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忆商友敬老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5 12:19: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忆商友敬老人
陈春
前几天无意中浏览到一条信息,令我心头为之一震,上海的商友敬老师已经过世一个多月了,网上有他的学生建立的“纪念馆”。进入之后,我点烛上香留言:“先生高风亮节,为后辈之楷模,徐州一面之缘,先生乐观、开朗、谦逊之品格铭刻在心。今成永别,悲痛不已。”
2003年,四川《教师之友》杂志作者聚会暨全国第一回青年教师论坛在徐州举行,之前因为连续在该刊发表一些教育叙事的文章(当时教育叙事还是一个全新的写作领域),我有幸被邀请参加。在此活动中认识了商友敬老人,其时老人应该六十有六了。此次活动打破了专家与教师的隔阂,包括在生活安排上也是如此,随意组合用餐、住宿,这样的安排对于我这样的一线教师来说意义很大,多了与一些教育专家零距离的沟通和交流,聆听他们的精彩表达。一个细节印象很深,与商老的第一次见面就在餐桌上,当时,我因为参与一场辩论而迟到一会儿,只剩下外面一桌还有空位,一问还没有预定,那就坐下了,桌上一拨年轻人夹着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凭常识判断这必然是专家,照例又是一番自我介绍(这种沙龙式的聚会自我介绍是第一步,不然说了半天也不知道你是谁),才知道这位就是商友敬老师,当时桌上还有6月7日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中范美忠的朋友吴礼明老师,现在回忆起来,餐桌上具体说了什么,谈的如何印象都不深刻了,但老人那种平和、谦逊的眼神,睿智、幽默的谈吐,至今想起,恍然如昨。
之后在三天的活动期间有过几次短暂的接触,因为会议地点和住宿地之间有很长一段路必须步行过去,可以想见,在这条路上是一种怎样的景象,三五成群,争论、辩驳、赞同、针锋相对、面红耳赤的景象,比比皆是。商老总是一个人拎着纪念袋随着队伍缓缓前行,在争论者没有结果时,忽然有人转头看到商老,要他说几句,他有时幽默一番:听听你讲的,有道理,听听他讲的,也有道理,仔细想想,都是收获。大家哈哈大笑,这种交流就是碰撞、思维的交换,没有绝对的真理,商老或许有他的观点,但出于对后学的鼓励,在这种非原则、漫谈似的交流中,适当的保留或许更为恰当,老人谦和的品质显露无疑。

商老在语文教学上的探索令人尊敬,他著有《语文教育退思录》等等著作,给人以很好的反思,虽然我不是语文教师,但从商老这种求索的执着中,必然收获前进的动力,在曾经十六年的不自由中,商老没有放弃理想和信念,一路走来,感动后学者。记得那天在回饭店的路上,恰好走在商老身边,商老对我们几个年轻人说:读一些书总是不坏的,至少让人不沉沦,与历史对话,总可以找到出路,看到你们争论,吵架,是好事,关乎学术生命力,没有争论的学术没有出路,现在不要有权威,绝对的权威不应该有(大意是这些)。这是多么闪亮的思想,商老一直走在我们前面。在晚间的一些沙龙活动中,时间一直很晚,有一天甚至通宵达旦,友敬老人坚持一起交流,在一些学术问题上也会坚决的发表自己的观点供大家讨论和争议,火热的激情感染着当时在场的每一个人。

在徐州与友敬老人的一面之缘,对于我来说,意义非常,看到一个有良知的公共知识分子情怀,朴素、平和、雅致、博大。现在先生已经驾鹤西去,愿他一路走好。

附录:

商友敬,江苏镇江人,语文教育家。先生先后任教于上海市出版印刷学校、安徽霍山中学、安徽郎溪中学、上海第四师范学校、上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师范大学。并且在上海老年大学兼课二十一年。
先生主要著作有《山情水韵》、《中国游览文化》、《教儿育女最操心》、《语文教育退思录》、《教孩子读古诗》、《坚守讲台》、《过去的教师》、《眷恋讲台》等。
1997年退休以后,先生参与编写了《新语文读本》小学卷、初中卷、高中卷,主编了《教师人文读本》、《现代教师读本——生活情趣卷》、《新语文写作》等书籍,这些书影响了一代青少年和广大语文教师。
先生青年时代曾蒙受十六年冤狱,但仍不改其赤子之心。先生爱旅游、爱读书、爱学生】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2:22:10 | 只看该作者
〈商友敬语文教育漫谈〉目录




读书生涯琐忆
学话
祖父的诗教
祖父的书斋
看戏
听书
习字
对对子
看话剧
听相声
读报成瘾
旧书店的“站客”
一天一本小说
陆行旧事(上)
陆行旧事(下)
乘着歌声的翅膀
听朗诵
迷上新诗
古典诗词入门书
读文学史
点读《史记》
读书方法漫谈
为什么读书
打开窗户
广交朋友
激发情趣
悟得理趣
吟咏体味
切磋琢磨
融会贯通
“活泼泼”的读书状态
万里路就是万卷书
从书名读起
关于内容提要
读序读跋
章节目录
披文入情
因声求气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由浅入深
由此及彼
比较和鉴别
读书笔记
游泳的比喻
登山的比喻
闲书不闲
文章的“诀窍”在哪里
读《作文杂谈》札记
开明传统人文精神
言为心声——读《作文杂谈》札记之二
“辞达而巳矣”——读《作文杂谈》札记之三
课内作文和课外作文——读《作文杂谈》札记之四
多读多写自成才——读《作文杂谈》札记之五
关于写作知识——读《作文杂谈》札记之六
言志与载道——读《作文杂谈》札记之七
按部就班与行云流水——读《作文杂谈》札记之八
思路与字面——读《作文杂谈》札记之九
顺口和悦耳——读《作文杂谈》札记之十
师生之间——读《作文杂谈》札记之十
课内与课外——读《作文杂谈》札记之十二
文言讲座
学文言有什么用
读诗(上)——唐以前的诗
读诗(中)——唐诗
读诗(下)——宋诗
读词(上)
读词(中)
读散曲和民歌
读《论语》
读《孟子》
读《庄子》
读《韩非子》
读《史记》
读唐宋古文
可靠的《文言读本》
语文教育得失谈
爱的平等平等的爱
活泼泼的教育 活泼泼的人
童心在母语中滋长——我的儿童阅读观
小学语文教育得失谈
语言·情感·想象——谈中小学的诗歌教育
语文教学退思录
说背诵
一个教书人眼中的说书人
六十年前的春风
对话还是对立
可亲可敬的孩子和老人
大师们是怎样教书的
用鲁迅的办法来教鲁迅的作品
语文教师书目答问
后记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2:23:51 | 只看该作者
读书生涯琐忆
商友敬

  学话
  我从小怎么学说话的?记不得了。只记得家里人很多:上有祖父母,下有兄弟姊妹十个人,大家都说扬州话,我一生下来所学到的自然也就是扬州话,这是我的母语,以我母亲的话最标准。确实在我心目中,直到现在,她的话最好听,最柔美,最亲切。我庆幸自己落在这样一个语言环境里,言,它有一种磁铁一般的吸引力,学会了这一种华美而又纤丽的语吸引我在语言的海洋里徜徉,无往而不适。以后,不论我在哪里,只要听到有人说扬州话,就感到亲切。当我一个人自言自语的时候,我说的就是扬州话,甚至我现在写这篇文章时,我口中喃喃自语的也是扬州话。这是母亲教给我的语言,它已成为我血肉身躯的一部分了。如今,我们的兄弟姊妹历尽沧桑重新聚首时,说的还是扬州话,我们好像又回到母亲的身边,尽管母亲早已不在了。——我写这些,只是说明了一个普通的道理:母语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是我们的思想和情感的存在方式,而绝对不只是一种“工具”。
  六岁进小学,一口柔美的扬州话成了我受欺凌的主要原因,因为我生活在上海,尽管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五方杂处,而苏北扬州人在这里是最被人贱视的,被辱骂为“江北猪猡”。我正在童年,学得快,不用一年,一口纯正的上海话就学会了。有了一日上海话就能合群,能与同学一起玩耍,我那时已经知道,被人排挤在外的滋味是很不好受很不好受的,我估计那时我一定哭过好几回。当然,与我同时上学的兄弟妹妹也都学会了上海话,在家里我们之这是“家”。
  后来,我的上海话说得很好,能说上海上层人物的礼貌语言,也能说市井之间的世俗语言,甚至能用上海话骂出一连串脏话。最妙的是我能说带有浦东色彩的、苏州色彩的、宁波色彩的、北方色彩的以及苏北色彩的上海话。这当然与同学之间的交往有关,也同我看了不少滑稽戏有关。我用这个例子证明另一个普通的道理:一个孩子的语言适应和同化的能力是很强的,可惜父母和老师对此都不怎么在意。
  渐渐地,我又学到了第三种语言——北京话(小时候被称为“国语”,新中国成立后称为“普通话”),这是我从电影、话剧、京剧和广播里学到的,尤其是听相声,既使人开心,又学到标准的北京话,真是一举两得。那时也有些老师用普通话上课,但大都不标准,所以在中小学的语文课上,我常被老师点中站起来朗读课文。为此,我应该感谢电影演员石挥、张伐、孙道临,感谢京剧演员萧长华、马富禄,更应该感谢相声大师侯宝林、马三立。
  学到了这三种方言,可以并行不悖地运用,到了家里对父母长辈用扬州话,亲切舒适;到了学校用上海话,与同学亲密无间;普通话则是一种比较庄重严肃的语言,在正规的场合如大会发言,表决心、喊口号以及朗读文学作品,则一定要用普通话。这三种方言充盈了我生活的三大空间,我就是在这“三大语言空间”中成长的。
  祖父的诗教
  先祖父佐成先生生于清末光绪元年,读过几年私塾,因家境贫寒而辍学经商。他在发达之后,自学读书,对经史典籍和诗词文学十分爱好。我是他的长孙,当然受他钟爱,在我四五岁时,他就教我识字读书,而我印象最深的是听他吟诗。
  老人在晚年,希望为自己营造一个“优游林下、诗礼传家”的生活环境,对一切俗务全不关心。书房里有两万卷古籍,《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是全的,金石字画也不少。所结交的皆是文人雅士,如诗人高吹万、词人冒广生、画家姚虞琴、学者金其源、翰林钱崇威……这样就自然形成一种文化氛围,我们兄弟姐妹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浸润成长。
  每至黄昏时,祖父常在躺椅上闭目养神,我坐在他身边的小板凳上,听他讲历史故事,或是吟诗。他吟诗当然是用的扬州话,很讲究抑扬顿挫,轻重徐疾。与其说是念给我听,不如说是念给他自己听。时间久了,我听出一些味道来了,他并不是一本正经地教我,而只是念,王维的几十首,孟浩然的几十首,我也跟着他轻轻地念。常常由于一两句好诗,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而使我仿佛跳出了上海滩的石库门,进入了山水佳处,进入了诗人的意境。祖父念诗,有一种腔调,以后我听别的老人念诗,尽管方言不同,这腔调是差不多的,无非是平声缓慢,仄声急促,形成明显的节奏感。尤其对押韵的那个字,念起来特别讲究,显出一种音乐的旋律美。这样,我就渐渐地进入到更难忘的是听祖父唱郑板桥的《道情》。
  道情是一种民间歌曲,清代文人郑板桥的十首道情极富诗意。祖父闲来无事就要哼唱一两首。如第一首《老渔翁》:“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来往无牵绊。沙鸥点点清波远,荻港萧萧白昼寒,高歌一曲斜阳晚。一霎时波影金影,蓦抬头月上东商老师摘录《郑板桥集》山。”我当时最同情是一首《小乞儿》:“尽风流,小乞儿,数莲花,唱竹枝;千门打鼓沿街市。桥边日出犹酣睡,山外斜阳已早归,残杯冷炙饶滋味。醉倒在回廊古庙,一凭他雨打风吹。”——在他的歌声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人生的苍凉,既无奈,又有情。这是一种诗意,很浓很厚很醇很朴素的诗意。它影响了我的一生。如今我也步入老年,闲来无事,我也会哼唱几首郑板桥的《道情》,如今最欣赏的则是《老书生》:“老书生,白屋中,说唐虞,道古风;许多后辈高科中,门前仆从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龙,一朝势落成春梦。倒不如蓬门僻巷,教几个小小蒙童。”——这种滋味是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
  祖父的书斋
  祖父的书斋叫“恕斋”,取《论语》“君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的意思,所以他对我并不苛求,从来没有限定我一定要读什么书背什么书,只是让我随意地在他书堆里翻。
  那时的孩子生活很枯燥,没有电视,又不常看电影。看京剧的机会倒不少,因而对《长坂坡》里的“常山赵子龙”佩服得很,正值日本鬼子打进上海租界,我就想,如果常山赵子龙活在现代,一定能把小日本赶走。看见祖父的藏书百衲本二十四史里有《三国志》,就一定要看赵子龙的故事。祖父笑着解释说:“这是正史,那是演义,不同的。”但是我一定要看,他就把《三国志·蜀志》里的赵云传讲给我听,使我大失所望。后来又逼着他讲《诸葛亮传》这才有了点滋味。由此明白:祖父的书斋里藏着许许多多故事,只有学好了古文,才能明白其中的意思。
  春秋两季的晴日,祖父要晒书,无非是把书箱盖子打开,对着太阳晒上一两天。晒完后,要按目录核对一下,有否缺失。我和弟弟友仁每年都要做两次这个工作,一个人读书名,一个点册数。《四部丛刊》共三千余册,是祖父藏书中的大宗,它的好处有两点:一是全,经史子集古籍中的最重要的著作搜罗齐备,基本不缺;二是精,编者张元济先生遍求海内各大藏书家的善本,加以影印而成,版本绝对可靠。我们每年核对书籍两次,等于上了古籍目录学的入门课,对古代文化典籍有了最初的认识,以后再找书读就方便得多了。可惜,由于自己不用功,不求上进,《四部丛刊》中我真看。其余的,也就是在《续编》里读过一些“淫词艳曲”,那倒真是好作品,但不敢让祖父知道。
  在祖父的零散藏书中,也有不少小说。最可珍贵的是有正书局石印本八十回《红楼梦》,都是工楷誊录的,漂亮极了,简直可以当帖临。我从12岁起,每逢寒暑假都要读一遍,直至初中毕业。后来才知道还有120回的本子,但读到后40回,殊感失望,味道不同。
  进入高中后,平时住校,星期六回家就睡在祖父书房里,发现了一部《聊斋志异》,越看越怕,越怕越想看,好像书中的妖狐鬼魅正在屋前屋后的窗外向我窥探,吓得我睡不着觉。接着,《阅微草堂笔记》《子不语》《夜雨秋灯录》《谐铎》……什么笔记都看,从故事读到掌故。正如祖父骂我的:“正史读得不多,野史读得不少;正书不好好读,闲书拼命读。”不管怎么说,读浅近的古文我是没有问题了。——想不到,这些居然成了我以后教书的“本钱”。
  看戏
  京剧,在我们家称为“大戏”,以别于地方戏(小戏)。我大约是抱在母亲怀里时就看京剧了。脑子里隐约记得看梅兰芳演的《贩马记》,看到李奇在监牢里受苦的一段,我也跟着哇哇大哭,母亲就抱到剧场外的商店里买山楂糕吃。这个剧场就是上海著名的天蟾舞台。
  我从小就在天蟾舞台看过不少戏,尤其是看梅兰芳的戏,可以不花钱,因为父亲在中南银行的同事包小蝶是梅先生的弟子,梅先生演戏时他要包几十个座位捧场,这票子就送给我父亲,这下我就有戏看了,但是功课一定要在下午做好,才能在晚上安心地看戏。
  其实我当时读书的磐石小学就在梅先生家的隔壁,梅葆玖也在那里读书,比我高两级。我常常隔着篱笆偷看他家的生活。“梅兰芳”三个字在我的心目中有很大的分量,他的一举手一投足,尤其是唱腔,在我看来昕来就是美的极致。以后,我又崇拜上了潇洒飘逸的马连良和英武豪迈的盖叫天。20岁以前,我是一个十足的“戏迷”。先是看“白戏”,以后是自己花钱买票看,甚至连夜排队,而座位则从楼下的前排,一直“上升”到三楼。三楼坐着的虽是穷人,但都是“铁杆戏迷”,那里的叫好之声可以“声震屋瓦”,真是“绕梁三日而不绝”。
  高中时代,我常在周六周日到上海戏曲学校的小剧场看戏校学员的演出,票价才一角钱,但演得极其认真。京剧班的李炳淑、李永德、杨春霞、齐淑芳都不错,而昆曲班的蔡正仁、华文漪、张绚看京剧要读懂唱词,《大戏考》是少不了的,那时陆续出版的剧剧本叫《京剧丛刊》也大可一读。昆曲唱词更典雅,不易懂,好家里有一套线装的《缀白裘》,集中了昆曲优秀折子戏的科白唱词,使我大开眼界。读过《缀白裘》再听昆曲,我似乎有点内行”了。我回忆这些,与教书有什么关系呢?现在我觉得,此的关系太大了。一是文化修养,当然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是一脉相承的,一个语文教师有了这点修养,在讲台上的风貌就不相同。二是语言修养,京剧昆曲的唱词都十分讲究声和韵,而和韵正是我们的母语——汉语的灵魂。京剧的唱词虽然并不典,但是它圆润流利,念在嘴里好听,有韵味,是语言艺术的珍品。够欣赏它,进而掌握它的规律,并融化到自己的言语中去,你就成为一个富有语言能力的人,一个出口成章的语文教师。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2:27:09 | 只看该作者
【如果另一个世界也有学校的话,你也一定是一位优秀的老师。】
三忆商友敬
展望之
  老商,病了

  我和老商相识,是在一个特殊的地方。
  他头戴无边的圆帽,身穿厚厚的棉背心,圆圆的脸上似笑非笑,很像北方的地主老财,但是眉宇间透着儒雅之气,一开口,才情、学识、教养全出来了,浓浓的书香。
  悄悄地暗暗地偷偷地交谈着,就像策划一件伤天害理的罪恶之事,我们谈论着苏东坡、曹雪芹、托尔斯泰、罗曼·罗兰、冯至、卞之琳……
  他冒着极大的风险塞给我一册手抄本:黑格尔《小逻辑》。这本书陪伴了我好多年,是我精神领域里的一盏明灯,让我走近辩证法,懂得如何认识与思考问题。我感谢黑格尔,感谢老商。
  我与老商分开了,相互不知音信。直到李贺的雄鸡唱了,天下大白。我在《夜光杯·十日谈》发表一组关于工艺美术大师的文章,他看到了,才通过晚报转来了信。我按照地址,找到了西门里。那是夜晚,弄堂很黑,看不清门牌号,一路上叫喊着:老商,老商……很快从一家石库门房子的后门里有人应了。当时,是否有西哈努克式的拥抱、亲脸,记不清了,心情倒是蛮清楚的,就像电视里常见,失散多年的同志又接上了头。
  然后,我介绍他到我工作的学校来教书。老商的课上得真好,渊博的学识,洪亮的声音,带点扬州腔的京片子,尤其是他那满脸可掬的笑容,捧在手里暖烘烘;上过他课的学生很快都成了他的追随者、崇拜者。
  老商不仅课上得好,还是个不可多得的旅行家、美食家、散文家,他踏遍名山大川,吃尽甜酸苦辣,还用很美的文字记录了它们。
  课上得好,文章写得好,是因为他书看得多,古今中外,尽收腹中。又不仅在腹中,还在家中,他是个超万册的藏书家。书商们特喜欢他,他是豪客,一掷千金。陪他买书是件爽事,虽然没有他那手面,但在边上看看,也气脉通畅。
  老商真爱书。这次动手术,有两家医院可以选择:瑞金和另一家,他毫不犹豫地选了瑞金,理由是,离“天地书汇”近,他可以溜出去买书。
  他要搬家了,这么多的书咋办?他告诉我,没关系,书店里人会来帮他搬的。这样可以放心了,李白、杜甫、狄更斯,哪能由俗人搬来挪去呢。他对书店好,书店也对他好。
  我和他都喜欢喝咖啡与茶,可是几十年来,从未在一起休闲地品味过。他忙,性格又好动,总是来匆匆,去匆匆,约好来我家,迟迟赶到,端起我烧了半天的咖啡,一饮而尽,“味道好,好,茶就不喝了,焐一焐手吧,走了,走了,我还要赶去……”
  朋友聚会,全是老商的话,天南地北,说古道今,眉飞色舞,侃侃而谈;正当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时,他站起了身,“对不起,我有事先走了……”大家目送他那疲惫的背影,苍苍白发,一闪一闪。
  老商累倒了。
  前次,我去看他,约定,病好了,别再坚守讲台,咱老哥俩再去踏踏青山绿水,吃香喝辣,品味咖啡与茶,当然还要买书。
  老商,赶快好起来吧,岁寒年初,这是我向上苍最大的祈求。
  这篇文章在《新民晚报》发表时,老商已经再次住院,病危了,无法阅读;老年大学学生在他耳边,一字一句唸给他听。后来我去看他,晓穆轻轻地对他说:这篇文章给你念过了,写得好吗?他用力地点了点头。然后,他含糊不清地说了一句话,我听明白了:我们心连心。在这之前一天晚上,我去病院看他,他已经说不动话了,我临走时,他突然向我飞一个吻,这不是神志不清,也不是幽默表现,我非常清楚它的意思:最亲爱的朋友,永别了。


  老商,走了

  商友敬江苏镇江人。1937年4月8日诞生于一个有着传统文化的大家庭,他是长孙,深受祖父母的宠爱。他的童年是优裕的,幸福的。
  他的青年时代却是不幸的,长困囹圄,深受苦难。苦难断送了他的青春,同时也意外的造就了他的学识、深化了他的思想、磨炼了他的意志、鋳成了他的人格,使得他离开苦难,一登上讲台,就成了一名优秀教师。渊博的学识,洪亮的声音,伶俐的口齿,循循善诱的态度,上过他课的学生很快都迷上了他。
  他先后在上海市出版学校、安徽霍山中学、郎溪中学、上海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担任语文教学。
  在上海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十四年间,他的教学生涯到达了高峰,多次获得不同的奖项,1997年又得到市园丁奖的荣誉。他教书育人,培养出不少出色的小学教师,在上海任何一座小学,他一进校门,“商老师,商老师,”就会受到热情地欢迎。这是他的荣耀,也是他的快乐。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他在上海老年大学同一个班级,上了二十多年的课。讲完了文学,讲历史;讲完了历史,讲文化;讲完了文化,再讲游山玩水、品尝美食,商老师满肚子的学问,讲不完的讲,一学期又一学期,一年又一年,老年学生听不完的听,只要他开口,随便他说什么,他们都会满足,都会快乐,都能学到知识,得到启迪。这样的老师,这样的学生,太幸福了。一位老师,一个班,不间断地上了二十余年的课,直到生命终了;这在教育史上也应该是罕见的奇迹。
  1997年,他从上海师大退休。退休不但没有中断他的教学生涯,反而将它推向了另一个高峰。
  他扩大了教学领域,几乎走遍了全国所有的省份,走进了无数的城乡课堂,这时,他才真正的桃李满天下。
  教学界认识了一位苍苍白发、满脸笑容、学识渊博、口若悬河的商老师。
  商友敬从一个普普通通的语文教师变成了著名的教育家。
  除了讲学,他还完成了一系列教育著述。这些编著或发展了语文教育的认识,或反思了教育改革的现状,或丰富了教师的精神生活,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
  为了教育事业,他奔波劳碌。
  积劳成疾,他累倒了。
  2007年8月发病,到2008年4月21日逝世,八个月间,病魔折磨着他,他却以乐观无畏的精神与它抗争。
  开刀前一天,他还去书店买书;临上手术台,依旧谈笑风生。
  躺在病床上还手不释卷,实在看不动,就让女儿念给他听;稍有精神,就赋诗撰文。
  几乎天天有朋友和学生前来探病慰问,他不愿别人为他难过,总是强打精神,保持着一贯的健谈状态;很少谈及自己的病情,谈的大多是教育文化。他又将病榻当成了讲台。
  去世前几个星期,他还抱着重病出席了上师大召开的一个学术会议,在会上他说了三分钟的话,依然见解精辟,这是他为教育事业奉献的最后一份智慧。
  他是春蚕,他是蜡炬,用他喜爱的作家沈从文先生的一句话来说:“表现了人类少见的美丽的风度。”
  人们最难忘的,是商老师的笑,在生活里他常常开怀大笑,在讲台上,笑容可掬,我们相信,此时此刻他看到有这么多的朋友学生来为他送行,也会含笑九泉的,尽管我们正在为他洒泪。
  商老师,走好。
  如果另一个世界也有学校的话,你也一定是一位优秀的老师。


  老商,别了


  上课铃响了,请大家安静,商老师笑呵呵地捧着茶杯走上讲台来为我们讲课了。
  今天,商老师讲什么呢,讲历史吧,你博古通今,国政要事,名人掌故,你为我们娓娓道来,让我们把过去、现代、未来接成了连环。
  再讲文学,你擅长古诗和现代散文,就讲你喜爱的汪曾祺。你那几篇脍炙人口的文章《神聊》、《麻将人生》、《扬州话》,是深得汪先生的神髓:精简、淡雅、隽永。
  讲讲教育,这是你近年来最关注的,你到处讲述,到处指点,耳畔不断有你的大声疾呼,要求教育回归人文。有人把你比作点灯的人。
  不过,这个话题,你只能讲一半,一讲到教育的弊病,语文教学的不景气,你会激动,你会光火,声调高了,语辞犀利了,你要拍桌子,骂人了,命途坎坷,屡遭苦难,都没有磨平你的峥嵘头角,你依然有一副刚肠、直肠、热肠、愁肠。
  那就谈谈天下名胜,人间美食吧。
  你热爱大自然,披星戴月,踏遍大山名川,还写成美文,编纂成集,名曰《山情水韵》。还记得吗,多年前,我两策划,合写一部徐霞客传,书名也拟好了,叫一个永不停步的旅人。这就是你呀,在人生的路途上,在事业的大道上,匆匆地不停地赶着走着。
  你特别欣赏梁实秋的《雅舍谈吃》。你也会谈啊,用笔谈,用口谈,谈得我们馋涎欲滴。你,多么热爱生活,富有情趣。
  再谈谈京剧,对于京剧,你也是行家里手。各门各派,你烂熟于心,了如指掌,随口一席话就是一部京剧史。你还会哼唱,你最拿手的是《打渔杀家》,我们不少人有过这个耳福。
  我们都知道,你上完了正课,喜欢闲谈几句,谈谈你自己。你有两大宝贝:家藏万册书和一个可爱的女儿。谈到书,你兴高采烈,最近买到一本好书,谁写的,写了什么什么,赶快去买,赶快看,晚了就没有了,这里有几本,先拿去看吧。谈到女儿更是眉飞色舞,暮年得女,爱如掌上明珠。从小学到大学,父女相依,携手同行,一路上,你为她遮风档雨。如今她已长成一个漂亮、聪明、能干的大姑娘,你洒尽心血,已经得到了丰硕的收获。女儿是你人生的杰作,也是你最大的骄傲。你从手术室出来,女儿伏在你身上,轻轻地将你唤醒,不停地向你倾述她的爱。事后,你得意地说:“我已经听到了自己的悼词,女儿是最了解我的。”
  ……
  商老师,你是上不完的课。你整个人生就是一堂精彩的大课。
  下课铃终于响了,你该走下你坚守多年深深眷恋的讲台;你该去教师休息室,靠在沙发上喝几口热茶,歇一会儿,因为你还要长途跋涉,去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孔子在等候你,孟子、荀子在等候你,朱熹、王阳明在等候你,陶行知在等候你,你将加入他们光荣的行列。
  你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老师,你的教学理念,你的教学风采,会长久地留在人们的心中。你永远是我们大家,我们所有人的商老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4 21:01 , Processed in 0.08523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