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打开另一扇窗,看到别样的风景 文/丁卫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1 17:53: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打开另一扇窗,看到别样的风景
——南通市语言学会2010年会记
10月30—31日,南通市语言学会2010年会在如皋市第一中学和如皋市外国语学校举行。我随教研室王云娟老师一起参加会议。语言学会的活动我是第一次参加,让我感想颇多,也受益匪浅。
10月30日上午9点50分活动拉开帷幕。开幕式很隆重。除了主席台,还在第一排设了嘉宾席,邀请学会副会长、特级教师前排就坐。看到德高望重的王学东老师、郭志明先生、陈震先生在前排,我这个后辈自然是不敢前坐的。会议主持时鹏寿老师以为我没有到会,看到我还一再打招呼,让我颇为难为情,驳了主办方的盛情。
开幕式并没有想像中的来得“规范”,专家的讲话即兴居多,节奏还似乎有些慢,但回味起来真的意蕴良多。南通大学文学院老院长易国杰先生的发言,从网络里盛行的各类“门”,谈到各种新兴的语言现象,真的有些意思呢。
为了把时间留给专家作报告,东道主如皋市教育局的金局长讲话这一环节自行去掉了。其实,金局长的讲话内容大概意思只要不是第一次参加此类研讨会的老师都能知晓一二。但金局长的这种气量真是令人感动。
合影过后,是特级教师郭志明先生的报告——《语文教学:两极现状下的常态重构——关于语文教什么与怎样教的思考》。第一部分是思考的缘起。第二部分是语文教学应该教什么。郭老师从以下几方面做了阐述:学生不懂的东西,老师要让学生懂;背景性的材料,老师要介绍;作品怎样写的技术,老师要点拨;文本独特的亮点,老师要提醒;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老师要归纳;能激活学生生成的,教师要抓住。第三部分是语文教学应该怎样教。有如下八个要点:一是依体而教,让学生明晰文体之特,有径感悟作品之美;二是精心设计,让学生真正喜欢课文,强烈感受文本独特;三是架设通道,让学生一遍遍读课文,充分感知语言魅力;四是大局着意,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深刻印象作品轮廓;五是相机介绍,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准确把握作品意图;六是讲于当讲,让学生悟出课文之韵,充分品酌文章原味;七是交互融合,让学生叹服课文之美,同时找到写作路径;八是自觉链接,让学生领略例文美丽,自觉走向课外世界。第四部分是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郭老师提出了五种期待:语文老师要有“大教育”的视野,要有“大文化”的背景,要有“大语文”的敏感,要有“大学者”的功夫,要有“大智慧”的风范。
下午,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组分别在如皋外国语学校和如皋第一中学观摩课堂教学。初中组是由如皋外国语学校的钱德琴老师执教的《人琴俱亡》。教学简案中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一、导入。俗话说:“兄弟如手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感人肺腑的兄弟之情的文言文《人琴俱亡》。
二、知识链接。【读一读】《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较为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品格。《世说新语》的语言以精练含蓄、隽永传神见长。作者善于以小见大,通过生活细节的描写来刻画人物个性。王子猷即王徽之,王子敬即王献之,两人是兄弟,他们的父亲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背一背】本文选自《世说新语》,作者刘义庆403444),彭城人,南朝宋文学家。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自由朗读课文——以小组问单位朗读演练——全班展示)
四、再读课文,疏通文意。(自主译读——组内释疑——小组拍一名同学将未能解决的字词句标注到黑板上——会的同学到黑板上帮忙释疑——小组1+1翻译课文——全班展示翻译)
五、三读课文,品味感情。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是王子猷与王子敬深厚的兄弟情谊,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这种深厚的兄弟之情?(个人独立思考,选一到两处圈画批注——组内交流——小组1+1展示品味成果)
六、总结课文。
课堂学习活动单将简案中的教学目标改为学习目标,基本流程相似,在后面增加了【反馈练习】:
1.《人琴俱亡》选自
,作者是
,他是
(朝代)文学家。(15分)
2.给下列加点字注意(30分)
王子猷(

笃(

语时了(
)不悲
舆(

弦既不调(

恸(
)绝
第三题是七个字词的解释35分,第四题翻译两个句子20分。
教学现场,教师的基本功扎实,学生围绕活动单,合作学习充分,课堂气氛很活跃,无论是提问释疑,还是1+1、1+2的合作展示,孩子们都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按照流程,一节课准时完成了教学任务。
我的反思:
1.教学目标是否完全与学习目标一致;如果完全一致,在表述上,是否应该选择不一样的立场?
2.《世说新语》是否只要学生这样读一读,就够了?一堂课教读一篇,可否适度拓展,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由此是否可以让学生对《世说新语》的文学价值、文化价值有更丰厚的积累?
3.活动中有学生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可是,几乎每一位同学的手头,都有一本“课课通”、“文言全译”这样的教辅资料,怎样保证学生独立阅读的有效性?在1+1,1+2的合作中,学生的回答有多少是自己的阅读体验的归纳?事实上很多几乎完美的回答,都来自学生手头的那本资料。教辅资料如果这样泛滥下去,真的是很可怕。
4.教师在课堂上到底干什么呢?只是一个评判者吗?
活动单导学模式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有其独有的优越性。可是,我要说的是,如果在日常的教学中,简单化了,那又会怎样呢?尤其是我们的语文,那真是值得思考的。
随后,与会代表考察了如皋的两处文化景点,一是千年古寺定慧寺,一是天下名园水绘园。
10月31日上午首先分组活动,交流论文。一个多小时的交流,碰撞,相互启发,收获更丰。语言学会会长万久富教授临时委托我对大会交流的论文做点评,让我颇为踌躇。在七位优秀论文交流结束后,我开始了点评。我讲话的大意是这样的:
尊敬的主持人,感谢万会长,感谢通州区教研室的王云娟主任。我一直跟着王主任学教语文,这次王主任又把我带到南通市语言学会的年会现场,为我打开了另一扇窗,看到了另一片风景。第一次参加语言学会的年会,万会长又临时点将让我点评论文,我心惴惴。记得北大附中的著名特级教师程翔先生的一句玩笑话,说:四十岁的男人教不好语文。你看今天让我这等年龄的男人来点评论文,就更可怕了。而且要和著作等身的万教授一起,我就更冒汗了。正因为等会万会长还要做精到、精准、精彩的点评,我就放胆一说,求教于大方之家。即兴发言,有所错乱,请指正。
语言这个东西,无论从大的方面说,还是往小里说,都好像和我们的呼吸一样,无法割离,也无法缺失。我们语言教学的核心,我觉得就是语言。什么是语文?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我们还理解为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言文化,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要求,但是语言还是中心。
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一点困惑。
通读这次会议的“论文汇编”,真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有大学教授、有研究生,更多的是我们一线语文教师;既有宏观的思考,又有微观上的探索,既有反思,也有批判,可喜的是更有建设。我们的批判是为了建设,而不是在一味的否定,这样可以让我们研究多元,而不断的融合,前进。一线教师在行动中研究,表现出语文教师的担当精神,教、研语言,传承文化,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
刚才交流的初中组的两篇论文,其一是海门市货隆中学的陆云武老师提交的《语文课程性质的语义学角度分析》,这是一篇专业性很强的论文。从汉语特点出发,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思考。我觉得很有现实意义和前瞻性。第八次课程改革已走过了十个年头,的确有很多值得语文人反思。陆老师提出语言或者说语文在关注工具性、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略了它的语用性。工具性、人文性和语用性三位一体,才应该是语言和以语言及其运用为核心内容的语文课程性质的基本定位。立意新颖,论述充分有力。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能做如此专业化的研究,实属难能可贵,可见其研究的品位。为我们一线教师如何做研究提供了较好的范例。
第二篇是通州区二爻中学王振华校长的《“吾与点也”对培养男孩语言表达能力的启示》。研究视角令人耳目一新的同时,更给人以警醒。他由空字的“吾与点也”和当代著名教育专家孙晓云的《拯救男孩》一书中获得启发,谈男孩语言的表达能力的培养,切入口看起来很小,但却有其宏大背景。说是拯救男孩,长远一点讲,是在拯救男人,是在拯救这个民族。论述之深刻,让人豁然开朗。王校长的论文,给我最大的触动是:我们的研究要站在更宏大的视野之上,跳出语文看语文,跳出语言研究语言,这样是否可以让我们的研究更透彻,更切中要害,更有现实的针对性。
总之,这两篇文章,是鲜活的,是生动的,富有启发性。如果我们一线教师,从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来,从我们的课堂中来,作反思性研究,姑且称之为草根研究的话,从这两位老师的交流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我们草根的力量是无限的。我们完全可以充满信心地行动起来,投身到语言研究,语文教学研究中去。
这是我的学习心得。
说一点困惑。我在教学《安恩和奶牛》的时候,安恩老婆婆有两句话,一是:它是不卖的。二是:它不卖的!只有个别词语的和标点的差距,很显然其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我在两个地方教这节课,都请孩子们用方言来读,读出其中的情味。在石港,孩子们说只会普通话,不会方言;在湖南花垣,孩子们就能用方言读出来,很有意味的。我想说,在普通话深入推广时,方言遗失现象,值得反思。我想求教在坐的教授们和博士们。
随后,万会长做了会议总结,并对优秀论文进行颁奖。
第一次参加语言学会年会活动,真的在另一扇窗里,看到另一番风景
此记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4 05:38 , Processed in 0.12158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