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温 暖 的 冬 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25 16:56: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温 暖 的 冬 天
  

                                    文:红薯线粉

    特别在冬天,一般人对于火,是既爱又怕。爱它的温暖,怕它的肆虐。
    老家在武汉南郊,冬天是很冷的。我对于火的认识,更多的是温暖。小时候的冬天,父亲或母亲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生一堆火。碰到星期天,我和弟妹们天大亮了也懒得起床,熬不过母亲喊还总要问一声,火生了吗?在得到母亲肯定的回答后,才一个个很不情愿的在被窝里钻出来,抱起棉袄跑到火边,边穿边哆嗦,好冷啊!烤着烤着就暖和了。
  那时候柴火是很难弄到的。我和很多小伙伴们经常上山踢树蔸,先要判断一下树蔸是否已干枯,否则踢不动还弄痛了脚,最后带回家多的,自然心里美滋滋的。改革开放后,湾子里很多人都进城了,剩余的人好柴都烧不完,再也不用踢树蔸了。这几年,冬天我有时从城里回到老家,父亲就要把老屋一面墙的劈好的干柴指给我看,面带微笑,给自己伸了个大拇指,我总是点点头,回父亲一个微笑。这些柴火都是树干或粗树枝劈的,小一点的对劈成两块,大一点的纵横劈成四块,长约一尺半,码在那里看着就暖和,需要生火时,在角落里找一些毛柴先引火,燃后再顺手架上父亲劈的干柴,一天的火都是旺旺的。这些柴火,足够温暖一个冬天。
  如果遇到下雨或下雪的天气,家里的火边更是围满了人。老家所在的湾子很小,一共不过八九户人家,有的家里留守的不过一两个人,老家房子正好在湾子的中央,大家烤惯了父亲的干柴火,不约而同的就聚集来了。按照他们的说法,人少了烤火越烤越冷,想来是这个理。人越多,父亲的笑容越灿烂。如果聊着聊着觉得肚子饿了,堆在这间老屋的还有一地的红薯,随手拿一个放在避开明火的位置,上面盖上一层柴火刚烧透留下的灰烬,约半个小时香喷喷的红薯就熟了。不管是谁,吃了这黄黄的,甜甜的,烫心窝的红薯,肚也饱了,全身也热乎了。而我的所爱,除了烤红薯,还有烤鱼,烤鱼最好选大一点的干黪子鱼,易熟,肉紧,野生,经济。黪子鱼的叫法好象只有鄂东南才有,黪子鱼灵活,适应能力强,不择水,武汉人把机敏、灵活又有点轻浮的人常称为黪子。老家不叫烤鱼,叫炕鱼,把黪子架在火钳上,在火子多的地方炕,一面黄了再炕另一面,炕熟后拿在手上撕着吃,那个滋味我想武汉有名的“小张烤鱼”是没法比的。
  父亲这时候是不会围在火边的。他除了照顾他怀孕的母牛,把它适时的牵出去转转,象城里人遛狗,就是在离火堆两米以外的靠墙的位置忙活他自己的事情了。早年父亲会利用这个时候补渔网,很细的尼龙绳缠在一跟竹片做的针上,父亲的手上下翻飞,不一会一个破洞就补好了,等到都补好后,父亲会弄一些猪血来加热浆网,浆好后的网颜色呈深褐色,尼龙绳也变得硬了,这样渔网不易腐烂,撒下能更快下沉,网着鱼的概率就高些。待到第二年春天汛期来了,又是父亲显身手的时候了。这些年大家都用“阵”(一种利用阵法诱鱼深入的鱼网)捕鱼,“阵”一年四季置于水中,隔几天去取一次鱼,方便了很多,父亲的渔网已太落后,只是偶尔用用。渔网不用补了,父亲也不会闲着,在自家竹园里砍些竹子,纵向颇开,削去内皮,留下柔韧性强的竹篾编竹篮、筲箕,很多亲友邻里家的竹篮、筲箕都是父亲编的。再就是打要子了,打要子的稻草有保温的功能,父亲虽然离火堆两米远,但看不出有冷意。要筒约七寸长,打要子的时候左右手配合,随着要筒的旋转一根要子就好了,二十根要子(十担)扎成一提,这样捆稻谷、小麦时只需数剩余的要子就知道已经捆了多少担了。父亲打的要子很结实,经常可作回笼要继续使用。
  我喜欢看父亲完成“作品”后的笑容。笑容是父亲的第一语言,也是他的招牌,即使在冬天也绝不僵硬。父亲的第二语言是手势,父亲是不说话的,他的嘴巴少了这项功能;父亲的耳朵,就象诗人谷未黄所说的,“很环保,听不到赞美的同时,也听不到阿谀奉承”。父亲虽然听不到赞美,但回以微笑是对父亲最大的赞美。
  冬天就要来了。父亲的冬天是温暖的;有了父亲,我的冬天也将是温暖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 09:35 , Processed in 0.109196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