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蹩脚”作文源于方法“不灵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30 01:30: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蹩脚”作文源于方法“不灵光”


——李白坚教授答记者问



  李白坚,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近十年来,身体力行倡导“新体验”作文教学,应邀到全国各地的中小学开讲座、上公开课。每到一处,他那具有可操作性的讲课方式都引得老师们争相仿效,他那趣味盎然的体验游戏都让孩子们欢呼雀跃!他的“新体验”作文教学法让无锡一所极普通的小学在短短三四年的时间里一跃成为无锡市的一流小学、江苏省的实验小学。著名语文教学专家、苏教版教材编写负责人高林生先生在考察了清扬实验小学的作文教学改革情况之后,激动地说:“这样的作文改革是作文教学领域的革命!这样的作文思想和方法应该向全国推广!”——编者



  我国作文教学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出色的教师,但是也确有许多教师抓不住作文教学的牛鼻子。

  日前,记者就作文教学问题请教了在中小学作文教学中蹊径另辟的李白坚教授。记者感到善于调动学生激情和兴趣的李白坚教授的看法,确实刺中了作文教学的积弊和时弊。

  问:中国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到大学毕业,学作文的时间并不短,可是有许多人的作文很蹩脚,词不达意,文理不通。您认为在我们的作文教学,尤其是小学作文教学中究竟存在什么问题?

  答: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以写作为专业的作家尚且要“深入体验生活”,才能写出好作品。但是我们以往的作文教学却没有教给学生用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和手指对生活进行观察,也没有设法让学生通过观察产生感受和体验。

  我们对学习写作的学生更没有给予写作激情的调集和表达冲动的刺激。这大概是作文教学中存在的最重要的问题。

  问:为什么相当数量的学生惧怕、厌烦作文和作文课?是学生不聪明,还是一些老师水平不够?

  答:由于不是从生活出发而是从语言文字出发,就把本来生动活泼的以生活和观察为基础的实践性作文课,搞成了一种以语文文字为基础的理论性课程。不是让学生观察和体验身边的生动活泼、丰富复杂的生活,而是让学生抄写背诵、套用材料、猜题押题;不是诱导学生产生表达的激情,从而让他们想说、要说,而是设置诸如要开门见山、要结尾点题、要好词好句、要立意高远等等的清规戒律,使学生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如何适应那些清规戒律。

  学生作文好不好,关键在教师。如果教师不改变以上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不是带领学生到广阔的生活源泉中去发掘作文的矿藏,仍然停留在字、词、句、段、篇的教学中不能自拔,那么,我们还会有许多学生被耽误,直到大学,也还是不会写作。

  问:在作文教学中,一般老师都会讲要会观察,要选好写作角度,语言准确、生动、形象,除了这些“大路货”,最核心的要素是什么?

  答:作文课上向学生宣讲“要会观察”等等“大路货”并不错。关键是这个“大路货”教师并没有真正教给学生。

  作文是一种类似踢足球一样的“技艺性”的课程,口头“教”学生观察是一回事,学生是否在实际生活中会进行观察又是一回事。

  以往的教学,把这个“教”字理解为教师的口头传授。但是在作文教学中,更重要的在于教师必须采取具体的实践行为,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行为中学习观察。

  问:一些少年作者写作上的成功,除了个人天赋外,他们的作文能力培养有什么值得借鉴之处?

  答:少年作者的成功除了机遇以外,确实有个人天赋的成分。天赋包括两部分,一是语言文字方面的修养,二是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感悟的能力。人们大多只是看到了他们的语文文字功底,却没有注意到他们摄取生活素材的才能,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

  教育的功能,就在于可以通过科学、系统和趣味的训练手段,将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具有一定文字功底和具有一定的观察、体验和感悟能力的人。

  现在许多人以为,写作培养的就是文学家,那是十分狭隘的认识。当我们通过作文课程,培养学生眼、耳、鼻、舌、手全面的观察能力和通过作文培养学生体验和感悟生活的能力之后,他们就将成为一个不但具有文字表达能力的人,还将是一个具有极为精细的观察力和对生活十分敏感的人,这样的人,不一定就是文学家,但一定是我们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广泛适应能力的人才。(本报记者郭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10 02:13 , Processed in 0.08372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