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4|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全国中语会会报《语文报-初中版》刊发本站管季超4篇书法导赏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22 13: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摩崖丰碑《石门颂》
! n0 n9 [) Q2 V9 y2 n6 q. I0 a
——与爱好书法的初中生阿捷谈隶书之美
6 |7 J; Q5 @  ~
■文/管季超



3 {" v5 b! L% t
    星期天下午,邻居家正读七年级的阿捷小朋友到我的书房来聊天。



   ■管季超:阿捷,考考你。汉字形体演变,有哪几种形态?0 C0 B* j+ ]& h* n& r6 z( j8 N
    □阿捷:这我知道。按出现的时间顺序大致有这样几种形态:1 z# ]! u5 `1 m" ^2 D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3 s# k* D1 ^! @( X% k1 u
    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个词“隶变”,正想问问您是啥意思。



    ■管季超:“隶变”,是指汉字形体由秦代小篆到汉代隶书的演变,是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的一次质的飞跃。这一个变化过程前后经历了近千年的时间。正是由于这个变革,咱们的汉字完成了由繁难的、图案化的、形态不固定的古文字向简易的、符号化的、有着统一规范的今文字的转变,走上了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道路。



   □阿捷:我发现,与隶书比较,篆书的笔法比较单一些。隶书的样子有明显变化,由长方变为扁方,书写起来应该比较快一些吧?



  ■管季超:实际上,隶书就是因篆书的简约与急就而产生的。卫恒《四体书势》说“隶书者,篆之捷也”。



   □阿捷:与篆书相比,隶书最有趣味的地方是横画最后翘起来的尾巴,像古建筑上的飞檐,像鸟儿飞翔时张开的翅翼。



    ■管季超:古人用“蚕头雁尾”来形容隶书的横画。你看,“蚕头”是横画的起笔部分。它不是直接向右移动,而是从右往左的逆势,笔锋往上再下压,转一个圈,形成一个像“蚕头”的顿捺,才继续往右移动。到达水平线中段,慢慢拱起,然后笔锋下捺,越来越重,再慢慢挑起,仍然用转笔的方式向右出锋,形成一个上扬的“雁尾”。



   □阿捷:很有装饰感啊!也很抒情!



  ■管季超:到汉代,“隶变”过程彻底完成。隶书是汉代最具代表性的书体。直至当代,隶书仍然是书法家最常使用的书体。! _0 W$ J( ]) S, Z& ?4 m
    □阿捷:您选一件隶书名作给我讲讲吧!



    ■管季超:咱们来欣赏一下《石门颂》。(见图)这是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汉中太守王升书写刻在摩崖上的字迹,内容是记叙司隶校尉杨孟文主持修复褒斜栈道的事迹。“摩崖”与一般石碑不同,它是利用自然的山石崖壁,略微处理之后在上面刻字。: R' y+ O! [5 c  b. R
    □阿捷:峭壁悬崖,陡峭险绝,将书法作品“发表”在那上面,可比现在在展厅里“展示”有气势多了!, R) |' W; W6 ?" Q, _! O1 S& e
    ■管季超:你看,《石门颂》笔势恢宏开张,线条的紧劲连绵,波动跌宕,与《乙瑛》、《曹全碑》不同。5 B! x' b, J; u' G& }* T
    □阿捷:这件碑刻作品结体有很多变化,用笔也比较放纵,我猜想书写者挥写时是非常轻松愉悦的。您看,有些字好像并不按“规矩”来写,夸张地拉开笔画,特意地铺张了线条的气势。例如“高祖受命”的“命”字,末笔拉得好长哦。2 Y: q& B( Q$ T( }7 n
    ■管季超:你的感觉是对的!你看这一部分,“王”字还比较“规矩”些,“升”字则极尽变化,头三笔都是曲线,末一笔则又挺劲而有意地拉长了。假如将这个字看作一个舞者,那么横画就是舞者张开双臂,末一笔则是舞者蹦直了腿,正在尽情地欢舞。



   □阿捷:我想,书法的抒情性也就体现在字里行间了。3 M) E4 @$ n3 V
    ■管季超:正是因为《石门颂》用笔圆劲纵放,飘逸多姿,结体洒落自然,所以书法史上有人称之为“隶中草书”。《石门颂》与一般隶书作品常见的端肃的面貌是有所不同的,个性非常鲜明。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谈到书法时说:“中国的书法本是一种类似音乐或舞蹈的节奏艺术。它具有形线之美,有感情与人格的表现。它不是摹绘实物,却又不完全是抽象如西洋字母,而保有暗示实物和生命的姿式。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代替了它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三代以来,每一代有它的书体,表现那时代的生命情调与文化精神。”- {$ k" d0 c, H0 l9 y, L
    我们在欣赏古代经典书法作品时,要细心地去分析,感受其中的美感,体会书写者挥写时的内在情感。  W0 l/ @/ j( B7 O9 ~
    □阿捷:临摹《石门颂》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管季超:临摹名作,可以进一步体会书法经典的精微之处。临写《石门颂》,要注意逆锋起笔,中间行笔不要太快,收笔要回锋。此碑飞逸是其外貌,圆浑挺劲才是内质,切忌写得草率浮薄。: d; X* p  R  X$ L9 `




9 B1 X5 `. a% F
    ■[本期思考练习题]. T! S  G9 l$ ^* @6 j
    1.试将《石门颂》与《曹全碑》、《张迁碑》作形态上的比较,分析其异同。0 g( b% C' [- _' T, w4 e
    2.摩崖石刻作品距今时代遥远,风吹雨淋,加上人为的损害,常常出现不少残破,即所谓“古花”。观赏时有一种历史沧桑感。我们在临摹时,又该如何处理呢?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2 13:15:03 | 只看该作者
摩崖丰碑《石门颂》

——与爱好书法的初中生阿捷谈隶书之美
- Z
■文/管季超
! N- s0 m+ ], e- g+ f; i8 @0 d

   星期天下午,邻居家正读七年级的阿捷小朋友到我的书房来聊天。
    ■管季超:阿捷,考考你。汉字形体演变,有哪几种形态?% P8 c* m4 ~9 j3 l; m8 a* q
    □阿捷:这我知道。按出现的时间顺序大致有这样几种形态: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7 [5 S. v: G; d% ~! v: m
    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个词“隶变”,正想问问您是啥意思。4 X% f% c" M' d
    ■管季超:“隶变”,是指汉字形体由秦代小篆到汉代隶书的演变,是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的一次质的飞跃。这一个变化过程前后经历了近千年的时间。正是由于这个变革,咱们的汉字完成了由繁难的、图案化的、形态不固定的古文字向简易的、符号化的、有着统一规范的今文字的转变,走上了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道路。: @* Y. ^7 w* m- Q; D5 E
    □阿捷:我发现,与隶书比较,篆书的笔法比较单一些。隶书的样子有明显变化,由长方变为扁方,书写起来应该比较快一些吧?
    ■管季超:实际上,隶书就是因篆书的简约与急就而产生的。卫恒《四体书势》说“隶书者,篆之捷也”。
   □阿捷:与篆书相比,隶书最有趣味的地方是横画最后翘起来的尾巴,像古建筑上的飞檐,像鸟儿飞翔时张开的翅翼。
   ■管季超:古人用“蚕头雁尾”来形容隶书的横画。你看,“蚕头”是横画的起笔部分。它不是直接向右移动,而是从右往左的逆势,笔锋往上再下压,转一个圈,形成一个像“蚕头”的顿捺,才继续往右移动。到达水平线中段,慢慢拱起,然后笔锋下捺,越来越重,再慢慢挑起,仍然用转笔的方式向右出锋,形成一个上扬的“雁尾”。3 F/ u" L7 M" V) W3 b  W
    □阿捷:很有装饰感啊!也很抒情!
   ■管季超:到汉代,“隶变”过程彻底完成。隶书是汉代最具代表性的书体。直至当代,隶书仍然是书法家最常使用的书体。
   □阿捷:您选一件隶书名作给我讲讲吧!7 {2 k; x( x3 j
    ■管季超:咱们来欣赏一下《石门颂》。(见图)这是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汉中太守王升书写刻在摩崖上的字迹,内容是记叙司隶校尉杨孟文主持修复褒斜栈道的事迹。“摩崖”与一般石碑不同,它是利用自然的山石崖壁,略微处理之后在上面刻字。
   □阿捷:峭壁悬崖,陡峭险绝,将书法作品“发表”在那上面,可比现在在展厅里“展示”有气势多了!
.    ■管季超:你看,《石门颂》笔势恢宏开张,线条的紧劲连绵,波动跌宕,与《乙瑛》、《曹全碑》不同。6 v) C; c$ H* C& }+ t/ T( V
    □阿捷:这件碑刻作品结体有很多变化,用笔也比较放纵,我猜想书写者挥写时是非常轻松愉悦的。您看,有些字好像并不按“规矩”来写,夸张地拉开笔画,特意地铺张了线条的气势。例如“高祖受命”的“命”字,末笔拉得好长哦。/ l: ^+ n) }/ t
    ■管季超:你的感觉是对的!你看这一部分,“王”字还比较“规矩”些,“升”字则极尽变化,头三笔都是曲线,末一笔则又挺劲而有意地拉长了。假如将这个字看作一个舞者,那么横画就是舞者张开双臂,末一笔则是舞者蹦直了腿,正在尽情地欢舞。
   □阿捷:我想,书法的抒情性也就体现在字里行间了。
   ■管季超:正是因为《石门颂》用笔圆劲纵放,飘逸多姿,结体洒落自然,所以书法史上有人称之为“隶中草书”。《石门颂》与一般隶书作品常见的端肃的面貌是有所不同的,个性非常鲜明。2 O4 D  m$ D7 X" u# E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谈到书法时说:“中国的书法本是一种类似音乐或舞蹈的节奏艺术。它具有形线之美,有感情与人格的表现。它不是摹绘实物,却又不完全是抽象如西洋字母,而保有暗示实物和生命的姿式。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代替了它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三代以来,每一代有它的书体,表现那时代的生命情调与文化精神。”. w9 @: d& x" J+ @
    我们在欣赏古代经典书法作品时,要细心地去分析,感受其中的美感,体会书写者挥写时的内在情感。* o/ S5 S7 \8 O% I2 i
    □阿捷:临摹《石门颂》时要注意些什么呢?7 y, _- _1 o4 u3 {  ?
    ■管季超:临摹名作,可以进一步体会书法经典的精微之处。临写《石门颂》,要注意逆锋起笔,中间行笔不要太快,收笔要回锋。此碑飞逸是其外貌,圆浑挺劲才是内质,切忌写得草率浮薄。
6 U4 U7 n3 _8 h6 c

    ■[本期思考练习题]( U' ^" U- h/ M* |( i
    1.试将《石门颂》与《曹全碑》、《张迁碑》作形态上的比较,分析其异同。  Z- d  J" |" x1 o0 ~7 ~" i
    2.摩崖石刻作品距今时代遥远,风吹雨淋,加上人为的损害,常常出现不少残破,即所谓“古花”。观赏时有一种历史沧桑感。我们在临摹时,又该如何处理呢?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2 13:19:03 | 只看该作者
行书绝品《兰亭序》
0 I: x0 D- T) ]' B6 P2 u- @
——与爱好书法的初中生朋友晓宇谈行书之美


■文/管季超




    星期天下午,晓宇又到我的书房来聊天。



    □晓宇:管老师,我们学校书法兴趣小组的老师告诉我说:“《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您给我讲讲《兰亭序》的来历吧。”( n* P- o2 b( U& U5 }2 D

   ■管季超:《兰亭序》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大书法家王羲之写的一篇诗集的序文,所以叫《兰亭序》。* j" h# V8 S( h5 d4 t* Q
     那一年的3月3日,王羲之和他的友人谢安、孙绰、还有王羲之的两个儿子徽之和凝之,一共有四十一个人,一起到会稽山阴(也就是现在的绍兴)兰亭这个地方行“祓禊”之会。晓宇你看,《兰亭序》中不是有“修禊事也”这一句吗?“修禊”是拔除不祥邪秽的风俗,文人们也正好趁这机会到户外吟咏赋诗,来个“雅集”。
$ z6 i0 L7 u& h7 u8 D" B: c
7 O$ s! ]1 F- ]
     □晓宇:就是如今朋友们在一起开“派对”。3 N  L3 [, k7 S0 B6 b
9 x; p9 e5 v4 ?9 x8 F$ ~4 ^! N  ]
     ■管季超:可以这么理解,但情调是不同的。那一天的天气很好!“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初春时节,正宜于春游。环境呢,也很美!你看这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真是山水佳境啊。他们这四十一个人前呼后拥来到“曲水”,玩起了当时盛行的“流觞”游戏。也就是让酒杯在“曲水”中顺流而下,停在谁跟前谁就要饮酒赋诗……



  □晓宇:这帮人可真会找乐子!好酷哇!4 T0 h) r) `) u7 C) B! V- x4 W
5 O0 J( E! i& K* C7 K  U
    ■管季超:苦中作乐吧,当时正逢战乱,谢安他们都是避战乱南渡江左的名士,心中是有愁苦的。: h1 h* x+ j" |( L# z
    但是这一天他们是玩得真高兴!面对春光烟景,大家开怀畅饮,放喉歌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度过了欢悦的一天。那一天,四十一人共作诗三十七首,编为一卷。作为活动的发起人。王羲之被推举来写一篇叙述当天游玩情景的《序》文。
% C8 b/ ^% |; k: G$ K; l
) A3 e% J$ Y6 j' s7 ^
     □晓宇:我推想王羲之怕是喝得有点大了。您看,这篇《序》上有几处涂改。



    ■管季超:你的想象很有道理!王羲之大约是带着微醺的酒意写的这篇《序》,趁兴一挥而就。这是一件未经誊抄的文稿!



    □晓宇:呃!我想起来了。我们书法老师说:唐代中期的颜真卿为祭悼安史之乱中死去的侄子而写的《祭侄文稿》和北宋苏轼被贬黄州,在流放的苦闷中写下的《寒食诗》,也都是草稿,分别被后人称为“天下行书第二”和“天下行书第三”。



    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草稿反而成为书法杰作了呢?




■管季超:你这个问题问得真好!; t* c6 }! @5 o, {& |$ a. T
     我是这样想的:人在最高兴、是苦闷、最痛苦的时候下笔写东西,最容易带感情。写文章如此,写书法也如此。你看这件《兰亭序》,通篇透出一股闲逸之气。正因为是还没誊写工整的“草稿”,反倒保留了最初书写时随兴、自在、心情的自由节奏,连思维过程的“涂改”墨渍笔痕,也成了书写节奏的跌宕变化的“心电图”,有即兴自然的美感。1 R) `& M( y8 Q
     王羲之的这件作品,字皆映带而生,若断还连,随意自如,适符天巧,真可以说是“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字法、章法、气韵都达到极高的境界。全篇327个字,一气贯注,其中有28个“之”字,8个“一”字,皆能随势而变。《晋书·别传》称赞王羲之的书法说:“备精诸体,自成一家之法,千变万化,得之神助,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
: W4 @" Y# H3 u




   □晓宇:哇!这么高的评价!难怪我们书法老师说他是“书圣”。



    ■管季超:王羲之是富于革新精神的一代大师,他之所以在书法史上有如此崇高的地位,是因为他对后世书法艺术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及于当代。中国书协设的学术奖项就叫《兰亭奖》,几乎所有书法家都临摹过《兰亭序》。+ S* L" `! I; q+ y& o
     王羲之传世的行草书,大都是尺牍(信件),而《兰亭序》是文稿。这篇序文还被收入《古文观止》中,这就更了不得了。
1 V& ?4 x. T# J5 W) d' x( U
' v6 }& \- |( n; n7 j! N
    □晓宇:请您再讲讲行书与其它书体相比,有什么特点。



n9 Q; V1 V/ r
    ■管季超:“行书”无论从实用还是艺术的角度来说,它都是最受广大群众和书法爱好者所喜爱的一种书体。



    书法艺术中的气韵、笔势、力度、意蕴、神采、筋骨、血肉的审美范畴以及刚柔、方圆、虚实、黑白、疏密等形式,对比统一的基本规律,这些都是行书艺术的重要特性。1 J9 d0 n% p$ j3 [* P+ n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楷书稍加连贯,点画略带呼应,就是行书。楷书端严工整,易于辨读,但书写速度比较缓慢;草书恣肆奔放,但常难卒读。行书介于二者之间,简便通俗,流动写意,又好认,又能写得比较快。正因为行书有此长处,所以一出现便显示出旺盛的生命,至今盛行不衰。
% R6 r+ e* w3 a6 w# x% {




    □晓宇:我再问个问题,您可不许说我傻啊。



    ■管季超:学问学问,先学会问,才有学问啊。学习文化课是这样,学习书法,也应该多想多问。% t8 B9 s# S# t. v8 K' k
# o0 k; p* I' W
     □晓宇:为什么我们普通人写字只能叫写字,书法家喝了酒写的字却叫“书法”,而且还是艺术杰作呢?



    ■管季超:这个问题问得好!



    当代书法理论家邱振中先生说:“书法以汉字结构为造型的依据,但书法与写字却有根本的区别。一般文字书写不涉及艺术语言问题,它仅仅要求能够辨识、以完成交际的作用。只有当线条获得足够的表现力时,书写才上升为艺术,线条组织才上升为艺术语言。”8 V) g; V9 f. P; q- D
    王羲之是经过长期书法基本功训练的成熟的书家,学养又深厚,他的随兴挥写,是遵循艺术法度的艺术创造,是人格魅力、艺术激情与书法技巧的完美融合,这与一般人写字就不同了。




   □晓宇:哦!我好像明白了。看来学书法,先得下苦功。



■[本期思考练习题]! W! G4 t; [  A& a
    1、王羲之《兰亭序》真迹,今已不存于世。我们所见的,都是唐代摹本。其中,最受人重视的是“神龙”摹本。为什么叫“神龙”摹本呢?! F7 j  n+ Y6 [: l
     2、将《兰亭序》全文抄写一遍,先试着“断句”,再请语文老师看看,“断句”是否正确。如果能将全文背下来,就更棒了!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2 13:19:59 | 只看该作者
“草圣”的激情

——与爱好书法的初中生晓宇谈张旭《古诗四首》之欣赏

□文/管季超



    又是一个周末,晓宇带着一本介绍古代草书名作的书来我书房:

    □晓宇:管老师,上次和您一起欣赏了《兰亭序》之后,我又看了好些遍,每一次看都似乎有新的感觉。
    ■管季超:凡是名作,都有这样的特征,“百看不厌”这个词可不是夸张啊!我们欣赏《兰亭序》这样的作品,会对它的“情调”着迷,要是欣赏张旭的草书呢,又可能被它的“激情”所打动!

    □晓宇:“情调”是一种味道,“激情”大概是指感情表达的强烈吧?
    ■管季超:你好聪明!确实如此!我们欣赏一件艺术作品,首先得在总的风格特征、整体的艺术表现特点上把握准,更精细些的品赏再随后展开。
    草书出现于汉初,有“章草”“今草”之分。“章草”脱胎于隶,“今草”由楷书而来。在所有的书体中,草书最为特殊。草书结构有一定的“草法”,不同的书家又可以写出不同的面貌。同样一个字,变化起来,也许迥然不同。

    □晓宇:想怎样写就怎样写!
    ■管季超:你这个理解也对也不对!从笔法上来说,草书的笔法最为丰富,中锋、侧锋、方笔、圆笔、藏笔、露锋、按笔、提笔无不可施,给书法家无限宽广的艺术表现空间。从这个角度说,确实是“想怎样写就怎样写”。但是,草书又有“草法”的规律作为制约。如果不讲“草法”,由着书法家自己的性子来随意简省笔划,一人一个写法,那就神仙也不认得了。

    □晓宇:您的意思是,草书创作应该既有“草法”的共同语言,又有个性的自由发挥,既有制约,又有自由的创造空间,是吗?
    ■管季超:你的这个总结非常好!张旭被尊为“草圣”,他的创作就是如此!一方面,他是有法度、有继承的,在书法的气势上,他师法张芝和王献之,楷书也功底深厚,他的草书创作是严格遵循“草法”的。例如这一件抄录庾信、谢灵运诗作的草书名作《古诗四首》,虽挥笔如流星,但是懂草法的人是可以辨识的;另一方面呢,他又是非常有艺术个性的,他的草书犹如一幅抽象派的绘画,一曲感人肺腑的乐章,那一点一画之中,蕴藏着强烈的灵魂震颤和生命律动。张旭在书法史上是个传奇性的人物,性情豪放,嗜酒如命,大醉后“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视之,自以为神,不可复得。”我的忘年交、当代书法理论家西中文先生曾说“张旭草书用笔,提衄顿挫,正侧兼用,锋施三面,变化万方。”

    □晓宇:喝醉了酒用头发蘸墨写草书,好酷啊!有点儿现代行为艺术的味道!张旭生活在唐代“安史之乱”前,那他不是和李白、杜甫同时代吗?
    ■管季超:张旭的草书艺术在当时就得到了广泛的承认,他的草书与李白诗歌、斐剑舞,被称为“三绝”。他的草书突破了二王的面貌,开创了新的风尚,被尊为“草圣”。张旭这个人为人倜傥闳达、卓尔不群,和他交往的,有许多名人。他既是名书法家,又是长于七绝的名诗人,官至金吾长史。杜甫大概算是他的书法粉丝,在《饮中八仙歌》里这样写张旭醉后的样子:“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大文学家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对他的草书艺术也推崇备至。

    □晓宇:管老师,我们该如何习练和欣赏草书呢?
    ■管季超:你这个提问非常好!将习练和欣赏分开了。因为草书如果不懂“草法”,不记住一些草法符号,确实不易辨认。在生活中,草书的“实用”价值不大,所以如果不想当书法家,也就不一定非得去习练了;但是草书省简便捷、纵心奔放、富有变化,在各种书体中,最易见作者个性,许多书法家最爱以草书来表达个性。张旭的草书不仅典型地体现了盛唐书法的时代风貌,真正代表着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从这个角度说,假如我们要亲近传统文化,更深刻地理解书法艺术,就不能不细细品味《古诗四首》这样的草书名作。

    □晓宇:欣赏草书最关键的是什么?
    ■管季超:姜夔有一句话挺有意思:“余尝历观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历观”,就是要多看。只有多看,才能学会看;还要有一点儿想象力,把静的点画还原成动的过程,体会书家在创作时的感情起伏,笔法技巧的变化乃至当时的心理活动。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2 14:28:20 | 只看该作者
4,欧阳询【初唐】

《九成宫》法之典范











==注:该篇邮箱未存。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2 18:14:25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04:01 , Processed in 0.08198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