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三书”生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25 17:02: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的“三书”生涯

白金声




1978年,我当小学语文教研员,到2008年退休,30年,未换门庭,从一而终。回溯往事,在一个小小的县城里,我得风气之先,把教研作得风生水起,远近闻名。由于工作出色,我先后获得了曾宪梓教育基金奖和哈尔滨市一级功勋教师、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并享受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这里不谈我的常规教研四件事:研究——改革常态教学,指导——培养青年教师,服务——协助学校科研,管理——监控教学质量,只讲我的“三书”生涯,也许这潺潺的回忆对一些年轻的教研员有所启示。

1.躺着看书

当教研员之前,我做过七年民办教师,是个使用“土枪土炮”的“土八路”。进了教师进修学校,工作对象变了,由教学生变为专门研究教学、指导和培养教师;工作范围大了,由负责一个班级接触一所学校,变为面对全县各个小学,服务所有的小学语文教师。吃了一把草,硬要挤出两杯奶,渐渐地,我感到力不从心了。面对新的岗位和压力,我必须拿出“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功夫来读书。因为不具备“德”、“才”、“学”、“识”,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难以胜任教学研究和培养教师工作的。
读书得有书,书从那里来?买。为了买书,我外出开会抽时间跑书店,外出讲学抢时间逛书店,外出办事挤时间找书店。这一辈子衣、食、住、行,我舍不得花钱,我出差常常是乘火车坐硬座,坐轮船买散席,住旅店睡加床。但是,不管走到哪里,只要见到用得着的书,不管多少钱,我非把它买到手不可。一次,我去昆明讲学,在哈尔滨上火车的时候,想买点水果,一打听,非常贵。正当我犹豫不决之际,一位小摊主看出了我的心思,指着一纸壳箱子烂梨说:“师傅,您给五毛钱全拿去。”俗话说,“烂梨不烂味”。我付了五毛钱,捧着一纸壳箱子烂梨,找了一个没人的地方,用小刀作了精心的“处理”:把剩下三分之一的放在一起,把剩下二分之一的放在一起,把剩下三分之二的放在一起。在车上,开始我偷偷摸摸地吃,因为不好意思。后来我大大方方地吃,梨是我花钱买的,怕啥。最后我是狼吞虎咽地吃,不吃全烂了。就这样,从哈尔滨到昆明,“八千里路云和月”,我花了五毛钱,吃了一路水果。归来时,我在北京图书大厦购了500多元钱的教学有书,这500多元钱的书,我既没有邮寄,也没有托运,而是上车下车硬扛回哈尔滨。我觉得,印在纸上的文字,从来就有魔力,能使人上天入地,浏览古今。守着一堆书过日子,是幸福的。
我读书不成体统,属“杂学”类,名人传记、经史子集、唐诗宋词、天文地理、古今中外,都有所涉猎。我认为,读书不能只盯在一处,正如鲁迅所云:读书如蜜蜂采蜜,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我喜欢吃“史”了,如:《中国语文教育史纲》、《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史》、《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小学语文教材简史》、《中国当代教育实验史》等。学习这类知识,对语文教学有一种历史厚重感。有很多东西我们以为是创新,实际上仅仅是继承而已。几十年前,几百年前,上千年前,前辈关于母语教育的见地已经鞭辟入里,经验十分成熟,而我们还在绕弯子,争来吵去,玩弄名词术语,实在可笑。
我有个书房,叫“天地书斋”,藏古今教育,聚中外思想。十几架藏书,横七竖八,顶天立地,没当摆设,没充斯文,我经常在书架间逡巡摩挲,在走动中整理思绪,赢得自豪,找到愉悦。每当落日余晖消失,白天嘈杂、纷乱退却的时候,泡上一杯绿茶,看完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后,我便靠在床头,在灯光的笼罩下,手捧一卷好书,鼻翼轻轻翕动,呼吸一口淡淡的油墨芳香,然后在轻柔的音乐声中,让骚动的心归于沉寂,静静地沉到书中去。我还有个习惯,那就是“三更有梦书当枕”。床上放上几本书,深夜里,睡着了,心如秋月朗,古今多少事,上下五千年,尽在鼾声中。



2.站着教书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驾船。实践是一切智慧的源泉。教研员如果长期脱离教学实践,不介乎其中,不身体力行,就会对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课堂要素及其组合感到陌生,最终,教研员将会因为自己的肤浅而懊悔,而悲哀。为此,我从做教研员那天起,就坚持上“下水课”。记得那是1980年4月间,我带领一名青年教师到省里参加小学语文教学大赛,会场设在影剧院,有上千人参加活动。由于这位教师赛前偶感风寒,参赛时病情加重,上完《司马光》第一课时就倒下了。学生在台上焦急地等着,评委反复催促说:“如果第二节不上,就取消竞赛资格。”救场如救火,我作为指导教师,不能让学生失望地离开舞台,更不能让这节即将成功的语文教学付诸东流。在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我登上了讲台,面带微笑,用温和的语气说:“小朋友们,这节课咱们接着学习《司马光》。”学生惊呆了,台下哗然了。“变了!变了!刚才是个女的,现在变成了男的;刚才是个矮个的,现在变成了高个的;刚才是个长头发的,现在变成了短头发的。”听课的老师在七嘴八舌议论着。我顺着教者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再加上自己的一些感受,读读讲讲,读读画画,读读议议,读读练练,读读背背,很顺当地上完了这节课。评委当场亮分,没想到竟获得了一等奖。专家说,我这堂课,不是狗尾续貂,而是锦上添花。整堂课以读为主,“读”占鳌头,“读”具匠心,“读”出心裁,“读”领风骚,读有目标,读有指导,读有层次,读有质量。用现在流行的话说,是顺学而教,尊重主体,在预设与生成中注重三维目标的整合。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一有时间,我便出现在学生中间。
在教学活动中,有人上课善“导”,巧于设疑;有人上课善“点”,发幽探微;有人上课善“评”,议论风生。这就是教学风格。没有独特风格的教学,犹似清风一阵,拂面而来,轻盈而去,引不起波澜,壮不了万物。如果有人问我有什么教学特点,我可以直言不讳地讲,我崇尚“微笑教学”。我上课爱笑,我觉得,课无情无感人,无笑不诱人。鲜花,是春天的微笑;星星,是月亮的微笑;浪花,是大海的微笑;焰火,是节日的微笑;爱心,是教师的微笑。我认为,教师的微笑,有着神奇的感染力,它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密切师生之间的情感。教师的微笑也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扉。对学生多一份微笑,教学情感的氛围就多一份浓度。
一次,我给外地学生上了一节别开生面的语文活动课,内容是“字谜游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上课了,我满面笑容地走上讲台,亲切地对学生说:“同学们,认识我吗?”学生面面相觑,直摇头。我说:“我是外校老师,大家不熟悉,自我介绍一下,我姓‘枯泉’。”霎时间,小手林立,一个小男生站起来说:“老师,我猜着了,您姓白。”我说:“你怎么知道我姓白呢?”他振振有词地说:“‘泉’里的水干枯了,就是‘泉’下的”‘水’没了,只剩‘白’字,所以,我猜您是白老师。”话音未落,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时间过去了一半,课堂上高潮迭起,发言踊跃。我说:“刚才是老师出谜大家猜,现在请同学们出谜老师猜。看谁能把老师难住。”群情鼎沸。一个学生走到讲台上,带动作地说:“切九块。打一字。”费解,我想了半天,没有结论。我要求提示。他神秘地说:“切九块需要几刀?”我说:“八刀。”“八刀是哪个字?”这个学生笑着对我说。在他的启发诱导下,我迎刃而解——分。
这时,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笑着说:“3÷2=1,打一字。”多有趣的一个字谜,竟是一道数学题。正当我动脑筋思考的时候,旁边一个学生关心地小声说:“白老师,您猜不着不妨列列竖式子。”她的话启发了我,原来3÷2=1是“疗”字。从中我悟出真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非常感谢这位小同学,问她叫啥名,她声音洪亮地答道:“我叫陈小彬。”我说:“为了感谢你,白老师单独给你个人出个谜:去掉左边是树,去掉右边是树,去掉中间是树,去掉两边也是树。打一字。”没等我说完,她便开口说:“是‘彬彬有礼’的‘彬’。”我为她鼓掌叫好。陈小彬接着说:“鼓掌也是一个字谜,老师,您猜猜看。”这叫“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我不能不猜,而且得猜对。鼓掌要用手,光一只手不行,得两只手,两只手不合在一起不行。这时,我满有信心地说:“拿。”同学们不约而同地笑了,笑得那样痛快,开心。
在活动中我发现有一个胖墩儿老是忽闪着大眼睛怯生生地看着我。我灵机一动,当即将他叫到前边说:“我给你出个谜——十五天。”胖墩儿莫名其妙,大家也一筹莫展。我解释说:“十五天是多长时间?”胖墩儿说:“半个月。”就在这时,胖墩儿摸摸后脑勺,大声说:“老师,我猜着了,十五天是‘胖子’的‘胖’。”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
这节语文活动课,我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以及对人生乐趣的渴望,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字谜作为游戏内容,通过巧妙的设计,尽展学习主人的风采。在整个活动中,学生情绪饱满,兴致勃勃,创造精神得以充分发挥。



3.坐着写书

读书有心得,教书有体会,在读书养心、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我又搞起了教育科研。开始搞教育科研时,我也遭遇了“方法误区”,看着什么课题呀,假设呀,自变量、因变量、信度、效度等一套又一套的规矩,实在头晕。后来我明白了,教育科研其实并不那么神秘,就是选择一个题儿,确定一个法儿,根据一个理儿,写出一篇文儿,这就是我的教育科研观。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重点、难点、热点、疑点问题常常是我思考的问题。选题要小一点,近一点,实一点,精一点,要把大题做小,把小题做大,做有用有效的教育科研。可以这样说,我对教育科研不离不弃,竭尽驽钝,不懈实践,不断探索,不辍研究,真正达到了“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境地。多年来,我主持、参与多项省级或国家级重点课题研究。“八五”期间,搞过“小学语文学法指导”实验研究,“九五”期间,搞过“小学语文自学辅导”实验研究,“十五”期间,搞过“‘一轴两轮’大语文教育”实验研究,“十一五”期间,搞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与新课标对接”实验研究。这些研究均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有的课题还在省里获得了特等奖。“江湖夜雨十年灯”,在日积月累中,我先后出版了《小学语文教学新探》、《实用语文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作文知识与小学作文教学》、《语文德育渗透艺术》、《小学古诗教学理论与实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家庭语文教学艺术》、《教师必备的10项修炼》、《怎样当老师怎样教语文》、《小学语文教学疑难问题精解》、《我为语文而来——白金声教学艺术》等15本教学专著。
有人问我:“白老师,您又上课,又搞研究,又经常外出讲学,还写了那么多的书,哪来的时间?”我说,我搞研究和写东西都是有感而言,有积而发,有思而作。至于时间,还是鲁迅先生说得有道理: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一天24小时,除了八小时正常睡眠之外,其余时间我几乎都在“干活”。上班抓事务,下班搞业务,这是我的习惯,也是我的生活方式。孔子做学问,常常达到了“发愤忘食”的程度,我不敢与孔老夫子相比,只是学习。有时我伏案备课,仰面沉思,埋头爬格子真忘了吃饭,乃至爱人和孩子千呼万唤,才清醒过来。有时激情提起我的精气神,使我心血来潮,灵感突发,不能自已,常常夜半时分披衣而起,凌晨三点奋笔疾书。我的许多文章就是在这种状况下写出来的。说实在的,开始写作的时候,我不懂得为文之道,行文之法,尽管有时日吐千言,怎奈笔力不够,常常自觉满纸荒唐。后来,在朋友的启发下,我练习把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在撕开拼拢折来叠去中,逐渐掌握了一些码字的规律和方法。
30年教研生涯,弹指一挥间。这30年,对我来说,读书是志趣,教书是乐趣,写书是兴趣。读书,我没有急功近利;教书,我没有哗众取宠;写书,我没有沽名钓誉。如今,岁月渐渐地在我的额上刻下了沧桑,视茫茫、发苍苍的我,每天静静地坐在窗前,咀嚼着曾经的故事,感到无比眷恋。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17:25: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13 18:17 , Processed in 0.09495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