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培养需要淡化“科举”情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6-24 12:58: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封建时代,读书人要想有出息,就只有在科举考试中拾级而上。尽管科举制度早已随着封建社会而去了,但是科举情结在人们的心中却根深蒂固。从我们现在的中小学教师在职培养和各种荣誉称号的授予方式,就不难看出科举的阴魂还在游荡。
  譬如,一个教师能够获得特级教师的头衔,当然是对他能力和业绩的肯定,但是,要想获得特级教师这个头衔,在自身的艰苦努力之外,还要先登上重重台阶。某地就规定,参加特级教师评选的入门资格就是获得市学科带头人的称号,而这个市学科带头人的称号又是建立在其他一级一级的荣誉称号之上的。具体说来,一个教师先要成为县级优秀青年教师,才可能成为县级学科带头人;成了县级学科带头人,才可能成为市级优秀青年教师;成了市级优秀青年教师,才可能成为市级学科带头人;成了市级学科带头人,才具备了成为特级教师的资格。

  不可否认,这种类似科举的培养机制,确实也激发了一些教师奋发向上的精神,让部分教师在层层角逐中脱颖而出,成了名师,成了广大教师心目中的典范。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这样做也对教师的成长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首先,强化了功利心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需要远离浮躁与功利。但是,在科举情结的影响下,“成不了特级教师就不能算是一个好教师”不仅成为不少教师的共识,也为不少教育管理者所倡导。这就强化了教师的功利心态,使教师的人生成了对特级教师之类荣誉称号的角逐。在这样的环境中,要让教师们做到教育教学中的平静、细致、耐心,那就是不可能的了。

  其次,削弱了合作精神。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通力合作。教师的成长更需要同伴的互助。但是,以荣誉称号为追逐目标,原先的合作伙伴难免变成竞争的对手。因为谁都想成为胜利者,谁也不愿意做失败者,更何况是胜利还是失败,往往能决定人一生的命运呢。于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就是这样的情形:没有利害冲突的时候,教师之间是和和气气,平平安安;一旦到了涉及切身利益分配,需要一争高低时,就剑拔弩张了。这时,还谈什么合作互助?

  再次,熄灭了创新火花。

  教育目标的实现,依靠的是一大批教师乃至是全体教师的创造性劳动。而自由才是创造的前提,教师们只有自由地释放出教育的智慧,他们的创造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但是,你要有自己的主见,要张扬个性,就可能与各级的评选标准产生矛盾,与评委们的喜好产生冲突,要做到有所坚持、有所放弃、有所抗争,实在是很难。于是,你只能紧扣评选标准,迎合评委们的心理,为了实惠的目标,放弃创新的念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需要教育事业更大的发展,需要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所以,我们不仅需要看重出类拔萃、声名远扬的名师,而且需要重视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的普通教师,就如同大自然喜欢娇艳的鲜花也呵护青翠的小草一样。为此,在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师的培养中,就需要淡化科举情结,少搞一些评选,多搞一些研究;要把教师培养的目的定位在促进平等展示、相互研讨、共同提高上,而不是刻意地去分出高低,评出名次,授予称号;要营造一种公正、平等、合作的环境,让每一个教师都感到安全和自由,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能抬起头来走路。(任定保)

  《中国教育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5 04:33 , Processed in 0.10128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