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来自前沿的报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7 12:54: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前沿的报告 
余志明



今早的北京,颇有些凉意,推开窗,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这在浮躁繁华的北京是极为少见的。昨日刚走出高铁时,还在抱怨飘飞的柳絮、灰朦的空气、能见度低的天空,今天却变得如此湿润,这得要感谢昨晚的一场大雨。
用完早餐,来北京游学的同行们就三三两两地散步走向北师大,一路上,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车流,什么叫浮华。不知不觉间就来到了北京师大的南大门,略显陈旧的大门在周围炫丽建筑的映衬愈发显得它的古朴,这恐怕就是所谓的文化吧!
走进师大校园,远远地就看到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八个大字,作为教师的我顿感亲切与沉重,接待我们的师大老师把我们引到了最高的一幢大楼前,楼厅的电子显示屏上公布了今日主题讲座的题目和专家,一番询问才知,像这样最前沿的公益性的专家学术报告每天都有,羡慕之余平添几份失落,今生之我没这样的福分了,不知师大的学子们是不是珍惜这样稍纵即逝的机遇。
750分,我们来到了今日讲座的报告厅,所谓的报告厅,也就是一个小教室而已,与当下我们中小学里的报告厅真的无法相比,可谓是真正的陋室了。陋室虽陋,但主讲人却是赫赫有名。8点刚到,师大张渲玲老师就向我们介绍起了今天报告的专家——郑国民,乍看郑教授,年龄与我相仿,挺精神,再一听介绍,真与我同龄,顿生敬畏之感。郑教授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语文教育学教研室主任,《语文新课标》修订组的专家,当了十四年师范院校(四年中等师范学校、十年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现为北师大的博士生导师。
    由于10点钟郑教授还要参加教育部主持召开的学术会议,所以,今日的讲座只有一个半小时,但却很精要,拣起主要观点和本人感悟与大家分享。
一、课程改革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所以,在课改的过程中将会出现很多问题,这完全是正常的,只有在出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之后,改革才会有成绩。
教授的这个观点源于他是新课标的修订人之一,作为一个全国语文教育人的纲要,难免会遭致非议,甚至谩骂,但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更为理性的做法是潜心学习,灵活运用,而不应该专门作为挑刺的刺客出现,我们的任务是用好课标,我们的宗旨是教好学生。
二、应该追求返璞归真的课堂教学,追求扎实、真实、朴实的课堂教学。对于这一点,以前我有很多看法,觉得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为了增加课堂的容量,我们可以把课文的很多辅助材料做在课件上,可以把很多激发学生的视频放在课件上,以至于很多时候,我们单纯在追求课件的美而忽视了教学本身的内容。课件的美观固然没错,但是,课件一定要为课堂教学服务,这才是课件应该起到的作用。不用课件,也可以把教学搞好,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三、课堂教学的落脚点是学生的发展。教授提出,课堂教学有显性的目标,就是知识和技能的目标,也有隐性的目标,就是注重情感的体验、学习策略的尝试、学习思维的尝试。反思我们的教学,主要是把教者对文本的理解、感受传达给了学生,但很多时候,我们的这种感受是建立在我们的知识、经验、性格、爱好等等基础上的,我们跟学生是不同的,有时候,我们老师觉得某篇课文太感人了,某些观点太启发我们了,但是学生不买账,没有共鸣,我们就开始埋怨学生感觉迟钝,或者觉得学生感情苍白,其实,这跟我们自己的教学可能有极大关系。换言之,我们没有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来对待,我们只是觉得他们是我们读书的一个附庸,我们感动了,学生就必须感动,否则,他们就情感淡漠,就思想浅薄。现在,我们一定把教师的角色转换过来,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尊重他们的初始阅读感受,在了解他们的感受之后,再联系我们自己阅读的一些难点,交给他们突破难点的方法,真正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这样的语文教学才回归到了本位。
同时,我认为老师要克服两个缺点:第一、低估学生的能力,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觉得学生的阅读能力低下,很多内涵或技巧他们体会不到,欣赏不了,其实,我们真不了解学生,很多老师习惯了自说自话,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也没有给学生话语权,觉得自己就比学生强,所以,没让学生说话,就开始滔滔不绝,说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就拼命抄你的板书,你的答案,下课之后,什么也没得到。第二、我们缺少自己的本色阅读,每次见到一篇新课文之后,要么拼命回忆自己上一次讲这个课文时是怎么讲的,有的马上就把教参拿来,看看专家们都说了些什么,照着专家的意见,写在书上,讲给学生。这样做,到底缺了什么?缺的是自己阅读的经历体验。如果我们不看任何的参考书,自己首先阅读一遍,自己就会发现有很多地方自己有阅读障碍,而这也是学生的阅读障碍,于是,教师再从文本中去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依据,如果文本本身的依据还是不够,教师就应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多方面搜集作者的资料,帮助自己解读文本,还可以看看教参和最新的教学杂志,突破难点。这个过程,就是一种阅读方法的体验,把这个方法教给学生,就比你直接讲答案好得多,这样才是真正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阅读教学应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个观点和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的观点不谋而合,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就无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估委员会一直在追踪四、八和十二年级的阅读分数,其研究结果发现:分数最高的学生,是那些阅读课外读物和最能够享受到阅读乐趣的学生。学生所做习题卷子的数量与孩子最后的阅读水平居然毫无关系。滥用习题、卷子,后患无穷!。
阅读应该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作为新课标修订人的郑国民先生都这样大声疾呼课堂教学需要改革,我们一线的教师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充当改革的先锋,假如我们都能回归到一个平和的心态,静心研究我们的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我们的课堂究竟需要什么,中国的语文教育究竟需要什么,语文教育的春天一定会像今日的北京清新怡人、诗意盎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5 16:42 , Processed in 0.11988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