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孝感老城区生活环境调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20 20:55: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让这里的路也畅,灯也亮”

  ——孝感老城区生活环境调查

  本报记者 韩和平

  一份“沉甸甸”的提案

  在今年的政协孝感市四届二次会议上,政协委员方昌慧和谭立冰代表老城区的居民,交上了一份“沉甸甸”提案:关于加强孝感市老城区改造与管理的建议。

  针对老城区存在的泥土路、无路灯等问题,他们建议加快老城区的基础设施(供水、电、路面、路灯)的建设,并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三点建议:

  一、是加强老城区建设和管理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在此基础上拿出对老城区改造和管理的方案。二、用科学发展观统筹老城区的建设与管理,在加大新城区建设和管理的同时,也要加强老城区的建设。三、合理安排资金,对老城区改造和管理过程中急待解决的问题,采取先急后缓,分步实施的办法,尽快解决老城区改造和管理中的现实问题,为居民排忧解难。

  24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50多岁的方昌慧十分动情。

  他称,老城区大多集中在孝南区书院街道和新华街道的辖区内。在孝感新城区日益发展变化的今天,老城区显得脚步沉重。

  “槐萌大道的东边差不多是新城区,这里的路是黑的,灯是亮的,而老城区的路是灰的(没有涮黑),灯是暗的(蒙上厚厚的灰尘)。老城区许多路面破损严重,还有一部分甚至还是泥士路,排水系统老化,给居民造成不便,有的街巷因为没有路灯,居民还得夜晚摸黑,担惊受怕。”方昌慧称,在作提案的调查中,曾听到居民说过这样一句话“宁愿向东走一里,不愿向西走一米”。

  “老城区下岗职工比较集中,贫困人口较多,加上车站街道和广场街道还有大量的城中村并存,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有待改进,希望孝感在加大新城区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老城的改造。孝感城区的建设应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让新、老城区的居民共享建设的成果。”

  生活环境成

  老城区居民心中的痛

  25日早上,由于一场雨雪,让位于长征南路旁的月湖小区的路面满是泥泞,坑坑洼洼中全是积水。家住月湖小区的居民张清怀小心地推着自己装有水果的三轮车,绕过小区内渍水的泥士路,将水果摊摆在了长征路边。“这家门口的泥士路,晴天一身尘,雨天一脚泥……”面对记者的采访,他无奈地摇头叹道。当记者在此拍照片时,正好一辆大货车从小区内蹒跚驶过后,停在了记者身边。司机探出头,大声地对记者说道:“这个泥路啥时能修啊?”

  记者在老城区十多个社区调查中还发现,随便一个社区,都能挑出一条“受伤”的路:车站街道的友谊街、书院街西门外正街、新华街的解放街等都几乎是“按摩路”,而这些路每天又有着大量的车辆和行人经过。许多破损路再加上排水系统的老化不畅,让居民饱受困扰。

  家住书院街西湖桥社区的张婆婆每天对着门前的坑坑洼洼的路就会叹气。由于她家的地势较低,再加上门前路面排水系统不畅,去年的一场大雨,让大量的积水往家里流。“在这条街生活了这么多年,每次下雨,我就担心,有一次不小心,把腿摔伤了,真不知这路何时能变得平坦啊!”老人喃喃的话让人心疼。

  此外,很多居民小区内还存在着泥土路,这种现象在城中村和城西等老城区显得犹为突出。

  居民的生活除了衣、食之外,还有住、行两个基本大问题。城市发展的首先要给居民提供一个安全有保障的生活环境。纵观孝感老城区的面貌,走进居民生活,摆在他们面前的依旧是生活环境的困扰。

  中山街的四姆祠居民去年10月终于盼来了一件高兴的事:一条长约300米长的破路修好的那天,居民围在路边聊了好久,可随后,他们又有了新的希望:何时能安上路灯?因为这里都是密集的老房子,由于夜晚没有路灯,经常发生丢东西的事件。家住一楼的张先生丢东西丢怕了,竟然在窗户上装了两层防盗网。

  在城区多福路上有一条长长的巷子,居民称其枚宁巷,沿着枚宁巷走到头,是城南闻名的沙沟蔬菜交易批发大市场。25日下午,尽管天空中飘着雨雪,但记者在此看到,还不时有行人和车辆经过,在长长的路上记者没有看到一个路灯。“沙沟市场每天天还不亮,就有来来往往的人,大大小小的车辆常从这条路上过,这么‘繁荣’的路上,怎么会不安装路灯呢!”一位常年开车走过这条路的商贩发出这样的感叹!

  提到孝感的老城区,许多人的脑海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画面:房屋破旧,街巷狭窄。由于时间久远,一些规划不整齐,乱搭乱建的现象存在。没有宽敞的场地,没有为居民提供体闲的场所,很多居民闲时,只能拥在小小的老年活动室打打牌、下下棋,精神文化生活贫缺。老城区人口比较密集,规划改造起来难度较大,但尽管这样,老城区的建设依旧是个刻不容缓的问题。老城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城市建设化发展的今天,建设老城区显得尤为重要。加强改造和管理老城区的建设,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不仅是加快城市发展的一个阶段,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因素。

  老城区正在

  日益换新貌

  在老城区存在着种种问题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它正发生着可喜的变化:昔日破旧的南门桥畔耸立起美丽的滨河小区;过去臭味四散的三里冲沟也将建设科学现代化的商住楼;昔日占道经营的汤家街和北正街如今变得通畅了……,这些都向我们诉说着老城区的悄然变化。

  对于在老城区的改造、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记者从各街道和社区了解到,老城区基础设施的改造的“瓶颈”是资金问题。目前,老城区内基础设施的建设的资金来源大多采取政府和职能部门投入一点,居民出一点的“合资”办法来解决。这种“集体合资”的办法,让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和谐的故事:在中山街创业的周新初老板慷慨出资为居民修路;中山社区的工作人员6次上门和供电部门沟通,以最优惠的价格解决了市外贸宿舍楼居民的电改问题等等。

  在对孝南区新华街道办事处采访时中,记者了解到,其实老城区的建设一直倍受重视。拿新华街来说吧,从1997年开始,新华街道先后投资近3亿元进行了老城区改造。先后筹资分段分批改造了小东门、环城路、城隍潭路、南门外西河街、南卧路等20条街巷的,解决了老城区1.8万人的行路、吃水、如厕、用电等困难。

  去年,筹资1亿元进行了三路(沿河路、长征南路、环东路)一区(滨河小区)一街(府前街)一场(南园市场)一沟(东壕沟)的改造。在孝南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启动了长征南路建设。区委区政府拿出1000万元进行了建设前的规划、拆迁补偿等工作;在职能部门的支持下,投资300万元对环东路的上下水、道路、人字沟等进行了配套。投资100万元进行了长640米的东壕沟改造,将昔日的“龙须沟”变成了如今的城南新景。

  而今年,老城区的改造和管理又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昨日,记者从市建委获悉,2008年的城市建设方案,也将老城区的改造纳入了计划。今年将对解放街、光荣路等路段进行大“手术”;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工程,也将大面积改造老城区的大街小巷。

  在今年的政协会议上,委员们提出的孝感老城区还存在的危房和部分城中村居民住房难的问题,也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计划在城郊建立一批经济适用房。

  旧貌必将换新颜,生活必定会一天天的美好起来。相信在充满希望的2008年,老城区的居民必将迎来一个温暖的春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9 13:38 , Processed in 0.11773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