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材需要美丽转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24 07:02: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语文教材需要美丽转身

                                              高子阳

[发表于2013年第4期《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一.《三顾茅庐》教学之痛引发的思考

苏教版四年下册的课文《三顾茅庐》是根据《三国演义》的片断改编的,是刘备第三次成功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三课时的教学,学生体会到罗贯中写故事,真是神了。单元练习中,教材又有两个《三国演义》的内容,一是诵读一段“关云长温酒斩华雄”,二是读背八个词语(初出茅庐、才华横溢、料事如神、胆大心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独木难支、回天无力)。学生诵读着“曹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及八个四字词语之后,我又详细地讲述八个词语整体概括了诸葛亮出山后的状况。全体学生那颗急切打开《三国演义》的心跳了出来!故事折射出的智慧,让全体学生产生了阅读兴趣。这是老师所期盼的,也是做教师最感幸福的,这应该是语文新课程改革所期待的。大数学家谷超豪说:“《三国演义》是聪明人写给聪明人看的一本聪明的书。这本书是我在非专业类书籍中看得最多的一本书,书中讲述了许多关于智慧的故事,读来受益匪浅。”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三国演义》整本书的阅读必须停下来!因为这不是规定的教学目标与内容,课程标准也没有规定四年级的学生要读这部书,另外还有更多的课文、语文作业等着教师去教,等着学生去学。这真是一种痛!是无数语文老师有过的痛!是一种学生愿意与智慧与友又不得不放下智慧前行的痛。

像这种因为一篇课文学习产生的研究性阅读、整本书阅读、写作,却因为还有更多的任务等待师生去学,不得不停止的教学之痛太多了。比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当下的学生对周恩来、宋庆龄知道的非常少,对故居特有的文化也是相当的陌生,教学此课学生还来不及打开有关周恩来同志、宋庆龄同志的书籍,课必须得结束;《维生素C的故事》是一个非常诱人的故事,这里有一个世界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他的《航海日记》写的真棒!维生素有很多类,有很多种,每一种都有许多精彩故事,每一类维生素的发现都有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但学生来不及找那些书,来不及打开那些精彩,来不及享受更多的智慧,课必须得结束;张志和的唐词开山之作《渔歌子》,仅仅课文中的一首,仅仅教一节课,怎么可能让学生真正走近张志和?怎么可能让学生明白张志和的创新之处?怎么可能让学生感受到《渔歌子》其实很好填?……每篇课文都在新课文的急切招手中匆匆结束。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痛?因为学生的兴趣点好不容易经过教师的引领被激发出来后,却又被我们教师带着他们学习新的内容而停止前行,学生兴趣之门刚刚被打开,却被我们无情地关闭,能不痛吗?

二.一学期,编多少篇课文是合适的、科学的?

2001年,新课改来了。十多年间,中小学产生了几十套语文教材。在篇数上可以说差距非常大。拿出几套小学语文教材,随便翻翻便可看出:上海教育出版社陶本一主编的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第二学期有58篇课文+16首古诗,四年级第一学期就有48篇课文+16首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郑国民、马新国主编的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有28篇课文(含二首古诗),五年级上40篇课文(含四首古诗);语文出版社王钧、杨曙望主编的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有32篇课文(含三首古诗)、五年级下册有30篇课文(含古诗三首);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有40篇课文(含8篇自读课文)、五年级上册是36篇课文(含8篇自读课文)、六年级上册36篇课文(含8篇自读课文);江苏教育出版社张庆、朱家珑主编的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23篇课文、四年级下册有23篇课文、五年级上册26篇课文(这套教材目前是我国大陆十多套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量最少的)。平均起来,每个学期的课文数是三四十篇。我们的宝岛台湾,三套小学国语文教材,每学期12-14篇。

最近两年,网上都在盛赞一套叶圣陶编、丰子恺绘的《开明国语课本》,这套书每学期编排多少篇课文呢?一至八册,每册全是42篇课文。

而日本、美国等国家的课文量又是怎样的?资料显示:日本每学期编4-6篇课文;美国一个学期是10篇左右的课文量。

一册教材,到底编多少篇课文是合适的、科学的?为什么我国语文教材确定三四十篇的课文量,科学依据在哪里?百年来,我国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对课文的量有没有明确的规定?这些问题需要一一研究,需要到学生中调查,需要对世界各国的母语教材进行比较研究,如此才能得出一个较科学的量。而在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教材编写建议”中,也找不到教材编写的篇数标准量。本以为2011年正式版课程标准稿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但正式版仍然没有规定篇数,这也许是给教材编者以自由,但以此可以预测即将使用的新中小学语文教材(下一个十年新课改)在课文数量上可能不会有非常大的变化。但笔者期盼,新版的语文教材在这方面有个突破。

三.由三四十篇课文组成的教材能让学生学得通透吗?

2006年1月9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中国要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重要讲话 。在五周年(2011年)的1月9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先生在《文汇报》报上发起“创新的障碍在哪里”的讨论。讨论连续进行50天,来自科技、教育、文化界的精英们写了百余篇文章,一一读下来,其中关于教育方面的思考非常有价值。专家们认为整个教育教学需要“透彻地教与学”,要求中小学教师要在教学方式改进上更加积极。他们认为,一个人的认知规律是该学什么就学什么,该学多少就学多少,要学就应该学透。以此思考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该学什么,该学多少,什么是真正的学透?现行的教材能否让学生学得通透?

中小学语文教师都非常清楚,一篇课文只能教二三课时,因为每学期的课时数是固定的。假如一篇课文课时用多了,就意味着有的课文要少讲。少讲肯定不行,因为学生有可能无法面对考试,尤其是小学,因为小学的测试有大量的题目是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不去反复的背诵、听写,这些题目容易丢很多分。所以,老师们利用两三课时教完一篇课文后,马上再启用两三课时教下一篇课文。这么短的时间教一篇课文,怎么可能取得高的分数?因此为了考试,学生不得不重来重去地做“课课通、课课练、单元测试”等,师生负担真的非常重。而我把这样的教学还称作为挖坑式教学,因为教师教完一个个生字新词、句段、一篇篇课文、一次次习作、一本本练习,学生看似完成了识字、阅读、写作、练习等任务,但创造性之“水”(热爱母语,热爱写作,热爱阅读,善于思考,思维敏捷,良好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始终没有出现。[1]一学期挖了三四十个坑,小学六年挖了三四百个坑,初中、高中继续挖坑。坑坑无水、少水、浊水,这又是一种痛!

再看看2011年正式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教学实施建议中有条新建议:“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一篇课文只能教二三课时,而一篇课文根本无法带动整本书的研究性阅读,读写、说写怎么结合呢?缺少更多结合的时空,学生怎么可能学得通透?不能做到通透,我们倡导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能有效达成吗?

而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还把“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写进课程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这说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式走进多读多写时代(百年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这个词是第一次出现)。怎么多读多写、日积月累?一册由三四十篇课文的组成的教材实践证明难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一学期只学十篇左右课文的母语教育模式,能让学生真正地多读多写起来。课文多了,必然挤占课外时间去弄透,这样学生就不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大量阅读与写作,课文少了,一篇课文可以从很多角度去教去学,课外就可以有时间去做学生更喜欢的阅读与写作之事。道理就这么简单!

四.值得思考、借鉴的美国母语教材编写结构

一学期学十篇左右的课文,就意味着一两周学习一篇课文。面对这样的理念,中小学教师肯定说我们的母语教育不能这么做,因为国情决定着。事实是这样的吗?研究发现,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早已经习惯了一篇课文加简单的三至五个题的教材模式,习惯于一篇课文教二三课时,早就清楚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但大多数语文老师对外国一两周学习一篇课文的教材模式、教学状况是不清楚的。下面简单介绍美国《生火》这篇课文的整体编写结构:

1.阅读指导

简单介绍杰克·伦敦,讲了他艰难的开端及写作生涯。写作生涯尤其诱人。

从阿拉斯加回来以后,伦敦就决心靠写作来赚钱谋生。他租了一台打字机,每天工作15个小时,把他在阿拉斯加的探险经历编织成短篇和长篇小说。

据传说,伦敦收到出版商的退稿信堆起来有五英尺高!

即使这样,伦敦仍然坚持下来。1903年,他发表了受人欢迎的长篇小说《野性的呼唤》,赢利了全国的赞誉。很快他就成为这个国家里稿酬最高、工作也最勤奋的作家。在他的写作生涯中,他写出了50余本书,赚的钱达到了100万美元以上。他的几部长篇小说成为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其中包括《野性的呼唤》(1903)、《海浪》(1904)和《白牙》(1906)。他最好的作品都描绘了人类为了生存与自然界强大力量进行的斗争。例如,《生火》就讲述了一个人努力从阿拉斯加冬季的严寒中生存下来的故事。

2.背景知识

     介绍一段伦敦与掘金热潮的历史。

3.文学与生活

     从“联系你的生活”“日志写作(描述一次你经受了极度的天气环境或参加了挑战体能的活动的经历)”“专题聚焦:建立新的边疆”来编写教材。

4.文学聚焦

先讲“冲突”,然后是“在你阅读的过程中,找出《生火》中相互冲突的力量”阅读导语,后面就是《生火》课文(内容略)。

5.阅读指南

   (1)文学与生活(从读者反应、主题聚集、小组讨论方面进行设计)

   (2)阅读理解(设计五个问题:①这个人的选择忽视了一个老前辈的什么忠告?②这个人试图躲开什么陷阱?虽然他小心戒备,但还是发生了什么事情?③当这个人试图生火化开双脚时他犯了什么粗心的错误?④为什么这个人不能生起另一堆火?⑤在故事的结尾,这个人和那条狗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

   (3)思考[一是解释:①为什么那极度寒冷没有给这个人留下任何特别的印象?(推论)②将狗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哪一方具有更好的生存条件?(比较)③为什么伦敦选择不给出故事里的那个人的名字?(推测)④这个故事表现出人类在自然界中处于什么位置?(得出结论)二是评价:⑤在一个时刻,这个人愤怒地咒骂自己的命运。这故事的结局是因为命运还是因为这个人内心的什么想法?解释理由。(评价)三是扩展:⑥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今天的世界里,他的结局会有怎样的不同?为什么?(联系)]

    (4)文学聚焦(冲突——两种对立的力量之间的斗争——可能是内部的,发生在一个人物的思想里,也可能是外部的,发生在一个人物与社会、人物与自然或人物与命运之间。①在《生火》的情节中,什么是外部冲突,什么是中心冲突?②随着情节的发展,冲突是怎样强化,最终是怎样解决的?③描述随着故事的进程内部冲突的发展。)

6.作品累积

   (1)点子库[写作:①日记。想象你是故事里的那个人,用日记来记录你的行程。写出你能写下的最后一篇日记。②续集。为这个故事续写一个故事,描述那条狗跑向营地的旅程和营地里的人看见它的反应。③人物分析。伦敦在故事里几乎没有对我们讲述关于主要人物的情况,但这个人的决定和行为起到了揭示作用。写一篇文章分析这个人的性格,从故事里摘录例子来支持你的结论。项目:①纸板游戏。以这个故事中的事件为基础设计一个游戏,制作游戏纸板和棋子,并制定游戏规则。游戏者的目标,躲开危险抓住机会,安全到达营地,让游戏者回答关于这个故事的问题来向前移动他们的棋子。②小册子。这个故事里的人是死于低体温,或者叫低于正常的体温。对这种情况进行研究,然后制作一本小册子,在其中提供关于避免低体温或发现它的预警征兆的提示和指导。(健康连线)]

    (2)微型写作课(①文学分析。虽然《生火》一直处于经典短篇小说的地位,但是很伦敦的作品都没受到那么高的评价。对于小说的公众看法经常要受到评论和文学分析的影响。文学分析探讨了一篇文学作品中的不同成分——例如情节、背景、人物、视点和主题——怎样一起发挥作用来传达一个信息或创造一种整体效果。写一篇文学分析文章,解释伦敦在《生火》中传达的信息,并讨论不同的故事成分是怎样在传达这一信息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②写作技巧重点:详细阐述,支持论证。与简单复述文学作品内容的读书报告不同,文学分析要挖掘到作品的表面以下,表现对这篇作品或其中一个方面的个人阐释。这个阐释就形成了这篇分析的主题,或主要观点。为了写出一篇能取得良好效果的文学分析,你要用论证来支持你的主题。通过提供文学作品中能支持你的观点的细节和段落来详细阐述你论证中的每个论点。③腹稿。首先重读这个故事,确定它的信息。伦敦表达了人类和自然之间关系的什么信息?收集能支持你的阐释的细节和段落。④写稿。在开头的引入部分中用一句话陈述你的主题,并概括写出你的每个主要论点。将每个主体段落集中于一个主要论点上。从文章中引用能支持论点的段落和细节。⑤修改。像第一次读到一样阅读你的文稿。你的主题清楚吗?你的支持证据有说服力吗?找出能详细阐述主要论点的机会。)[2]

面对这样的教材,教二三课时任务不可能完成。而现在很多国家、地区的母语教材倾向这种编法,这样的教材对教师、学校、社区等要求高,那是肯定的。事实上,我国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主编肯定清楚国外母语教材的这种编写方式,因为他们都是专家。但他们也非常熟悉我国教师的教学现状,所以在教材的创造性编写上是不敢把步子迈得太大。但如此妥协下去,或者说想慢慢变革,怕急刹车太危险,笔者认为对当下的学生是一种不公平,因为他们不能等待,他们需要一个好教材来引领他们成长,他们需要形成课程标准规定的语文素养。而编出类似之语文教材,一点不难。

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多以主题单元编写,这样的教材很容易变成一册只有十篇左右的教材(以主题内容编写母语教材的国家与地区是非常多的)。像前面《三顾茅庐》,只要将单元中的其他课文《祁黄羊》《公仪休拒收礼物》(这两篇课文放在品德与社会课中阅读就可以了,在国外这类文章多放在公民课中)去掉,把课内习作“我的发现”融入到《三顾茅庐》课文之后,单元中的“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片断、八个词语、口语交际等都放在课文后。后面再有《三国演义》整本书的介绍,选择一个故事创作一个小剧本、小研究报告、中国特色的评书介绍……语文老师用两个星期与学生同用这样的教材,师生的语文素养都会提高。

五.相信教师不会拒绝一册只有十篇左右课文的语文教材

若教师习惯于一篇课文教二三课时,习惯于依赖教学参考书、网上教案教语文,习惯于让学生做习题学语文,这样的教材肯定无从下手。因为这样的教材,教师必须与学生同读同思同研同写,每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必须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进行设计,从网上、书本中抄来的教案肯定是不行的。而在课堂上,教师必须与学生讨论起来,必须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这么多的必须,当下的教师能接受吗?

笔者认为,应该相信教师的能力,应该相信中小学教师决不是固步自封一族。把一册只有十篇左右课文的教材发到教师手上,相信教师不会拒绝,他们肯定会一眼发现这是减轻师生负担的教材。他们一定会继续研究、深入思考,在思考研究中也会发现这样的教材才是学生的需要,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相信老师们面对这样的教材,一定会放弃以前那种教法,一定会创造新的教学模式,教师也一定会大量阅读起来,思考起来,因为每教一课如果不提前去读相关的整本书,那是无法面对学生的,而写作教学肯定不再传统,生写师不写的写作教学范式肯定要终结,那种在课堂中学语文、做题式学语文的旧有理念必须扬弃……

一册课本,十来篇文章,也许主编会认为太单薄,其实不然。像当下的小学语文教材,缺少的东西还非常多。比如写作,写作思想、写作知识、写作方法,教材都没有编,所以多年来出现乱教写作的现象,写作教学没有系统的现象,教材不明确,想引导全体学生写出符合课程标准的文章,可能吗?让全体学生不再讨厌写作,可能吗?像阅读指导,这方面也缺少很多东西。

教材编写是一项创造性的工程,机械照搬肯定不行。但编写师生共同喜爱的母语教材,肯定是任何一位语文教材编者的追求,也是一线教师的渴望。可以肯定,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如果还是那么多的课文,教师注定难以把篇篇课文教通透,教不通透学更难通透。远离通透的语文教材、语文教育、语文教学,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也只能是纸上目标。期盼,我国语文教材来一次美丽的转身!

参考文献:

[1]朱晓进主编.苏派教学·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小学语文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721.

[2]马浩岚编译.美国语文(第1版)[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482-50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9 20:01 , Processed in 0.10833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