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文新:“四书”进中学课堂确有必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0-3 19:31: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陈文新:“四书”进中学课堂确有必要
拜读郭齐勇先生的《“四书”应该进中学课堂》,感触良多。他建议将“四书”作为国民教育的基本内容,我完全赞同。



  将“四书”作为国民教育的基本内容,这是避免中国传统文化“博物馆化”的需要。“博物馆化”是列文森在《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提出的一个术语。"列文森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已经被博物馆化了。虽然中国传统文化还存在于中国人的心灵里,而且可以看得到,有时还可以摸得到,但这已不属于他们了。不属于他们的意思是说,这些东西没有很大的生命力,在社会上没有起积极的作用。这就叫做博物馆化。这种博物馆化的历史现象和你现在碰到的生存问题之间,有很大的距离。如果讲得露骨一点,很多从事国学研究的学者,在研究中国文化中,也把历史和文物完全对象化了,就像研究埃及文物一样。考古发掘出来的宝物,和我的生命没有多大的关系,尽管我可以做出很好的描述。我并不是说这个工作不重要。这个工作本身是学术,有些最高的学术价值就体现其中。但是,毫无疑问,这种工作和具有生命力的反思并不一样。”(杜维明《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



  “博物馆化”的儒家传统是没有现实生命力的。要让儒家传统恢复生命力,有效的方法是使之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儒家思想只有与现代人的生活融为一体,其生命力才能真正焕发出来。



  将“四书”作为国民教育的基本内容,这是中华民族健康发展的需要。章太炎指出:了解本民族历史的过程就是一个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仆以为民族主义如稼穑然,要以史籍所载人物、制度、地理、风俗之类为之灌溉,则蔚然以兴矣,不然,徒知主义之可贵,而不知民族之可爱,吾恐其渐就萎黄矣。”(章太炎:《答铁铮》)培育和建构现代民族精神,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中,那些与维护民族的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密切相关的思想、感情,构成了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我们经常表彰“中国的脊梁”,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近代以前,“中国的脊梁”大都是在儒家经典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以文天祥为例,这位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1282年,他在元大都(今属北京)英勇就义,事前他在衣带中写下了这样的话:“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四书五经的教诲,确乎是他的立身之本。



(《光明日报》2008年6月23日国学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11 06:52 , Processed in 0.09449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