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的实用文阅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15 19:51: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语文的实用文阅读(一)

宁波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王荣生

   

最近,我和儿童文学专家方为平教授等合作主编了一套《新课标小学语文学本》(3~6年级,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对小学语文课程、教材、教学进行了探索。小学语文学本的编写,以语文学习为本位,在儿童文学、成人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古代诗文和实用文阅读等方面均有一些新的动作。本文讲述我们在实用文阅读方面的认识和实践。

    一、重塑“实用文阅读”

    实用文阅读区别于文学阅读。文学阅读着眼于作品的艺术性,阅读是鉴赏,重点放在言语的品味和感悟。实用文阅读是为了获取文章的意思,阅读是理解,就像我们读报纸、读信、读百科知识、读学术著作那样。

    实用文阅读所涉及的文本是文章或普通文,因而不妨叫作“文章阅读”或“普通文阅读”。但在我国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所谓“普通文”,指的是“记叙文”、带有文学性的“说明文”(如科普小品)和“议论文”(如杂文),以及一些在教学中偏向于文学性方面的“应用文”(如书信、新闻,“日常应用文”一般被放在写作训练,着眼其格式)。付宜红博士在比较中日语文教学时批评道:“在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记叙文’占相当的地位。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名家名著经教材编者的删添更改,变为浅显易懂、中心明确的‘记叙文’。在学习‘记叙文’时,强调划分段落、归纳段意、概括主题、中心思想,学习作者表现手法等,这些教学内容和活动使得学生在与文学作品接触时,始终需要与作品保持一定的距离(即站在第三者的立场),把注意力放在对情节发展、人物行为等的分析和主题挖掘以及概括中心思想等上。”这种阅读方式更像对作品的评判,或者仅仅是为了获取课后练习的标准答案,本质上是“非文学”的。另一方面,即使是“说明文”“议论文”乃至一些“应用文”的阅读教学,也仿拟“记叙文”的套路,格外地强调其开头是如何地精彩、过渡是如何地圆润、结尾是如何地巧妙以及诸如句式丰富、比喻贴切、语言生动等等。这种方式阻隔了学生对文章理解力的发展,本质上又是“非文章”的。

    为了避免可能引起的混淆,我们用“实用文阅读”的说法。日本国语教育界把阅读教材分为说明性文章教材和文学性文章教材两种类型。文学性文章教材以诗歌、童话、小说为主;说明性文章教材则是包括一切有关自然、社会、文化、环境、科学等方面题材内容的文章。我们所说的“实用文阅读”,大致相当于日本与文学阅读对举时的“说明性文章”的阅读。美国宾西法尼亚州《阅读评价手册》,将阅读分为“文学鉴赏型”阅读、“了解信息型”阅读和“操作型”阅读。了解信息型阅读,包括阅读报刊文章、教科书、百科全书条目、专著等;操作性阅读强调在读懂文章的同时,还要根据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相应操作的能力。我们所说的“实用文阅读”,涵盖了解信息和操作这两种类型。

    换句话说,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代文阅读,可以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文学阅读,一类是实用文阅读。目前文学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比较充分的认识,文学阅读的教学也有所改善,尽管离全面地实现由“记叙文阅读”向文学阅读的转型仍有较大的距离。但实用文阅读,尤其是小学的实用文阅读,远未引起重视,实用文阅读的教学目前在小学语文还几乎是个空白。这造成了极为不利的状况,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我国公民实用文阅读能力普遍地极为低下。这可以从语文教师身上反映出来:经过大学中文系的语文老师,害怕读”理论书”,也不大会理性解读。

    我们认为,实用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文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同等重要,必须从小学抓起,撑起实用文阅读这一方天,任重而道远。

    二、开拓选文的疆界

    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实用文阅读的忽视,其中一个理由是较难有合适的选文。从过去教材极少量的选文看,要么是政治思想教育方面的“浅显议论文”,将“道理”简单化;要么是《人民大会堂》《苏州园林》《赵州桥》这类“简单说明文”,教学内容则放在说明方法上,而不能与学生认识社会、思考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新时期涌现的读本(如广西教育出版社的《新语文读本》等),对拓展实用文的选文空间作了一些努力,但议论文方面往往与散文乃至童话、小说混编,没有凸显实用文与文学作品在阅读方式上的本质性差别,说明文方面则偏向于科普小品一类,内容涉及太空人、月球、虫草花鸟之类。

    之所以出现选文的稀缺和单调,是因为过去我们对“适合于小学生阅读”乃至对“贴近学生生活”存有片面的认识。所谓适合于小学生阅读,过去我们往往理解为篇幅短小、文字平易,因而只能在专门为小学生写的文章里打圈圈。而专门为小学生写的文章,较难找出值得放在语文教材里去学、去教的篇目。所谓贴近学生生活,事实上却远离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选文时反而把眼光转向人生之外、乃至地球之外。

    早在1930年,朱自清就指出,中小学生的阅读材料,文学要以“纯文学”为主,即以诗歌、小说、戏剧为主(引者注:在小学如童话、幻想故事等),文章当读“正式的论”,也就是要读“大人的书(包括文章)”。要认识朱自清的这一语文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就需要了解文学和文章在读物分布上的差异:

    文学领域有很发达的专门为儿童创作的儿童文学,也有虽非专为儿童创作但中小学生能读也需要读的“成人文学”。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为小朋友提供精美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他们通过作品、通过语文课的阅读教学,丰富当下的生活,充分地享用儿童这一段美妙的时光。另一方面要引领学生走进成人文学的殿堂,为他们开启绚丽世界的大门。在《新课标小学语文学本》中,我们为此做了一系列的努力:在儿童文学部分,选文以童话和幻想故事为主,穿插传统儿歌、诗歌、散文、寓言等,注重趣味性和可读性;课文后则编有韵文形式导读,从文体意识、语言特色、叙述技巧、阅读策略等语文知识方面加以引导,既轻松好玩又不乏启发。成人文学部分(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实现了大作家的主打作品原滋原味进入小学语文的愿望,在儿童文学托尔斯泰、克雷洛夫、泰戈尔、格林兄弟、任溶溶、伊索、达尔、安徒生、恩德等名家名著单元基础上,首次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入了塞万提斯《堂吉诃德》、雨果《悲惨世界》、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托尔斯泰《复活》的长篇节选,并用点评的方式搀扶着学生走近大师。古代诗文部分,精心选编了浅显、宜读的篇章或名篇中的片断(如《诗经》《离骚》),并配以导读和译释,引导学生从小树立对古典的亲近态度;文章突出文体,编有先哲语录、笔记小品、山水游记、书信小札、骈体美文、说理短文等单元;诗歌编有明清小诗、元人放逸、两宋歌吟、宋诗理趣、唐人逸兴、六朝清音、汉魏悲歌、诗骚传统、上古歌谣等单元,在体现诗体的同时也突出了时代和风格,为小学生提供初步但完整、正确的中国文学历史图景。

    至于普通文章,专以学生为对象的读物,主要是各科教材和教辅材料。语文教师当然要为学生阅读手头上的各科教材提供帮助,但这不是语文课程在实用文阅读教学上的主要任务。或者这样说,要使学生更好地阅读各科教材,首先要在各科教材的编撰上下工夫,使教材内容的呈现适合中小学生的现有阅读水平和接受能力;其次,其他各科教师也承担着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责任和义务,而且在本学科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阅读本学科的教材,效果要来得更为直接,语文教学对此只能起辅助性的作用。我们认为,语文教学中的实用文阅读,更主要的任务是引领学生逐步地迈入大人的世界,逐步地主动地接触那些不是专门以学生为对象的读物。正像我们在学本“读大人的书”这一常设单元的导语中所说:“大人是怎么谈论小孩的?大人是怎么谈论大人的?让我们来读一读大人的书”。当然,以学生为对象的读物而且可进入教材的,并不是完全没有。比如这次我们就从《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的对话》中选用(节选)了两篇文章:《为什么要有科学家》和《为什么有贫穷和富裕》——可惜这里所说的儿童,乃是外国(德国)的儿童。

    读大人的书,当然有贴近小学生生活的问题。那么什么是贴近生活呢?我们以为,第一是小学生实际所从事的活动,包括语文活动;第二是小学生实际或可能面临的困惑;第三是编撰者、教师认为小学生也需要面对或思考的话题。在编撰学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认识的转变再加上足够的工夫,能够进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实用文,天地还是很宽广的。《新课标小学语文学本》实用文阅读,我们编了四个系列单元。

    (1)”实用文阅读”单元,有些文章着重于”知”,促使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有些则是要求“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改善自己的生活状态。共编有“孩子的世界”“童年的经历”“游戏与幽默”“燃起好奇心”“健康的心态”“获得成功的力量”“权利与责任”“生活万象”8个单元,每单元4篇课文,多数从“正式”的论著里选出。比如“童年的经历”单元,《我的傻瓜生涯》选自斯腾伯格《成功智力》,《我与鲁迅的第一次相遇》节选自钱理群北大讲演录《与鲁迅相遇》,《思考是关键》节选自杨叔子院士的报告,《读大学的功课》节选自克利夫顿·法迪曼的文章。其他单元的篇目如“孩子的世界”单元的《幼童的困惑》,节选自马修斯《幼童与哲学》;“游戏与幽默”单元的《像中国一样古老的中国故事》,节选自让·诺安《笑的历史》;“燃起好奇心”单元的《人们为何要创造》,节选自斯塔科《创造能力教与学》;“健康的心态”单元的《欢乐的笑》,节选自普罗普的美学著作《滑稽与笑的问题》;“获得成功的力量”单元《有效性是可以学会的》,节选自杜拉克《有效的管理者》;“权利与责任” 单元的 《对公布分数说“不” 》,节选自马克斯·范梅南等《儿童的秘密》;“生活万象”单元的合《作与团体生活》,节选自郑也夫的社会学著作《代价论》,等等。

    (2)“思维开拓与语文实践”系列单元。正如该系列单元的导语所说:“这里所选的的文章,不是为了‘读’的,而是读了以后要求‘做’的。你不仅需要知道文章所讲述的道理,而且要把道理化为自己的行为,并一直保持下去。” 篇目介绍如下:

    三年级上下:《感觉意象》(亚当斯)、《“不定型”腿的造型》(哈泼德等)、《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曹明逸)、《阅读的视觉辅助技巧》(托巴·巴赞)、《抓住文章的主题》(隆恩·弗莱);《过于缩小问题范围的倾向》(亚当斯)、《如何讲故事》(玛利安·怀特黑德)、《阅读的乐趣》(隆恩·弗莱)、《我们能从书上获得什么》(伍尔芙)。

    四年级上下:《兴趣促进记忆》(高木重朗)、《海绵与淘金》(M·尼尔·布朗)、《如何使阅读化难为易》(蒙蒂默·奥尔德);《演绎性思维》(山上定巴)、《角色扮演》(斯塔科)、《没学过“葛郎玛”的人是怎么读懂文言文的》(启功)。

    五年级上下:《PMl思考法》(德·波诺)、《如何阅读抒情涛》(阿德勒)、《诗歌鉴赏中的两个角度》(辜正坤);《看待事物的方式≥(作者待补)、《理解他人的参照系统》(克里斯·科尔)、《阅读时的标记和批注》(蒙蒂默·奥尔德)。

    六年级上下:《出声思维》(J·Marzamo)、《方言》(汪曾棋)、《十二个写作的理由》(卡伦·米里亚姆·戈德堡); 《文学观察》(蔡毅)、《普通而又独特的语言》(汪曾祺)、《如何阅读小说》(阿德勒)。

    (3)”汉字趣谈”和”成语故事”两个系列单元,既是语文知识的学习,又是民族文化的熏陶。“汉字趣谈”由“人自身”而到农业社会、由个体的字而到群体的字,课文在众多材料中精选,其中较多的篇目选择国外学者林西莉的著作。成语的选文也力求体现某种系统性,或以其内容分类,如神话故事、关于学习的成语等;或以其形式分类,如两字成语(斧正、借光等)、三字成语(想当然、东道主等)、四字以上成语(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等)。

    (4)“读大人的书”系列单元,从四年级开始。这是一个综合单元,前2篇是实用文,后面2~3篇是散文和小说。编入的文章,多数与“实用文阅读”单元有联系但难度稍高:四年级上下有《撒谎的技巧》(马克斯·范梅南等)、《用孩子的眼光观察世界》(郭志刚)、《艺术在小学教室中的两种功效》 (罗恩菲德)、《影响态度改变的变因》(布恩等);五年级上下有《沉默的学生》(Thomasl·Good)、《人际吸引》(布恩等)、《你的营养观正确吗》(吴沫欣等)、《购买食物时省钱的方法》(戴维·赖依);六年级上下有《无知的不宽容》(房龙)、《认真对待人权》(罗织德·德沃金)、《团体纠纷及其解决办法》(古火田和孝)、《论低级牢骚、高级牢骚和超级牢骚》(马斯洛)。
2#
 楼主| 发表于 2011-5-15 19:51:38 | 只看该作者
小学语文的实用文阅读(二)



三、切实地示以门径

    “学本”是与”读本”“课本”并行的一种教材类型,主要供学生自学之用。“学本”的理想状态,是切实地“示学者以门径”。换句话说,与“读本”相比较,学本更侧重在辅读与导学上。辅读导学我们采用了两种方式:一是“评点”,二是编制课后“思考和练习”。

评点侧重在实用文阅读的指导,有多种功能:

有的是直接点出阅读方法的。比如《理解他人的参照系统》开头是这样一句话:“理解他人的参照系统是由我们的经历和过去的经验以及我们的价值观念、信仰、心目中的典范和思维方式所组成的,我们的个性和经营风格也是参照系统的一部分。”这句话显然很难把握,我们在评点栏里指出:“这句话实在太长了,翻译得不高明。要借助于下面的,‘比如’来理解这句话”。文章下面是这样写的:“比如,一些人喜欢详尽的信息,而一些人却只对基本信息感兴趣。一些人为了做好工作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另一些人更关注工作完成的效率。一些人非常重视按时完成工作,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不论花费多长时间,关键要把工作做好。不同的事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其重要性不同”。我们评点道:“噢,文章开头那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与人是有不同想法的,别人的想法可能与我们不一样”。再比如《角色扮演》,这篇文章本来是向国外的教师解说如何通过角色扮演来开拓学生的思维,理解这篇文章有两重阻隔,第一是学生在读;第二是中国的学生在读,因而有些话语在阅读时需要我们的小读者主动地加以转换(利用自己的经验去理解文章),还有些话语在阅读时则可以(应该)略过。文章写道,教师要为学生的角色扮演提供一个合适的主题,“比如,一位朋友向你提供毒品或关于操场装备的争论。” 评点道:“这些例子中有的是以国外生活为背景的,你可以换成别的例子。”接下来文章讲述“计划角色扮演的四个主要步骤”,在这句话之后(即具体介绍之前)我们插入评点文字:“下面的话是对指导教师说的,因此有些话语你可以不去理它。你需要了解的问题是‘怎样进行角色扮演’”。四个步骤之后,我们再次插入:“和三五个同学一起学习这篇课文,然后商量一个主题,认真玩一次角色扮演的游戏。你也可以和父母一起玩,比如今天晚上,父母扮演你,你假装是父母,然后讨论星期天该不该去补课的问题”。由“知”到“做”,是实用文功能性阅读的基本要求,也是阅读此类文章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有的评点是提供解释的,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也隐含着阅读方法的指导。还以《理解他人的参照系统》为例,文章接下来一段中说:“如果我们了解他们的经历和过去的经验,我们就能提供一些与他们相关的,并能为他们所理解的信息,能够以他们的观点来看待事物。” 我们解释道:“能够以他人的观点来看待事物,这就是理解他人的参照系统。”这样一方面回应了题目——阅读文章时时时记起点明主旨的题目,有助于顺利地理解课文;另一方面还潜藏着一个知识——在写作的时候同样的意思有时要适当地变换一些词语来表达,而在阅读的时候则要借助于语境对不同的词语作同义的解读。由于这样的辅助,相信学生读到接下一句“总之,我们的参照系统越接近,……”就不会感到突兀了。

    另外一些评点是延伸补充性的,或者为了防止学生孤立地理解文本,或者有益于理解的深化——对文本语句作延伸性的理解,本身也是实用文阅读的重要方法。比如《理解他人的参照系统》在后面段落里写道:“而有时人与人的参照系统仅重叠一小部分,这是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许多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神入’技巧是成功进行交流的关键。”我们在“‘神入’技巧”处评论到:“即能够以对方的立场来看待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同意对方的观点。事实上,你可能完全不同意,但是你能够从对方的角度来理解他。” 《欢乐的笑》一文中说,幼儿常常会发出单纯的、快乐的笑,“有些人能够终生保持这种笑的能力”,这句话学生很容易觉得与自己的切身无关,因而可能只把它当作一个事实的陈述来接受,满足于“我知道了”。因此,我们在这里作了必要的延伸:”可惜,有许多人长大之后丧失了这种笑的能力”。课文接下来有一处引用:“康德称这种笑为‘生命力的游戏’。”我们延伸性地解释道:“也就是说,缺少单纯的、快乐的笑,就是生命力的减弱。”文章接着说:“这类笑排除一切消极的感受,使它们不可能发生。它能平息愤怒、懊恼,战胜愁苦心情,增强生命力,增强生活和参与生活的愿望”。我们将自己的愿望,也就是之所以选这篇课文的意图点明:“让我们重新拥有欢乐的笑”。

    至于“思维开拓与语文实践”,选文本身就是听说读写方法的指导,而评点文字更增加了一层指导,这种编法的尝试很有些味道。比如汪曾祺《方言》,讲述作家要“能感觉、欣赏方言之美,方言的妙处”,举例上海话”辣辣两记耳光”“杀杀搏博吃两碗泡饭”,评点道:”试着用上海话说说。并与当地的方言或普通话比较”。举例扬州话”阿要把两记耳光搭搭?”也要学生:“试着用扬州话说说。并与当地的方言或普通话比较”。文章未了,建议学生:“用当地方言朗读这篇课文。如果你不会,就让父母读给你听。如果父母也不会,就让爷爷奶奶读给你听。”“学说十句当地地道的方言”。

    四、指向切身理解

    “思考和练习”也有多功能,但总的指向,是促使学生对自己生活的思考,包括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前面讲到,过去教材中所谓的“文章”,要么是政治思想教育方面的“浅显议论文”,讲一个“正确”的道理;要么是“简单说明文”,内容涉及太空人、月球、虫草花鸟之类。选文不当,再加上阅读教学内容的失误,久而久之,学生被培养出一种极为错误的阅读方式,以为实用文阅读仅仅是获取“信息”,而获取信息又被简单地理解为记住一些现成的事实性知识;以为阅读是一件外在于自己的事,而不是为了加深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

    这种阅读方式必须加以扭转。而扭转的部分努力地体现在学本的“思考和练习”上,如《欢乐的笑》编有下列思考和练习题:

    一、你会无缘无故的笑吗?如果你会,祝贺你!如果你忘了,让我们学着重新拥有。在休息日,去好好观察观察,看婴儿笑得多么甜。

    二、如果你家附近有经常能发出爽朗笑声的老人,去采访他,问问他有什么秘诀。

    三、课文说,这种健康的笑,具有包括社会效益在内的各种效益。什么是“社会效益”?快乐的笑具有哪些社会效益?

    《正在消失的小儿游戏》,有《滚铁环》《跳橡皮筋》《过家家》一组文章,要求学生和父母一起读,课后思考和练习题是这样编写的:

    一、历史就在我们身边。透过游戏,你可以感受历史。

    1.问问你父亲,为什么铁环会是男孩子们“唯一的玩具”?为什么不上商店去买好玩具?

    2.问问你母亲,有没有跳橡皮筋顾不上吃饭?当时吃的是什么饭?

    二、你现在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吗?和小朋友一起游戏,你感到快乐吗?

    三、告诉三十年之后的孩子们,你现在所玩的一个游戏。注意,你认为理所当然的事,三十年后的孩子们不一定会懂得,所以有些地方你要加以解释,也许还要画上插图来说明。

    四、和同学一起商量,从下一篇课文《正在流行的大人游戏》中挑选出一个游戏来玩。

    1.先和同学一起阅读《正在流行的大人游戏》(有《阴谋破坏者》《点头和摇头》《绳子游戏》一组文章);

    2.一起商议,挑出一个大家都觉得好玩的;

    3.仔细阅读游戏的“步骤”;

    4.玩,认真地玩(如果不认真,那就玩不成任何游戏);

    5.参考每个游戏后面的“提示”,想一想为什么大人要玩这个游戏;

    再如《沉默的学生》,课后有如下练习题:

    一、阅读这篇文章要注意两个问题:

    1.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心理学研究的事实主张的观点。而不是某人主张的观点。

    2.了解了事实,对我们(学生自己或老师)如何对待“沉默的学生”有指导意义。

    二、假如你是一位“沉默的学生”,这篇文章对你有什么启发?

    三、假如你是一位“主动发言的学生”,这篇文章对你理解其他同学(主动选择沉默的同学)有什么帮助?

    四、文章说,在上课时选择“沉默”的学生,主要的原因是缺乏自信,或者是因为个人的性格偏向。那么,缺乏自信可以改变(如果愿意的话)吗?个人的性格可以改变(如果愿意的话)吗?请参考本册“实用文阅读:健康的心态”单元的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再举两个例子:

  《敬畏生命》

  一、有人说,如果大家都不“杀生”,那么我们就没有肉吃了,“不应杀生”是虚伪的说法。对此你有什么评论?“你不应该杀生”,是说绝对不杀动物呢,还是指不许滥杀生灵?

    二、有人说,野生动物需要保护,但保护野生动物只是为了“不破坏人的生存环境”。对此,你有什么评论?你认为动物的生命本身不值得我们人类尊重吗?

    三、肉用家畜本来就是杀了给人吃的,因此有人认为对这些动物不存在尊重生命的问题。有一些肉类屠杀场,往牛身上注水,一直注到牛轰然倒地。对此你有什么评论?屠杀家畜,难道没有尊重生命的问题吗?

    《对公布分数说“不” 》

    一、“隐私”,有一本词典解释道“不愿告人的或见不得人的”。看了这种解释,你对“隐私”这个词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二、阅读下面这段话,说说这段话中对“隐私”的解释,与上面那本词典有什么不同?

    保护隐私还意味着不许别人了解自己的一些私密信息,拒绝别人对自己产生影响或施加控制,防止别人侵犯自己决定个人事务的权力。我们珍惜个人空间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防止他人干预自己的生活。在我们自己的空间和领域内,别人没有权力,也不应该有机会来侵扰我们的生活或打听我们的私事。……隐私权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个必要条件,如果不保护人们的隐私,就很难保证人们的道德和尊严。

    三、你有没有想过,考试分数是你的“隐私”?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老师大声地报着你的成绩,而你却感受着羞愧、屈辱?   

    四、问问你的老师:你凭什么可以公布我们的考试分数?你为什么要公布我们的考试成绩?

    如果他说得“理直气壮”(比如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啦),推荐这篇文章给他看。

    你还可以告诉他,有一本书叫《儿童的秘密》,专家说,做老师的都应该读一读。

    五、课文示例一则

下面是三年级上“实用文阅读:孩子的世界”第2篇课文(第l篇课文是《让孩子歌唱》),宋体字为原文,括号内的小号楷体字为评点,在正式出版的学本中,原文和评点双栏排印。踩着的“着”,一瞥的”瞥”,注音略;“瞥”“端详”的注释,略。

人行道上讨厌的软体虫

K.埃珀斯(12岁)

马萨诸塞洲马布尔黑德市马布尔黑德恰特公立学校

J.埃珀斯(10岁)(小作者,与我们年纪相仿)

马萨诸塞洲塞勒姆市霍勒斯曼学校(论文的正式署名方式)

    我们(几个人合作写的文章,所以用“我们”)曾决定用讨厌的软体虫做一个实验。(实验,学习的一种极为重要的途径。)我们想弄清楚(下面交代了实验的目的。标出序号,看看“想弄清楚”的有哪几个方面)有多少人去踩软体虫,多少人会避开软体虫,有多少人没有看到而踩着它,而又有多少人根本没有发现软体虫。

    方法

我们在游览新罕布什尔州北康韦时,从所谓“大话乡下佬”(也就是乡下)的一些地方买了一袋讨厌的软体虫。我们坐在长凳上把软体虫扔在人行道中间。我们不在意地把脸扭过去,假装我们并不知道这些软体虫的来历。

(好玩!)

     结果

    (在这一段中标出序号,看看他们观察到了几种现象。)

    有成年人和小孩走过,偶尔踩着软体虫。有些人看到它,投去困惑的一瞥。坐在轮椅里的—个男孩就把车从软体虫上推过去,根本就没有看到软体虫。我们强忍着不笑出声来。(好玩!)有三个十几岁的少女走过,中间一个女孩走过时对软体虫端详了一下,发出轻微的惊叫声,跨了过去。然后她笑着说:“嘿!我想它是真的。”

    结论

实验结束时,我们得出结论,5个人里有3个(用数字准确表述实验结论)会偶尔踩着扔在人行道上的讨厌的软体虫。

插图

(略)(插图也是文章的一部分。)选自马克·西伯拉罕斯主编,徐俊培译《泡沫搞笑诺贝尔奖面面观》,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思考和练习

    (括号内的楷体字是对该道题的说明)

    一、两个十来岁的小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弄清一个事实,对此你有什么感触?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经历了两年学习生活,而我们的学习生活一般是读书和听讲,出这道题是促使学生突破这种观念,开启另一种学习的大门。)

    二、两个学生合作写一篇文章,你做过类似的事吗?对此你有什么感触?

    (一般情况下,我们的小学生会以为学习是个体的事,尤其是写作文,老师教他们说这是“个人心灵的抒发”。出这道题是促使学生突破这种观念,认识到还有另一种“作文”,而且作文还可以几个人合作来写。)

    找几个同学合作,也搞一个“实验”,并按课文的四个部分,共同写一篇小论文。

    (我们编的是学本,主要供学生自学用的,因此在作文指导上的功效不会太大——作文更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加以针对性的指导:出这道题,主要用意并不是让学生学会写小论文——出一道写作题就以为是在指导写作,这是目前教材编制者和语文老师普遍存在的幻觉。这道题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去体验“实验”,去尝试在写作中的合作,从而使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到学习这篇课文的价值——也许这篇《人行道上讨厌的软体虫》会成为读过此文的小学生终身难忘的一篇课文。之所以难忘,不是因为课文的内容有趣,而是因为学习这篇课文所带来的“感触”,以及这种感触对今后学习乃至人生的深刻影响,)

    我们相信,如果评点到位、“思考和练习”题妥当,那么所编的学本也许会比现行的“课本”更像课本。也就是说,在阅读教学中老师按评点的内容和次序进行指导,并按“思考和练习”题组织学生活动或实践,不但能使语文教师减轻备课的繁重劳作(对着一篇选文冥思苦想“教什么”),而且能够更有效地使学生学好“语文”。甚至还可以这样,实用文阅读的教学,学生在课堂上以自学为主,教师则主要解决学生在自学时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如果能实现,那么对语文教师应该是一种解放(语文教学本来就不应该每堂课都要大讲特讲、语文教师也不是每篇课文都硬要找点什么讲头)。这样,在课本真正起到课本作用的同时,语文教师也真正地发挥出教师的作用——语文教师的大部分时间本来就不应该花在对付课文上,而应该去面对、去研究具体的、在学习中出现各种各样情况的学生。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所编的这套学本就能顶替课本,学本与课本毕竟是语文教材的两种不同类型。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课本”,按现代的理念,是教学中“交际的对象”,它服务于语文教师,面对的则是程度高低不等的一班学生。名副其实的课本,要做到“课程内容教材化、教材内容教学化”,促使学生在师与生、生与生的互动中有效地开展语文学习。文选型课本的主体,是围绕选文的供教师根据学生情况选用的教学设计——建设这样的语文“课本”,是语文教材研究极为迫切的任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6 17:13 , Processed in 0.14363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