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育别搞“形象工程”
赵克明
当今社会,人们热中于“形象工程”,此风也影响到了学校教育。例如语文教育,一个时期倡导某一主张,便会造出某种“形象”:强调注重政治思想教育的时候,便搞出了拖着“政治思想教育”尾巴的课堂教学“形象”来;强调突出语文学科科学性的时候,便搞出了循规蹈矩地按照多少步多少环节推进的课堂教学“形象”来;强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时候,便搞出了哄哄闹闹满堂问的课堂教学“形象”来;强调引入现代教育技术的时候,便搞出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际上就是“现代道具”)大展示的课堂教学“形象”来;而今走进新课程,某些地方又搞出了“表现”出“合作”“对话”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新“形象”——邻座同学分个组,七嘴八舌眉飞色舞。
凡此种种肥皂泡似的“形象工程”,无非是炫弄一时的“形式”,是哗众取宠的“花架子”,显然都有失于语文教学的“真”与“实”。这些年来,语文教学总是在盘陀路上徘徊,引起一片责难之声,其主要原因正在于此。
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语文教学是要对“形象工程”说不,是要“求真务实”了!
语文教学所求之“真”是什么呢?钱梦龙先生说得很明确:“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民族语教育,即母语教育。”钱先生所言极是。也诚如他所说的,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无论体制有怎样的差异,都必然把对下一代进行民族语的教育放在首要的地位。因为“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性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像”。(洪堡特语)民族语不仅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而且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本身,对下一代进行民族语的教育,是传承、延续、发扬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必然选择,而这个任务在中小学的各门课程中毫无例外都由语文课承担。换言之,中小学设置语文课程的目的就是对下一代进行民族语的教育。如此看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之“真”,就是对学生进行汉民族共同语的教育。
和拼音文字相比较,汉语特别具有灵活性,创造的空间特别大。每一个汉字都是由音、形、义三者构成,学习起来左右脑并用,因形求义,因声求义,打开书本,如步入画廊,兴味无穷,既可开发智力,又可陶冶情操,还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根据汉语的“语情”,我们的母语教育(即语文学习)要落实两个关键点,即积累和语感。这种积累既指语言的积累,也包括对其承载的思想、情感、知识和文化的积累;它不是1+1=2式的积累,而是熏陶渐染的积累,是水中加糖溶化积淀式的积累。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比较直接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积累也好,语感培养也好,他们有两个共同点:一是须经亲身的语言实践,直接地感受规范的语言,并在实际运用中加深自己的感受;二是要有一定的过程,而不可立竿见影,立马见效。我们的语文教学所务之“实”也正在这方面。显而易见,搞所谓的“形象工程”,汲汲于追“风”弄“巧”,一味地热中于表面的“形式”,既偏离了母语教育的“真”,也违背了语文学习的“实”,只能使语文教学误入浮躁、虚幻的歧途。
让我们告别“形象工程”,以“求真务实”之心走进新课程!
(已刊发于《中学语文教学》杂志)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