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会”的历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22 19:50: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开会”的历史
  

在专制时代,"开会"曾经成为一种展示和炫耀权力的机会。秦始皇建造阿房宫,专门用来举行朝会的富丽辉煌的前殿,就是规模极其宏伟的大会堂,据说"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可以坐万人"朝会的殿堂,象征着这位用武力"并一海内"的中国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的无上威权。近年来考古学者发现,这座前殿当时并没有完工。如果秦始皇时代真的开了万人大会,那么中国就又拿了一个世界第一了。刘邦取得天下之后,儒士叔孙通为他设计了朝会的礼仪,经过多次演习之后,举行了正式的朝会,在极其严正肃穆的气氛中"开会",贵族群臣无不"振恐肃敬",没有一个人敢喧哗失礼的。唐代诗人卢纶的《皇帝感词》诗所谓"山呼一万岁,直入九重城",就反映了朝会隆重庄严的气氛。

后世各种各样的"会",往往有形式主义的痼疾,其实是有历史渊源的。

皇宫朝会常常有礼仪大典的性质,但是也往往以议政作为主要内容。于是开始出现了"会议"的说法。汉代朝臣"开会"有确定的日期,称作"会日"。司马迁在《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中曾经说道,汉武帝时,丞相公孙弘"每朝会议",都只是一一分析诸事原委,预想出各种可能,让皇帝自己进行决策,"不肯面折庭争",决不和皇帝直接发生正面的争执。他曾经和公卿大臣事先协商,有了一致的意见,但是一到朝堂上,看到皇帝的脸色,却又违背原先的约定,以顺应天子意旨,"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可见,这种"天子与公卿议","天子问群臣议计","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的所谓"会议",往往"会"而不"议"。如东汉学者蔡邕《独断》卷上所说到的,每当行政有"疑事"的时候,即"公卿百官会议",看起来似乎是采取了群议、集议的形式,但是最终的决策,实际上还是定于帝王一己,并不能改变政治决策专权独断的性质。到了明代,甚至经常发生因为在"廷议"、"廷辩"有违"圣意",以致用"廷杖"的方式严刑惩处言官,杖责于殿阶之下,往往当廷毙命的情形。

    后世许多"开会"的程序,甚至以"民主"为标榜的会议,其实都未必能够从根本上改变非民主的实质,就是因为遗传千百年的专制形式的基因,一直在影响着政治生活的缘故。事实上,在许多时代,开会已经没有"公开会合以辩难","议于大庭"的形式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21 20:44 , Processed in 0.11419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