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圣芳赠书,[梦泽闲人]君认真看过,且有此评论帖。您家看后便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4 11:28: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澴河纪事  那年*那月*那水*那人》

文/梦泽闲人

最初的生命,是在水中孕育的。最初的人类文明,是在各大河流域创造的。因此,人们自古以来都是逐水而居,这一者是返本归真,再者是为了生存。

每一条河,都吸引着一群她的“孩子”,受到她的哺育。故,河流被人们感恩着、赞颂着、惦念着,并用母亲比喻着。长江黄河如是、府河如是、澴河也如是。

《澴河纪事》正是作者在这种对母亲河的感恩情怀之下写成的,对母亲河的深深的感恩与眷念,使得作者的笔触充满了激情,文字如行云流水般,流向历史的深处、流入读者的心田……



一 岁月滑过是沧桑

每一条河流,都是在岁月的更替中逐渐形成的,都浸透了岁月的沧桑,都留下社会发展的痕迹。

那年、那月,在澴河两岸,在澴河河滩边的那座小村子——陈家栈楼,到底发生了哪些事?

翻开《澴河纪事》,你会看到一幕幕如同活报剧般栩栩如生的画面:捉鱼、撑船、打猪草、照鸡、拾粪等等,属于澴河岸边特有的劳作形式展现在眼前。且带有特定的社会形态和时代背景。

通过《历史钩沉》,吊酒、旧屋、戏楼、文昌阁、叶家庙、董墓等,这特定的物事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构成了这澴河流域的文化与文明。

在新中国成立前后那段时期,黑暗与黎明交替,在建设与巩固政权的双重任务下,国家与人民都有很多的艰难困苦,也有很多属于前进路上的弯道阻碍。澴河儿女们,在艰难中还是充满着希望的生活着,尽管活得简朴或者清贫。

《苦乐年华》和《蹉跎岁月》这两组文章,不正是艰难岁月中希望在前的生活反映。如读小人书的快意、横吹竹笛的悠扬、乐翻天的游戏,是儿时作者与其伙伴们的童趣;如赶场看电影、吃反销粮、挑稻草上水利等,是当时特定的时空下人们特有的生活、劳动与娱乐方式。

岁月的蹉跎在澴河两岸无疑会留下痕迹:社教中的盲目,文革中的荒唐,天灾下的无奈,假大空掩盖下的危机,等等,书中都在体现着。

而随着改革开放,形势好转,陈家栈楼由堤里迁到堤外,由河堤的固防,水利的兴修,澴河温顺了。陈家栈楼那肥沃的土地、那有特殊风味的萝卜、那水色清纯的儿女,终于“北泾渔歌唱晚归”了。

从传说中的陈家栈楼,到作者亲历的栈楼生活,到如今栈楼的新的发展,是岁月给陈家栈楼画出的图景。岁月在沧桑中滑过,澴河儿女也在岁月中磨砺。那年那月的事,又如何能够忘怀。这本书既是陈家栈楼的历史实在,不也是澴河儿女的生活实在么?从中,是不是还可以观照出中国人在那段历史时期内的生活实在?



二 人水和谐有深情

人的生存是离不开水的。生活在澴河岸边的人更离不开水的滋润。那些由澴河水冲来的“潮泥”,那“潮泥”滋润而成的特色萝卜,这是澴河送给陈家栈楼特有的礼物。曾经帮助着岸边的人们度过了那个缺粮的年代。

可是,“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水给人们以生存的养料,又可能给人们带来灾难。正如作者在首篇《我家门前有条河》中所写的,澴河“是我们的生命之源,同时也是我们的痛苦之源”。

澴河给陈家栈楼到来的痛苦,当然是因为水的泛滥。

作者没有经历过的1954年的那场大洪水,将村边河堤冲出了一个大壑口。想像得到,当时的水灾给澴河人带来的惊吓肯定是惊人的。1969年,再次的洪水让作者一家担惊受怕,还有1983年的大堤抢险,这些特殊情况下,真正让人们体会到了“水火无情”的古训。

可是,更多的,是河水给人们带来的欢乐。从“澴河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是美好的又是可恶的”,(《我家门前有条河》)到“澴河,我的母亲河,流不尽的故乡水,叙不完的家乡情,无论何时何地,我心里都会萦怀着对你深深的眷念之情”。(《前言》)这说明澴河之水,虽然时有泛滥,但更值得惦念的是她给人们的生活提供的方便和欢乐。

水由无情变有情,是因为人的参与。是因为政府在参与,变“水害”为“水利”。筑坝、改道、搬迁,这些措施,是政府给予澴河的维护,更是给予澴河儿女的维护。于是,河水与人的相处更加融洽了,人水之情更深了。人们喜欢用“似水柔情”来形容那种款款情深的样子,在这里是不是得到了作者的印证?

人是万物之灵,澴河人更是,《澴河纪事》也就是澴河人的纪事。在这本书里,人才是主角。

“二伯”的一去不复还、“五伯”饿的奄奄一息、撮瓢伯伯杀花狗、流浪诗人“铁拐李”、身板硬朗的白大爹、固执的摆渡人聋子伯等,这些貌似渺小且平凡的澴河人,却为澴河水增添了多少绚烂的色彩!其中有悲剧,有喜剧,或悲喜剧。

在《澴水人物》中,作者将视角既伸向了历史,也关注了当下。不管现在人们把持的是“英雄创造历史”观还是“人民创造历史”观,一条大河,总会哺育出那么几位佼佼者来。曾九、饶民太、朱坤宇、洪土洛等的传奇故事,李守义、朱洪斌、晏桃香等,或在某些方面独有建树,或在某些方面值得秉笔直书等,毕竟,在小小的一条澴河流域,这些人无疑属于“大人物”。

本书写得更多的似乎是澴河的孩子们,在充满了童年欢乐中的趣事。

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一条大河养育着一方性灵。那水,那人,在澴河岸边,人与水在和谐共处,为生活添彩,为人生添趣。



三 寻常物事美长在

人是事主,纪事当然得记人,可人和事又是分不开的。人的情感往往是在事中体现出来的。读《澴河纪事》,觉得那些事很平常,小事多而大事少。可是,对平民百姓来说,小事就是生活的全部。作者正是从这些小事着手开记的。

孩子的童趣,对大人们来说,是小事。可对孩子来说,这小事灌注着他们的几乎全部精神。溜冰、偷瓜、飘钓、摘桑等,这些儿童们的生活,写来栩栩如生。当然是因为作者亲身经历过的,才有如此真切的刻画。

大人们呢?那些小的生活场面,一经作者的妙笔生花,就显得生动起来。《柳堤河畔好乘凉》,一个普普通通的生活场景,在作者笔下,美不胜收。村妇的一句梦呓“狗儿,吃奶”,梦中也牵挂着孩子,这如同小说般细腻的刻画,不正是在细节之中发现母爱之美吗?

那敲头的一筷子,那母亲村头的张望,那返还草皮给输光了的同伴。这都是寻常小事,作者不是流水账式的记录在案了事,而是从中挖掘出了生活之美、人性之美。

这需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这双眼睛,透过澴河岸边的陈家栈楼,看到了更远处的风景:孝感北门的世态百像、陡岗埠的友情沙龙、桃花驿的艳色挑花、董永公园的雨中浓情,还有朋兴集的百年沧桑。

可以说,本书几乎成了百科全书式的作品。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出如此丰富的内容、悦情悦心的文字,这双眼睛还不仅仅需要能够发现别人所发现不了的美,还需要有独特的视角才行!



四 乡音俚语成风景

澴河流经孝感,在陈家栈楼略作停顿,于是,遗下了一河珍珠般的文字,传出了一河温润如玉的乡音。

《澴河纪事》中,作者用别有韵味的文字,或者说是澴河岸边的特色语言,在字里行间构筑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煮饭将熟说“上气”、独生子称“贵称牯”、打跑附身的“淹死鬼”、澴河岸边有“跘根草”、挨千刀叫“惨道心”,还有“三月螺蛳四月蚌,五月吃了吊毒脏”,等等等等。

在听惯了电视与各种媒体中的普通话和人们交往中的普通话后,若突然听到了这些独有的方言乡音,是不是会使人产生一种亲切感?

作为一本描写一条流域不太广的小河在孝感地段的乡规民俗的乡土文学作品,这些乡音俚语无疑更具地方特色,更能增添澴河的魅力。

本书的乡音俚语虽然是地方性的,可是,作者的文字却是流畅的。并没有因为大量应用方言而减损语言的规范性。很多场景通过平实通俗的文字娓娓道来,明白如同亲见。

我小时没有“下扪”捞鱼的经历,我姑父家住在府河边,小时去玩,在河滩上也看到过一只只的小碗嵌在浅水沙滩里,上面蒙一层纱布,留一个小孔。我一直想不通这纱布是怎样蒙上去的,可以经受得住水流的冲击与鱼儿的逃窜。看到《悠悠河滩下鱼忙》,作者详细的叙述出了“下扪”的全过程。这种做起来可能不难说起来却挺费劲的活,被作者交代得清楚明了。将这篇作记实散文看可以,作科普说明文看也行。由此可见作者的文字功夫,朴素而老到。

当然,本书还有很多值得细细咀嚼的地方,也有一些文句值得进一步雕琢,但总体说来,本书作为一本乡土文学作品,一本全方位的记载着澴河流域的某一地段和某一时段的生活,无疑是生动且值得回味的。



                                                             2010年11月1日



后记:好久都没有认真读一本文学作品了,特别是散文类的作品。今年国庆节收到了《澴河纪事  那年*那月*那人*那水》作者陈圣芳先生的书,虽然,在论坛与晚报上陆续的读了一些,可是没窥全豹,所以印象不深。现在,粗读了全书,才品出此书的味道来:乡土气息浓郁,熟悉的只有那段岁月的农村儿童才有的趣事与劳作,真实,感人;还有那些艰难岁月,那些文化沉淀等等。

现在,谈点个人的读后感,因为个人文艺理论修养不深,所以谈得很是肤浅,就算是完成一个心愿罢了!
2#
 楼主| 发表于 2011-5-4 11:51:57 | 只看该作者
明清孝感人关于今观音湖风景范围的几首诗

搜集/刘国琼


观山寺
(明.傅淑训)
岩峣鹫岭郁氤氲,
怪石奇峰映夕曛。
香似博山垆里出,
华从优钵树头分。
楼台宛向空中构,
钟声遥从下界闻。
趺坐老僧无一事,
静翻三藏演金文。


重过了心庵
(明.傅淑训)
旧游犹记丙申年,
此日重过感逝川。
看植黄杨成古木,
见参白足已华颠。
龛留遗像三生梦,
苔蚀残碑半碣传。
莫道了心心未了,
将心求了更茫然。
注:明.傅淑训,今孝昌小河人,明崇祯时,官至户部尚书。

登大悟山
(明.沈惟炳)
积铁千寻界紫霄,
山林策我上扶摇。
苔光绣石堆云锦,
枫叶经霜剪绛绡。
槛外秋阳生大别,
望中风雨过南条。
雁堂柏子无消息,
万壑又箫吼暮潮。

注:沈惟炳,今孝昌丰山人,明代大学士。

过小河溪
(清。宋世烈)

五年前渡小河溪,
一笑曾怜此路西。
旧隐云山犹在望,
新春风雨别成题。
耽书味欲看鸡肋,
报国心仍听马蹄。
渡口不需纷指点,
万条烟柳是长堤。

注:宋世烈,孝感人,清乾隆进士。


关于沈,清《孝感县志》有记载。其子情况我倒愿更闻其祥。
关于傅。《湖广通志》《湖北省志》《孝感县志》均有记载。
3#
 楼主| 发表于 2011-5-4 11:54:39 | 只看该作者
几个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姓氏


文/曾侯甲

        山东台有个叫“说事拉理”的节目,我比较喜欢。节目虽然办得好,只是该节目的主持人老纪自己把自己姓什么都没有搞清楚,让人很不爽快,本人今天就专门来谈点关于姓氏的话题。     其实这个主持人老纪,和纪晓岚同姓。这个“纪”字怎么读,想必你也会读错。新华字典里,它有两个音:一是JI(上声),其意思只有一个,即姓;二是JI(去声),包含纪律或纪念两种意思。由此看来,当“纪”作姓用时,只有一个发音,即JI(上声)。可是我们从电视台、电影等媒体中所看到、听到的,大多数情况下都没把这个性氏读准。比如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等电视剧,无一例外地把纪晓岚这个历史名人的纪姓错给念错了。如果你要问我,怎么知道这个姓氏的正确读音的?我告诉你,因为我从小读的这个姓氏的音和电视剧中不一样,引起我的兴趣,后来查字典才知道,原来我们老家方言的发音是正确的。
         除了读错姓氏之外,我发现身边还有写错姓氏的。有的人连身分证上的姓都写错了。如姓“付”、“肖”和“代”的。这三个姓氏在《百家姓》中是查不到的。你不要以为他们是少数民族,他们是真正的大汉族,而且是三个大姓,只是因为文革期间发动的一场简化字运动时,把这三个姓氏给简化了,后来又没有及时更正,以至于以讹传讹。真正“付”姓,应该是姓“傅”,如傅作义将军;“肖”就为“萧”,如开国将军萧克;“代”姓应姓“戴”,如国民党著名军统特务戴笠等。
         当然,也有地方方言的原因在姓氏的读法上与普通话的发音上有很大出入的。如项羽的“项”字,有的地方读HANG(去声);解XIE(去声)姓读作HAI(去声);谌CHEN(阳平)读作SHEN(去声)等等。
        本人不是文化人,以上是本人闲来无聊之作,纯粹是扯淡。请有以上姓氏的朋友不要太当真。
4#
 楼主| 发表于 2011-5-4 19:49:12 | 只看该作者
[教师之友网]诚征专栏作者
http://xnjyw.5d6d.com/forum-157-1.html
http://xnjyw.5d6d.com/forum-157-1.html
http://xnjyw.5d6d.com/forum-157-1.html
http://xnjyw.5d6d.com/forum-157-1.html

〈教师之友网〉今日开出本土作家新著研究专栏


欢迎跟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26 06:50 , Processed in 0.23021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