落实党的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我们正在不断认识到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是教师从依靠延长劳动时间或加大劳动强度提高教学质量走向科学、高效教学的最好途径。然而毋庸讳言,对中学一线教师而言,“教学”与“科研”仍然有些像水与油一样分离着、隔阂着、存在着难以融合、顾此失彼的尴尬。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加强教科研管理,为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走出误区,为一线教师教育科研安装驱动程序
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最大的障碍是认识问题。虽然许多学校开始重视教育科研,但总体上还是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和操作上的误区。比如“神秘论”,认为教育科研是教育家、学者的工作,是“象牙塔”里的专业研究者的事情,深不可测.、高不可攀;又如“虚无论”认为一线教师只要学生的考试分数高,就是教育质量高,而教科研只是装点门面,搞不搞无所谓;再如“浅化论”把教育科研仅仅理解为写论文和课题的申报立项……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要让课务繁重的一线教师自觉开展教育科研,那无疑只是一厢情愿。
其实,开展教育科研恰恰是对于一线教师专业成长的关怀。但我们不能把这种关怀简单化,不能只是停留在给任务、下指标、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始终相信和尊重一线教师,用唤醒、激励和鼓舞的方式培植一线教师的科研意识。要真正让教师感受到教育科研既是生存需要,又是发展需要和享受“完整幸福生活”的需要。那么,怎样为一线教师安装教育科研的驱动程序,促使他们自觉地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呢?
首先,我们要让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特征。如果通俗地说,这属于“利益驱动”的外驱程序。事实上,教师生活在教育现实中,要源源不断地接受继续教育和层出不穷的评审考核。在目前不太理想的考核体系下,教育科研(尤其是论文发表)已成为一条硬杠子,强化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硬件式”支撑。因此,教师的职业特点使得无论是从职称评定、荣誉获取还是从专业发展来看,为了自己能站稳讲台和切身利益需要,一线教师就不能不开展教育科研。
其次,要不断增强教师的事业心,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安装“理想驱动”的内驱程序。如果把教育比作一个“场”,那么源于教育内核的教育科研,就是一条条磁力线,它萦绕着教育场,影响并引领着教师的教育行为。我们只有唤醒教师内在的科研需求,才能使教师焕发研究和创造的活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实践表明,培植了教育科研的幸福感,就能够引领教师上有思想的课,做有品质的教育。
二、准确定位,为一线教师教育科研寻找可行路径
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一线教师搞教育科研时面临着各种现实问题,令人发怵。比如:担心选题别人已经研究过,会炒人家的冷饭;担心自己的理论功底不够,会难以为继;苦恼时间不够使用,苦恼手头缺乏资料;困惑于自己苦苦写出的论文不能发表,也困惑于自己的科研对实际教学难有促进等等。
其实这诸多问题,究其原因,皆因我们没能把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准确定位。如果我们用专业研究者的标准去要求一线教师的科研,那么就会出现种种误区;相反,我们要引导一线教师看到自身的优势,主动地在研究中扬长避短。比如一线教师虽然没有专业研究者广博的知识、高深的理论修养、丰富的资料、充足的时间和发表阵地,但他们拥有鲜活的课堂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虽然没有设备完善的实验,但完全可以采用现场研究----在教学现场和教学过程中展开研究。在教学现场有意观察、改变某些因素,发现其中的变化和效果,进而调控教学策略,也能达到研究的目的。例如:某老师为了解决某些学生不交作业的问题,做了三个小实验:先设置难易不同的三套题,把学生分三类各做一套,持续一个月;然后将所有的题打乱,让学生按一定量自由选择作业题,持续一个月;接着,要求学生根据每天所学内容,自己思考选择布置作业题。最后,经过比较分析,终于找到了最能调动各个学生做作业兴趣的办法。
因此,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不需要宏大的理论构建和纯粹的学术研究,相反要强调一线教师的研究路径应定位为教育实践研究。这种鲜活的、多彩的、充满现场感和生成性的研究实践,大致有三种样式:1.亲近叙事,展开教育叙事研究。就是通过对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育生活事件的描述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事件背后的教育意义、教育思想或教育信念,从而彰显教育的本质和价值意义的研究。这种研究方式与教师日常教育生活具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有效降低了教育研究的起点。2.逼近行动,展开行动研究。行动研究重在过程,重在践行和改进。“做中研,研中做”,是一种行进中的研究。它运用的方法往往是综合性的,可以是定性研究,也可以是定量研究;可以用观察法、反思法,也可以用尝试法、实验法。呈现的方式也是多层次、多样性的,可以是论文、报告,也可以是案例、随笔等。3.自觉反思,展开教学反思。这是最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也是最具实效性的研究方式。一般有如下步骤:首先是内部自我对话,即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评价;其次是外显自我对话,把正在做的事写下来,即教学日记;最后与同事讨论,分享思考、丰富经验。
三、注重实效,为一线教师教育科研搭建发展平台
教育科研的核心是课题研究。但由于课题操作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理论性,需要多方面的资源支撑,再加上目前各级立项课题的研究实效性也不尽如人意,常常出现“申报时热情很高,立项后冷落一旁”的局面,所以一线教师往往对课题研究敬而远之。一是畏惧,认为研究是专家和课题组的事;二是担忧,每个立项课题都要几年时间的系统研究,这就使得一线教师常常产生劳而无功的后顾之忧。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坚持自始至终对立项课题采取监控措施,自上而下营造科研氛围,切实提高立项课题的研究实效性;另一方面要积极打造发展平台,引导一线教师“脚踏实地,眺望蓝天”,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土壤上培植教育科研之花。
1..首先要打造学习平台,让读书成为教师搞科研的“专业”方式。学习是教育科研的需要,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教师更新知识、提高素质和业务水平,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更是更新教育观念,“实现思想上的领导”,营造良好的教科研文化氛围的需要。
在读书学习中,教师不知不觉开启了思想的大门,扬起了智慧和理念的风帆,平庸的教书生活因为读书学习而变得风景独好。教师的专业成长还要求教师在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以外,有计划、有重点、有选择地学一些现代教育理论和教科研基本知识.,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科研方法,从而站在一定的高度研究教学。
2..其次要打造交流平台,让备课成为教师教学的“研究”方式。“课”与“课堂”是一线教师的立身之处,因此教师的教科研首先要注重备课的开放性和研究性。上海特级教师于漪曾经有“三次备课出名师”的总结。只有在个人反复备课(先不用参考资料自行备课,再大量参阅资料备课,然后在上课以后作修正性备课)的基础上,适当开展“教育教学研讨会”、“教育教学论坛”等交流活动,才能使得一线教师的教科研生动活泼、不断提升。
3..最后要打造思考平台,让反思成为教师科研的“自觉”方式。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反思的过程是分析、思考、反省、总结的过程,也是促进教师自我完善、不断发展和成长的过程。当教师以自觉反思的姿态开展工作时,工作状态和精神面貌才能焕然一新。首先,反思要有批判精神,要学会以审视的眼光不断探究教育的真谛;其次,反思更多的还需要建设行为,要通过反思优化自己的行为方式,促进课堂的有效教学。


本文来源于枫叶教育网(www.fyeedu.net)
原文链接:http://www.fyeedu.net/info/119239-1.ht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9 09:37 , Processed in 0.19057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