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记载与传播:语文教育,三十年,三本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18 09:03: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记载与传播:语文教育,三十年,三本书【汤振纲】


——改革开放三十年语文名师研究的历史流脉[汤振纲](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南京 210097
论文摘要1980年的《优秀语文教师上课实录》,1996年的《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语文卷),2008年的《名师讲语文》,这三部书构成了一道传播语文名师教学经验的历史流脉,共同记载和见证了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语文教育发展的历史,这三部书的记载之功和传播之效,对于语文教育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 改革开放三十年  记载  传播   语文名师  历史流脉

    人们总爱在整数关头回顾和总结历史,而这也似乎成为历史之历史化和抽象化的一大法宝,通过此,历史被整数化和凝固化了,却为此不经意间遗漏和删削了大量丰富的历史细节。而今在反思改革开放三十年语文教育的功过得失的各样盛典中,我们却要提及的是在这个历史时期的三个阶段分别起着重要作用的三部书。在严谨的学者眼里,这三部书也许都算不上有宏大理论体系的学术著作,然而这三部书,却像一面镜子,折射着社会的沧桑巨变和语文教育思潮的不断演进,在林林总总、蔚为大观的语文教育著述中,这三部书自成一个历史的小传统,真实地记载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活跃在中小学语文教育第一线的一批优秀名师,记录了他们的语文课案、语文思想和语文人生,提供了大量宝贵的教学细节和人生感悟,而恰恰是这些丰富生动的历史细节,建构着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语文教育的辉煌史篇,这三部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优秀语文教师上课实录》;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出版的《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语文卷);语文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名师讲语文》系列丛书。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历经了“文革”劫难,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就在这一年,吕叔湘《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和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这两篇重要文章相继发表,揭开了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序幕。这个时期语文教学界的主旋律是拨乱反正、文道统一。从文化大革命的噩梦中走出来的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对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把语文也变成无产阶级专政工具的思想禁锢,逐渐形成了这样的共识:一、“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二、要突出语文课的工具性,三、“语文课要有语文味”。正是在这样的思想语境中,语文教学界开始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工作。1980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优秀语文教师上课实录》,就适逢其时,该书是由华东师范大学瞿葆奎教授领衔主编,由徐勋、陆亚松、顾振亚几位老师共同主编整理的。该书共选编了于漪、陆继椿、高润华、陈钟梁等老师的44节课。由于此书出版较早,对刚刚摆脱“文革”桎梏而渴望教学革新的一线语文教师形成了极大的鼓舞,该书一时成为高师院校中文系和各地重点中学图书馆、资料室的必备图书,并迅速在全国语文教学界产生巨大影响,一时间,名师上课实录风靡全国。至今,该书还是许多大学语文学科教学论课程的重点推荐书目。可以这样说,在这本书的引导下,语文教学界开始重视教学实践改革,迎来了语文教育发展的黄金十年。而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各种各样的语文教学改革风起云涌,出现了万马奔腾百花争艳的喜人态势。于漪的情感教学、章熊的语言思维训练、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黎见明的“导读”教学、张孝纯的“大语文”教学观、蔡澄清的“点拨”教学、欧阳代娜的“初中语文能力基本过关”试验,宁鸿彬的“卡片”辅助教学、陆继椿的“一课一得,得得相连”,魏书生的语文“知识树”和六步教学法等等,都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应当说,由于这本书的出版,使社会关注语文教育改革的目光,聚焦到了语文教学一线的名师身上,也无形中促使这些教师以更大的热情投身到语文教育改革的事业之中。
    20世纪90年代, 逐渐开放的市场经济和灵活多变的市场机制深深刺激了人们对自身利益的关注和追求,加之现实生活中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和利益差别的逐步扩大, 导致部分国人价值观念失位, 理想信念坍塌, 伦理道德低下,出现了和市场经济伴随而生的道德、精神和文化危机,这就促使人们寻求新的解决的办法。当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猛烈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时,学校的应试教育也悄然发展成为一种不良的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潮。自拨乱反正以来,语文教育作为对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拨,逐渐强调了基础知识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砝码也就越来越重,考什么教什么, 机械的训练, 题海战术, 沉重的课业负担, 思想道德和审美教育的缺失?……语文教育出现了新的困惑,这种现状开始招致了人们的普遍不满,人们开始反思和批判,人们发现,由于过分张扬工具理性,从而导致了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流失。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江苏教育出版社于1996年7月出版了由柳斌亲任主编,由马立和赵所生担任副主编的大型丛书《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这是一套首次全面、系统地总结中国建国以来中小学各学科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的大型丛书,丛书由全国193位特级教师撰写,共16分卷,800多万字。是集我国特级教师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之大成的一部专门著作。这部著作的出版,对提高整个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该丛书的中学语文分卷是由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刘国正主编,小学语文卷由杨再隋主编,该书选录了于漪、宁鸿彬、钱梦龙、魏书生、顾德希、蔡澄清、洪宗礼、李吉林、斯霞等24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每人一篇教学论文和一课教学实录,全面而充分地展示了他们的教学思想、教学实践以及求学与治学、为人与育人等等情况。正如主编刘国正、张定远在该书《后记》中所说的那样:各家的教育思想的最大特色是理论与实践一致。他们的实践不是盲目的、事务性的实践,而是在理论思考下的实践;他们的理论不是空洞的、无根蒂的理论,而是从实践中产生、并随时受实践检验的理论。这种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中产生的教育思想,最富生命力,最能有力地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运用也最亲切,最易见时效。”[1]这样一种实践理性的准确定位和思想实践相结合的编辑特色,使得该书一出版,就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欢迎。
    世纪之交, 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始进入全面深化期, 整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出现了新的特征。为把握新特征, 解决新矛盾、新问题,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该理念既蕴含了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本理念,又承袭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因素, 因为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 所以深得民心。应该说,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语文教学界的各种改革探索是认真积极的, 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但是,长久以来形成的一些危害语文教育的社会性问题太严重, 人们的不满情绪积蓄得太多, 而语文教学质量又不可能立竿见影地提高, 于是, 一场社会性的“语文教育大讨论”终于不可避免地于1997年爆发。尽管在讨论过程中不乏偏激论调和尖刻之词, 甚至还有恶意炒作之嫌, 但无论如何都促使人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语文教育, 许多讨论也确实击中了要害。通过讨论, 语文界对许多重要问题形成了新的更高层次的共识, 这直接有效地推进和加快了语文教学的改革。比如, 语文学科具有的“人文性”和语文教学中需要加强的“人文性”内容进一步得到肯定, 教育行政部门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次写进了《语文课程标准》, 这也意味着语文教育已着眼于“人”的发展, 着眼于“ 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和终身发展。换言之,主体精神回归,弘扬人文精神,逐渐成为新世纪语文教学的主导精神。在这样的历史潮流中,在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之际,语文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了大型丛书《名师讲语文》。本丛书由于漪和刘远先生主编,该书选录了新生代语文教学名师共计20位,例如目前在中小学语文教学界广有影响的余映潮、赵谦翔、李海林、黄厚江、陈军、程红兵、蔡明等语文名师,在该丛书中通过反思语文人生、总结语文理念、展示语文实践、淬炼教学语录的方式,和读者形成了生动有趣的语文对话场,他们充满个性的语文实践和语文智慧,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欢迎,著名的语文教育史专家顾黄初先生在本书的序言中,对他们的历史使命和贡献,有过这样一段精准的评价:“选录的都是新生代的语文教学名师。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有力推进的历史阶段,必然要涌现出一批新的、在改革过程中搏浪前进并作出新贡献的教学名师。对于新的课程改革,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以及根据新课改精神和新课标要求实施语文教学,许多语文教师感到困惑,感到无所适从,这些新生代名师会结合自身体验给他们解惑的钥匙和指路的明灯。” 的确,这套反映了当代语文教学界最美的收获的丛书,仿佛一幅正缓缓打开的壮丽长卷,它记载着新生代语文名师的光荣和梦想,凸显了语文和人的互动和融合,是确立主体精神的最佳范本,也是张扬人文理念的实践读本,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名师讲语文》的出版,成为语文教学界一道靓丽的风景。

                                 二

    整体来看,这三部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不同历史阶段出版的书都属于语文名师类读物,由于这种家族相似性,所以这三部书构成了一条传播语文名师教学经验的历史流脉,对于这一点,顾黄初先生在《名师讲语文》丛书序言中说得更明白:改革开放以后,最早通过课堂教学实录传播“名师讲语文”的,当推华东师大教育学教授瞿葆奎领衔主编,1980年3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优秀语文教师上课实录》。出版之后,立即风行全国。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各种以“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等“名师”名义编辑出版的“教学实录”“教育文库”“名家丛书”等纷纷出版,与各种讲习活动和竞赛活动相配合,掀起了一股向“名师”学习的热潮。其中以江苏教育出版社于1996年7月出版的“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丛书为代表,从中可以看出这种“名师”读物的基本格局。因为标明是“教学思想录”,所以每位特级教师的介绍部分都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特级教师”本人“夫子自道”,详尽地讲述自己对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的认识,以及自己从事语文教学实践的基本经验(即编者认为的“教学思想);第二部分是精选一篇课堂教学实录,具体展示这位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况,便于读者从“实况”中进一步领会这一位特级教师是如何把自己的教学思想付诸实践的。这显然是在瞿编本“上课实录”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2]顾黄初先生在总结了这两本书的特点和历史发展之后,更加热情地肯定了《名师讲语文》的新的特色:选录了新生代的语文名师,体现了历史的累进性和发展性,其丰满的内容和新颖的结构,都是对前两部书的丰富和发展。由此可见,这三部书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语文教育发展史上所具有特殊意义和价值,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具有的里程碑的意义。从最初的上下册,只有课堂教学实录,到九十年代的中学分卷和小学分卷,同时有教学思想录和课堂教学实践,到08年的洋洋大观的20分卷,语文人生、语文理念、语文实践、教学语录的全景展示,从形制到内容,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既是三十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三十年社会文化事业繁荣的标志,更是三十年语文教育改革发展的生动诠释。同时,更重要的是,它们所记载和传播的语文名师教学经验,必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和价值:首先,它是我们进行语文教育研究的基础,为我国语文学科教学论研究提供了最为详瞻的宝贵资料。其次,它也是我们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来源,是推进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第三,它开拓了语文名师研究的新天地。
我们进行语文教育研究,必须注重具体教学案例的整理和挖掘,必须注重教学现场的观察和保留,只有这样,语文教育研究才能落到实处,而不是云里雾里的空讲理论。不重视案例研究,从书本到书本的研究,必然使研究犯不及物的毛病,得了理论空虚症和实践贫血症也属当然,这样的语文教育研究是我们必须警惕的,而这三部书却为我们提供了大量鲜活的教学案例、思想案例和成长案例。毫无疑问,是我们进行研究的基础。其实,有许多成功案例,都是从这里传播出去而脍炙人口,成为很多语文研究者争相援引的经典,例如于漪的《春》,斯霞的《我是一棵蒲公英》、钱梦龙的《祝福》等,新出的《名师讲语文》丛书,不但内容紧随新课程改革后语文教学内容的变化,更是在许多课案后附有精彩点评和分析,结合名师教学风格,对应名师教学理念,事、理、情相融、教、学、思互证,再加上所选录的都是新生代语文教学名师中的翘楚,他们风格各异的教学设计和个性鲜明的教学理念,为当下的语文学科教学论研究及时输送了最为鲜活的宝贵资料。
    我们知道,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实施课程教学的广大教师的素质,而教师素质的高低,一方面取决于其学科理论素养的积累和课程改革理念的熏陶,另外一方面更依赖于教师从事教学的实践性知识,因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对课堂教学“具有全面的影响”(岳欣云,2005)、它“实质性地主导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张立昌,2002)、“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决策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洪明,2002),“是决定教师行为的核心因素”(鞠玉翠,2004),“在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陈向明,2003)。[3]因此,我们要推进课程改革,必须特别重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挖掘、整理、研究和传播,而语文名师们在教学一线积累了大量丰富的教学思想和实践经验,这必然是我们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资源。同时,这类名师书籍也是我们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媒介和载体,事实上,前两部书在各自的历史时期,确实是宣传教育改革思想的重要武器,对当时整个中小学语文教育质量的提高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今的《名师讲语文》丛书,更是承担了这样一个重要的使命,它将帮助广大语文教师,从这些成功者的语文人生中,汲取推进语文课程改革的勇气和智慧。
    从宏观层面来看,语文教育研究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大范型,理论研究包括课程论研究、语文教育理论研究、语文教育史等;实践研究则包括课例研究、教学方法研究、教学设计等,而名师成长研究是介于这二者之间的一个新的研究类型,它既有具体的性格鲜明的研究对象——一个个经受过理论和实践检验的教学名师;又有生动活泼的教育叙事和关注现实的教学反思——名师们成长历程中的关键人物和关键事件。当前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开始非常重视名师成长工程,名师成长研究正逐渐成为当下教育研究的新热点。而在语文教育恢复期所出版的《优秀语文教师上课实录》开名师成长研究之先河,[4]虽然只是实录课堂,但课堂是名师成长的基础,于漪、陈钟梁、陆继椿等就是从这里走向全国,成为人们研究和学习的对象。在语文教育勃发期出版的《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则把语文名师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思想的高度,语文名师们不但传道授业,还要著书立说,还要传布他们对语文教育的全面思考。而在语文教育的改革期出版的《名师讲语文》丛书,将名师自我总结和研究反思纳入其中,特别是能结合语文人生谈自己的成长之路,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个风神各异、呼之欲出的语文人,这种研究思路,本身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因此也就更具有示范意义和再研究的价值,这套大型丛书的出版,必将使语文名师成长研究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时代的巨潮滚滚向前,回溯历史,当年的涓涓细流今日已成大江大河,我们通过对语文名师研究这一小小历史流脉的梳理,通过对这三十年三本书的记载之功和传播之效的象征性阅读,必然能得出语文教育未来更加美好的期许和盼望,因为历史,往往总能预告未来!

作者简介:汤振纲,男,1967年生,江苏泰兴人,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山东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语文教育、中国现当代文学。联系地址:南京市宁海路122   邮编:210097

参考文献:[1] 刘国正,张定远.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2] 于漪,刘远.名师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3]岳欣云.教师研究的反思与再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29);张立昌.“教师个人知识”:涵义、特征及其自我更新的构想[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0);洪明.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112);鞠玉翠.走近教师的生活世界—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探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8);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4]语文报老报人,现任中央教科所中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课题组组长徐同认为,30年的语文教学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78—1988年,语文教育的恢复期;第二个阶段是从1989—1998年,语文教育的勃发期;第三个阶段是从1999—2008年,语文教育的改革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 09:12 , Processed in 0.13658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