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教学设计语言与课堂用语的转化
桐乡市启新学校人民路校区/俞丽亚
【摘要】:近代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用语对学生的影响极为深远,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一堂课成功与否,教师的课堂用语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教学设计课堂用语年龄特征
“结合我们以前学过的有关北京的课文,说说假如你去了北京,你最想到哪儿去看看?”
“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北京》,《我们成功了》和《北京亮起来了》这些课文,对北京也有了不少的了解,现在如果让你坐上去北京的列车,你最想到哪儿看看?”
这两个相似的问题,你看出了什么?是的,前一句是教学设计用语,而后一句是课堂用语。
一直从教中段的语文,一下子转到了低年级还真有些不习惯,这些小家伙们上课注意力经常不集中,总让我火冒三丈。细究原因,才发现问题出在自己这里,我还没有从中段的教师转型到低段的教师。于是我把自己在转型过程中的经历整理了一下,以期对在转型过程中的老师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通过教学设计用语体现出来,那么何为教学设计用语呢?那就是把你的设计思想落实,展现给大家看的文字,即是书面的理论的。而课堂用语则是教学设计用语的实践。简单来讲就是把教材中比较艰涩、死板的书面语言变成浅显易懂、比较活泼的口头语言。那么在理论与实践的转化过程中我们该注意些什么呢?
一、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
(一)课堂用语的语气
语言丰富多采是语文课堂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针对不同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如对低年级学生,课堂语言应形象、具体、亲切、有趣味性;对高年级学生,课堂语言应深刻、明朗、隽永、有哲理性。
低年级教师说话需要温柔亲切:往往开头带以“小朋友们……”,而我从四年级到低年级的时候就因为这个闹过一个笑话:自己本身是一个不会撒娇的女生,教学四年级时觉得正合适。转入二年级时,了解我的原办公室老师开玩笑地跟我说:小俞,这回去教低年级了,可要温柔些了!于是我学着那低年级的老师叫他们为:男小朋友,女小朋友。第一节语文课,等到预备铃响起时,学生还在教室里说个不停,于是我走到门口就开始大吼:小男朋友们真不象话,还是女小朋友们乖,已经坐得端端正正了!说完,就听到路过的一位老师在“嘿嘿”地笑。我不名所以,上课了,也不好再问,等到了办公室,那位老师问我“谁是你的小男朋友?”时,才恍然大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老师也曾闹过这样的笑话吧?是不是有时上课会不经意间说出“小朋友们”,而下面的“小朋友们”开始偷笑起来?这样的经历都让我认识到教师用语要遵循学生年龄特征的重要性。
(二)课堂用语的知识层次
要考虑到学生所存有的知识是否能理解。二年级上册的《识字3》是一篇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相结合的三字经,情感目标为有热爱祖国的感情,能感受祖国的伟大,对三字经这种语言形式感兴趣。其中第三行是:“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因为我们的小孩子对台湾还不熟悉,所以我收集了一些关于台湾的资料,还出示了地图,“台湾岛虽然与我们隔着海峡,离开了我们祖国妈妈很多年,可是我们相信它马上就要回归了……”正当我讲得激情澎湃的时候,一学生举手问:“回归是什么意思啊?”还没等我反应过来的时候,也有几个孩子问起来。于是我只能停下解释“回归”的意思,从而情感的体验中断。其实我在运用的时候大可以用“回来”一词。
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年龄不同,对教师语言的接受程度也不同,教师必须从学生的特点出发,选用他们年龄和知识层次能接受的教学语言。或用生动形象的趣味性的语言,或用科学性、逻辑性、启发性和创造性强的语言。总之,课堂语言要视具体情况细加斟酌、选择。
二、根据课文的魅力
语言丰富多采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课堂语言。讲议论文,应多用议论分析的语言,要严密,有力度;讲说明文,应多用说明介绍解释的语言,要朴实,有条理;讲抒情文,应多用深情的语言,要华丽,有激情。朗读课文,高兴、激昂的时候,声音就高一些;深沉悲哀的地方,声音就低一些。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前一部分写的是百草园里的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后一部分写的是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深受约束的生活,两部分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色彩截然不同,因而在讲课时,不论是范读,还是讲授,都要用两种不同的语调和语速,前一部分用欢快、活泼的语调,速度可稍快一点,后一部分用低沉、苦闷的语调,速度可稍慢一点。这样,不仅使得课堂教学富于变化,而且能启发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地写作特点和主题思想。
三、注意教师的性别化
当前,从全国的整体情况看,由于教育层次、学校级别的不同,教师性别比重的呈现有个共同的规律:在幼儿园、小学教师中,女性教师的比例占到大部分,而随教育层次、学校级别的升高,女性教师的比重则较小,男性教师却呈现相当的优势。
在小学区域由大多数的女性教师“把持”着,用女性特有的温柔教育着孩子,使得很多新进的教师,不管男女,都认为这样的“温柔”模式才是最正确的上课方法,于是许多男老师开始“模仿”女老师上课。去年曾去兄弟学校听了一堂教研课,听得满是鸡皮疙瘩。主要就是那位新的男教师,用那“男人腔”演绎了“女人腔”,听下来要有多不舒服就有多不舒服。而我们下面的学生如果整天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成长,他们会不会认为男人说话就该如此呢?这样不仅间接地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加大了男女性别地位的不平等,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性别角色、能力认识问题。社会上甚至怀疑:越来越多的“娘娘腔”是不是跟学校的老师有关了?所以我们在处理教学设计用语与课堂用语转换时必须注意到一个性别问题。
四、掌握时代动态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
在课堂用语中运用时代的语言。例如:团购。上二年级下册的《画家与牧童》这一课时,教学生字“购”时,学生不理解其含义,当有一学生提出“团购”这一词时,想不到大家都理解了。“团购”作为现在社会上的新新类词语,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并运用,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对他们熟悉并理解,这也是学习的一个场所。《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教师上课就是把教学设计运用于课堂的一个过程,想要使这个过程进展得顺利,并有个好结果,那么教学设计很重要,设计与实施的转化过程同样重要。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单纯的教授文字章法的学科,语文世界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有语言文字的训练,有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有人文情怀的陶冶,有精神世界的奠基等。作为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堂教学也当然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他所关注的不是一个单纯方面,而是要注重孩子整体语言素质的提高,尤其是要能激发孩子一生的向往。近代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用语对学生的影响极为深远,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一堂课成功与否,教师的课堂用语很重要,把教学用语设计得通俗浅显、生动有趣,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灵,就会使教者的个人感情转化为学生的感受,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2〕http://www.dysx.net《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有关资料
〔3〕《语文教学设计论》周庆元著广西教育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