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下中青年书学研究现状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13 17:51: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下中青年书学研究现状反思
                         ——从全国第九届书学讨论会谈起                   
                          杨
全国第九届书学讨论会5月初在山西古县召开,自1981全国书学讨论会在浙江绍兴召开第一届起,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九届。作为书坛高层次的学术活动,其对普及和提高书法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对弘扬学术精神、深化书学研究、推动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当代书法事业的健康发展。
客观地说,本届获奖、入选论文在研究角度上有一定的拓展,基本上可以代表近年来的书学研究现状。而且本届研讨会更符合“讨论会”的特点,不是仓促的领导讲话,然后颁发获奖证书,然后拍照合影,于是就“圆满结束”了。作为本次讨论会的重要程序之一,大会要求四位一等奖论文作者(张恒奎、祝帅、杨频、李阳洪)就各自论文作了汇报,并约请四位专家(曹宝麟、胡传海、侯开嘉、朱以撒)分别做了精辟点评。同时,为进一步深入研讨,与会人员分书法史论、书法理论和书法教育三组,就书学研究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相比于书法展览的热闹场面,学术研讨会就显得有些冷清。本届书学讨论会,专家学者、书协领导、获奖论文作者总共加起来也不足百人,但相比于展览这样的群众性活动,学术研讨会无疑更具有精英性质。单看获奖论文作者,大都是书法硕士、博士,甚至博士后,而且作者单位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我们在肯定当下学术研究越来越趋于专业性和高端性的同时,有以下几点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和反思:
一、如何避免书学界尤其是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为研究而研究”的弊端?
其实,不独书学界,当下中国整个学术界都普遍存在“为研究而研究”的怪现象,这很大程度上归咎于职称评定过程中过分量化“研究成果”,而这些被称为“研究成果”的论文,其实很多并没有含金量。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世界第一,但真正能“指导实践”的却为数不多的原因。此种现象,尤其以高校最为突出。研究的初衷,应该是为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思考,或为了释疑解惑,让人们更接近事务的本质
书学界“为研究而研究”的情况以近十年最为突出,2000年之前专门从事书法研究的人其实并不多,而最近几年随着全国高等院校普遍开设书法专业,尤其是书法硕士、博士生的规模迅速膨胀,为了顺利毕业必须有“研究成果”,同时书法教师也需要“研究成果”晋升职称,但可研究的课题有限,于是就出现了很多人在同一题材上翻来覆去,你方唱罢我登场,看上去热闹非凡,到最后留下的却是一地鸡毛。
二、如何规避因获奖作者过于集中在某一特定群体而造成“研讨会”的“自说自话”?
本届书学讨论会,获奖和入选论文共103篇,其作者的工作单位在高等院校的竟然占到70%左右。这一方面证明了近年来高等书法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培养了大批书法研究人才,但从书学讨论会的角度来看,获奖和入选论文作者过于集中在高等院校却未必是件好事。因为高等院校的作者有着相近的教育背景(尽管各个院校的培养模式不尽相同)和行文套路(尽管每个人的行文风格不同),如果讨论会的作者过于集中在这一特定群体,长远来看,难以真正促进学术上的百花齐放。
三、研究方向上偏重书法史论和书法现象,书法美学方面的文章明显缺失。
    本届书学讨论会获奖和入选论文在研究方向的分布上极不均衡,陈振濂先生在对会议讨论做总结时也提到了这个问题。整体上来看,103篇获奖和入选论文基本上集中在书法史论和书法现象方面,而书写实践、书法理论方面所占比重较小,书法美学方面的文章明显缺失,难道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学大讨论”时过度透支了“美学讨论”?其实,研究哪一方面,不研究哪一方面,和论文水平没有直接关系,也并不影响书学讨论会的整体水平,但为何几乎所有作者都不研究这一方面?是作者的集体无意识,还是有意的避开?这是学术委员会应该思考的问题。
四、我们需要“好论文”,还是需要仅仅符合学术规范的论文?
平时我们会看到很多论文,字数上很具有规模(绝对在5000字以上),有大量的参考文献、注释等,非常符合学术规范,但看过之后要么不知所云,要么看过等于没看(用大量的文字证明了一个不需要证明的问题),这些有文字数量但没有质量的文章,很大程度上都是各个单位量化考核催生出来的泡沫文章。古代那些语录式的书论虽然看似简短随意,但对于书写实践、书法奖赏等多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所以,今后的论文评选在学术规范的要求上是否可以有所拓展?比如,放宽论文字数的限制等等,毕竟我们需要的是有新意、能独创的好的论文。
五、真正具有学术研究能力的青年研究者仍然缺乏。
本届书学讨论会共收到全国各地一千余名研究者的投稿,这个来稿数量和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的来稿数量(五万多件)不具有可比性。从《全国第九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收录获奖论文和入选论文(提要)来看,评委的眼光基本可靠,33篇获奖论文水平明显高于入选论文。但获奖论和入选论文中有些文章的水平与“全国书学讨论会”还是有一定距离的,从这点可以看出真正具有学术研究能力的青年研究者仍然缺乏,仍需要大力培养。当然,特邀的11篇专家学者文章中个别文章有凑数之嫌,这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原载:《书法导报》201266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6 17:23 , Processed in 0.10588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