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4|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书法创作与学术研究互促并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4-13 07:56: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书法创作与学术研究互促并进

作者:王劲










王劲书法作品
学术研究有过程也有结果,研究的过程能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研究的成果如果能为自己或者同道带来启示会更有意义……
我一直注重学术研究和书法创作互促并进。
学术研究有过程也有结果,研究的过程中能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研究的成果如果能为自己或者同道带来启示会更有意义。比如说,我研究“明清悬壁书法”,并写了几篇相关文章,是因为关注到明代中期以前的纸本绢本书法多为信札、诗稿、文稿的小幅作品,供人们近距离把玩欣赏,明代中晚期以后,出现了能够挂在墙上供人们远距离欣赏的书法作品,成为居室装饰的物件。书法新形式的出现带来了一系列的技法、审美以及取法的变化。研究这一现象,一是为梳理这段书法史,另一方面也是寻找创作大幅书法作品的方法。研究唐代篆书,一方面是借助新出土墓志盖揭示唐代篆书的发展,书写唐代篆书的历史,另一方面是通过对唐代篆书的研究进而学习古文字学,明晰造字之理和文字之变,避免在创作中使用错字。研究现当代书法,也写了几篇的文章,目的非常简单,就是为了避免自己在书法热的大潮中跟风盲从,为自己寻找方向和定位。另外,参编《于右任书法全集》,通过对这位伟大书法家的艺术和学术的梳理,对我的草书和魏碑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启示。博士学位论文写的是佛教文化与书法审美,在对佛学理念与书法艺术互相影响关系的梳理中,我深切地体会到书法家身心修养的重要性,写论文时读了一些佛学典籍,在体悟佛教智慧的过程中,我好像比以前静了一些,写的字也静了一些。
这几年我在隶书和章草上用功比较多些。隶书和章草都是汉代使用的书体,一正一草,有诸多的相通之处。

隶书的研习,我经历了一个由重形到重势,由刻意到自然的过程。起初,我以“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为理念,把原帖中的波磔起伏、提按涌动等细节着意地表现出来。后来,在追求笔画丰富性的基础上,舍弃一些不必要的枝节,自然而然地书写,注重书写节奏和笔势映接,感觉技法上了一个台阶。当代很多书法家写隶书注重夸张变形和墨色变化,注重书写的随意自然之感,追求写意化和美术化,为隶书带来了新气象。但也带来一些弊端,比如,变形的手法和墨色变化的方式基本相同,很多人写得面目很像,尤其是和国展评委或获奖作者,风格趋同的跟风现象严重。而在追求写意化的过程中,常有简化或草率化之弊,损失了隶书应有的法度。认识到这样的问题之后,我决定不随时风,继续在汉代隶书中浸淫,略参清人隶书的趣味,自然而然地生发自己的书法语言。2011年,书法理论家齐玉新先生评价我的隶书说:“庄重大气而没有今日之时风,植根传统出己之新意,假以时日,不可限量。”对我产生了很大鼓舞,我也一直沿着这条路子走着。
我的章草取法汉魏。小字追求朴厚古茂、天真烂漫的感觉。大字在笔法上做了些处理。因为章草在魏晋时期写在很窄的简牍之上,字比较小。如果原样放大,笔画中段会显得简单,气息也有些弱。要把原本较小的章草写成大字,就要增强骨力。因此,我选择了用雄强一路的隶书笔法和朴厚的魏碑笔法融入到大字章草之中,追求“生”和“拙”的味道。我在书写时喜欢强化节奏变化和墨色的轻重变化,使整个画面显得张弛有度、虚实相生。最近我又在写篆书,尝试把篆籀的笔法也融入到其他书体中,增强笔墨的内涵和趣味。



2#
 楼主| 发表于 2016-4-13 07:56:43 | 只看该作者

王劲书法作品


3#
 楼主| 发表于 2016-4-13 07:57:03 | 只看该作者

王劲书法作品


4#
 楼主| 发表于 2016-4-13 07:57:26 | 只看该作者

    【王劲】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王劲

1981年生于陕西长安。现为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书法系讲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西安市青联委员,西安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中学书法教材》副主编,文物出版社36卷本《于右任书法全集》副主编。

作品曾入展

□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中国书协)

□全国首届行书展(中国书协)

□第二届全国草书展(中国书协)

□第三届全国行草书法展(中国书协)

□首届中国西部书法篆刻展(中国书协)

□首届全国优秀青年书法家作品邀请展、南北书风展、走向世界——当代书画名家美国邀请展

□获第二届“吴道子杯”全国书法大赛三等奖、获陕西省青年书法家优秀作品展优秀奖。


5#
 楼主| 发表于 2016-4-13 07:57:48 | 只看该作者
【主持人语】

传统是一笔财富,没有任何一位书法家可以不继承这笔财富而白手起家。

王劲做到了对传统最忠实的继承,他很年轻,但“大强度、高密度”的技法训练,使他的笔锋没有因年轻而失控,作品呈现出超乎年龄的老辣之势。

在王劲初涉书法时,颠覆传统的声浪正高,各类信笔为体、解散汉字的“图画书法”盛行一时,以至不少新人认鹿为马,误入歧途。王劲头脑清醒,在“反传统”的歪风中步入传统。若干年后,当显赫一时的书家如昙花一现般陆续失踪后,这批坚持传统路子的新人,开始锋芒初露。

王劲对中国古典诗词长期浸淫,在创作及闲谈中,能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渐显文人的雅逸之风,故其书全无机巧及媚俗之弊。

王劲学风严谨,有很强的研究能力。


他认为,学术研究能够为创作提供多重的艺术滋养与智慧启迪,故若只陷身创作,而将理论研究排斥在外,便不能称之为合格的书法家。他是集书法创作、研究、教学于一身的“学院派”,其求学历程,除书法外,从文学到考古再到哲学,一路精进不休,攻读博士期间又涉猎佛教,援佛理以养书艺,收摄笔墨,宁静心灵。——对各个门类的博取,构成其完整的艺术格局。

话说回来,书法家不能只说不练,笔墨功底,是其立身之本。

王劲以隶书和章草为主攻。

其隶书,以汉隶为基,参以清人笔意,初始重形,继而重势,在不背离传统结字和用笔的基础上,发一己之思而不囿于前规,书风沉着豪逸;其章草,取法汉魏,融入隶书及魏碑笔法,并强化节奏,追求墨色变化,形成其骨力与风姿并存的章草风貌。

                                                      —— 樊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9 12:57 , Processed in 0.11989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