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1-11-10 13:57:17
|
只看该作者
目前小学初中语文课时远不及上世纪50、60年代 记者: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的母语教育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轨迹?
陈先云(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主任):其实不少老一辈优秀的语文教师、甚至特级教师,学历并不高;很多从事理工科方面的老专家,语文功底都非常好,现在这种情况在年轻一辈中已经不多见了。它影响的绝不仅仅是国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水平,更是我国国民的人文素养、文明水平。很多学生数理化学不好,也和语文不过关、影响了对题目的理解有很大关系,因为语文学科是各科教学的基础,是学好各科知识的工具。我认为,导致现在国人母语水平下降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几十年来,我国语文学科地位在不断下降,课时数的不断减少,学生在校学习语文的时间已不足以为课外自学打下良好的语文基础。
1953年《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草案)》规定语文课时数为2888,占总课时数的48.7%;1963年《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规定六年语文课时数为3176,占总课时数的48%;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语文课时数为1950,占总课时数的41.2%;1984年《全日制六年制城市小学教学计划(草案)》规定语文课时数为1938,占总课时数的39%。也就是说,在此之前,我国语文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尚不比其他教育发达国家少。但是到了1992年,当时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规定:“六·三”制小学和初中九年语文课时数为2302,只占总课时数的22.6%!到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规定的小学和初中九年的语文课时数为1905~2095,占总课时数的比例,进一步下降到20~22%!
不难看出,语文学科的课时数从五十年代开始是逐渐减少的。尤其是实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以后,9年的语文课时数,差不多只有五、六十年代小学6年语文课时数的2/3!也就是说,五、六十年代的小学生,在学校学习语文的时间要比现在的小学生和初中生加起来的时间还要多!
有人说这是因为现在学习的科目多了,所以语文课只能减少。其实以前学校设置的课程也并不少,例如1963年小学教学计划规定学校设置的课程有:周会、语文、数学、历史、地理、自然、生产常识、体育、音乐、图画、手工,四年级以上学生每年还要劳动半个月。但母语课时仍保证占48%,可见四十几年前母语教育比现在要受重视得多。
“多读多写”是我国古老的学好语文的成功经验。即便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也需要有起码的课时保证。现在如此少的母语学习时间,课外的各种补习班又尽是奥数和英语的天下,母语学习的质量怎么保证?!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在打基础的义务教育阶段,提高母语水平的主渠道也应该在课堂。课堂时间从哪里来,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因此,在义务教育的9年中,特别是小学阶段,要在课程设置上把母语学科放在首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