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学生一起“写”
江苏省昆山市玉峰学校 高子阳
我终于知道“写”了
2008年7月,“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决赛现场,评委赵丽宏现场讲了汉字“写”。他说:
“写”这个字上面是秃宝盖,是房屋的意思,下面不是“与”,是繁体字“鸟”,屋里有个鸟是“写”。这个鸟要在屋子里生蛋、生存、飞翔。“写”这个字与北京奥运会场馆“鸟巢”的寓意不是一样的吗?多美呀!太有生命力了!太有创造性了!
“写”怎么可能与“鸟”有关呢?我随即翻开《说文解字》《汉字源流字典》《汉字寻根》……原来:写的繁体字是“冩”,形声字,篆文从“山”(房屋的意思),“舄”声。“舄”这个字读刘,象形字。本义是喜鹊。金文的“舄”像一只喜鹊扇动翅膀张大口喳喳叫的样子。由此,“冩”的原意即为屋中扇动翅膀、边叫边飞的喜鹊。进而引申为将物品从他处移置到这房子里来。《说文解字·山部》:“冩,置物也。”隶变后楷书写成“寫”。现在简化成“写”。后来这个字的意思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引申为……
教了二十年语文的我,现在才知道,“写”字造得如此好!“写”给予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从“将物品从他处移置到这房子里来”——可以想象,地球上房屋造得再多、再大,肯定连“一个月亮”也放不下,那怎么办?唯有“写”才能解决这个难题。即把现实中的物件用文字、图片写在绢布、皮革、器皿或纸张等上面,用文字记录万事万物,一代接一代地记录。我突然觉得很遗憾,我们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写”;不知道在房屋里写东西,就是人快乐、幸福地展翅飞翔;不知道写就是想尽办法,非常智慧地把一切事物,移到纸上;不,知道喜鹊不飞了、不叫了,人不写了,就意味着生命终结了……2008年秋季,我带三、四年级的读写课,第一天上课,我就用了很长时间让学生重新认识“写”,在以后每一次习作中,我都不厌其烦地重复着“写”。为了让孩子真正地拥有“写”,真正用好老祖宗创造的文字,我不怕学生厌烦,我坚信汉字“写”,能够激发学生一生爱着写。
童年的作文本,你在哪里?
电视剧《家有儿女》热播,主题曲“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大家都一样……”时时响起。我每每听到这里,心里都有一种伤感。想想现在的孩子,小学三年级开始写作,每学期都有期中、期末考试,还有一篇篇日记,到高中毕业,十年时间,每一个孩子都写了几百篇文章。但写完了也就完了,作文本和其他的本子一样当废纸处理了。因为我国的学校没有保存学生作文的制度,丢失童年的作文本,那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最近几年,我喜欢上了儿童文学。在大量阅读童书的过程中,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的童年,但很多事怎么也想不起来了,一种埋怨之情油然而生。如果那时的老师与父母都有着保存的意识就好了,现在拿过来读一读,补充补充,润色润色,说不定就能变成一部非常好玩的“书”。但这一切已经过去了,不能重来!就是这一思考,逼迫我开始重视保存孩子的作文本,保存原汁原味的童年。我告诉孩子:“亲爱的同学们,如果你们长大了,想找回自己的童年故事,别忘记问高老师要!”
这种保存不是我的发明。如果你读过美国奥格斯特·威尔逊写的《戴维斯的后脑勺》,你定会对保存学生文章的做法感慨万分的。
故事讲述的是作家麦伦的事。麦伦在初中里的作文获得的评价多是不满意,几乎没有得到过优秀,他非常想得到优秀。一次,他出神地观察与想象,写了一篇《戴维斯的后脑勺》,文章的确是与众不同,但凯丽小姐还是给他个“不满意”。麦伦伤心极了。但若干年后,麦伦成了作家,他并不怨恨凯丽老师。在凯丽老师风烛残年之时,麦伦来到了老师家。“凯丽老师似乎知道我会来,颤抖着从橱柜里找出一个本子。天哪!那竟是我儿时的作文本,凯丽老师一页页地为我翻看着我的作文本,那许多‘不满意”一般’的符号,依然还是鲜红的。翻到《戴维斯的后脑勺》这篇作文时,凯丽老师停住了,她双唇颤抖着说,其实,当年我一看到这篇文章就觉得它很棒,但我说服不了自己给一个从来都得‘不满意’及‘一般’的学生打个‘优秀’。凯丽老师说罢,取来笔,颤抖而坚定地在那个‘不满意’的边上写下了一个更大更红的‘优秀’。”
为什么要保存孩子的文章?保存孩子的文章,会发生什么事?不好预测,不必预测!
把文章当宝贝来养
师范毕业之前,我从来没有发表文章的想法。走上工作岗位不久,酷爱数学的我,却有了发表文章,出版著作的梦想。1990年10月处女作《一道行程应用题的多种解法》在《小学生数学报》上发表!虽然只是个豆腐块,却让我非常开心,看着这篇短文,越看越像瞅着出生不久的女儿般喜欢!从那以后,我找来好多报刊杂志,遇到好的题目,就想用多种方法来解答,结果完成了《小学数学应用题巧解200例》一书,1994年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每一篇文章,都是我的宝贝。自发表第一篇文章以来,我非常喜欢再读再思自己发表过的文章,挺自恋的。就是这样一遍遍地阅读,好多文章开始陆续变成了书。比如2000年,我在《小学生阅读报》上连续半年发表22篇《中国孩子应该具备的素质》的豆腐块文章,反复读这22个“小宝贝”,我完成了《21世纪中国学生的素质》一书;今年4月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的拙著——《做见识型小学语文教师》,这些文字是我2003年以来发表的百余篇文章的进一步思考。
把文章当宝贝来养!小学生没有这种体验。小学生对待自己的作品与对待其他作业一样,写完简单看一看就上交。针对这种情况,我把“文章就是自己大脑与双手共同生出来的小宝宝”的话语灌注到每位学生的心中。在与学生多次对话中,他们知道了,一个刚刚出生的小宝贝,不给吃的、喝的、穿的,不给剪指甲、剪头发,不教走路、不让识字读书……肯定长不大、不漂亮、不帅气。这个刚刚出生的文章宝宝,要想长大、健康、漂亮、帅气,需要关注、帮助,最关键要靠你自己来喂养、装扮。每次学生写作,我以这样的话语反复提醒他们,后来有的孩子说:“老师别说了,我们保证做负责任的‘家长’!”
往幸福方向飞翔……
2001年新课程改革开始,我国许多报纸杂志发表、转载高刚先生的《我所看到的美国小学教育》,10岁的高冀写的纪实作品——《“留学”瑞典》,还有黄全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美国道尔顿学校》等著作。读完这些,我发现许多国家的孩子是在“玩作文”,用图书馆、网络资源来写作,通过研究来写文章。好多学生的文章不是我们所说的几百字,而是几页、几十页,甚至是一本本书。我相信,中国孩子要不了多久一定也会“玩作文”的。其实,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将“语文课程资源”写得清清楚楚,即包括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只不过这些资源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罢了,还没有成为学生“玩作文”的重要资源罢了。
因为对习作教学的独特喜爱,2005年我申报了凤凰语文研究所的研究课题——让100%使用苏教版教材的学生喜欢习作。课题论证会上,我是这样解读“100%”的:“数学上有两个数非常好玩,一个是0.5,一个是0.4。如果按照四舍五人的规则将十分位上的数字进行四舍五人,0.5和0.4一下子就变成了1和0。将1和0变成百分数就是100%和 0%。如果用‘成功’与‘失败’来表示这两个百分数,100%就是成功,失败就是0。用0.5和0.4表示,成功就是0.5,失败就是 0.4,成功与失败相差仅仅是 0.1。我从多家报刊杂志及自己的调查中发现,我国有95%的中小学生不喜欢写作。那么,只要全班有50%的学生喜欢写作,就意味着我成功了!课题名称中的‘100%’,其实是 0.5的意思,我想通过以后几十年的研究与实践把更多的0.4的学生变成0.5。”凤凰母语研究所课题部的徐然老师,南京师范大学的几位教授,给予我很大信心。很快,初期研究成果在2005年第16期《人民教育》上发表(《让100%的学生喜欢写作》),2007年,该成果又获得昆山、苏州市两级政府颁发的哲学社会科学奖。
快乐的第二步是进行每年读50本书的实验。2006年秋季,我选择三年级一个班开始实验。这50本书是这样读的:
我每年大声读10本经典童书给学生听;每位学生自己读经典童书、科普书20本;把每次课内习作装订成书(一年可以装14本或16本),鼓励四五位学生父母将孩子的优秀日记装订成书(我校条件好的家庭非常多,他们也愿意做这件事),一年最少印制20本“书”,人手一本,阅读后终身收藏。实验两年,全班40个孩子都爱看书了,看书的总本数全部超过50本,但没有一个学生叫苦叫累,也没有学生说自己不喜欢写文章。每次习作结束,孩子们拿回家的“书”,父母都非常喜欢,因为他们的学习生涯从未有过这样的“书”。
幸福的第三步是用一些好玩的方式激发学生写起来。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能写。比如:
我发现《亲爱的汉修先生》非常好,胜过所有的作文书。在阅读引领中,我让每位同学明白,“日记不是作业,信是最好写的文章,日记也是信,所有的文章都是信”。
我给学生读《木民爸爸回忆录》,让他们知道“每个人都生过病,生病的那几天,在家里、在医院里,肯定会想好多好多东西,把这些东西记录下来,就是一本非常有意思、好玩的书哟!也能加快奔向健康的步伐”。
我们读完《亮晶晶》《妈妈走了》《爷爷是棵樱桃树》《马提与祖父》后,“写作是世界上最棒的感恩方式”被牢牢地印在每位学生的心中。
我们一起朗读《日安课本》,读谢尔·希尔弗斯坦的《阁楼上的光》《人行道的尽头》《向上跌了一跤》《我只有一只脚》,学生坚信:“我真的是一个小诗人,写诗其实就这么简单哟!”
我们读《可爱的鼠小弟》,我的学生都明白了:“以后所写文章,决不再随便用‘今天我很快乐’等简简单单的话语来结尾,一定要反复想反复想,想出让读者怎么也想不到的结尾!”
共同读《出走的绒布熊》《狐狸爸爸鸭儿子》《小熊孵蛋》《我永远爱你》《忘了说我爱你》这些书,每个学生都会想起,如何用写文章等方式来解决家里的旧玩具,写几篇有意思的童话故事,也不是多么困难的事,因为孩子天生就是一个“童话家”!
一本一本地读,一本一本地思考,一个又一个激发孩子热爱习作的话语、话题就会出现在我们面前。第四步、第五步……
这是条永远没有尽头的幸福之路。
“写”其实很简单
我爱“竭泽而渔”这一成语。著名历史学家陈垣先生不明白《元史》中“也里可温”的含义,结果把210卷的《元史》全部读了一遍,把所有“也里可温”的条目全都抄录下来,然后把蒙古白话写成的《圣旨碑》和其他元代书籍里有关“也里可温”的材料进行参证,最后终于发现“也里可温”就是元朝基督教各种派别的总称,并写成《元也里可温考》的文章。这就是陈垣先生“竭泽而渔”的治学方法。人人都有不明白的事,遇到不明白的事,只要不放弃,只要去查找资料、多方讨教,不明白的事总会明白。把其写下来,自己明白,也会帮助别人明白。
我爱“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这一楹联。这是出版大家张元济写的。我常把这副楹联中的“读书”说成“读书=读+书”,按照自己的理解把第一件好事说成是“读与书”一体同做。只“读”不“书”,不算作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件好事。只“书”不“读”,当然也算不上一件完整的好事。
我爱“欠债还债”这一理论。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在追忆世界数学大师陈省身时说:“先生把我送到图书馆,就‘不闻不问’了。直到一年后,突然有一天找我,叫我‘还债’,我当时莫名其妙,我又没有欠谁的钱,还什么债?陈先生解释说,你看了那么多人家的研究成果,吸收了人家的东西,就是欠人家的债,现在你自己也得做出东西来,还给别人。”欠债还债,天经地义,不欠当然不还,自借自还,人类延续,美哉美哉!
我爱“小木屋系列”这一套书。这是美国罗兰·英格斯·怀德的作品。她是个退休的小学教师,她很一般,她不爱写作,是爱写作的女儿教她写书。65岁那年她终于动笔了。她坚持了10年,写了9本书,结果本本都是经典。而每本书的内容就是自己一家人的生活,就是写自己的父母、丈夫、孩子。其实,每位老师都能写,每位老师在人生的终点处应该有本“书”呈给子孙,不管是出版,还是不出版,应该留下,别把智慧带走,因为这是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