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日本作文经验中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20 23:53: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日本作文经验中学“设计”
福建   曾扬明
研究国外作文教学,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思考,而是辨证地看他国的成功经验。在世界多元文化的今天,探讨我国的作文教学,应进行思考和选择其成功经验。我们把眼界放宽些,不崇拜,不盲从,而在从中寻找“自我”,改进自己的作文教学。下面,笔者从日本作文教学中汲取的成功经验,谈谈我个人的思考与实践,以求同仁交流探讨。
一、唤醒习作的读者意识:依对象,一题多作
日本的国语课程非常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把它作为教学的第一要力。日本《小学国语学习指导纲要》十分醒目的把它们重新组合成“听说”“写作”“阅读”,将表达分为说和写,一分为二。你看,日本的国语把“写作”排在“阅读”的前面,可见,日本的国语十分重视表达的训练。日本《国语纲要》对习作目标的描述(以第三四学年为例)中明确指出:依据对象和目的明确写作。请看日本小学作文的一个题例:
在日本长崎县农村小学中,女孩子经常生头虱,于是教师组织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调查,其项目有:1.捕捉虱子的方法,2.虱的实际观察,3.虱的危害,4.虱的传播,5.虱的成长过程,6.虱的驱除法。调查进而发展为对生活问题的研究。
就这题例,同样调查“女孩子经常生头虱”这一件事,学生可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并可任选一个项目作为自己的写作内容。
如何理解“依据对象和目的明确写作”?我们理解为:一是重视读者对象;二是要求学生多角度思考;三是写作训练分项,即训练要求多样化。这和我们提出的“交际作文”不谋而合,就是以交际为核心的习作训练。这让我想到曾经提倡“一题多作”的训练方式。老师,当你看到“一题多作”习作模式,或许你就想到,语文教师对学生的书面作文进行批改之后,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批语对自己的作文再修改,反复多次。的确,这样的模式曾看到了我们作文教学的生机。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一个新的问题又困惑着语文教师——对同一个作文题目反复改,反复写,引起了学生的厌倦情绪,学生如此的“一题多作”积极性远不如我们预料的高,仍存在“角度单一,千人一面”的现象。
然而,从日本的“读者对象”关键词,我想到了,他们在语言要求方面,要适合于读者;在立场方面,写给不同的读者,要体不同的表达侧重点。可见,“一题多作”应改变习作实践方式,即同一题材习作,以不同的角度写给不同的读者,就会生成不同的表达内容。下面,结合我的习作课例试以析之: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习作四》:围绕“感动”这个话题,诉说故事,畅谈想法,感动心灵。其中有一学生写“一个年老的奶奶,每天都以虔诚的心前往离家五里路的一座“风水亭”前烧香点火,我一直反对她的做法,但被她这种坚持不懈的行动感动。”这样一件事,如果从不同角度写作,就会产生不同的内容。下面,以表格简要列析。
              
读者对象
写作内容
表达的意图
家人(母亲、父亲)
向爸妈介绍奶奶烧香的行动,被她的行为感动,同时劝说爸妈做奶奶工作。
感动中劝告
同学、伙伴
向同学介绍她奶奶的虔诚之心,感动之余,请求同学帮她出主意
感动中请求
老师
老师介绍奶奶的虔诚之心,表示要学习她的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感动中学习
作文编辑
向编辑咨询奶奶的这种做法,并质疑奶奶的思想。
感动中质疑

二、改进“生活作文”的模式:先生活,然后习作
大家都知道,作文,要贴近生活。为生活而习作,还是为习作而生活?不同的提法,价值取向就不一样。我们先看日本的生活作文,野村是“生活作文”代表性人物,他所提出的学问文章(日本野村将作文分为三类:文学文章、实用文章、学问文章),即是生活调查文,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后再写作文。这样的作文形式,让学生先去生活,在生活中观察、体验,再回到学校交流讨论,形成文字,时间不局 一、二节课。这样的模式值得我们深思,日本学者认为它不仅着眼于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提高,还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生活世界,学生主体性人格在其过程中得以形成。
请看日本一则“先生活后作文”的习作题例:
“朱别川的污染和鱼的生活”的调查报告,学生通过调查河流鱼以前和现在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水质的污染(取样化学分析);污染和鱼的生存关系(实验);污染水中的鱼的死因(对比实验)从而得出结论。
(日本的生活调查文,即让学生提前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思考与生活有关的问题。如此,在表达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研究能力。)
反思我们的习作教学模式,大多是为作文而生活。生活是为“了解生活,发现题材”,这和日本在了解生活,发现题材的情况下“思考生活,研究生活”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国内,我们经常看到先活动,再联系生活把活动或游戏写成作文的课例:如,笔者在一次习作观摩课中,目睹过一个值得思考的一等奖课例:一个老师以写“一次有    体验”的习作指导课。课前,老师要求一个学生用红领巾把眼睛蒙住,在舞台上找某个同学,当场表演盲人生活的情景。学生观察后再写作。教师在一旁认真地指导怎么描写神情、动作、心理等。整堂课看起来生动活泼,得到了很多听课老师的好评。
这样的课,学生用红领巾当习作课的道具是否妥暂不谈外,这样的体验与盲人的真实体验一样?作文本身难道可以仅仅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无视捏造的虚假故事?这一教学法在实践中产生了背离生活、虚假作文的问题,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细比日本的这种为生活而作文的思路,再细细回想我们这样的习作指导课,这种教学观念有一定的问题。
可见,为生活而习作,生活在前,体验在先。为习作而生活,则先提出写作要求,再通过生活,让孩子观察体验,生活在后,体验在后。所以,日本生活作文给我们的启示是,生活在前,让学生先进入生活,体验,再形文。再以这位老师的“一次    体验”为例,笔者改变了课堂当堂指导作文的方法:
周末,我建议学生体验一下卖报纸(帮商家发宣传单也可)的经历,然后再将经历感受写成一篇作文。内容是:记住时间、地点、以及天气、心情,要注意身边相关人物的活动、态度等。结果学生体验到自己对劳动的认识,对父母的理解。
实践中我得出:这样的作文活动,学生是通过自己的耳朵去听,自己的眼睛去看,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实践并思考生活,强调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发现。这比空洞呼吁写作要真实,要真情要深刻得多。这样的作文,学生对父母劳动成果的爱惜,不是简单的道德反省,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获得了一次体验,受到了比道德反省更加深刻的教育。
三、提高读写结合的效率:感想文,换种视角
写感想文,是日本中小学作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文体。在日本小学,读后感的写作和我们一样结合课文阅读进行,几乎每篇课文教学都有写读后感的要求。一般分两次写,第一次称为“初发的感想文”,属初读课文后安排的一个环节;第二次感想文是课文讲读计论以后写的感想文。要求严格,学生写完后一般要求用正式稿纸誊写端正。
日本的感想文和我们的读书笔记类似,但区别很大,他们重视读写的整体性,而我们的读书笔记虽形式多种,有记录,有感想,有随笔,但一般局限于文本的空白点或拓展性的练笔,短小,随意。如何改变我们当前这种单一的读书笔记形式呢?笔者曾在课堂中多次实践。下面以人教版教材为例,以表格试作简析:
        
课文题目
改写视角
读写意图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鲸》
改写成童话《鲸的自述》
把说明文改为童话,把书本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
改变表达思路。先写作者长大后故事,再回忆作者小时候爸妈的教诲,再得启示。
把课文中作者成长的所悟放在前面,再把小时候放鱼的故事放在后面。调整原文的表达思路。
六年级下册《鲁滨逊漂流记》
转述故事给父母亲。以自己的视角,并以书面的形式讲故事。
以自己对鲁滨逊故事读悟所得,转述故事。培养学生的言语转化能力。
这种读写结合的形式改变了当前常见的 “细”“碎”的随文练笔,不是说细节性练笔没有效果,而是说这样的练笔只停留在写话的基础上,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写作构思能力得不到提高。这种读写结合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情境性。儿童的思维本身具有形象性特点,他们的表达一般依赖一定的情境。以上的几种策略中,都有一定的情境,便于儿童乐于表达。
二是游戏性。游戏是儿童的象征,游戏是儿童的精神,儿童喜欢在游戏中学习。以上几种策略中,儿童都在活动中练笔,轻松,没有压力。
三是探究性。探究性学习就是针对一个问题进行研究、探索。以上几种策略都含有探究意识:探究原文的主人公,探究原文的表达形式。这样的练笔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原文表达方式的诸多认识。
                                            此文刊于《小学创新作文教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8 22:46 , Processed in 0.07763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