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别让作文语言华丽感情虚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30 01:43: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别让作文语言华丽感情虚假//转载

  相当多的学生按照老师发下的练习册或习题集拼凑作文,他们的作文是被动、应付的;还有少数学生抵制拼凑作文,放弃作文练习别让作文语言华丽感情虚假春江








  围绕着作文教学,有许多长期关注、研究作文的教师,为之呕心沥血。有很多研究心得见诸文字。《中学生作文学》就是新近引起作文教学、研究人员高度关注的一部新著,记者希望从较为广阔的背景上来探讨我国作文教学的经验和教训,于是便有了这篇与主编高志华对话的访谈录。


  记者:高老师,在应试作文的浪潮冲击得许多学校和老师不得不随波逐浪的时候,在社会各界对中学语文教育,包括作文教育强烈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的时候,你们仍敢于推出新作,是源于怎样的思想、环境支持?


  高志华:书编完了,至今我也还在这种感动之中。一是在最初交换看法的时候,程红兵、李镇西二位老师对中学生作文所作的哲学的、心理学的深刻思考;二是于漪先生、刘锡庆先生在看了本书初稿后的赞扬和大力支持;三是本书参编者之一的上海建平实验中学李百艳老师提供的,已经在全国享有声誉的作文课堂教学经验……


  记者:高老师,当前中学生作文的现状是怎样的?


  高志华:极个别学生由于天赋或家庭、教师的影响,在进行着文学创作的尝试,他们的创作是快乐的;少数学校的学生在有志于进行作文教与学改革的老师指导下,进行着符合规律的有序训练,他们的作文是自觉的,愉悦的;还有相当多的学生按照老师发下的练习册或习题集在拼凑作文,他们的作文是被动、应付的——越是应试教育之风盛行的地区,越是如此;还有少数学生抵制拼凑作文,放弃作文练习。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无论是高、中考的满分作文,还是各类竞赛的获奖作文,都有一个倾向——生活贫乏、思想贫瘠、感情虚假但语言华丽,少阳刚之气,多阴柔、骈丽之风。


  记者:所以,我很想了解你们怎样看待目前作文教学的大文化背景?


  高志华:作文教育是语文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教育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中带“学”字的很多,唯独中学生作文无“学”而显得太没有“文化”——这正是我们编写此书主要的动因之一。


  没有严密而科学的中学生作文的理论及学科体系。没有理论,长期以来表现为语文教科书及作文教学的尴尬:此处说,中学生要像莫泊桑那样观察生活,要像曹雪芹那样……彼处又说,中学生作文绝不同于作家的创作……教师说不清创作、写作的哪些规律是适用于中学生作文的,而中学生作文又有哪些自身的特殊规律。没有学科体系,自然导致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不少地区和学校以考代练,学生无论是写应试作文还是写课堂作文“抄”、“套”成风,即使高考语文备考也普遍轻视作文(认为练不练都在40分上下),大量作文类教辅书只是批发各类“材料”以供学生去“套作”,不少作文的爱好者对时下的文坛浮靡甜软文风及某些青少年写手的盲目崇拜和模仿,还有很多学生远离经典,对低劣网络文章痴迷……当然,还有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中肯批评。


  积重难返,积重也必返。这样看《中学生作文学》的问世,自有它文化背景的必然性和时代的必需性,即使我们不编,别人也会来编。


  记者:如何纠正当下中学作文教与学的“积弊”、“时弊”和“流弊”?


  高志华:我们虽多年身在教育“庐山”中,但都坚持业余写点文学作品且又不断关注着文学界、文化界的动态——这不是响应什么人的号召或按谁的要求办事,而是本书的编写者的生命状态,并且力争从较广阔的文化视野来观照中学生作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部书严肃地提出了中学生作文教与学中,一些值得讨论而且只有经过反复的教学实践才能真正讨论起来的问题——教学实践提供的经验愈来愈丰富,讨论愈来愈深入,中学生作文学学科体系的日益完善,才会加快速度,纠正中学作文教与学的积弊。


  记者:语文教师从哪些方面来琢磨作文教学的规律?


  高志华:本书在教学论、文体论等章节中,对必备的知识作了梳理和辨析,对国内目前可行的各家的经验也作了总结——这些,对于刚参加教学工作不久的年轻朋友来说,能从小处着手进行成功的作文教学,会有帮助。


  作文教学主体论则对作文主体——学生的感受能力、思想、感情、审美意识、心理调适等深层次问题作了阐述,这对于有一定教学体会的教师进一步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和搞研究,也都会有参考价值。西安铁一中特级教师方家驹先生说:“我在外地和老师们只要一谈到作文教学,一定要提到《中学生作文学》,有志于作文教学研究的,不能绕过它;有心教学生写好作文的,不能不读它。”


  记者:教师们读了这本书,对按照新课标精神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和作文教学改革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高志华:本书的基本观点与新课标的理念是一致的。“实践活动论”一章,既有体现新课标精神的作文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又有在新课标精神指引下的作文教学改革前景的展望,而且,各章节的不少具体的方法、经验,都为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系列、有重点、易操作的资料和例证。(本报记者郭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10 05:34 , Processed in 0.07738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