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如此,怎能说成功
韩京
国内某著名网站校园频道近日揭晓了2005年度十大教育新闻评选结果,“高考移民的利益博弈”、“职业教育的规模比基础教育还要大”、“校园安全事故——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孩子”、‘‘免费’义务教育百年跋涉任重而道远”、“教育部发飙 怒批8省助学贷款不作为”、“公务员考试稳定的吸引力?”、“研究生收费箭在弦上”、“大学生自杀触目惊心”、“山西榆社政府为高考滑坡道歉事件”、“杨振宁PK钱学森:中国大学是否成功?”等10条新闻入选。分析这10条新闻,“争议性”大、“批评”色彩浓是显著特点。而具有“正面”成绩报道意义的新闻,不到20%。 这一网站同时还进行了2005年度十大教育新闻人物评选,入选名单中,有抨击研究生制度并表示不再招收研究生的北大教授贺卫方,提出辞职的清华教授陈丹青,因“移民”身份梦断清华而被香港城市大学录取的海南移民考生李洋,主动提出退学的清华博士王垠,因论文少不堪重负而自杀的中科院博士后茅广军,虽然深受学生欢迎却因论文少到死只是一名讲师的上海交大教师晏才宏,在100多字遗书里写着“我是个差生”“我死了可以帮你们节约10万元”等字眼的小学毕业生秀秀……。“悲剧”色彩的教育人物占了70%以上。看到这样的评选,心中不由抽紧:我们的教育究竟怎么了?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还
韩京 国内某著名网站校园频道近日揭晓了2005年度十大教育新闻评选结果,“高考移民的利益博弈”、“职业教育的规模比基础教育还要大”、“校园安全事故——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孩子”、‘‘免费’义务教育百年跋涉任重而道远”、“教育部发飙 怒批8省助学贷款不作为”、“公务员考试稳定的吸引力?”、“研究生收费箭在弦上”、“大学生自杀触目惊心”、“山西榆社政府为高考滑坡道歉事件”、“杨振宁PK钱学森:中国大学是否成功?”等10条新闻入选。分析这10条新闻,“争议性”大、“批评”色彩浓是显著特点。而具有“正面”成绩报道意义的新闻,不到20%。 这一网站同时还进行了2005年度十大教育新闻人物评选,入选名单中,有抨击研究生制度并表示不再招收研究生的北大教授贺卫方,提出辞职的清华教授陈丹青,因“移民”身份梦断清华而被香港城市大学录取的海南移民考生李洋,主动提出退学的清华博士王垠,因论文少不堪重负而自杀的中科院博士后茅广军,虽然深受学生欢迎却因论文少到死只是一名讲师的上海交大教师晏才宏,在100多字遗书里写着“我是个差生”“我死了可以帮你们节约10万元”等字眼的小学毕业生秀秀……。“悲剧”色彩的教育人物占了70%以上。看到这样的评选,心中不由抽紧:我们的教育究竟怎么了?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还
韩京 国内某著名网站校园频道近日揭晓了2005年度十大教育新闻评选结果,“高考移民的利益博弈”、“职业教育的规模比基础教育还要大”、“校园安全事故——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孩子”、‘‘免费’义务教育百年跋涉任重而道远”、“教育部发飙 怒批8省助学贷款不作为”、“公务员考试稳定的吸引力?”、“研究生收费箭在弦上”、“大学生自杀触目惊心”、“山西榆社政府为高考滑坡道歉事件”、“杨振宁PK钱学森:中国大学是否成功?”等10条新闻入选。分析这10条新闻,“争议性”大、“批评”色彩浓是显著特点。而具有“正面”成绩报道意义的新闻,不到20%。 这一网站同时还进行了2005年度十大教育新闻人物评选,入选名单中,有抨击研究生制度并表示不再招收研究生的北大教授贺卫方,提出辞职的清华教授陈丹青,因“移民”身份梦断清华而被香港城市大学录取的海南移民考生李洋,主动提出退学的清华博士王垠,因论文少不堪重负而自杀的中科院博士后茅广军,虽然深受学生欢迎却因论文少到死只是一名讲师的上海交大教师晏才宏,在100多字遗书里写着“我是个差生”“我死了可以帮你们节约10万元”等字眼的小学毕业生秀秀……。“悲剧”色彩的教育人物占了70%以上。看到这样的评选,心中不由抽紧:我们的教育究竟怎么了?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还 韩京
韩京 国内某著名网站校园频道近日揭晓了2005年度十大教育新闻评选结果,“高考移民的利益博弈”、“职业教育的规模比基础教育还要大”、“校园安全事故——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孩子”、‘‘免费’义务教育百年跋涉任重而道远”、“教育部发飙 怒批8省助学贷款不作为”、“公务员考试稳定的吸引力?”、“研究生收费箭在弦上”、“大学生自杀触目惊心”、“山西榆社政府为高考滑坡道歉事件”、“杨振宁PK钱学森:中国大学是否成功?”等10条新闻入选。分析这10条新闻,“争议性”大、“批评”色彩浓是显著特点。而具有“正面”成绩报道意义的新闻,不到20%。 这一网站同时还进行了2005年度十大教育新闻人物评选,入选名单中,有抨击研究生制度并表示不再招收研究生的北大教授贺卫方,提出辞职的清华教授陈丹青,因“移民”身份梦断清华而被香港城市大学录取的海南移民考生李洋,主动提出退学的清华博士王垠,因论文少不堪重负而自杀的中科院博士后茅广军,虽然深受学生欢迎却因论文少到死只是一名讲师的上海交大教师晏才宏,在100多字遗书里写着“我是个差生”“我死了可以帮你们节约10万元”等字眼的小学毕业生秀秀……。“悲剧”色彩的教育人物占了70%以上。看到这样的评选,心中不由抽紧:我们的教育究竟怎么了?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还
国内某著名网站校园频道近日揭晓了2005年度十大教育新闻评选结果,“高考移民的利益博弈”、“职业教育的规模比基础教育还要大”、“教育机制”、“大学,一级行政机构”、“一切行动听‘命令’”、“一流大学的热情”、“‘大楼’路线”、“躲不开的历史” “特权的民主逻辑”、“滥用的学术标准”、“教授,被行政等级化”、“指标学术”、“评估经济”等等——黏合起教育中人——形同于密密麻麻的砖头——垒起的大学体制迷墙。十多年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体制以教育的名义成功劫持了人性,又以这被劫持的人性,成功地劫持了教育。求解大学问题,必须冲破教育体制这堵墙,让教育还原其本色。陈丹青在序言中说,教育的未来与希望,不在书中的议论,而在抬头议论的“人”。这些议论处处宣泄着对教育体制的失望,同时宣告,有那么一小撮人不肯对教育失去希望。此言极是。 校园安全事故——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孩子”、‘‘免费’义务教育百年跋涉任重而道远”、“教育机制”、“大学,一级行政机构”、“一切行动听‘命令’”、“一流大学的热情”、“‘大楼’路线”、“躲不开的历史” “特权的民主逻辑”、“滥用的学术标准”、“教授,被行政等级化”、“指标学术”、“评估经济”等等——黏合起教育中人——形同于密密麻麻的砖头——垒起的大学体制迷墙。十多年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体制以教育的名义成功劫持了人性,又以这被劫持的人性,成功地劫持了教育。求解大学问题,必须冲破教育体制这堵墙,让教育还原其本色。陈丹青在序言中说,教育的未来与希望,不在书中的议论,而在抬头议论的“人”。这些议论处处宣泄着对教育体制的失望,同时宣告,有那么一小撮人不肯对教育失去希望。此言极是。 教育部发飙 怒批8省助学贷款不作为”、“公务员考试稳定的吸引力?”、“研究生收费箭在弦上教育机制”、“大学,一级行政机构”、“一切行动听‘命令’”、“一流大学的热情”、“‘大楼’路线”、“躲不开的历史” “特权的民主逻辑”、“滥用的学术标准”、“教授,被行政等级化”、“指标学术”、“评估经济”等等——黏合起教育中人——形同于密密麻麻的砖头——垒起的大学体制迷墙。十多年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体制以教育的名义成功劫持了人性,又以这被劫持的人性,成功地劫持了教育。求解大学问题,必须冲破教育体制这堵墙,让教育还原其本色。陈丹青在序言中说,教育的未来与希望,不在书中的议论,而在抬头议论的“人”。这些议论处处宣泄着对教育体制的失望,同时宣告,有那么一小撮人不肯对教育失去希望。此言极是。 ”、“大学生自杀触目惊心”、“能说教育改革是成功的么? 事实上,一年多以前,熊丙奇先生在他的专著《大学有问题》一书中,就为我们详细地描述过中国高等教育的众多问题。中国人民大学顾海兵教授说它是“中国大学问题之集大成”。由于揭示中国大学教学、科研的问题与弊端,这本书在教育界和网络上风行一时,引发许多“有话要说”的教育界人士纷纷发言,也促动无数学子反省大学教育环境。可是,今天的教育现实表明,熊丙奇先生揭示的大学问题,并没有因为问题的揭示而促使问题的解决或者改善,问题的存在、问题的诉说,与问题的解决,成了不相交的平行线。教育的问题依旧在向更深的“黑洞”中滑去,变本加厉。那么,是什么造成了大学的问题?是什么造成了教育的问题积重难返?熊丙奇于四川天地出版社出版的新作《体制迷墙》,正试图回答这个问题。这本书可以说是《大学有问题》的续篇,是熊丙奇对大学问题的再度思考,并积极寻求解决途径。不过,在这本书中,他不再是一个人发问,一个人思考,而是把求解的目光转向中国教育界同样在思考的一些人。对纷杂的对话、议论煞费苦心作出梳理、分类、注释、评点,熊丙奇向我们呈现了一张妙不可言的《大学利益结构图》,和一堵触目惊心的“体制迷墙”。这是由35种“黏合剂”(书中谓之“原因”)——“教育问题,并不重要”、“国情的塑造力”、“没有文化的山西榆社政府为高考滑坡道歉事件”、“能说教育改革是成功的么? 事实上,一年多以前,熊丙奇先生在他的专著《大学有问题》一书中,就为我们详细地描述过中国高等教育的众多问题。中国人民大学顾海兵教授说它是“中国大学问题之集大成”。由于揭示中国大学教学、科研的问题与弊端,这本书在教育界和网络上风行一时,引发许多“有话要说”的教育界人士纷纷发言,也促动无数学子反省大学教育环境。可是,今天的教育现实表明,熊丙奇先生揭示的大学问题,并没有因为问题的揭示而促使问题的解决或者改善,问题的存在、问题的诉说,与问题的解决,成了不相交的平行线。教育的问题依旧在向更深的“黑洞”中滑去,变本加厉。那么,是什么造成了大学的问题?是什么造成了教育的问题积重难返?熊丙奇于四川天地出版社出版的新作《体制迷墙》,正试图回答这个问题。这本书可以说是《大学有问题》的续篇,是熊丙奇对大学问题的再度思考,并积极寻求解决途径。不过,在这本书中,他不再是一个人发问,一个人思考,而是把求解的目光转向中国教育界同样在思考的一些人。对纷杂的对话、议论煞费苦心作出梳理、分类、注释、评点,熊丙奇向我们呈现了一张妙不可言的《大学利益结构图》,和一堵触目惊心的“体制迷墙”。这是由35种“黏合剂”(书中谓之“原因”)——“教育问题,并不重要”、“国情的塑造力”、“没有文化的杨振宁PK钱学森:中国大学是否成功?能说教育改革是成功的么? 事实上,一年多以前,熊丙奇先生在他的专著《大学有问题》一书中,就为我们详细地描述过中国高等教育的众多问题。中国人民大学顾海兵教授说它是“中国大学问题之集大成”。由于揭示中国大学教学、科研的问题与弊端,这本书在教育界和网络上风行一时,引发许多“有话要说”的教育界人士纷纷发言,也促动无数学子反省大学教育环境。可是,今天的教育现实表明,熊丙奇先生揭示的大学问题,并没有因为问题的揭示而促使问题的解决或者改善,问题的存在、问题的诉说,与问题的解决,成了不相交的平行线。教育的问题依旧在向更深的“黑洞”中滑去,变本加厉。那么,是什么造成了大学的问题?是什么造成了教育的问题积重难返?熊丙奇于四川天地出版社出版的新作《体制迷墙》,正试图回答这个问题。这本书可以说是《大学有问题》的续篇,是熊丙奇对大学问题的再度思考,并积极寻求解决途径。不过,在这本书中,他不再是一个人发问,一个人思考,而是把求解的目光转向中国教育界同样在思考的一些人。对纷杂的对话、议论煞费苦心作出梳理、分类、注释、评点,熊丙奇向我们呈现了一张妙不可言的《大学利益结构图》,和一堵触目惊心的“体制迷墙”。这是由35种“黏合剂”(书中谓之“原因”)——“教育问题,并不重要”、“国情的塑造力”、“没有文化的”等10能说教育改革是成功的么? 事实上,一年多以前,熊丙奇先生在他的专著《大学有问题》一书中,就为我们详细地描述过中国高等教育的众多问题。中国人民大学顾海兵教授说它是“中国大学问题之集大成”。由于揭示中国大学教学、科研的问题与弊端,这本书在教育界和网络上风行一时,引发许多“有话要说”的教育界人士纷纷发言,也促动无数学子反省大学教育环境。可是,今天的教育现实表明,熊丙奇先生揭示的大学问题,并没有因为问题的揭示而促使问题的解决或者改善,问题的存在、问题的诉说,与问题的解决,成了不相交的平行线。教育的问题依旧在向更深的“黑洞”中滑去,变本加厉。那么,是什么造成了大学的问题?是什么造成了教育的问题积重难返?熊丙奇于四川天地出版社出版的新作《体制迷墙》,正试图回答这个问题。这本书可以说是《大学有问题》的续篇,是熊丙奇对大学问题的再度思考,并积极寻求解决途径。不过,在这本书中,他不再是一个人发问,一个人思考,而是把求解的目光转向中国教育界同样在思考的一些人。对纷杂的对话、议论煞费苦心作出梳理、分类、注释、评点,熊丙奇向我们呈现了一张妙不可言的《大学利益结构图》,和一堵触目惊心的“体制迷墙”。这是由35种“黏合剂”(书中谓之“原因”)——“教育问题,并不重要”、“国情的塑造力”、“没有文化的条新闻入选。分析这10 韩京 国内某著名网站校园频道近日揭晓了2005年度十大教育新闻评选结果,“高考移民的利益博弈”、“职业教育的规模比基础教育还要大”、“校园安全事故——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孩子”、‘‘免费’义务教育百年跋涉任重而道远”、“教育部发飙 怒批8省助学贷款不作为”、“公务员考试稳定的吸引力?”、“研究生收费箭在弦上”、“大学生自杀触目惊心”、“山西榆社政府为高考滑坡道歉事件”、“杨振宁PK钱学森:中国大学是否成功?”等10条新闻入选。分析这10条新闻,“争议性”大、“批评”色彩浓是显著特点。而具有“正面”成绩报道意义的新闻,不到20%。 这一网站同时还进行了2005年度十大教育新闻人物评选,入选名单中,有抨击研究生制度并表示不再招收研究生的北大教授贺卫方,提出辞职的清华教授陈丹青,因“移民”身份梦断清华而被香港城市大学录取的海南移民考生李洋,主动提出退学的清华博士王垠,因论文少不堪重负而自杀的中科院博士后茅广军,虽然深受学生欢迎却因论文少到死只是一名讲师的上海交大教师晏才宏,在100多字遗书里写着“我是个差生”“我死了可以帮你们节约10万元”等字眼的小学毕业生秀秀……。“悲剧”色彩的教育人物占了70%以上。看到这样的评选,心中不由抽紧:我们的教育究竟怎么了?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还条新闻,“争议性”大、“批评”色彩浓是显著特点。而具有“正面”成绩报道意义的新闻,不到20%能说教育改革是成功的么? 事实上,一年多以前,熊丙奇先生在他的专著《大学有问题》一书中,就为我们详细地描述过中国高等教育的众多问题。中国人民大学顾海兵教授说它是“中国大学问题之集大成”。由于揭示中国大学教学、科研的问题与弊端,这本书在教育界和网络上风行一时,引发许多“有话要说”的教育界人士纷纷发言,也促动无数学子反省大学教育环境。可是,今天的教育现实表明,熊丙奇先生揭示的大学问题,并没有因为问题的揭示而促使问题的解决或者改善,问题的存在、问题的诉说,与问题的解决,成了不相交的平行线。教育的问题依旧在向更深的“黑洞”中滑去,变本加厉。那么,是什么造成了大学的问题?是什么造成了教育的问题积重难返?熊丙奇于四川天地出版社出版的新作《体制迷墙》,正试图回答这个问题。这本书可以说是《大学有问题》的续篇,是熊丙奇对大学问题的再度思考,并积极寻求解决途径。不过,在这本书中,他不再是一个人发问,一个人思考,而是把求解的目光转向中国教育界同样在思考的一些人。对纷杂的对话、议论煞费苦心作出梳理、分类、注释、评点,熊丙奇向我们呈现了一张妙不可言的《大学利益结构图》,和一堵触目惊心的“体制迷墙”。这是由35种“黏合剂”(书中谓之“原因”)——“教育问题,并不重要”、“国情的塑造力”、“没有文化的。
这一网站同时还进行了2005年度十大教育新闻人物评选,入选名单中,有抨击研究生制度并表示不再招收研究生的北大教授贺卫方,提出辞职的清华教授陈丹青,因“移民”身份梦断清华而被香港城市大学录取的海南移民考生李洋,主动提出退学的清华博士王垠,因论文少不堪重负而自杀的中科院博士后茅广军,虽然深受学生欢迎却因论文少到死只是一名讲师的上海交大教师晏才宏,在100多字遗书里写着“我是个差生”“我死了可以帮你们节约10万元”等字眼的小学毕业生秀秀……。“悲剧”色彩的教育人物占了70%以上。
看到这样的评选,心中不由抽紧:我们的教育究竟怎么了?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还能说教育改革是成功的么?
事实上,一年多以前,熊丙奇先生在他的专著《大学有问题》一书中,就为我们详细地描述过中国高等教育的众多问题。中国人民大学顾海兵教授说它是“中国大学问题之集大成”。由于揭示中国大学教学、科研的问题与弊端,这本书在教育界和网络上风行一时,引发许多“有话要说”的教育界人士纷纷发言,也促动无数学子反省大学教育环境。
可是,今天的教育现实表明,熊丙奇先生揭示的大学问题,并没有因为问题的揭示而促使问题的解决或者改善,问题的存在、问题的诉说,与问题的解决,成了不相交的平行线。教育的问题依旧在向更深的“黑洞”中滑去,变本加厉。
韩京 国内某著名网站校园频道近日揭晓了2005年度十大教育新闻评选结果,“高考移民的利益博弈”、“职业教育的规模比基础教育还要大”、“校园安全事故——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孩子”、‘‘免费’义务教育百年跋涉任重而道远”、“教育部发飙 怒批8省助学贷款不作为”、“公务员考试稳定的吸引力?”、“研究生收费箭在弦上”、“大学生自杀触目惊心”、“山西榆社政府为高考滑坡道歉事件”、“杨振宁PK钱学森:中国大学是否成功?”等10条新闻入选。分析这10条新闻,“争议性”大、“批评”色彩浓是显著特点。而具有“正面”成绩报道意义的新闻,不到20%。 这一网站同时还进行了2005年度十大教育新闻人物评选,入选名单中,有抨击研究生制度并表示不再招收研究生的北大教授贺卫方,提出辞职的清华教授陈丹青,因“移民”身份梦断清华而被香港城市大学录取的海南移民考生李洋,主动提出退学的清华博士王垠,因论文少不堪重负而自杀的中科院博士后茅广军,虽然深受学生欢迎却因论文少到死只是一名讲师的上海交大教师晏才宏,在100多字遗书里写着“我是个差生”“我死了可以帮你们节约10万元”等字眼的小学毕业生秀秀……。“悲剧”色彩的教育人物占了70%以上。看到这样的评选,心中不由抽紧:我们的教育究竟怎么了?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还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大学的问题?是什么造成了教育的问题积重难返?
教育机制”、“大学,一级行政机构”、“一切行动听‘命令’”、“一流大学的热情”、“‘大楼’路线”、“躲不开的历史” “特权的民主逻辑”、“滥用的学术标准”、“教授,被行政等级化”、“指标学术”、“评估经济”等等——黏合起教育中人——形同于密密麻麻的砖头——垒起的大学体制迷墙。十多年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体制以教育的名义成功劫持了人性,又以这被劫持的人性,成功地劫持了教育。求解大学问题,必须冲破教育体制这堵墙,让教育还原其本色。陈丹青在序言中说,教育的未来与希望,不在书中的议论,而在抬头议论的“人”。这些议论处处宣泄着对教育体制的失望,同时宣告,有那么一小撮人不肯对教育失去希望。此言极是。 熊丙奇于四川天地出版社出版的新作《体制迷墙》,正试图回答这个问题。这本书可以说是《大学有问题》的续篇,是熊丙奇对大学问题的再度思考,并积极寻求解决途径。不过,在这本书中,他不再是一个人发问,一个人思考,而是把求解的目光转向中国教育界同样在思考的一些人。对 韩京 国内某著名网站校园频道近日揭晓了2005年度十大教育新闻评选结果,“高考移民的利益博弈”、“职业教育的规模比基础教育还要大”、“校园安全事故——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孩子”、‘‘免费’义务教育百年跋涉任重而道远”、“教育部发飙 怒批8省助学贷款不作为”、“公务员考试稳定的吸引力?”、“研究生收费箭在弦上”、“大学生自杀触目惊心”、“山西榆社政府为高考滑坡道歉事件”、“杨振宁PK钱学森:中国大学是否成功?”等10条新闻入选。分析这10条新闻,“争议性”大、“批评”色彩浓是显著特点。而具有“正面”成绩报道意义的新闻,不到20%。 这一网站同时还进行了2005年度十大教育新闻人物评选,入选名单中,有抨击研究生制度并表示不再招收研究生的北大教授贺卫方,提出辞职的清华教授陈丹青,因“移民”身份梦断清华而被香港城市大学录取的海南移民考生李洋,主动提出退学的清华博士王垠,因论文少不堪重负而自杀的中科院博士后茅广军,虽然深受学生欢迎却因论文少到死只是一名讲师的上海交大教师晏才宏,在100多字遗书里写着“我是个差生”“我死了可以帮你们节约10万元”等字眼的小学毕业生秀秀……。“悲剧”色彩的教育人物占了70%以上。看到这样的评选,心中不由抽紧:我们的教育究竟怎么了?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还纷杂的对话、议论煞费苦心作出梳理、分类、注释、评点,熊丙奇向我们呈现了一张妙不可言的《大学利益结构图》,和一堵触目惊心的“体制迷墙”。这是由35种“黏合剂”(书中谓之“原因”)——“教育问题,并不重要”、“国情的塑造力”、“没有文化的教育机制”、“大学,一级行政机构”、“一切行动听‘命令’”、“一流大学的热情”、“‘大楼’路线”、“躲不开的历史” “特权的民主逻辑”、“滥用的学术标准”、“教授,被行政等级化”、“指标学术”、“评估经济”等等——黏合起教育中人——形同于密密麻麻的砖头——垒起的大学体制迷墙。十多年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体制以教育的名义成功劫持了人性,又以这被劫持的人性,成功地劫持了教育。
韩京 国内某著名网站校园频道近日揭晓了2005年度十大教育新闻评选结果,“高考移民的利益博弈”、“职业教育的规模比基础教育还要大”、“校园安全事故——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孩子”、‘‘免费’义务教育百年跋涉任重而道远”、“教育部发飙 怒批8省助学贷款不作为”、“公务员考试稳定的吸引力?”、“研究生收费箭在弦上”、“大学生自杀触目惊心”、“山西榆社政府为高考滑坡道歉事件”、“杨振宁PK钱学森:中国大学是否成功?”等10条新闻入选。分析这10条新闻,“争议性”大、“批评”色彩浓是显著特点。而具有“正面”成绩报道意义的新闻,不到20%。 这一网站同时还进行了2005年度十大教育新闻人物评选,入选名单中,有抨击研究生制度并表示不再招收研究生的北大教授贺卫方,提出辞职的清华教授陈丹青,因“移民”身份梦断清华而被香港城市大学录取的海南移民考生李洋,主动提出退学的清华博士王垠,因论文少不堪重负而自杀的中科院博士后茅广军,虽然深受学生欢迎却因论文少到死只是一名讲师的上海交大教师晏才宏,在100多字遗书里写着“我是个差生”“我死了可以帮你们节约10万元”等字眼的小学毕业生秀秀……。“悲剧”色彩的教育人物占了70%以上。看到这样的评选,心中不由抽紧:我们的教育究竟怎么了?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还
求解大学问题,必须冲破教育体制这堵墙,让教育还原其本色。陈丹青在序言中说,教育的未来与希望,不在书中的议论,而在抬头议论的“人”。这些议论处处宣泄着对教育体制的失望,同时宣告,有那么一小撮人不肯对教育失去希望。此言极是。教育机制”、“大学,一级行政机构”、“一切行动听‘命令’”、“一流大学的热情”、“‘大楼’路线”、“躲不开的历史” “特权的民主逻辑”、“滥用的学术标准”、“教授,被行政等级化”、“指标学术”、“评估经济”等等——黏合起教育中人——形同于密密麻麻的砖头——垒起的大学体制迷墙。十多年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体制以教育的名义成功劫持了人性,又以这被劫持的人性,成功地劫持了教育。求解大学问题,必须冲破教育体制这堵墙,让教育还原其本色。陈丹青在序言中说,教育的未来与希望,不在书中的议论,而在抬头议论的“人”。这些议论处处宣泄着对教育体制的失望,同时宣告,有那么一小撮人不肯对教育失去希望。此言极是。
韩京 国内某著名网站校园频道近日揭晓了2005年度十大教育新闻评选结果,“高考移民的利益博弈”、“职业教育的规模比基础教育还要大”、“校园安全事故——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孩子”、‘‘免费’义务教育百年跋涉任重而道远”、“教育部发飙 怒批8省助学贷款不作为”、“公务员考试稳定的吸引力?”、“研究生收费箭在弦上”、“大学生自杀触目惊心”、“山西榆社政府为高考滑坡道歉事件”、“杨振宁PK钱学森:中国大学是否成功?”等10条新闻入选。分析这10条新闻,“争议性”大、“批评”色彩浓是显著特点。而具有“正面”成绩报道意义的新闻,不到20%。 这一网站同时还进行了2005年度十大教育新闻人物评选,入选名单中,有抨击研究生制度并表示不再招收研究生的北大教授贺卫方,提出辞职的清华教授陈丹青,因“移民”身份梦断清华而被香港城市大学录取的海南移民考生李洋,主动提出退学的清华博士王垠,因论文少不堪重负而自杀的中科院博士后茅广军,虽然深受学生欢迎却因论文少到死只是一名讲师的上海交大教师晏才宏,在100多字遗书里写着“我是个差生”“我死了可以帮你们节约10万元”等字眼的小学毕业生秀秀……。“悲剧”色彩的教育人物占了70%以上。看到这样的评选,心中不由抽紧:我们的教育究竟怎么了?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还
韩京 国内某著名网站校园频道近日揭晓了2005年度十大教育新闻评选结果,“高考移民的利益博弈”、“职业教育的规模比基础教育还要大”、“校园安全事故——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孩子”、‘‘免费’义务教育百年跋涉任重而道远”、“教育部发飙 怒批8省助学贷款不作为”、“公务员考试稳定的吸引力?”、“研究生收费箭在弦上”、“大学生自杀触目惊心”、“山西榆社政府为高考滑坡道歉事件”、“杨振宁PK钱学森:中国大学是否成功?”等10条新闻入选。分析这10条新闻,“争议性”大、“批评”色彩浓是显著特点。而具有“正面”成绩报道意义的新闻,不到20%。 这一网站同时还进行了2005年度十大教育新闻人物评选,入选名单中,有抨击研究生制度并表示不再招收研究生的北大教授贺卫方,提出辞职的清华教授陈丹青,因“移民”身份梦断清华而被香港城市大学录取的海南移民考生李洋,主动提出退学的清华博士王垠,因论文少不堪重负而自杀的中科院博士后茅广军,虽然深受学生欢迎却因论文少到死只是一名讲师的上海交大教师晏才宏,在100多字遗书里写着“我是个差生”“我死了可以帮你们节约10万元”等字眼的小学毕业生秀秀……。“悲剧”色彩的教育人物占了70%以上。看到这样的评选,心中不由抽紧:我们的教育究竟怎么了?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