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访首个“国家指南针计划”专项青少年基地 2012年03月04日 作者:颜维琦 曹继军 来源:光明日报学生动手唤醒沉睡的文化遗产——探访首个“国家指南针计划”专项青少年基地 拿起竹帘放入纸浆箱,轻轻晃动,慢慢抬起,隔水之后就在竹帘上结成一层薄薄的纸。在上海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孩子们开心地体验了一回手工抄纸、活字印刷、古代装帧的全过程。
这里是首个“国家指南针计划”专项青少年基地。上海市长青学校四(二)班的姜圣荣和徐吴炜兴奋地向记者展示他们的作品:“这太有意思了,以前都是看书上的介绍,自己动手做一次,才发现古人的发明这么有趣!”
动手体验,古代文明“活”了
唐人白居易诗云:“成都新夹缬,梁汉碎胭脂。”你知道,夹缬是什么样的?
古代木结构建筑屹立千年不倒,你知道,斗拱、榫卯是如何运用的?
想象一下,用自己抄的纸,印自己最得意的作文,用古代的方法装裱起来,再盖上自己和老师的印章,是不是很美好?
在“指南针计划”青少年基地,这些问号和愿望都可以得到解答和体验。
唤醒沉睡的文化遗产,让古代发明创造“活化”,走进课堂,走进孩子的心灵,是“指南针计划”青少年基地的建设初衷。
在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记者看到,由闲置校舍改造而成的活动中心,仿佛一座“活的博物馆”。中小学课本中“沉睡的历史文物”,通过生动的图片、实物、电子互动屏等,变得生动起来。制坯上釉、釉上彩绘;用陶范法、失蜡法模拟青铜浇铸;拆解拼装建筑斗拱模型……
孩子们的浓厚兴趣让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徐海波欣喜不已。“‘指南针计划’为拓展素质教育带来了新鲜空气,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开辟了新颖途径。”徐海波告诉记者,基地每周有四天面向学校开放,周末则成为社区亲子活动的乐园。自2011年4月启动以来,已接待学生3万多人次。
令徐海波更为兴奋的是,未来几年,“指南针计划”成果将进一步纳入基础教育体系。2月16日,国家文物局、上海市人民政府签署关于共建“国家指南针计划专项青少年基地”的协议,上海将率先形成中小学古代发明创造体验活动网络,试点基础上形成的教案、教材、教具等将逐步在上海及长三角地区推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