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作文的“本真”是什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24 16:52: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文的“本真”是什么?



浙江省温州二中 程永超

“作文”是什么?江西的马豫星老师在《返归“作文”的本真》(《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11期)一文中做出界定,即在“学校教育的班级授课制下,以学生的角色学习‘写’而展开的非独立活动及其结果”,且在此基础上指出“怎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窃以为,马老师的观点深刻独到,但对于“作文”之“本真”问题,笔者还想再说几句。

不可否认,当前的作文教学正行走于“两端”:由过去偏重“怎么写(表达)”到现在偏重于“想什么法子让你写”(激发写作情感),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作文公开课”,教师一改传统作文在表达上的谆谆教导,而是运用各种手段(使用音、像、图、影)煽情启发,以求打通学生文脉,使之落笔成文。据说某些专家认为这是作文教学的“一大进步”。想想也是,既然我们不能“教会学生怎么写”(不少教师本身就不会写文章),那么“激发学生自己去写”总该没问题吧!但是,如此“一大进步”却并没能根除写作的沉疴──“作文教学难提高!”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呢?

笔者窃以为,问题就在于我们教师自己都没把作文的“本真”给弄明白。

“作文是什么”谁不明白?就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方式”,但这对“作文教学”并无多大意义,因为这并没有透视“作文本质”。鉴于此,我倒更认同这样的诠释--- 作文就是“用笔说话,是和所写文章的读者的对话”。(《语文教学对话论》,王尚文主编)如果说我们认同“作文是一种说话”,那么用时髦的术语说,“作文”就是写者自身“言语表达”(外部言语形式)与“表达意向”(其终端即内部言语)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如果说“作文是一种对话”,那么写作者就一定会考虑与自己对话对象(读者)的客观存在且想着如何与之对话。可以说,当“作文”与“说话”“对话”等联系起来时,我们才能从实践的层面来透视“作文的本质”,而“作文教学”才有可能走上理性教学的轨道。

以上姑且是对“作文本质”的透视,再来看看当下的作文现状。

据调查,当前作文教学的最大难题就是学生“无话可说”。尽管原因很多,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我们教师素来都是从“怎么写”入手,而不会想着“怎样去唤醒学生写作冲动”,使之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作文欲望。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就曾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既然学生言不由衷、无话可说,你还要强迫着写,写出的东西自然是真情缺失、没有灵性了!鉴于此,当下作文教学趋向就变成了教师想方设法营造一个兴致勃发、情感萌动的写作氛围,让学生自己的思想情感畅快地表达出来。用叶老的话说,就是“为学生着想,钻进学生的心里去考虑,务必使他们有话可说”或曰:“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心里话,用自己的语言一股脑地表达出来!”

好了,圈在学生心中的“思维情感枷锁”终于有望打破----学生有话可说了!” 但是,“有话可说”就一定能“说得出、说得好”?学生就真的能写出文章来?实践证明:不一定!尽管教育家赞可夫说“放手让学生去写,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能写几句就写几句”的“自由创作”是何等的惬意。但是,语文教学中的“学生写作”绝不等于“文学创作”,它的指向不是培养“作家”,那种想当然地认为学生“有话想说”就“一定能写出来”的理想境界还没有到来。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作进一步阐述。

一、意不称物,辞不达意

有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残疾人运动会,美丽的汗水从最可爱的人身上掉下来,这是缺憾美……”这是一个在表达上“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典型例句。其实这位学生想表达的内容是:残疾人在运动会的流下的汗水是美丽的,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残疾人是有缺憾的人,但是他们创造了佳绩,创造了美。如果这位学生理清思路,他还可以更加连贯而有文采地表达:残疾人的人生是有缺憾的,但他们并没有怨天尤人,让遗憾伴随终身,他们用自己的汗水挥洒征途,在残疾人运动会上创出辉煌的成绩,这样的人不是很可爱吗?你不觉得在他们身上散发出一种异样的美吗?无庸置疑,学生想把自己内心“想法”明白晓畅地表述出来,但事与愿违,作者“内心意向”在转换为“外部言语”时出现了问题。

二、时尚前卫,泡沫横流

当前时尚(网络文化)已成潮流,这已不可避免地影响学生的作文语言。譬如有学生写道:“霸王骑着乌骓化为鬼雄,虞姬将生命之花化作了矛尖的湛蓝,于是心被感动了。”“没有刘邦,哪来的张骞扶着驼铃走向天山的雪莲?没有刘邦,哪来的卫青舞着旌旗奔向大漠的飞沙?”“给所有的事物一个旁观的眼神,让历史的车轮碾过额头,留下赞许的痕迹……”文章乃表情达意之物,用如此语言这般叙事,看似文采飞扬且洋洋洒洒,但笔落千言却晦涩难懂,让读者有不知所云之感。难怪人们担忧,当前“泡沫语言”横流于中学生作文笔端,情况越发严重。

三、荒诞无据,价值缺失

江苏的金光老师曾在《对另类作文应另眼相看》中记录了这样的语言片段:(1)“几百年过去了,人民不再怀疑亚里士多德,直到二十世纪中叶,英国科学家伽利略做了个震惊世界的实验,他在几千米的英国斜塔上,把一团纸和一团泥从同一高度同一时间放下……”啼笑皆非的文字,我们不知道是作者的确不知原委,还是他故意写之以显“另类”。(2)“当我被抱出产房门时,看到的是爸爸、妈妈的喜极而泣,妈妈的泪滴到我的小脸上是热热的……”写作过程中学生想象力被激发,神思飞动,纵横驰骋,无疑是好事!但“神思”不等于“胡思”,某些无视客观事理,人理常情的想象是令人不可思议的。

通过以上事例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由于词汇贫乏、语用技巧缺失等原因,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往往“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陆机在《文赋》中就曾说过,“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如此看来,激发学生写作欲望,使其有“喷薄欲发”的写作冲动很重要,但这仅是“作文活动实质展开的必要准备”(写什么)。同时,作者还要考虑如何将内心的“欲望、意图”表述出来(怎么写),考虑读者能否看得懂,与你“对话”是否有意义等问题。如此看来,作文教学仅仅激发学生写作欲望是不够的,教师同时还须引导学生如何与“自己对话”(将“内部言语”转化为“外部言语”),如何在“对话”中实现用最理想的“语言”来完成最准确得体的表达。作家孙犁说:“从事写作的人,应当像追求真理一样去追求语言,应当把语言大量贮积起来,应当经常把你的语言放在你的心里,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它们。”其实,古人在这方面已留下太多佳话,譬如贾岛“推敲”之故事;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等等,不胜枚举。

综上简述,当下作文教学的确要注重学生写作思维、写作情感的培育(写什么),因为学生在作文中普遍存在的就是情感缺失、思路狭隘等问题。但是,作文教学又不单单是思维启发、情感培育,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学习如何去表达(怎么写)。其实,作文教学中“思维情感”与“语言表达”之间关系就如同一块硬币的两面,存乎一体,不可分割,不存在孰重孰轻的衡量。争论这一问题就如同争论“两个文明孰重要”一样,到后来才明白“两手都要硬”。我们说,作文思维引导、情感激发本来就脱离不了语言表达,且只有寄托于这一“美丽载体”才能有血有肉有灵有性地进行;同理,语言是思维与情感的语言,学生作文的语言要符合学生思维情感的发展,绝不能脱离或超越思维情感而矫揉造作。惟如此,作文教学才算真正“返归作文的本真”状态了。


2011-09-16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08年第3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8 14:44 , Processed in 0.08256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