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体验式”写作的三个维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7 16:31: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体验式”写作的三个维度

四川巴中中学   明戈利

1.本真体验

本真表达体验是一种植根于认识生活、反映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为写作需要和目的体验式表达。其主要标志和标准是:写真人,记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真作文,即内容真实,情感真挚,文章真作。这种带有“真实写作”特征的本真写作,上海师大叶黎明教授认为,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指标:作文是自己写的;作文所表达的情感和作者自己体验的情感一致;作文所要表达的思想和作者自己抱持的思想一致;作文所反映的生活世界和客观实际的生活世界一致。

在表达体验中,之所以提倡和践行本真体验式表达,主要动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传统作文教学积重难返的顽疾需要医治。钱理群认为应试作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就是脱离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他自已内心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造成学生自己真正想说的话找不到语言表达,不想说的他却能说得出来,甚至可能说得头头是道,但往往是空话、套话、假话。这样一来,语言就不是作为负载自己真实思想的载体,而成了蒙蔽自己、覆盖自己的一层帷幕,把真实的自己挡在里头,使别人看到的不是自己。”关于伪主体、伪事件、伪情感写作的现状,著名作家方方在给“新概念作文大奖赛”当评委时也曾忧心忡忡地指出:“半数以上的作文都是虚构,都抒发着小小的情感,而缺少内心的真实,都有一看就是编出来的情节,雕琢得厉害。”她还语重心长地说:“我以为中学生写作文,大可不必去编造情节。我一直觉得作文最应该追求的是真实。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想法,真实的情感,真实的见解,这些都应该是写作者最基本的训练内容。其次,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本真表达的重要理论基础。现行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不难看出,无论是从“课程目标”部分还是“实施建议”角度审视,“真”都是一个反复出现和强调的高频词汇。第三,以“真”作为文章生命和内核的写作原则与精神,也是不少语文大师的作文教学理念。叶圣陶先生说过:“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要求学生说老实话,决不容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乎事理的真实,合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特级教师方仁工也认为:“作文要百分之百的真实,百分之百的本色。”第四,中国历来评价文章都是主张有真意的。元好问评论陶潜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天然”与“真淳”即是对陶潜诗文的中肯评价。他评论潘岳有云:“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失真”二字的评价也正好抓住了潘岳文章致命的软肋和硬伤。鲁迅在解读自己擅长的“白描“手法时,这样阐释到: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看来,写文章讲真话即为他的写作秘诀和评价标准。第五,作真文,做真人,是“体验式”写作的价值追求和育人目标。钱理群先生有言:“对人的培养和对写作的训练是统一的,培养一个人怎样写作,在另一个意义上就是培养一个人怎样做人。”常言道:作文如做人,文学即人学。作文和做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血脉渊源,二者相互促进,彼此依存,难以割舍。只有秉承“为做人而作文,以作文促做人”的为文之道,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在成长中表达,把体验和表达衔接起来,把作文和为人融合起来,才能真正领悟和实现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真谛和理想。

当然,造成当前学生作文普遍失“真”的局面,既有其自身缺乏体验、积累浅薄的主观先天不足,也有漠视写作主体、钳制个性自由的教师外在魔咒,同时也与应试教育下为“赚取眼泪,获得分数”的功利化写作的小环境和崇尚虚华、远离真善的成人虚假话语以及社会浮躁风气的大环境渐染有关。只有学生亲近生活,广泛阅读,强化体验,真实表达;教师打开固有枷锁,尊重主体,放飞自由;公众求真向善,正面示范引导,社会淡定务实,创设积极氛围,假、大、空现象存在的源头才能得到遏制,支配写作的外部强权才能得以削弱,成人虚假的言语系统和社会伪善的交际环境才能得以净化,学生真实、真情、真人的“体验式”表达不会再成为“浮云”。

2.个性体验

如果说本真表达体验从源头上保障了内容、情感和写作的真实性,那么个性表达体验则是对“真实表达”、“真实作文”的个性化拓展和升华。何为“个性”,词典解释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  固定的特性。当然,写作中的“个性”一词的外延和内涵有所扩展和丰富。个性“体验式”表达既指一个人在表达时善用、常用个性化体验的言语和思考习惯(这种体验写作方式已积淀、内化为自己的一种自觉的长期行为,形成为一种写作个性),同时更为重要的特征和表现是,在写作表达时,素材选用、语言风格、思想和情感外泄是个性化的,是独特化的,是作者这一个而非表达者这一类的。以一言之,个性化表达体验就是个性化表达的外在行为的体验和表达内在独特思想和情感的体验,是一种内外兼备、“形神”并存的复合式体验。

(1)个性化表达体验是新课程下以人为本的主体写作观的课程基本要求。“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学生作文也是一种体验,一篇好作文应是学生的一种独特体验”。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个性化表达的价值肯定。传统作文教学中,学生作文是为应付任务或考试的接受式写作,是缺少思想和观点、湮没自我的概念化写作,是人云亦云、步人后尘的克隆式写作。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个性化写作,是与被动式写作、大众化思维、趋同性表述不可同日而语的。个性化表达体验是写作主体意识的回归,是质疑批判精神的彰显,是创新作文诞生的底座。

(2)个性化表达体验是作品得以站立的必由之路。余秋雨先生认为,“作文是和世界对话、和世界沟通的一种方式,是灵魂的表述方式,也是灵魂的挖掘方式”。当然,这种对话和沟通唯有真实独特才可信,对灵魂的挖掘和表述只有深刻独到方能震撼人心。托尔斯泰认为艺术感染力的大小取决于三个条件:所传达的感情具有多大的独特性;这种感情的传达有多么清楚;艺术家的真挚程度如何,也就是说判定艺术作品(包括文学)成功的三个主要尺度为:独特性、正确性、真实性。作家张中行说:“写作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养成习惯,第二个层次是产生兴趣,第三个层次是有自己的见解。写作不能总跟在别人后头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而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自己的眼光和见解。在很多问题上人们可以见仁见智。”因此在作文训练中,只有进行“个性化感受”、“个性化思维”、“个性化题材”、“个性化布局”、“个性化描写”、“个性化抒情”、“个性化说理”、“个性化语言”的全方位立体式演练,个性才会“在你的眼 波中浮动,在你的发梢上跳动,在你的脚下噼啪作响,在你 的心里色彩斑斓”,才能让作文承载飞扬的个性,让飞扬的个性成就非凡的文章。无疑,“秋天老了,是冬天;炊烟老了,是新的炊烟”之类的文字是个性化感受和个性化表达的成功范例。

(3) 个性化表达体验是生命的自我关怀、提升和超越的需要。人之所以为人,出了较低级别的自然属性之外,还有更高层次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人活于世,观于物,总会有着对自然、社会、人生的主观体察、独特感悟和价值判断。或褒或贬,或喜或恶、或乐或悲、或甜或苦,这是生活的自然存在,这是生命的本真形态。曹明海教授认为:“在体验世界中,一切客体都是生命化的,都充满着生命的意蕴和情调。”我们在生活深切体验中舒展生命枝叶,抚慰自我灵魂,建构精神家园。加达默尔说:“生命体验在所有个体中具有不同的形式。”生命体验的不同个体形式即是对五彩斑斓的生活、对得失顺逆的人生的间接折射和独特认识,写作作为生命存在的一种独特方式,我们理应用手中的笔,来勾描多彩的人生,用敏锐的眼光来洞悉现实世界,用灵动的文字来表达生命的体验。因为个性化表达就是高扬起个体生命尊严的大旗,促进学生人格完满积极的发展。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的。

产生目前千文一面、毫无生机的作文写作局面,既与学生自身个性化写作习惯的缺失和个性感受与思考能力低下有关,也与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对学生的限制和捆绑过多有关(话题、立意、材料、语言、写法等不能完全自主),同时,应试作文下求稳的写作心理和僵化的评价标准和机制,成人思想道德准则,大众传统习俗观念也会对孩子们的思维认识、情感倾向、审美标准产生一些“约定俗成”的潜在影响。著名女作家池莉在谈及当今学生作文时,曾痛心疾    首地指出多数孩子的作文“都带有浓厚的被灌输色彩”,“几乎都没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想法,都是成人思想的灌输和被前人写滥了的感受。这些感受业已变成大众习俗和社会生活规范,孩子的目光和思维被收纳到了大众习俗和社会规范之中,成为了孩子们的道德标准、情感标准和文学审美标准。”要克服以上弊端,医治积重之顽疾,必须用心领会课标精神,积极实践作文教学新的理念。学生要加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已的感受和思考”的体验式积累,养成“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个性化写作,教师则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家长、公众应当杜绝对学生的成人思维、情感道德的灌输,媒体和社会为学生营造一个展现个性、敢讲真话的自由宽松的言语交际环境,才能实现如铁凝所说的:“作文训练最终应该呼唤出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用与众不同的想像力来表达对生活和事物的看法,从而达到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一个学生所拥有的三个世界的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不仅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也是完善人性、激发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3.创新体验

近年来,创新已成为出现频率极高的字眼,已引起社会公众的的强烈共鸣和广泛关注。尤其是“钱学森之问”(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一流的创新型人才和本土诺贝尔奖获得者)更是触动了教育界的神经:中国的教育倒底怎么了?   不可否认,教育在培养个体创新意识,培育民族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它能为创新精神的启蒙提供智力支撑,为创新能力的演练铺奠实践平台。作为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内容,写作教学理应担负起时代重任,履行社会使命。全新积累,全新思考,全新表达,“体验式”写作完全可以成为放飞自我、体验创新的坚实而厚重的基地。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曾指出:“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能成为教育。”创新表达体验正是“体验式”写作中的“一棵树”、“一朵云”、“一个灵魂”,它要去呵护破土而出的创新之芽,去装点辽阔天边的创新天空,去感召蓄势待发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在写作中渴望创新,勇敢创新,善于创新,让创新表达体验为人生创新精神播种,为未来创新能力奠基。

如果说涵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强劲的创新能力是创新表达体验的时代召唤,那么写作原理的启示则是我们必须遵循创新表达体验的理论动力。从体验的心理活动来看,体验的过程就是超越和生成的过程,是写作主体“创造生命的意义,使自己达到一种审美的自由之境”的自我生命提升和飞跃的过程。无疑这种对生活的观照,对生命的体验是具有主体色彩和创新特质的。因为融入体验中的写作“决不是被动地接受或简单地反映现实客体,而是带着某种强烈的主动意识,通过特有的途径去体验,从而将现实客体及其价值主体化、人格化、情感化……”对于“体验式”写作表达中天然蕴育着的创造心理,王尚文先生也作过细致的剖析:“所有的写作都是创造性的。所有的写作都包含一种新的表达的‘起源、发展、形成’的过程,即使你使用的是‘旧’的思想和第二手材料,你也为它们创造着一种新的而且是唯一的表达方式。你产生一些完全新的、一些认真的、完全表达出你的性格和才能的东西。”不可否认,写作的主体精神、表达的创造诉求为写作体验、创新表达培植了肥沃的心理土壤,提供了自发的原始动力。也就是说,创新是写作者与生俱来的表达心理,人人都渴望在写作的天地纵横驰骋,尽显丰采,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个性、有特色的创新之人。只要自己勤于研习,教师精心指导,创新写作的梦想必定会开出绚烂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应试写作的现实“逼迫”是创新表达的第三个必要性条件。作家高行健说:“文学创作所以有趣正在于个人的独创和不重复。”虽然作文写作不能完全等同于文学创作,但它们共同的价值追求却是一致的,那就是文以新为贵,新的题材,新的命意,新的形式,新的语言是卓而不凡、吸引读者的重要砝码。对于应试教育下学生的写作而言,创新表达更是学生考场作文的必需选择。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考场,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阅卷场,面对万千学子同写一题的角逐较量,如果不能以新的题目、新的题材、新的立意、新的运思等创新思路来演绎、包装你的文章,制造眼前一亮、心为之震的“眼球效应”和“心理效应”,则你的作品必定会黯然失色,湮没于众人。据统计分析,考场作文(包括中高考)分数的悬殊,主要在于“发展等级”的差别。因为就“基础等级”来看,一般考生都能达成“符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内容充实,中心明确”、“语言通顺,结构完整”、“书写规范,标点正确”的基本要求,写出一篇内容充实、观点明确、结构完整的考场作文,而在“发展”等级中的“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方面,则显得力不从心,难有突破。尤其是对于以“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为标志的创新写作,或避而远之,或画虎成犬。因此,重视“发展等级”,加强创新演练,已成为考场作文鹤立鸡群、取胜于人的不二法宝和秘密武器。

如何进行创新表达体验呢?以下创新策略和方法不妨一试。首先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聚敛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思维的思维习惯和能力。作家迟子建说:“如果不想使自己在写作时限入庸常立意的泥淖,我认为可以调动和开发‘逆向思维’这根神经。这样,能使你的思维始终富有新鲜感和活力,从而使由此生发的文字散发出一股与众不同的气息。”可见,具有创新特质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母机,是创新表达的动力。其次,正确处理借鉴和创新的关系,在继承中超越和创新。作文教学和写作实践表明,借鉴、模仿体验是创新写作体验的基石和依托,由临摹到独创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写作策略和路径。特别是对那些本身具有创新个性的经典例文(教材范文,课外名篇,学生佳作),我们完全可以取人之新,补己之拙,在模仿中学习,在借鉴中创新。比如“取其旨,叙自己的事 ;摹其思,写自己的话;仿其形,立自己的意”等都不失为可资借鉴的创新之法。第三,应当明了创新表达的路数和项目。从文章内容到形式,各个组成要素皆可成为创新的乐土。对于创新写作而言,处处是创造之地,次次是创造之时,生生是创造之人。结合作文评价标准和学生写作实际来看,写作创新训练主要应着力于三个方面:即材料新鲜,构思新巧,见解新颖,这也是“新鲜作文”应当追求的三个层次。这三项目标难度是逐级递增的,创新的价值也是由小到大。特别是爱迪生、牛顿、贝多芬等名人在作文中纷纷“复活”的今天,材料的新鲜、丰富更具有无可替代的“时代意义”,而且,材料的创新也是写作创新中最易操作、收效最快的创新手段。第四,要注意掌控好创新的分寸和尺度,不能过滥、过分。格非先生在谈到当今中学生的作文创新现状时,曾这样描述和总结到:“所谓变而未达,况而愈下;所谓宿患未除,又染新疾”,他认为“好文章最需要分寸感,由于压抑和担心作文分数而自缚手脚固然不行,而一味信马由缰,浮夸矫饰亦成问题。很多‘新’文章,‘新’形式,‘新’文体从表面上看倒是满纸云烟,气势赫赫,骨子里的‘观念’已属陈旧,只不过是在给旧衣架套了一身华丽的衣服而已。”的确,不少学生在创新体验时仅从语言、结构、体式等方面去粗浅地模仿复制,而对创新写作中更为核心的选题、组材、立意等关键要素却视而不见,导致形式对内容的简单生硬包装,内容不能依附形式的貌合神离的创新“成果”。此外,对于考场作文而言,要特别注意“稳”与“新”之关系,不能剑走偏锋,一味求新,须知出新未必就能出彩。如果在审题之意、选材谋篇上没有十足的把握和信心而贸然创新,其结果只能是一着不慎,全盘皆输。若如此,宁可求稳保本,而非冒进惨败。

参阅文献:

① 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② 王岳川《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③ 刘芳扬《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几点认识》,《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2年第4期。

④ 张华《经验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⑤ 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011-8-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10 22:53 , Processed in 0.08631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