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城根小学教学变革:数字化助力 “一对一” 2011年12月15日 作者:陈翠 来源:现代教育报 课堂上,教师可当堂了解每个学生的预习成效,并据此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提出问题后,教师能立刻拿到全班答案的数据分析,并掌握每个学生的答案,然后有的放矢地点拨。下课后,如果学生课上有地方没听明白,可上网点击重听该堂课;学生完成作业后并提交后,教师可及时“一对一”评价与指导……这些并未想象,而是北京市西城区黄城根小学课堂上正在发生的改变。
近日,黄城根小学以“数字化——为每个孩子更好的学习助力”为主题举办西城区科研周现场会。在四年级英语课《Giving Directions》上,授课教师王雯婷与学生们人手一台平板电脑,展现了数字化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变革。记者看到,当教师给出的问题投影在大屏幕上,学生触屏答题,每个学生的答题结果和时间都能实时显示出来并形成数据表,教师第一时间了解每个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课上我能实时看到每个孩子的学习成效,并当堂进行针对性指导,问题不留到课后,提高了课堂效率,减轻了学生负担。”王雯婷表示。
王雯婷所带的班级是黄小的实验班,不过其他各班的学生也能享受实验班的优质资源。据黄城根小学校长麦峰介绍,学校每周定期录制实验班各学科的高清课堂并上传至网络资源库。那些上课没听懂的学生或因故缺课的学生能够在家重新“上课”。同时,其他班级的学生也可自主选择观看某位优秀教师的课,从而分享到优质教育资源。目前资源库已涵盖该校中低年级主要学科,所有任课老师的课堂视频全部放到网上,帮助学生“再现学习”。
“通过建立跨越时空的网络学习,构建一对一教学,扩大优质教学资源的覆盖面,数字化将为每名学生享受高质量的教育助力。”麦峰表示。
麦峰认为,教学改革的大方向是改变教与学的过程,使师生真正互动起来,数字化在这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英语课上,学生们运用平板电脑的摄像、编辑等功能,分组对现场嘉宾采访并制作成片。“数字化提供了更真实的情境,老师能更好地调动学生情感参与、行为参与和思维参与。”王雯婷说,这种“玩中学”的方式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
“信息技术的优势正在转化为教学和学习的优势。”原北京市电教馆馆长、特级教师潘克明表示,因为平板电脑等信息技术的运用,传统学习模式发生深刻变化,正走向协作式、探究式、个性化学习,并超越课堂的局限。
据悉,在探索建设数字化校园的过程中,黄小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麦峰希望市场能专门针对中小学生研发防水、防摔的结实终端,并实现内容和教材版本同步,最终用电子书取代纸质书。(本报记者 陈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