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品文的品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0-1 16:41: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品文的品格
  作者: 唐先田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中,小品文这种独特的文体,虽然时有盛衰,但却源远流长。
  一提到小品文,有的学者习惯于与佛教经文中的“小品”二字联系起来。在佛学界,“小品”一词,始见于鸠摩罗什翻译的佛学《般若经》。鸠摩罗什是后秦著名的佛教学者,精通汉语,与真谛、玄奘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他原籍印度,出生于西域龟兹,即今新疆库车一带,应是新疆人。鸠摩罗什也略称罗什,亦名童寿,幼年出家,初习小乘佛教,后习大乘佛教,对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般若经》十分精通,他翻译的《般若经》有详略不同的两种版本,较详的二十七卷译本称为《大品般若》,较略的十卷译本称为《小品般若》,“小品”一词由是而来。但小品文与佛教经文中的“小品”是没有什么牵涉的两回事,中国最早的小品文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比佛经《小品般若》的出现早了八九百年,虽然那时不称为小品文,但小品文的存在且很兴盛已是断然的事实,这也充分说明,无需将小品文与佛经中的“小品”二字联系起来。
  小品文,一篇几十字或几百字,大都不超过一千字,细分起来,又有文史小品、山水小品、科学小品、生活小品、讽刺幽默小品等等,可见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可进入小品文,小品文是无所不包的。至于戏剧小品,则是专指剧情和场景极简单、人物极少的短小戏剧,不在小品文的范围之内。如果说篇幅短小是小品文的第一特点,也可以说是形式上的特点,那么第二个特点或称内容上的特点,则是要有见解、要有情趣,虽然短小,必须言之有物、言之有味,有意蕴,或指斥时弊,或议论世风,有嚼头,真情出自内心,切忌矫揉造作,自然而有格调,让人读后觉得如同听了一首好的乐曲,或银瓶乍破,或大珠小珠,让人震惊,让人怡悦,能记住那生动的旋律,余音绕梁,这是很有难度的。第三个特点,便是要有文采,用极少的文字,或记事,或抒情,或说理,精微生动,怡人性情,又要让人有所感悟,还要带来阅读之后的愉快,没有文字的功底,没有文采,是做不到的。上述三条,是小品文的主要特点,小品文当然还有其他特点,要做到上述三条,非常不容易,所以小品文虽然短小,但写作起来却不大好把握,并不是不假思索、随意涂抹的那样一种文字,有些人排斥包括小品文在内的短小文章,将短小文章贬称为“豆腐干”,讥之为只能登在报屁股上,是没有任何道理、缺乏常识的一种说法。已故学者金克木说:年轻时担心文章写不长,年纪大了担心文章写不短。这是深谙为文之道的由衷之言。
  中国的小品文与中国的散文是同步产生的,先秦时期曾是散文繁荣的时期,也是小品文的繁荣时期,那时思想活跃、争鸣成风,各种观点都可以形诸文字,这是小品文繁荣的基础,诸子散文里的许多篇章如《庖丁解牛》等,言简意赅,趣味无穷,是可以当做小品文来读的,人们之所以不习惯将它们列入小品文,我想其中的一个原因,可能是诸子散文皆为中国文库里优秀遗产的经典,以为小品文这种体裁似乎融不进这些分量太重的经典之作,也唯恐将经典之作看做小品,有贬低之意,其实这也是对小品文认识的一个误区。文不在长,关键在于要有创见,小品文里同样有经典,诸子散文里的小品文是经典,后世的鲁迅及其他许多经典作家的小品文也有不少可称为经典。
  说到小品文,还使我想起周作人在他的《晚明小品集?自序》中引用日本人厨川白村关于小品文的一段话,这位日本人说:“如果是冬天,坐在火炉旁边的靠椅上;在夏天,披着浴衣,饮着茶,随便地同好友闲谈,将这些话照样地移在纸上的东西,就是小品文了。兴会来了,也说些小小的道理,有幽默,也有感慨。既有幽默有感慨,所谈的题目,天下国家大事不用说,还有市井的琐事、书籍的批评、友朋的消息,以及自己过去的追怀,想到什么就谈什么,用即兴之笔写出的东西,便是这一类文章。”厨氏是主张小品文的闲适的,但也主张小品文“说些小小的道理”和“天下国家大事”,但周作人却只是主张闲适,他引用厨氏的这些话,只取厨氏一个方面的意思,只是为了强调闲适,而不愿意在小品文中谈什么“天下国家大事”,他在《知堂文集序》里说:“我对于信仰,无论各宗派,只有十分的羡慕,但是做信徒却不知怎的又觉得十分的烦难,或者可说是因为没有这种天生的福分罢。”于是他在他的小品文里写的大都是“喝茶”、“吃菜”、“喝酒”、“鸣声”等生活趣事,“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并极欣赏“重汤炖热,上浇麻油”之类的干丝茶食。闲适是令人惬意的一种境界、一种享受,闲适并没有错,越是太平盛世,越是紧张的劳作之余,人们越是需要闲适,越是需要充满闲适情调的小品文。然而社会现实常常与主张一味闲适的人们过不去,比如正当周作人一味主张闲适时的那个时候,日本人的铁蹄在残忍地蹂躏着中华大地,使千千万万的中国人陷入无边的灾难之中,在那样一种境况下,千千万万的中国人都同仇敌忾,奋起抗日,闲适当然必须暂时地搁置起来,小品文也有了鲜明的忧国忧民的锋芒。周作人的文字是优美的,至今人们仍记住了他的那些优美的小品文技巧,然而,优美的文字技巧绝非小品文的全部,小品文的精神在于它的深厚意蕴和闪耀着的锋芒,周作人在国难当头之时,躲在书斋里写着他的闲适的小品文并不恰当地享受着闲适,显然不合时宜,人们对此无法容忍则理所当然了。鲁迅的小品文之所以成为旗帜,正是因为其精髓是忧国忧民。鲁迅在那篇著名的《小品文的危机》里,明确地反对将小品文作为“小摆设”而“供雅人的摩挲”,旗帜鲜明地倡导:“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然而这并不是‘小摆设’,更不是抚慰和麻痹,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鲁迅的这些见解无疑至今都是闪耀着光辉的。其实,鲁迅也是希望多得到一些闲适的,“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他多么期待那种融融美美的天伦之乐,然而当时的时势和作家的责任,决定了他只能采取奋然而战斗的态度。我想,进入文学艺术领域的各种文字,无论诗歌、小说、散文、小品文等等诸类式样,之所以能独立生存,为人们所喜爱所需要,摆在第一位的是它们所揭示的人类社会的意义,当然也有休闲的功能,但没有哪一种文字式样是专供休闲的。
  当今社会,正处于和平建设时期,构建和谐社会为亿万人民所期待,小品文的创作也日渐繁荣,各类报刊都能见到这种文字,优秀的篇章亦层出不穷,但小品文的品格应当如何,在阅读历代优秀小品的同时,再认真地理解一下鲁迅先生的意见,是会得出正确的结论的。好的小品文会给人以教益和享受,还兼有纠正那些八股呆滞文风的功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5 11:31 , Processed in 0.10328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