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文字里插上“思路标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9 23:13: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文字里插上“思路标志”

黄耀红

路边的交通指示牌、景区里的游览提示、书店里的分类标识……生活中的标志物随处可见。

“标志”的存在,确实给我们带来了诸多便捷。

写文章,要特别注意为自己的思路插上明显的“标志”。

所谓“思路标志”就是用一些富有标志性的句子(如过渡性的设问句、反问句)来显示自己的思维进程和轨迹。

思路就是文路。你想想,既然称之为“路”,不管它多么曲径通幽,也不管它两边长着怎样的花草树木,“路”从何处来、“路”向何处去,这种整体轨迹必须清晰。

插上“思路标志”,就是要确定文章的“思路方向”。

  2008年湖南高考作文要求考生根据“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哲理与意境来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草色为什么“遥看”美丽而“近却无”呢?也许,在第一时间跳入我们大脑的一对关键词,或许就是“距离”与“美”。

美因距离而生。当我们选择“距离”与“美”来构思文章,就意味着我们为自己的思路确定了一个明确的方向。插上“思路标志”,就是要用具体的话语来显示思路发展的过程。

《距离产生美》是一篇高考满分作文。

这位考生,可谓深谙“起”“承”“转”“合”的文章之道。

  到底什么是“距离产生美”?作者从川端康成的一个诗意的句子落笔,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很巧妙的开头。接下来,文中明显出现几个设问式的句子:“为何凌晨四点起来便可以感受到别样的美感呢?”“距离为何产生美呢?”“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又如何去退出来去体会被忽略的美呢?”

这几个句子,并不见得有文采,但是,它的重要性却不可小视。我以为,这些句子就像公路边的交通指示牌、公园里的游览线路图一样,起到了鲜明的标志作用。因为,作者的每一次追问,都巧妙地将文章引向“起”“承”“转”“合”几个不同阶段。

由川端康成的话语引出论题,谓之“起”;由“距离产生美”的现象陈述到原因追问,引出观点“距离带来了未知的神秘,引发了人们的美好幻想”,并以典型论据佐证自己的观点,谓之“承”;由物体的“空间距离”到提出人们的“心灵的距离”,谓之“转”;最后落脚为“保持适宜的距离”,谓之“合”。

人的思路一般是从感性走向理性、从“有什么”“是什么”走向“为什么”和“怎么样”的。

在写作过程中,思维应像犁铧一般,既向横向荡开,又向纵深掘进。

当作者的思维显示不出它的严密性与穿透力的时候,当文章里找不出“思路标志”的时候,当文字不听“思路”使唤的时候,文字就会像牛虻一样四处乱飞。

这样,文章虽然写完了,却七拐八弯,东扯西拉。

读者看不到文中的思路,就像在丛生的野草里找不到山路一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 08:03 , Processed in 0.07246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