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80后画家”:处于艺术、市场之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7 08:06: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80后画家”:处于艺术、市场之间
 进入2008年,有业内人士半戏谑半认真地将自己QQ的个性签名改作“08就看80后”;而“80后画家群”的市场表现也或多或少满足了人们的心理期待。5月10日,27岁的高瑀以一件《打虎》再次刷新亚洲同龄人中的单品拍卖纪录,同时也成为国内“百万艺术家”中最年轻的一位;欧阳春、罗丹等同样为市场所看好,以“年产值”而论,已经跻身中国艺术家的“百万俱乐部”;还有一批新锐艺术家,其作品连展览都没参加过,直接就被拿到市场上来,没有别的理由,只因为他们是“80后”。
  在他们同样的年龄,许多在世的老一辈艺术家还在研习技法、积累素材,“70后”则信手就把作品赠人,根本不知道这些东西日后会价值百万。因为年龄,他们艺术生涯在青葱岁月就打上了市场的深刻烙印;也是因为年龄,他们是中国打造文化“软实力”的希望所在,负载着中国文化产业“创意时代”的历史重任。
  “80后”更像个市场概念
  自从“70后新生代”的提法问世,业界好像开始热衷于用描述性定义打造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卡通一代”、“后新生代”、“新卡通一代”、“果冻时代”、“独生一代”,形形色色的提法无一不把热议的焦点瞄准“80后”;但凡此种种,却也无一能够完整准确的揭示这代人的集体表征,描述性定义只是徒增混淆而已。一番纷扰之后,只能回归“80”这个断代标准。
  对于市场把他包装成“80后艺术家”,“80后”代表人物之一的高瑀并没有照单全收:“俗话说‘五年一代’,和接受信息有关,我们80年代生人的肯定有相同之处;但按年代划分,那是因为找不到更科学、更准确的办法,方便经营者把我们这些新股票打包上市。”
  其实,单就艺术的整体风貌而言,“80后”与“70后”并没有显著的代际区隔;不过,出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的高瑀一代,其艺术生涯,差不多与中国的艺术市场同步启动。他们在艺术理想与审美理念锻造成型的关键时期,无一例外地遭受了经济大潮的冲击。在迈入艺术殿堂的同时也感受到将他们从中抽离的力量,在艺术与市场的博弈中寻求一种微妙的平衡并使之成为生活的常态,这是他们的所有前辈没有遇到过的新情况。艺评人钟忱一语中的:“‘80后’,与其说是社会或者生理范畴,不如说是市场范畴。”“他们是与市场共舞的一代。”
  拥抱艺术,看淡市场
  好在高瑀对自己在市场上的成功还有比较清醒的认知:“只能说我现在是一支刚上市的股票,处于上升趋势。”他还一再告诫,“别太把市场当回事儿!我觉得是一种机缘巧合吧,在合适的时间遇到了合适的操作者。”
  在与艺术的关系上,欧阳春以一种冷峻的姿态坚持着自己的探索,“你可以说我的东西是艺术,也可以说是垃圾,我都接受。”他全然不睬时下的艺术风尚,惯用稚拙的手法和灿烂的笔调描绘故事。
  高瑀则颇有几分嬉皮的玩世不恭,“尽量不谈艺术,不靠艺术活着,随时远离艺术。”他还把熊猫小堂——他在云南丽江开办的主题会所式的青年旅馆——移植到北京。不过,熊猫小堂的落脚点还是北京的798艺术区,一间画廊承接了高瑀的艺术梦想并把它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夏理斌,中央美术学院育人“流水线”上的“完成品”,也在坚守自己的艺术理想。“当然不排斥市场;不过会同市场拉开一段距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他的毕业作品选取了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抗击非典”这一选题。
  目前还在中央美术学院读研的徐典,已经多次参加各种艺术样式的国内外大展。“还在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艺术语言。”她说,“市场的问题考虑的不是太多,毕竟好的东西总会有市场的。”
  正如张晓刚评价中国当代艺术时所说的:“我一直觉得中国当代艺术有一种被一个浪潮一个浪潮推着走的感觉,被市场推着走,自主性一直较弱。现在市场在培育一些新的艺术家,也在毁掉一些艺术家。”年轻的中国艺术市场选择了年轻的“80后”艺术家,从那一刻起,也就注定了一种“成也市场,败也市场”的结局。行走于艺术与市场的悬索之间而不坠,这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3 20:12 , Processed in 0.09792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