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班级文化建设的两种基本操作模式
周勇 摘自:《杭州教师教育网》 目前,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正处于发展阶段,方方面面的探讨都已经展开,但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从而在“班级文化建设从何处着手”和“班级文化建设应该怎样推进”这些问题上常常步入误区,走了不少弯路。班级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建立起相应的操作模式是其理论体系趋于成熟的标志,也是促进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工具。为此,结合作者的实践经验和当前的理论成果,本文总结出了班级文化建设的两种基本操作模式,并以此为参照对《教学与管理》刊载的两个班级文化建设的案例进行了典型分析。
一、理论参照体系
1.班级文化的本质是什么
要建立班级文化建设的操作模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便是“班级文化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尽管目前班级文化建设现象在班级管理中比较普遍,但从整体上讲,许多的班主任还未能真正认识班级文化的本质和特性,因而常常出现班级文化建设流于形式或班级精神空洞化等问题。从组织文化的理论来看,班级文化是一种以价值、心理等为特征,对班级特定的教书育人目标产生匹配作用的柔性战略管理手段。因此,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讲,关键的问题是班级文化对班级目标的匹配作用。我们需要了解班级文化是通过什么以及用什么方式来促进班级目标实现的。
2.班级精神是班级文化的核心
从目前关于班级文化的研究成果和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来看,班级精神文化在班级文化要素中的核心地位已经得到了初步的认同。班级精神文化主要包括班级价值观、班级精神等,其中,班级价值观是学生群体在“为什么读书”这个问题上的价值取向;班级精神是学生群体在班级价值观引导下,在追求班级目标的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心理特征。不难看出,班级文化作为一种价值的、心理的管理手段,其对班级目标的匹配作用主要是通过班级精神来实现的。通俗地讲,班级文化建设就是要建设一种有助于班主任教书育人目标实现的班风,而班级精神则是其核心。班级精神是整个班级文化的基因,一切班级文化的要素都是由其衍生出来的,判断某种班级文化是否成熟的标志就是看它是否有一种比较明确的班级精神。因此,班级文化建设的操作模式要以班级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为线索来考察问题。
3.班级文化建设的两种基本行为
依据西方经典的组织文化理论,创建和改造组织文化的努力,可以分为实质行为 (substantiveaction)和符号行为(symbolicaction),其中,实质行为指的是该行为为取得班级优势和特色。如,学习、考试、文体竞赛等;符号行为则是对班级取得的这种优势和特色进行的表达和传播。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实质行为是符号行为的前提和基础,符号行为又能促进实质行为的发展。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组织文化,如果只有对班级价值观、班级精神以及班级个性等班级精神文化要素进行表达和传播的符号行为,而没有体现这些班级文化核心要素的实质行为,那这种班级文化就很可能是空洞无力的,尽管从设计上看它有较为完整的体系结构。类似的现象在中国企业界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很普遍,学术界称之为“核心价值空洞化”。相反,只有实质行为创造优势和特色而没有符号行为进行提炼和表达,那么这种班级文化就很可能是一种没有灵魂的班级文化。因此,健康的班级文化产生的条件是:取得优势和概念表达二者俱全,也就是实质行为和符号行为共同发挥作用,这样班级精神才能落到实处,班级文化的匹配作用才能真正发生。通俗地讲就是要处理好“做”与“说”的关系。“做”和“说”在班级文化建设具体操作的战术动作上,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偏废。但是,从战略上看,二者在班级精神的整体发展历程上有先后关系。由此,可以演变出班级文化建设的两种基本操作模式:先创造扎实的班级优势和特色然后提炼班级精神,既“先做后说”,是归纳模式;先提出班级精神然后依此创造班级优势和特色,即“先说后做”,是演绎模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