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美国之前,关于美国课堂教学的信息已经灌满了我的脑子:
黄全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中矿矿的课题研究作业和亨利老师在历史课上举办的辩论会……
《灰姑娘》课堂实录——一堂美国阅读课故事……
美国老师如何教学生作画……
各种新奇、绝妙的课堂教学形式让我对美国的课堂充满着期待。
尤其是近几年在网上疯传的《灰姑娘》的课堂教学方式,几乎已经成为语文老师对美国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统一认识。
这堂课是这样的:
上课铃响了,孩子们跑进教室,这节课老师要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
老师先请一个孩子上台给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孩子很快讲完了,老师对他表示了感谢,然后开始向全班提问。
老师: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喜欢辛黛瑞拉(灰姑娘),还有王子,不喜欢她的后妈和后妈带来的姐姐。辛黛瑞拉善良、可爱、漂亮……后妈和姐姐对辛黛瑞拉不好。
老师: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辛黛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哎呀,那就惨啦!
老师:所以,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另外,你们看,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不然你们的朋友要吓着了。女孩子们,你们更要注意,将来你们长大了和男朋友约会,要是你不注意,被你男朋友看到你很难看的样子,他们可能就吓昏的(老师做昏倒状,全班大笑)
老师: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哟!
学生:(过了一会儿,有孩子举手回答)是的,如果我是辛黛瑞拉的后妈,我也会阻止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老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因为我爱自己的女儿,我希望自己的女儿当上王后。
老师:是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后妈好象都是不好的人,她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你们明白了吗?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
老师:孩子们,下一个问题:辛黛瑞拉的后妈不让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甚至把门锁起来,她为什么能够去,而且成为舞会上最美丽的姑娘呢?
学生:因为有仙女帮助她,给她漂亮的衣服,还把南瓜变成马车,把老师变成马……
老师:对,你们说得很好!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没有得到仙女的帮助,她是不可能去参加舞会的,是不是?
学生:是的!
老师:如果老鼠不愿意帮助她,她可能在最后的时刻成功跑回?
学生:不会,那样她就可以成功的吓到王子了。(全班再次大笑)
老师:虽然辛黛瑞拉有仙女帮助她,但是,光有仙女的帮助还不够。所以,孩子们,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需要朋友的。我们的朋友不一定是仙女,但是,我们需要他们,我也希望你们有很多很多的朋友。
下面,请你们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
学生:不会!那样的话,她就不会到舞会上,不会被王子看到、认识和爱上她了。
老师:对极了!如果辛黛瑞拉不想参加舞会,就她的后妈没有阻止,甚至支持她去,也是没有用的,是谁决定她要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学生:她自己。
老师:对,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够爱你,你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没有人能够阻止辛黛瑞拉参加王子的舞会,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当上王后,除了她自己。对不的对?
学生:是的。
老师:最后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学生(过了好一会儿)午夜12点以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
老师:天哪,你们太棒了!你们看,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所以,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我担保,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你们相信吗?
孩子们欢呼雀跃!
有人专门对这堂课做了分析评价,认为有以下优点:
……让我们来看看在这样一节平平常常的阅读课里,这位老师都向孩子们穿递了哪些人文精神。 诚信意识——“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 文明的教养——要注意自己的仪表,“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 客观公正地对待他人——后妈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 友爱教育——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需要朋友的,“希望你们有很多很多的朋友”; 宽容和自信心——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
上述理念,关联到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是生活在民主社会的当代公民必备的素养,相对于语文知识的传递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这些素质的锤炼和锻造对于人的成长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当无数位美国的小学语文老师,通过无数个这样平平常常的教学细节,不断润物无声地影响和塑造着无数个美国未来一代的心灵,我们就可以理解,美国公民的素质为什么会在一个高度追求物质享受的社会里得以健全地发育! 事实上,在我们的教材中并非没有上述人文精神的因素;在我们的课堂上也并非没有类似内容的教育。问题是我们常常把这些关乎人性、人格成长的教育“泛政治化”,作为一种政治命题来对待;而且我们总喜欢戴上严肃的面具,居高临下,空洞说教。这和美国这位老师借助于孩子们非常喜欢的童话在不动声色中渗透人性教育的做法相比,效果自然相去甚远。 由此想到,要想提高中国国民的素质,必先从教育做起;要从教育做起,应先从小学语文入手;要从小学语文入手,首先要从每一节课的教学抓起,从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教学抓起,润物无声,点滴渗透,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人口众多的劣势变成人力资源优势。 ……例如课堂讨论,现在老师们轻易不敢说出结论,总是想尽千方百计绕着弯子“诱导”学生自己说出答案,否则,就会被指责为不以学生为本,就会落一个“灌输”的恶名。这是典型的教条主义!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如果所有结论都要由学生自己说出,不但有可能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而且也容易束缚老师的手脚,让老师不敢大胆发挥。 在美国老师的这节课上,我们看到,师生在平等讨论的过程中,大部分结论都是老师说出来的,但这又有何妨呢?我们从文末的“孩子们欢呼雀跃”就能够感受到,孩子们已经从内心深处接受了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这就够了!至于这个结论究竟是由谁的口表达出来,又有什么要紧呢?其实,只要让孩子们经历了一个自主探讨、自我感悟的过程,用什么形式来表达感悟的成果,并不十分重要。 另外,新课程理念倡导个性化解读、多元感悟,但我们许多老师其实在心里还是有自己的“一定之规”的,虽然也是让孩子们自主选择,但最后还是会用自己预设的答案“诱导”学生。在这位美国老师的课堂上,孩子讲完故事,老师让学生回答对于故事中的人物喜欢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孩子们回答之后,老师没有对究竟该喜欢谁做出任何评判和引导,他就让孩子们带着自己原生态的体验和认识来讨论问题。这是对孩子个性化感悟的真正尊重。 语文课越上越复杂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复杂的语文课,不但老师教起来累,学生学起来同样辛苦。为此,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语文教育应当倡简!但究竟应该如何简简单单教语文,似乎还没有搞得很清楚。这节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在整节课中,我们没有看到声光电一齐上、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想来美国小学的多媒体设备不会比我们差吧);没有看到五花八门的所谓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分角色表演等学习方式;没有看到老师运用什么富有创意的课堂教学技巧……一切都是那么简单、朴素、实在:师生一问一答,自由讨论,用短短的时间把一篇童话中蕴含的人生道理传递给了孩子,真可谓举重若轻!。 “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另外,你们看,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不然你们的朋友要吓着了。女孩子们,你们更要注意,将来你们长大和男孩子约会,要是你不注意,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难看的样子,他们可能就吓昏了(老师做昏倒状,全班大笑)。” 读到这一段,不由拍案叫绝:我们的老师能够告诉女孩子们将来和男朋友约会要打扮得漂漂亮亮吗?能够为了提高表达效果而“做昏倒状”吗?恐怕难。
首先,这种美国式的坦诚与我们讲究含蓄的文化传统有很大差异,中国的老师对此类问题避犹不及、讳莫如深,更不用说主动提及了。但是,我在想:美国老师这样讲了,就会引导女孩子“想入非非”甚至出现早恋倾向吗?恐怕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相反,这种带有幽默色彩的教育对于让女孩子们注意自己的仪表倒是很有效果。其次,我们中国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幽默几句,调节一下气氛,但要让我们的老师像这位美国老师那样完全放下老师的架子“做昏倒状”,恐怕并不是很多人能够做到的。 真正的课堂应该是让儿童感到快乐的课堂。不管我们怀着多么宏伟的教育理想,带着多么崇高的教育目的,假如我们的课堂让孩子们厌倦甚至痛苦不堪,这种教育还没开始就已经失败了。 分析得很有道理。但,是不是语文课不好评价,我倒觉得这更像思想品德课,或者是利用灰姑娘的故事而进行的一堂“泛教育课”,是不是美国的语文课都这样上呢?
不光我有这样的好奇心,我从美国回来后,教研组的语文老师见到我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
“美国的语文课是不是都像《灰姑娘》的教学那样上呢?”
我就是带着这样的问题和看看美国的教语言课的同行布置的学生课题研究作业的疑问走进八年级的一堂语言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