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快读、戏读、歪读、种种功利性阅读…… 这一代读的是书还是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0-4 10:54: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快读、戏读、歪读、种种功利性阅读…… 这一代读的是书还是术?

  炎炎夏日,上海书展给人们送来一阵清风,消去暑气。但是仔细观察当下人们读书的风潮,却发现,虽然由于读书载体的多元化,人们看书更加便利,图书销量也有喜人的增长。但是,经典阅读却与人们渐行渐远。有人觉得,经典名著已不适合现代人了,真是这样吗?
  
  文 唐骋华 |图 龚凌 马骏  
  
  如果忽然把你丢入这上海书展,或许会有些晕眩。孙云卿就有这种感觉,“书太多了,该怎么挑呢?”当然,对于读书人来说,这是一种幸福的晕眩感。“外面是高温,里面却书香浓郁。”他说。作为退休语文教师,阅读是一辈子的爱好,他年年都会来书展,不一定买很多书,主要是为了在这书香中晕眩。
  关于书展,还有一种说法是“读书人的黄金周”。数百场活动,莫言、郑渊洁、杨天石、麦家、六六等名家签售、讲座,让这7天成了一场“读书盛宴”。此前举行的图书交易会上,团购码洋更是达到6000万,为往届的3倍。这真是个全民阅读的年代。
  这真是全民阅读的年代吗,是不是很多人仅仅疯狂这一周,随后又把书放到一遍?即便仍然阅读,阅读质量又如何呢?是《红楼梦》《战争与和平》这样的经典,抑或《鬼吹灯》《杜拉拉升职记》这种注定难以经典却能松弛神经的畅销书?
  王国维卖不过周立波
  
  至少从表面看,热闹的永远是大众类读物,特别是有明星做噱头。8月12日下午,“上海人民的小菜”周立波到书展签售新作《诙新闻》。时间没到,中央大厅内已经人头攒动,捧着书的读者把楼道都占满了。
  14点刚到,波波埋头签售,运笔如飞,一个多小时里连头也没怎么抬。据说,他一口气签了1500本。“要不是天气太热,粉丝肯定会更多。”一书展工作人员向记者描述起往届的盛况,“有一年薛之谦来,场面不要太夸张哦!”
  在作家的“主场”,不是作家的周立波——风头却盖过了多数作家。翌日下午签售的著名作家莫言表示:“签掉500本我就很满足了。”郑渊洁也告诉记者:“来之前编辑告诉我,这两天的签售情况不太好,他很担心。”所幸,“童话大王”魅力无穷,成绩居然超越了波波。莫言的场面也热闹非凡,读者早早排起长龙,以至于不得不缩短了记者提问时间。
  不过,很大程度上这也是特例。郑渊洁的童话影响了几代中国人,自不待言;莫言是严肃作家,但成名极早,销量也一直不错。去年陈忠实携新书来书展,场面也十分火爆:签了一个多小时意犹未尽,又“转战”其他场馆。事后,累得够呛的他幽默地对记者笑言:“要了厄的命啊!”名家的响亮名头,本身就对读者构成了吸引力——看不看再说,弄个签名先。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几位都是小说作者,粉丝素来多,相形之下,研究历史、文化的学者就没那么幸运。和波波同时签售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杨天石,这次带来了《找寻真实的蒋介石2》,还做了讲座。但其现场明显比波波稍逊一筹,且以中老年读者居多。其实,因题材关系,加之近年的“历史热”,杨天石此行已十分成功,新华传媒的江利向记者透露:“书几乎卖完了。”
  一些“冷门”领域,读者更是少得多。记者看到,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房鑫亮讲演王国维的现场,虽不能用“惨淡”形容,也很难称得上“热烈”。尽管拿国学大师和海派清口比较很不伦不类,但实际情况确实是:王国维卖不过周立波——别说这次推出的是20卷本的全集,王国维各类单行本著作,印数和销量也无法望波波之项背。
  “经典受冷落这也很正常。”“年度烂书榜”策划人袁复生对记者说,《中国不高兴》被评为“十大烂书”之一,但在各类签售会上始终火爆。谁让王国维生前不曾说过一些“时髦话”呢?   要么不读要么歪读
  
  作家和作品的人气是由读者构成的,读者喜欢读什么书、怎么读书,很大程度上也就决定了图书市场的格局。而圈内人都明白,今天的格局是:职场小说、戏说历史、经济管理等书是畅销榜主力,严肃作品则较少。
  “现在的孩子不读经典,只读教辅书!”从事了一辈子语文教学的孙云卿感叹。据记者了解,无论是上海书城等大书店,还是街区新华书店,卖得最火的永远是教辅书,这也成了实体书店应对网购的“救命稻草”。记者也在书展上的华师大出版社展区前看到,卖教辅书的那边人不少,堆满学术书的书架则越发显得寂寞。
  著名学者钱理群曾直言:“现代的教育败坏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今天的孩子是未来的大人,被功利化阅读塑造了口味后,他们都爱什么书就可想而知。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年轻读者,有人就表示:“还是看悬疑小说或搞笑书为主,‘杜拉拉’就挺好。好不容易毕业了,谁还要啃那些大部头啊!”
  去年,台湾著名出版人郝明义接受生活周刊记者专访时曾表示,他正在着力打造“经典3.0”系列策划,想通过名家讲座、网络视频及听众互动等形式,让更多人走近经典。不过当时记者已注意到,虽然和新浪联手,有些讲座的视频点击率却只有区区上百次。而在落幕不久的香港书展上,因暴雨等缘故,“经典3.0”的讲座也曾遇冷,听众寥寥无几。
  这似乎表明,不管出版人、学者再怎么努力推广,大众宁愿被媚俗的张悟本们忽悠,也不愿耐心读一点经典,除非是经典的“改编”“快读”“现代解读”,甚至“歪读”。
  对《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名著,很多年轻人都是通过电视剧,才一窥其风采。更有甚者,不是细细品味经典的内涵,而是从中读出“职场秘籍”。如《闲看水浒》,就是一本职场小说。由于《红楼梦》中人物众多、关系复杂,更是被频频拿来比附职场。随便一搜,这些年类似书籍就有《刘丽君点评红楼职场八金钗》《红楼人生解码:情场、职场、官场、商场》《王熙凤办事有一手:怎样管理好烂摊子》,而同为《职场红楼》的就有两本。
  随着电视剧《红楼梦》的播映及巨大争议,“职场红楼”愈发火热。上海、江苏、安徽等各家卫视,都播出了《红楼梦中的职场人生》等节目,大有直把“红楼”做“潜伏”之势。“人在职场,读出职场来,那也是很自然的事。但倘若仅仅读出职场,那未免就有点买椟的意味了。”对这种浮躁的阅读心态,《追寻逝去的时光》的译者周克希遗憾地表示。   为营利书商制造烂书
  
  读者之所好,便是利润之所在。如今的图书市场上,民营书商占据了50%—80%的份额,高达90%的畅销书都出自民营书商。和传统出版社相比,民营书商的敏锐度更高,反应也更快,加上架构简单、运作快速,其出书速度与炒作手段,传统出版社很难比拟。
  民营书商最擅长制造话题,吸引眼球。磨铁CEO沈浩波就声称“像卖鞋那样卖书”。他对袁腾飞,先是力捧再到口水仗、打官司,始终新闻不断,保持着高关注度,等于为《历史是什么玩意儿》系列大做免费广告。张小波同样堪称“炒作大王”,《中国不高兴》就是由他一手策划的。元老级“炒手”则非贺雄飞莫属,汪国真、孔庆东、摩罗等人都是他推出的,“草原部落”“黑马文丛”影响至今犹存。据说,他还是张悟本的幕后推手。
  炒作效果当然不错,书果然卖得比鞋子还好。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粗制滥造就成了“通病”,有书商向记者透露:“我接到过一个书稿,要多烂有多烂,可我改了个书名,叫‘中国怎么怎么样’,一下子就卖得很火。”此外,跟风现象很普遍。前一阵张悟本红火,养生书就铺天盖地。然而当张悟本出了问题,养生书迅速遇冷,据记者了解,本届书展上养生书的销售状况就不尽如人意。
  更严重的是,功利化的出书气氛,让书商只盯住短期利益,严肃作品往往被淹没,乏人问津。出版人也有苦衷。某“年度十大烂书”之一的编辑曾向记者抱怨:“我知道那本书很烂,但它就是卖得好,谁会跟销量过不去呢?”她认为,现在是网络时代,纸质书为了和网络抢读者,不得不绞尽脑汁,“怎么吸引眼球怎么来。”至于经典,只要卖不动,书商是避之唯恐不及。
  另一条路就是主动进军电子书市场。现在的电子书市场,除了传统的汉王、翰林,不少出版商也加入了竞争行列。记者在书展东一馆的期刊展区看到,《读者》就拉出了“读者电纸书”的易拉宝。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该产品是5月面世的,“读者可以读到新一期的《读者》杂志和近30年来的精选文章,并通过专属格式下载各类数字图书。”
  电纸书收纳了不少经典,但据了解,多数人都用来读网络小说,经典主要是一种“摆设”。因此,电子阅读恐怕不仅不能增加人们阅读经典的兴趣,反而会加快人们远离经典的步伐。   也会有人寂寞坚守
  
  当然,并非所有的出版者都急功近利。本届书展,作为主宾省的浙江,带来了《王国维全集》。该书的责任编辑仇宝如告诉记者,为这套书,他们耗费了13年心血,“苦啊!”66岁的他感慨。
  1996年秋,浙江教育出版社和华东师范大学联手编纂《王国维全集》,前者拿出了20万元。“为了一套书,拿20万元当时是很少见的。”仇宝如说。当时他已患肝病,过后不久又加重了,但他辞去其他职务,全身心投入编辑工作。
  2003年,因操劳过度肝病急剧恶化,仇宝如不得不换了“人工肝”,手术后他身体极度虚弱,坐着讲20分钟话都觉得累,医生要他多休息。两年后的7月,仇宝如应该退休了,然而《王国维全集》的进度才到了一半。怎么办?他毅然选择返聘。“家人不支持,可我十几年前就接手这个项目了,舍不得放弃啊!”就这样,又奋斗5年,20卷本、840余万字的全集终于面世。
  “我们只是想给中国学术作出点贡献。”仇宝如轻轻地说,“板凳冷坐十三年,苦心弘扬一部书,就是为了这个目标。”
  像仇宝如这样的出版人还有不少,用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胡大卫的话说:“在如今的形势下,出版社更有责任推出好书。”他告诉记者,世纪集团长期致力于翻译、出版经典名著,其“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已有400多种中外经典。
  商务印书馆是“百年老店”,其信息中心主任钱厚生指出,商务始终保持高品位的出书标准,坚持出学术书。“只要真的是好书,读者是不会冷落它的。”钱厚生说,最近商务新出的《现代汉语学习词典》,在书展上就卖得很不错。
  郝明义也表示,尽管有一些不如人意,但经典3.0依然会走下去,他相信,只要持续不懈地努力,读者会回到经典的。
  周克希也表示了乐观,“就一段较短时期(历史的横截面)而言,经典是‘小众’的。但就一代又一代人延续的较长的时期(纵截面)而言,它的生命力会出奇地强,‘小众’的积累可能是并不‘小众’的。”他请读者“静下心来进入,你会发现经典并不那么遥远”。     相关Link   名人读书哲言

  弗朗西斯·培根:


  “读书太慢的人驰惰,为装潢而读书是欺人,完全按照书本做事就是呆子。”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小说家、诗人和评论家阿尼斯·什瓦尼(Anis Shivani):

  “如果我们不识劣作,也便识不得佳作。劣作的特点是云山雾罩,自耀,自恋,缺少道德核心,以及文体凌驾于内容之上。佳作恰恰相反。劣作将注意力引向作者自身。此类作家背叛了现代主义的遗产,更不必说后现代主义。人终有一死令他们如坐针毡。他们对当今的重大主题保持沉默。他们渴望与政治毫无关系,他们功成名就。”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

  “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他们独特、意想不到的新颖。”
  “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把现在的噪音调校成一种背景轻音,而这种背景轻音是经典作品的存在不可或缺的;一部经典作品还是这样一部作品,哪怕它和现在占统治地位的音乐格格不入,也坚持成为一种背景噪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3 20:25 , Processed in 0.15165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