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57|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之友网》管季超祝贺宗伟兄获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9 07:29: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二甲中学凌宗伟校长被评为“三生教育”优秀人物


 2011年11月11日  作者:秦啸  来源:云南教育网
  日前,云南省教育厅授予二甲中学校长凌宗伟2011年度“三生教育”优秀人物荣誉称号,以表彰凌宗伟校长在二甲中学推行的“学校行为文化建设”很好地表现和发展了“三生教育”,反映了好的生命价值、生存智慧和生活信仰。
  “三生教育”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 生存教育”,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其中,“生命教育”,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生活教育”,提倡“珍视生活,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关心他人和集体,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生存教育”,强调“学习生存知识,保护珍惜生态环境,关心社会和自然,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实施“三生教育”的基本方法包括主体教育、认知教育、行为教育、差异教育、全面教育等。二甲中学“生命化教育”理念下的学校行为文化建设调“关注生命、关注生活”,与云南省“三生教育”的内涵有着较大的吻合。
  云南省“三生教育”优秀人物的评选工作每年一次,评选范围包括云南省高校、省属中等职业学校、省属中小学(幼儿园)、各市(州)各级学校、省级教育管理部门和面向省外的社会界人士,凌宗伟校长以社会界人士身份入选。 (南通市通州区二甲中学 秦啸)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07:32:34 | 只看该作者
“凌扒皮”的悠悠网事


2011年12月06日   来源:江苏频道
  在圈子内许多网友戏称我为“凌扒皮”。我也常常以“扒皮”自居的。
  也许是真的有点扒皮基因吧,我居然将一般人认为是休闲解闷的网络当成为学校和个人“淘金”的工具。这不,请看“凌扒皮”的悠悠网事。
  我是2008年暑期来二甲中学任校长的。面对一个新的单位,从哪里入手,这是一个颇费思量的问题。
  当我发现学校以青年教师居多的时候,我想到了博客,于是我分别在“新浪”和“1+1教育社区”建立了二甲中学“教育行者”博客圈,尤其是进入“1+1教育社区”以后老师们不仅得到了专家的指引,更不断的得到理念的洗涤。这作用,是我意想不到的。
  当然,刚开博客不久,有人拿着“板砖”来“拍”我,在我的博文后面骂我,讽刺我。这些,也有人建议我删掉,我想,有人这么做,肯定有他的理由,肯定是我的不是,所以不能删去,我要做的,是要让自己要做得更好!后来,这些东西没有了,渐渐的有教师和通过发“纸条”、“消息”同我交流思想了。有的还通过博文直接间接的给我提了许多关于学校发展的建议。后来我对当初建议我删那些评论的老师说,“要是一开始把那些骂我的东西删除,说明我不是光明磊落的,你看,现在人家信任我们了,给我们提管理的建议,你可知道这值多少钱?无价!也就是说,你花钱买不到!”
  与博客不同的是,QQ群则是一个即时的多人交流平台。二甲中学的“教育行者”QQ群,不仅将校内教师吸纳进来,还把那些名校长、名教师,名记者,大编辑请过来作为专家组成员。从建立学校QQ群以来,我们的QQ群俨然成了一个“集智慧、谈教育、改行为、善品质”的公共交流平台。
  我和我的老师们总是在群里发起一些讨论,参与讨论的除了学校的老师,还有邀请来的专家组成员。
  一天一位班主任在群里发了一个关于建议给教室里配大一点的垃圾箱的帖子,引起了学校教师与专家们持久的热议:
  我的观点是,垃圾桶、垃圾箱不宜大的,最好没有。不丢垃圾的习惯,才是好习惯。就像破窗理论一样。杨建锋老师则建议每个学生 准备一个方便袋,垃圾装满后带出。张叶老师的意见是,坚决反对在教室用垃圾筒。摆得越多,结果越脏。而且摆的地方,往往是最脏的。邱磊老师认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我高三那会“关心”学生,给他们多领了几个垃圾捅,结果越“关心”越乱。
  专家组陆云锋老师主张教室里不放垃圾桶。孙明霞老师说,教室里还是需要垃圾桶的,不用太大,小的就行。夏坤老师问,如果政府因为大家垃圾扔得太多而取消街上所有的垃圾 桶,我们会赞成吗?孙明霞还说,比如,街上没有厕所,就是很麻烦的问题。吴奇老师说“小题需要大做”。
  …………
  起先是对“数量”和“规格”的讨论,到后来演变成连垃圾桶“要”,还是“不要”,都成了“大是大非”的问题。如果要,怎么个“要”法才算妥当?那个热闹呀!
  我于是在群上发了“招标公告”:谁有意就这一话题写一篇文章的有奖。
  一会功夫,邱磊老师留言:这作业我做了,明天一早缴出来。
  第二天我登录“1+1”就看到了邱磊博客挂出了一篇题为《小题需大做》一千六百多字的博文。根据同事和专家们的讨论,从班级垃圾处理谈到破窗理论,谈到环境教育,谈到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班风校风建设,谈到我们行为文化建设中“你扔下的是垃圾,我拾起的是品质”的提醒。
  我就这样“剥削”了同仁和专家们的思想和智慧。
  博客和QQ,还是统一认识,促进反思的很好的工具。
  10月17日下午,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中有老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非本学科的领导和老师听本学科的课,意味着教师的专业权威面临着挑战。
  于是我将这话题和我的思考挂在了“教育行者”群上。
  一会,专家组吴奇老师留言:
  跨学科听课,是更高一级的学习。例如语文老师去听别的学科的课,着眼点不是人家学科专业而是语言文字的运用,文字的运用仅仅是语文老师的任务吗?学科语言运用的好吗?常有理科老师抱怨,学生理解上不去,是语文老师的功夫不到家,有点道理但不全是。语文老师去听一听,不就一目了然了吗?学习共同体,不单单指同学科,跨学科的更有意义啊。凌校的问题是很普遍的。真值得我们思考。
  希望同仁理解凌校的思考。
  专家组孙明霞老师留言:
  赞成跨学科听课,因为老师所教知识不同,但其交往的都是学生,教育本身就是相通的。知识不同,目的一样。
  本校教师吴卫军留言:
  凌校,其实我觉得许多同仁已经在慢慢接受您的想法了,所有同仁都有所改变,只是种种原因,改变程度不同而已,提醒老师也可能是慢的艺术,有时候,我觉得只要您在场,就是一种提醒。我的意思是少点批评。以上纯属个人想法,请不要见怪。
  …………
  于是,我这样反思:是的,我提倡教育就是一种提醒,怎么自己遇到不理想的事情的时候,自己就忘了呢?许多时候,我们总是习惯于用手电筒照别人,就是照不了自己呀!
  资讯发达的今天,作为校长千万不能带着有色眼镜看网络:QQ就是聊天的,上班坐在电脑前就是玩游戏的、炒股的,博客就是发牢骚的……其实聊天也不是什么坏事,许多疑惑和烦恼有时候就在闲聊中消逝的;游戏则是一种放松的选择;至于博客那更多的是在记录自己的历史,书写自己的反思呀,就是偶尔发发牢骚又何妨呢?即便是炒股的,也不会有几个吧?关键是要看我们这些校长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用什么方式来运用,用怎样的境界来引领的。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07:34:39 | 只看该作者
二甲中学成功举行校园开放日


2011年11月24日  作者:秦啸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江苏频道
  二甲中学:校园开放日架起学校、家长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桥梁
  11月17日,通州区二甲中学成功举办“校园开放日”活动,区教育督导室、区教研室、兄弟学校和部分家长代表共100多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本次活动共开设高一至高三年级开设公开课34节,初三年级开设公开课课7节,教育督导室与教研室领导另随机听课9节。与会的领导、老师和家长们通过深入课堂听课、全程跟踪班级管理、与教师零距离沟通、参观校园文化等方式,更多地了解了二甲中学的办学理念、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取得的丰硕成果及孩子们的点滴进步。评课交流中,大家对授课老师扎实的基本功、灵活的教学方法、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娴熟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能力十分欣赏;对学校管理取得的成绩赞不绝口;对新课改背景下二甲中学“关注生活、关注生成、关注生命”的课堂教学改革取得的成就予以了高度的评价。
  开放日活动的成功举行,不仅是二甲中学行为文化建设成果的一次展示,还是学校构建有效课堂、办人民满意学校的一次成功检阅,这大大增进了学校、教师与家长、兄弟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秦啸)


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07:36:36 | 只看该作者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07:49:25 | 只看该作者
《教师之友网》管季超祝贺宗伟兄获奖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07:51:31 | 只看该作者
江苏通州市二甲中学校长凌宗伟  







    凌宗伟,男,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1958年出生,1980年毕业于江苏省海门师范,毕业后任教于通州市石南初中,1986年任通州市石港中学语文教师、教研组长、教导主任、副校长,2001年任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语文教师、副校长,2002年任通州市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副校长及南通市教育局《教学与进修》杂志执行主编,2004年任通州市金沙中学语文教师、副校长、党总支副书记,2007年任通州市金沙中学语文教师、校长、党总支副书记,2008年至今任通州市二甲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同时兼任全国农村中学语文教改研究会会员、江苏省教育学会会员、南通市中语会理事、通州市教育学会理事等学术职务。长期以来,坚持在教学一线,从事初、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崇尚“遇物则诲,相机而教”的语文教学观,形成了“大气磅礴,细处摄神”的教学风格。教学不喜刻意作秀,随和、随机、随意,随而不散是他的最大特点。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称其“备课精细,功底深厚”。教育专家肖川博士称他“细处摄神,机敏灵活,旷达潇洒”。 凌宗伟校长先后主持过四项省立项课题,一项南通市重点课题,主持的省教育科学“十一五”立项课题《“中学课堂教学的课感与动态生成”研究》成果颇丰。他还分别在《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教学与研究》等刊物发表文章数十篇,出版了专著《语文教师的使命——点燃生命的激情》,编著、参编了《心理健康教育》等十多本书籍。凌宗伟校长曾被评为江苏省首批优秀中考指导教师、南通市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南通市学科带头人, 南通市首批骨干教师,通州市科技拔尖人才。先后获通州市政府记功表彰和通州市“十佳高中语文教师” 、 通州市“优秀高三教师”、通州市“十佳教导主任”、南通市“电化教育先进个人”等荣誉。 凌宗伟校长坚信“无论是谁,只要少一点功利主义意识,多一点实实在在的精神,都会将人做好,将事办好,将书教好。”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07:52:28 | 只看该作者
【治学方针】    以“生命化教育”理念,进行“学校行为文化建设”
  近5年来,尤其是凌宗伟同志08年8月调任二甲中学校长一职以来,以“学校行为文化建设”为载体实施生命化教育。“学校行为文化建设”是指学校在创造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文化行为,包括管理机制的建设、学校办学规范、师生行为规范、课程实施与建设、资源开发与整合、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校园生活的运行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行为文化建设”涵盖了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凌宗伟同志对学校文化传统进行了梳理、甄别的前提下,更好地继承创新;用真名开通了自己的博客,并构建博客平台,在学校内部实现坦诚的、活跃的对话,关注师生状态;邀请名师来校送经传宝,推进学校课堂改革,全面推进学校文化的进步和办学事业的发展。
  生命化教育思想引领下的学校行为文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绩。自提出“行为文化建设”以来,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第八届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学校”、“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江苏省平安学校”、“南通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作文教学优秀单位“金奖”等多项省市级荣誉,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红旗文稿》、《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语言文字报》、《教育时报》、《福建论坛》等报刊杂志都曾不吝辞藻对二甲中学“生命化教育”和“行为文化”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
  2010、2011年两年暑期,二甲中学成功的承办“文化发展学校?对话创生思想——全国生命化教育课题研讨会”和“文化发展学校——通州对话”,汇集了包括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全国15个省(市)、近800名教育界工作者的全程参与和学习,邀请了如孙绍振、张文质、成尚荣、刘铁芳、许锡良、戴耘、翟博、徐启建、刘良华等一大批国内外长期关注并致力于生命化教育理论探讨和实践的专家、学者做了精彩的论述。两次次大会的举办,正如国家督学成尚荣所言,二甲中学它已经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主张”,二甲中学也正在不断积蓄学校的“文化能量”,初步构建了学校的“文化体系”,形成了学校的“文化坐标”。
  随着二甲中学的知名度与美誉度的提高,这两年先后有河南、山东、安徽、福建、安徽等地的教育局和相关学校不远千里前来二甲中学实地考察,凌宗伟本人也先后应邀到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福建漳州、福建顺昌、江苏无锡、安徽铜陵等高等院校和教育局组织的校长培训班讲学,介绍二甲中学的生命化教育经验,受到一致好评。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07:53:57 | 只看该作者
永远向着明天          ――凌宗伟和他的二甲中学


文/江湖一刀

1、遥远的二甲中学,于我毫无意义。若非在“2+1”认识凌宗伟校长,它将像天王星或冥王星一样,绝对不会与我发生任何关系。虽然那是一所美好的学校,虽然我也在为美好的教育效力,但我的级别,永远不可能到省部级,可以奉旨出行,周游列校――但人与人,总是暗布因缘,人与地,也是如此:我偶然到了“2+1”,必然地碰上了凌校,然后,因为要共同编一套书,我们走得更近了,不只是灵魂,也包括肉体。再然后,远在通州的二甲中学,也与我有了丝缕瓜葛。
2、从绵阳到上海的飞机上,一直在读《教学勇气》。是重读。但又恍如初相遇。如帕克·帕尔默对教学的理解。到上海南站,在动力广场等接车的师傅,也在读――第一章,“教师的心灵”。庞大而热闹的上海,就在身边,只要我愿意,随时可以进入她。但我安静地坐着。我对那座城市,没有深入的兴趣。那是别人的城市,虽然我多次去过,但不想带走一丝云彩,或一粒尘埃。想到一句话:内心丰满的人,既会醉心于对自己的触抚,也会疏离于对外界的亲近。
3、但,通州不一样,二甲不一样。因为那是本次旅程的终点,因为那里有一个人和一所学校,等着我去――随车再次到浦东机场,接到晚点的夏坤伉俪,已是晚上9点过。车开往通州时,一直在夜色中穿行。很多年前写过的几句诗,在颠簸的行程中闪现:“在夜晚动身的人,经过/黑暗的洗礼,是为了走向那光辉的黎明。”凌晨一点,到达北山饭店,但我们见到的,并非黎明,而是凌校的身影,是他灯光里的笑,略显丰腴的手――为了握住我们的手,它们在通州的夜色里,等待了N个小时。
4、第一次知道二甲中学时,想到的是二甲或三甲医院,以为是一种学校的评级。在厦门初见凌校,便曾询问,回说是地名,与级别无关。细问缘由,他也语焉不详,只说本地产盐,很早以前,便有人烧盐垦荒,通州的地名,便多与此有牵扯:既有几“甲”之称,也有几“总”之谓。似乎,应是一种单位,关乎面积,或人口――想起历史上的保甲制,似乎也有“总甲”之说,再问,便连土著的凌校也没法确然,只说“可能有关”了。而所谓的二甲中学,也不过就是南通市通州区二甲镇的一所高完中。
5、事实上,这所学校早已声誉鹊起,就像传说中的罗敷,以村姑的身份,而名动四里,艳惊八方――翻看教育类报刊,时能见其大名;百度里输入“通州二甲中学”,敲回车键,与之相关的信息,达数万条。一一点击,那所遥远的学校,便渐渐呈现出清晰的面目:规模,格局,师生,建筑,大致的形象,参观者的感受。而被大书特书者,多与校园文化有关,与生命化教育有关,与那个叫凌宗伟的矮个子校长有关――虽然博客里早有交流互访,在鼓浪屿也曾会面寒暄,但直到4月23日,我对他,才有了真正的了解。
6、现在想,文质兄把《生命成长读本》审稿会放在4月23日召开,是有意义的――那天,是第15个“世界阅读日”,而我们所做的事,正是推动校园阅读的。只是不能确定,他所择定的日子,是有意还是无意,就像夏昆,在通州居然发现了文质兄的“秘密产业”,那个有意或无意与“1+1”教育网同名的实体,而且,它居然涉及到内衣,而我们的活动,也牵扯到另一个“内”:内心――阅读,那是比内衣更“内”的事情啊。而奇怪的是,一向准点的文质兄,居然因几分钟的时差,被他的航班抛在了北京,真正是“丢人”了啊。
7、简单交流书稿后,为了等那个从北京姗姗来迟的“福州王”,我和凌校开始闲聊。不过,更多的是他说我听。我知道,这是切近一个人内心的最好方式――作为语文教师,凌校自有他的思想和激情。这或许是他能从教师序列里浮出,成为不同学校的中层或管理者,并成为特级教师的原因。而他的狷介个性,和作派里的霸气,又让他在知天命之年,才被发配到二甲中学校长的位置上。对他的人生际遇,这或许是一个错误,但对二甲中学,这是“美好的错误”。
8、学校是校长圆梦的平台,而这平台,也会因校长思想和才华的展示而更加精彩。所谓欣逢其会,人也好,事也罢,莫不如此。上任伊始,面对一副自己不太熟悉的摊子,经过分析、研究,凌校确立了“人文关怀、文化立校、和谐兴教”的管理理念,并以生命化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切入点――他在网上以实名开博,以“满怀激情,为理想而教书”为愿景,引领二甲中学从行为文化着手,启动变革。“在我任上,可能不会给学校留下什么建筑,但我会为学校留下思想!”这是他在教职工会上的讲话。在他的复述中,通过他的语调、手势,能感觉到他骨子里的强悍和霸气。
9、但他并非口头革命派,而是身体力行的实干家。管理者,尤其是基层学校的管理者,除了思想,重要的是示范,“不是别人干,自己看,而是要在前面跑”。他家住通州城里,离校半小时车程,若冬天有雾,则需40或50分钟。但他坚持每天最早到校,东方微白之际,站在校门前问候每位师生,风雨无阻。受此影响,其他校领导也是如此。晨读期间,主管教学的蔡华军校长总是在不断地四处“转悠”,3幢教学楼,48个教室,他要一一转悠到――有这样一班时时刻刻心念教育的人,何愁搞不好一所学校?
10、和凌校交流前,已经看到了他们的校刊“今天第二”。尽管只出了两期,但无论装帧还是印制,无论编排风格还是文字水平,都让人感动、感叹。实在说,没有想到,那样一所农村学校,会有那么多高水平的“写手”,更没有想到,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其文字功底,绝非一般的业余者可以企及――从博客开始,从年轻教师开始,其实,在“1+1”,我就已经先行认识到了学校的不少老师:蔡华军、朱建、吕斌、邱磊、心智家园……虽不曾一一交流,但从字里行间,能够看得出独属于二甲中学的影和魂。
11、最让人深刻,也最让人感兴趣的,是“今天第二”这几个字。从语源学讲,甲是第一,二甲呢?第二个第一?还是第一中的第二?或许,被凌校他们作为办学追求的这个“今天第二”里,两层意思都有。而我,更愿意理解为:今天也许只是第二,明天肯定就能第一,这应当是他们共同的美好理想――理想既是奋斗的目标所在,也是前进时的动力和激情所依。教育是立足今天,面向未来的事业,好的教育,总是永远向着明天,永远为着明天的。正如我一向喜欢说的那句话――“我们也许还不优秀,但正走在通往优秀的路上。”
12、到二甲中学现场,是24日上午。虽是星期天,但学校里依然热闹,住校生在,也有不少老师在。学校非常阔大,教学楼、综合楼、学生住宿楼,虽不够规整,但错落有致。从校门的“行于天地,止于至善”,到外墙和楼道里的标语、宣传牌,处处都涵蕴着文化的气息。见到或遇到的师生,无论在校园里,楼道中,还是学术厅里,感觉都很纯朴,挚诚。负责签到的,应该是朱建,博客里见过他的照片,却一直没去招呼。负责倒水的老师,看工作牌,姓季,她给我倒水时,我便说“谢谢季老师”,她惊讶地看看我,明媚地笑说不客气――每到一处校园,我都觉得亲切、熟悉,非常喜欢那特有的氛围。
13、二甲中学的厕所早已名声在外。凌校也多次提及。事实上,他的校园文化,一个重要着眼点,就是厕所――这场所,也被讳称为“一号”,我一直觉得,最先说出此语的人,应该得语言学的发明奖。人活着,最不能少的,脱不开吃喝撒拉睡。而与厕所有关的,占了两项。水火不留情,屎尿胀死人,把上厕所说成一号问题,是天才式的创造。我甚至以为,社会文明的程度,最要紧的一个标准,应当就是看厕所,尤其是公共厕所。道理很简单,其他地方都可能被做“面子活”,而厕所,是真正的“里子”;连厕所都能搞定的,何愁其他?
14、在通州,是否也把厕所叫成“一号”,我不知道。但凌校抓住这个问题,切入他的办学理念,取得了“满好”的效果。因时间关系,在二甲中学呆的时间并不多,对校园没太多深切感受,但几小时里,厕所倒是去了两次:干净、整洁自不待说,还有文化――墙上的提示,或幽默画,让人恍若置身高级宾馆。而洗手台那里,一盆吊兰吐着常绿的春意;两尾金鱼,正在一个别致的小鱼缸悠游唼喋。这是在高级宾馆里也不曾见过的风景――给人感觉:在二甲中学,如厕兹事,也是极大的享受,至少没有嗅觉上的障碍,而多视觉上的美感。
15、在交流中,凌校经常强调,二甲中学是乡村学校,这是事实,离城半小时的车程可以为证。但正如身居闹市,也可“心远地自偏”一样,心存美好,在哪里都能如同置身天堂,正如我师弟夏坤的感受:那是“一所处处留着关切,处处显出匠心的乡村天堂”――因为心怀对教育的向往和追求,因为对生命的呵护与关爱,那所学校,让人时时、处处感受到一种温润、恬静的气息――那是美好的气息,生命的气息:迷幻而润泽,让人对教育的未来,能有更柔软的感触和指望。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07:55:27 | 只看该作者
  模式化是教育的最大敌人■凌宗伟

  江苏南通市通州区二甲中学凌宗伟校长倡导“生命化教育”,反对课堂教学与教育的模式化。他指出,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从教育的本真上来讲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好教师应该追求“得意忘形”的境界,努力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成为一种美妙的享受。
  近年来,很多学校大兴“课堂教学模式”建构之风,甚至好多教师靠自己的所谓模式,成了“名师”,到处去讲学,还有许多教师在不断地复制那些模式。除了媒体,一些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也非常热衷搞所谓的模式。一时间,模式之风大有吹遍神州大地之势!一些学校甚至倡导这样的模式:一堂课,教师只许讲15分钟,其余时间都让学生去练习……我个人觉得,过分强调遵从于某种教育模式,不仅会导致教育教学的刻板化,甚至会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课堂要不要一个固定的模式
  张文质先生在《保卫童年》中说:“课堂教学,包括老师的语言和形体的行为,都应该形式多样,学生学习的方式,合作、交往的方式,甚至课堂上让孩子表现的方式都应该形式多样。”我的理解就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个“法”只是一个基本的框架,基本的教学环节。我始终认为教学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因为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年级,特别是“当下”的课堂的状态是不一样的。如果用一个统一的“模式”去教,就会很机械、很教条,就容易被这个“模式”牵着鼻子走。我们一直提倡“生命化课堂”,提倡“课堂生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
  我个人认为,教育的本真就是“使人成为人”。这个“成人”的过程中,不仅仅有知识,还包括方方面面的东西,比如适应生活、独立生活、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如果从生命化教育的理念上来说,还应当“拓展生命的宽度”,我们教育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丰富生命的色彩,用教师的生命润泽学生的生命,再让学生的生命反过来丰富教师的生命。这个过程当中,师生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绝非单向的。
  教育和课堂应该是沉下心来研究的,它不能搞“运动”,教育是不可复制的。现在有个很不好的苗头,就是到处都在学那些媒体认可的名校,好像把他们的模式一搬过来,教学质量就上来了。其实这恰恰导致很多学校丧失了自己的个性。
  摆脱模式的诱惑
  在我看来,课堂其实就是师生生命的一种相遇,一种生命的润泽。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思想的碰撞、语言的交流,给对方以启迪和帮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认识渐渐提高了,学养渐渐丰富了,生命也就渐渐丰厚了;随着学生生命的丰厚,教师个人的生命也就丰厚了。由于学生一天天长大了,认识加深了,教师对课堂和教学的认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他不应死板地重复教案和原有模式。
  我的想法是:只需让新教师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和环节,比如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等,而不是一下子要他掌握什么模式。过分强调模式的危害在于它会使教师的思维变得固化、呆板,其个性也会被磨灭。我们需要给新教师,包括广大教师提供一个范式,这只是一个范本。这个范本是可以在大环境下根据教学实际而灵活变化的,而且是提倡改动、提倡创新的。我有个管理理念叫做“统而不死,活而不乱”。在大方向、大原则不变的基础之上,每个部门、每个班级、每个教师都可以自行其是,也就是“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一个教师,工作3年以后就应当引导他根据自己固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特长,逐渐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我强调的是“风格”,是教师身上固有的特征。这是一种宏观的概括,而现在时髦的模式往往是微观的,微观到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的过渡,连用什么词都有明确的要求。这样的教育、这样的课堂就太可怕了。所以有时候我们还是要回到人的本性的角度上来看教育,这样对所谓的模式就会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为了帮助教师解决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我们也为教师提供了课堂的一些范式,比如预习课的范式、自习课的范式、复习课的范式、讲评课的范式——但这终究只是一个范式,重要的是各个学科、各个年级、每个人,根据实际情况,在基本框架下再进行设置、调控。因此我们前前后后组织了好多次类似于“沙龙”的活动,比如对二甲中学以学定教的教案的设计、使用进行了研讨;对要不要课堂模式进行了研讨;对如何构建尊重学生个性的生命化课堂进行了研讨。这些活动,除了我们本校的老师发表见解,还邀请了一些专家,如孙绍振、成尚荣、张文质、王灿明、许锡良等,来参与我们的研究和讨论。
  “生命化教育”不妨“得意忘形”
  大搞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其实是当下教育功利色彩在作祟,因为好多学校就靠所谓的模式,成了“名校”。他们的校长、老师到处去推销,甚至在其他学校复制某个模式,好像有了模式就有了改变现状的“灵丹妙药”。
  在生命化教育的课堂上,教师应当是灵动的,同时又是沉稳的。所谓的“灵动”,类似于教育理论上讲的教育机智,就是教师的“课感”,也就是教师驾驭课堂的灵感,他在课堂上能够迅速发现、捕捉那些对课堂教学有帮助和有推动作用的瞬间,同时也能够及时消解那些不利于教学、不利于课堂生成的负面因素。
  要想成为一名好教师,就不要在乎什么模式,但要根据自己固有的知识、能力、水平、特长,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我常常跟我校的老师讲,比如教语文,同样一篇课文,有的教师朗读好,有的教师板书好,有的教师课件做得好,有的甚至还能唱、能跳,像这种既能写又能画又能唱又能读又能跳的老师是有,可少之又少,所以用统一的模式让所有人去上,可能吗?可以毫不客气地讲,我的教案设计得再好,课件做得再好,拿给我徒弟上,他也是上不好的。为什么上不好?就因为我对文本的理解,他未必知道,或者他未必认同,另一方面,我的特长未必就是他的特长;反之,他的特长可能正是我的缺点。
  好教师应该追求“得意忘形”的境界,努力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成为一种美妙的享受。这个观点,在拙著《语文教师的使命——点燃生命的激情》中有一段阐述:“得意”包括三个维度,一是要“得教材之意”,也就是说要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主旨、特点和作者的意图;二是要“得学生之意”,也就是说要了解学生的需要,适时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使之渐入佳境;三是要“得课堂之意”,即充分认识到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不变的、机械的程序。而“忘形”是指,一个好教师,首先得忘掉自己的教师之形,把自己与学生放在同一个层面,认识到自己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要时刻以欣赏的目光看待学生;二是要忘掉教材之形,即不拘泥于教材和教案,也不拘泥于某一种程式,而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机智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案,以适应千变万化的教育教学情况;三是要忘掉课堂之形,努力将课堂视为一个小社会和师生互动合作的舞台。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在与学生的合作、沟通中享受到教育的乐趣。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克服浮躁的心态,越是在纷繁、热闹的气氛当中,我们越是要沉得住气。用吴非先生的话来说,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只要肯读书”就好办,“哪怕读点闲书也是好的,哪怕知道一些掌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读书不多,听听别人说读书也行”。因为阅读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丰富阅历;阅读可以触发联想,产生灵感;阅读还会使我们发现不足,调整方向。
  (《语文教师的使命——点燃生命的激情》,凌宗伟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
相关链接
  在《语文教师的使命——点燃生命的激情》一书中,凌宗伟用其将近30年的教育实践与思考告诉读者,课堂是师生生命相遇的地方,教师要用自己生命的激情,去点燃学生的生命激情。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不断地领悟世界的意义和人本身存在的意义。他认为,要充分发挥教师智能中的人文情感和教学辅导文本中的人文因素,去唤醒沉睡的学生,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望。课堂教学应该是“面向对象的、随机的、自由的、灵动的”、“不拘教案的”。真正意义上的理想的教学是不拘一格的,而绝不是某种模式的翻版。尤其是语文教学,必须“遇物则诲,相机而教”。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07:56:58 | 只看该作者

南通市通州区二甲中学纪程
姜广平
2010年10月11日星期一,依照与凌宗伟校长的约定,我前往二甲中学。
此行的主要任务有:一是采访凌宗伟校长,我们进行一次深度教育对话,拟发于《教师博览》;二是与二甲中学的青年教师交流,谈教育科研写作的意义与作用;三是想写一篇《一个中学校长的一天》,全程记录一个中学校长的工作,以此作为一种教育生态记录,客观记录一个中学校长的一天,为教育理论家们进行研究提供一些原生态的素材。
我一直痛切于我们的教育理论家不了解教育前沿的工作,教育学的学者不了解基础教育的情况。在我近几年的讲学中,多次听到基层学校有这样的呼声。其实,我的教育学修为是不深的,然而,每次讲座,都能得到听众对我的肯定与鼓励,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正如周德藩老师所指出的,我有二十年基础教育的体验。国外很多大学做教育管理研究,强调实地调研与田野考察。中国的教育学学者们,缺乏的可能正是这些。袁隆平的伟大就在于脱了鞋子到水稻田里进行研究。
我希望我写出《一个中学校长的一天》后,有更多的学者专家和教育传媒人士,深入到学校,记录基础教育领域里校长与老师们的教育教学生态。
可能,中国教育再不这样做,就快要到“最危险的时候”了。
来了后才发现,凌宗伟校长的“扒皮”精神,再一次体现出来,他希望我与高三的几个文学青年进行一次互动,现身说法,引导这些文学青年不要过于痴迷文学写作,将最后几个月的宝贵时间用于各科的学习与训练中,争取高考中考出更好的成绩。
11日,司机去张家港接我,我中午12:20到达二甲。车子经过通沙汽渡后,继续行驶近一个小时,才终于抵达二甲镇,凌校长、葛校长都在饭店里等我。
中午,与凌校长在休息室休息顷刻后投入采访中。下午的采访主要是谈大教育,谈各自对中国教育的理解。
晚上,在金沙,与语文特级教师陈有明、通州区教育局副局长郭志明(语文特级教师)、二甲中学校长凌宗伟(语文特级教师)、今年刚刚批下来的语文特级教师丁卫军、二甲中学团委书记邱磊、二甲中学办公室副主任朱健等,共进晚餐。
席间方知,陈有明老师为郭志明老师和凌宗伟老师的师傅。两代语文特级教师,加上新一代年轻特级教师丁卫军,三代同堂。我有幸见证了这样的幸福时光。
第二天一早便早早起床,全程目击并记载凌宗伟校长的行踪。
见缝插针,在凌宗伟校长工作的间隙,我们进行对话录音,谈学校行为文化,谈生命化教育。
下午,我与二甲中学的青年教师代表座谈,谈教育科研写作的有关问题,谈关于教育理念与教育科研写作的关系,并具体回答了三个青年教师的提问。
晚上,与高三年级语文教师黄金健老师所带班级的几个学生座谈,现身说法关于文学理想与生活的关系,文学写作与人生事业的关系。其中,我举了我三哥重文轻理的情况,引述了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略萨的《给青年小说家的信》,谈及钱钟书、钱伟长等大师的情况,谈及葡萄牙著名作家若泽·萨拉马戈,并对韩寒、郭敬明的写作进行了评价。希望这次的见面,能引发这几个同学真切思考当前的教育情境与人生发展的关系,也真诚希望这几个同学与黄金健老师能体会到凌校长的良苦用心。
互动过程中,同学们谈及灵感问题、诗歌的语言选择问题,以及高考作文情况。
晚上九点钟,结束在二甲中学的工作。
有关资料整理工作,13日上午进行。
这里的工作暂告结束后,顺道往访通州区西亭中学任宏华主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7 20:41 , Processed in 0.15193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