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例谈“向善思维”指导儿童习作的实践与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3 22:10: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向善:儿童做人与作文的曼妙翩跹  作者:刘永霞  






——例谈“向善思维”指导儿童习作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一段灰色文字背后总有一颗灰色的心灵,拂去心灵上的灰尘才能让孩子的眼睛亮起来,作文的颜色也跟着亮起来。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树立“    向善意识”,用“向善思维”点亮孩子的童年世界,让孩子淡漠的心灵变得温暖而蓬松、真诚而敞亮,原本灰色的作文就会处处流淌着童真童趣、真情真爱。让儿童“做人之美”与“作文之美”相伴而行,让我们期盼着儿童在充满真、善、美的习作世界里真正放飞心灵、健康成长!   
    【关键词】向善思维    作文之美     做人之美   
   一、现象:儿童习作的底色——灰色
    作为一线语文老师,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了学生作文的颜色慢慢地趋向灰色——他们用灰色的眼睛观察着生活,把生活中感受到的不如意都能“淋漓尽致”地写下来,日积月累,他们的作文有了特殊的颜色——灰色。
    片段一:我的老师可凶啦!她每次发起脾气来,脸胀得通红,那火气仿佛能煎一个熟透的荷包蛋。还有她的样子很是吓人,就像动画片中凶猛的怪兽一样,真不知她与她的男朋友在一起时会怎么样?
    片段二:我的妈妈经常批评我。有一次,妈妈又开始吵我了,我就想出了一个主意,跑到楼下一个隐蔽的角落里,我蹲在那里,听到妈妈着急地喊我,心里一阵窃喜:你个坏妈妈,任凭你怎么喊,我就不出来,哼哼,急死你!
片段三:昨天爸爸带我去吃烧烤。只见那只准备屠宰的羊儿被高高吊起,旁边围满了准备吃羊肉和羊腿的人。不大一会功夫,喷香的羊肉串就烤好了,店主端上了桌,我们一边开心地吃着新鲜的烤肉串一边听着羊儿垂死的叫声。
类似这样只知道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愤怒,倾吐自己冷漠性情的作文串成了一个灰色的童年世界,长此以往,儿童的情感、人生价值观也会随之扭曲、变轨。那么,是什么造成了学生做人和作文的灰色呢?
    二、究因:儿童灰色习作的成因分析
    1.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欣喜地看到经济的快速崛起、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同时我们也无奈地看到了社会竞争的激烈、人情的冷漠。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种种行为渐渐影响着正在迅速成长的学生。他们耳熏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社会大气候的不良影响。
    2.网络导向的怪圈
无可否认,我们现在置身于一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网络的普及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辐射着孩子们的生活和心灵的健康。网络虽然给成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发表言论的平台,但同时也让形形色色的语言充斥着着孩子们稚嫩的心灵。还有数不胜数的网络小游戏、网络“陷阱”也在或多或少地冲击着孩子们单纯的好奇心、求知欲。一个三年级孩子在习作《快乐的一天》中这样写道:  
    今天是星期天,爸爸妈妈不在家。我打开电脑开始玩游戏,玩了很多种游戏,有森林冰火人、Q版泡泡堂、双刀战士、植物大战僵尸、疯狂小人战斗…………我开心地玩着喜欢的游戏,那感觉简直酷毙了、爽呆了,这真是我生活得最快乐的一天啊!
我们无奈而痛苦地看到了充满诱惑的网络、层出不穷的小游戏正在无情地吞噬着孩子们原本灿烂而美好的童年。
    3.家庭教育的缺失
    现在的孩子真正缺少的不是物质的享受,而是心灵的沟通、引导。但在生活中,很多父母不是忙于自己的事业打拼,就是忙于奔波赚钱,买车买房,享受生活。而很少顾及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在他们的眼中,孩子要什么能买什么,想什么有什么就行了,这些家长从不关心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时间久了,孩子就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人交流,甚至有了不健康的心理,家长也难于及时发现。可想而知,这样的孩子作文走向阴暗面是很自然的了。
    4.自我中心的意识
生活中,独生子女的家庭居多,平日,他们总是娇生惯养。很多孩子总是以挑剔的眼光看待日常的生活,对待别人,看待问题很少能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更别说为他人着想、为他人做事了。这样的观念一旦根深蒂固,他们的语言、行为往往就会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换位思考,逃避自己存在的问题,总是把错误归咎于别人。就像片段一、片段二中的孩子就不能正确看待老师的严格和妈妈的批评。
    三、追寻:引导学生在“向善思维”中作文
    一段灰色文字背后总有一颗灰色的心灵,拂去心灵上的灰尘才能让孩子的眼睛亮起来,作文的颜色也跟着亮起来。
1.诠释:“向善思维”之内涵
   “向善”,《辞海》里解释为:助人为乐,愿意做对他人有益的事。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段话的意思是:“上善”也就是道德,人达到了上善的境界,仿佛就如同水一样不再受形体的拘束了。在教育学上,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是先天所固有的,是至纯至善的,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就是因为人有善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善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善”字:善良、仁爱,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至美,也是最基本的德,为中国儒家所倡导。人与人之间向善、向上、向美的力量,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人性基础。
  教育是内在心灵的实践,而不是“理智知识和认知的堆积”(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是以美的心灵去哺育出更美的心灵。在孩子的童年时期,我们要用“向善思维”去培养孩子一颗良善之心、仁爱之心。如果为师者能处处以真、善、美之心去温暖孩子的童心,那么就能处处给孩子铺起一条条通往向美向善的台阶,让孩子主动沿着善的台阶拾级而上,去追求美,去创造美。
   2.求索:基于“向善思维”之作文
   (1)让习作成为一棵自由成长的爱心树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善良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本能,作为老师、家长,我们要遵循这个客观规律,尊重孩子,不要过早介入或过多压抑,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在语言积累不多、表达尚显稚嫩的时候,我们更是要精心守护着孩子那颗善良的幼小的童心,守护着他们习作之树健康地成长。
一次习作指导课上,我让三年级的孩子以《假如我是……》为题写话,在我积极的正面引导下,孩子们不禁敞开心扉,浮想联翩。  
生:假如我是夜空中亮晶晶的星星,我要放射出奇异的光芒,让迷路的人不再害怕黑夜。
生:假如我是一颗露珠,我要像珍珠一样闪烁,放射五彩的光芒。
生:假如我是春天的雨滴,我要洒向大地,滋润干涸的万物。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跟种子一样,有自己的生命力,老师能做到的,只是供给他们适当的条件和照料,让他们自己成长。”实际上,就像树是自己长大的一样,一个人的成长无法由别人代替,让学生自己成长,长成自己,长成一棵有爱心的树,最后成为一片美丽的风景。这样的成长才是真实自然、充满生命活力的,这样的成长才能实现生命存在的价值,获得完整的精神成长的意义。
(2)让习作洋溢浓浓的人间真情
    如何让学生习作更具人文情趣,洋溢浓浓的人间真情?这就需要儿童以生态的视觉来审视生活,聆听内心深处最柔软处的声音,然后用最细腻的笔触,将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和他人的这份体谅、感动记录下来,使习作走向温婉、生动,闪现人性之美。
在一次作文课上,我引导孩子写童年趣事,班级里的一个最平常的孩子写下了《奶奶逗我笑》。
记得我三岁的时候,奶奶对我讲笑话,把我的肚子都笑痛了。奶奶看着肥头大耳朵的我,非说我像猪八戒,我把嘴一撅,生起奶奶的气来,没想到奶奶却说我更像猪八戒了,此时我再也忍不住了,“扑哧”一声笑出声来。
奶奶为了逗我笑,总是想尽各种办法。记忆里,童年的我总是笑哈哈的,奶奶也一直是乐呵呵的,在我和奶奶的笑声里,我渐渐地长大了,奶奶却一天一天地衰老了,就像那天边的夕阳慢慢地沉落……
奶奶,长大后,我要逗你笑,就像小时候你逗我一样。
孩子发自内心的表达,让我们看到了一颗更加柔润、美丽的童心,文章因此也更能打动读者了!一颗善良的心,一种爱人的性情,是人生难得的一笔精神财富。
    (3)让习作成为美好心灵的真实映照
余秋雨先生说过,作文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与沟通”。真实、生动、情真意切是习作的生命力所在,积极的情感是点燃儿童心灵火花的导火索。因此,教者要做儿童习作生活的引路人,引导他们用稚嫩的笔触记录生活的真善美,书写成长的快乐,找寻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比如引导学生学会真诚地赞美别人,书写“闪光的心灵”,体验成功的欢愉,感受帮助他人的快乐……都可以让学生尽情书写。
一个人最美的是才能,而比才能更美的,永远是懂得施爱的心灵。当孩子会用仁爱之心来感悟人间真情的时候,“向善作文”就会悄悄地打开,那一股股爱的源头活水就会细细地、悄无声息地在学生笔下尽情流淌。
四、实践:用“向善思维”指引学生作文之策略
    1.教材引领 ,诱发“向善”意识
    文字的灰暗折射出心灵的冷漠,把学生的心温暖起来,就从我们的课本入手。在我们的语文书里,有着数不胜数的关于真善美的故事,利用好这些现成的资源,在课堂上适当地穿针引线,让学生从中受到教益。
【案例】《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教学片断
师:小鱼小鱼,你们在干什么呀?
生:我们在捉迷藏!
生:我们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师:哦,这就是——“嬉戏”。
师:呀,太阳火辣辣,你们不怕热吗?
生:不热不热,荷叶为我们撑伞呢!
师:哦,荷叶能够遮阳!呀,不好,下大雨啦!小鱼小鱼,雨点会砸痛你们的,快躲起来吧!
生:不急不急,有荷叶为我们挡着呢!
师:呵,这荷叶还能挡雨呢!小鱼小鱼,别光顾着玩呀!抬头看看那默默为你们打伞的荷叶吧,你想对它们说点什么呢?把它写下来吧。
对于这样一篇洋溢着诗情的课文,在师生对白间,荷叶那美丽善良的身影渐渐凸显,做人的的道理也随之娓娓道来,教师的三次引导,学生的情感被完全激发,荷叶那默默奉献的美好形象已悄然植入了学生的心田。再比如《菩萨兵》一文中,讲述了朱德总司令和他的部队有着菩萨般的慈善心肠,被藏族同胞亲切地称为“活菩萨”;《雪儿》一文中,那个善良、可爱的小女孩细心地照顾着受伤的雪儿,与雪儿相依相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2.榜样启迪 ,内化“向善”感受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一些光辉的人物形象时刻在感染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抓住这些人物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成为孩子们心中的榜样力量。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的张丽莉老师在危急关头,奋不顾身地推开四名学生,学生获救了,而她自己却惨遭客车碾压,高位截肢、昏迷不醒。当我及时地把这则新闻在班级里播报之时,偌大的教室听不到一点声息,孩子们肃然起敬的脸上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教师平凡而伟大的光辉形象一定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心底。
在榜样人物的影响下,学生的思想默默受到了熏陶,他们的内心深处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生活中我们要时刻站在儿童的立场,从儿童的眼光出发,捕捉向善的“源头活水”,让榜样人物和向善力量那独特的魅力深深地烙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印记中,闪闪发光,光明灿烂,经久不灭。
    3.活动牵导 ,尝试“向善”体验
   (1)写,拨动情感之弦
当代作家梁晓声说:“一个孩子开始体恤父母了,那就意味着他或她开始长大成人了。我想,我们常说的一个人的爱心,它一定是从对自己父母的体恤开始形成的。”
“三八节”到了,为了让学生体会母亲的恩情,我提前给他们布置了一个节目:为妈妈精心准备一份节日礼物,并用自己的真情为含辛茹苦的妈妈写一封信。有的孩子在信中这样写道:
    亲爱的妈妈,您的爱,是无私的,像春蚕一样。您的爱,是伟大的,如绿树一般。妈妈,今天是三八节,我想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对您说:“你用双手支撑起我头顶的一片蓝天,负担着我全部的生活,让我每天都过得幸福快乐。“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妈妈,您的恩情我会永远铭记在心,一辈子都不忘怀!
   (2)悟,点亮心灵之灯
    学校里举行里一次“感恩教育进校园”的活动,演讲老师激情澎湃地讲述,让在场的家长、学生无不为之动容,以致声俱泪下、泣不成声。孩子们大声地呼喊着:“爸爸妈妈,我爱你!”孩子和父母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此时此地,哪个孩子的内心不在波翻浪涌?哪个孩子的心灵不在深深地震颤着、感动着呢?演讲结束后,我更是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把对父母的感恩化为具体的行动,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日记里。情动而辞发,一篇篇饱含感恩深情的日记喷涌而出。
这种情感体验直抵学生心灵,让学生产生共振,而心灵深处的震撼是持久而深刻的。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的经典习作课《亲情测试》,也是让孩子们感受到了难以割舍的亲情体验,从而更加懂得珍爱生命、感恩亲情,感受爱与被爱,使写作与生命合一、与精神成长合一。
    4.文学浸润,滋养“向善”心灵
林清玄先生说:“读书让我更慈悲、更睿智、更会爱。”孩子的童心,宛如一粒花粉,常常会在无意的“成长”中,被世俗经验这匹蟑螂悄悄拖走。如何保持这份童心?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无疑是一剂良方。
这学期我和孩子们一起读完了曹文轩的纯美小说《青铜葵花》、杨红樱的《笑猫日记》等。孩子们纷纷把自己读书的感受写进了日记,并要求我开不同主题内容的读书交流会。在“笑猫日记”的交流会上,有的学生滔滔不绝地讲起了那只会观察人、能听懂人话的会笑的猫;有的同学口若悬河地说起了翠湖公园的那个秘密山洞;有的同学喜欢上了那只友好的、一心为别人带去欢乐的幸福的鸭子;有的同学憧憬着樱桃沟的春天、落花如雨的樱花巷子……更有同学商量着非要给杨红樱阿姨写信,告诉她,他们读《笑猫日记》时那份发自内心的快乐和感动。
当孩子们和作品中的主人公一起经历欢乐,走过悲伤,体验苦难,感受幸福,孩子们的心灵会似雨露般润泽莹亮、似春风般轻盈飞舞、如鲜花般热烈奔放、如阳光般明媚温暖。一位学者说过,当你的学生为一棵小草的发芽或一朵鲜花的绽放而万分感动的时候,你的教育就成功了。
  五、守望:让儿童“做人之美”与“作文之美”相伴而行
1.言为心声——心灵的纠正
    著名特级教师刘云生说:“语文教育的重点不是教给学生多少高深的知识和超群的技能,关键是给他们的人生打好一个亮丽的底色,让他们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一颗追寻思想的心,一颗感应语言的心。”育人先育心,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他们的作文就会怎么写,对学生作文的纠正就是对学生心灵的纠正。为师者,若能让学生多接触一些正面的、积极的事物,开拓学生的眼界,让孩子对事物、道理有更完整、更准确的认识,以致做出正确的判断,走上正确的道途,从而引领他们为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文如其人——生活的指引
    看到一个人的文章,基本就能知道这个人的生活状态、心灵世界。对学生作文的纠正就是对学生生活的纠正。针对学生中出现的不健康的思想、不文明的习惯,可以及时发现并加以正确引导。有人说花儿因为阳光的爱抚、空气的清新而盛开,而更加妩媚;小草因为阳光的照耀、和煦的春风而茁壮,而更加绿意盎然。我们的儿童也会因为向善的滋润而健康成长,而更加生机勃勃。
    3.文以载道——做人的追求
儿童作文与做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教师对学生作文的纠正就是对学生做人的纠正。教师“劳作”的田野应该是人的心灵世界,核心任务是滋育人的心根,发展人的灵魂,带领儿童在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里追求人生永恒的终极价值——人性的真、善、美,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仰和奠基。在生活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多用向善的眼光走进充满真善美的作文,那么他们自然会用阳光的心态调整自己,会用真诚之心对待他人。
    结语:
人的生命成长应该绚烂如花,尤其是孩童时代,在人的一切发展中,最高层次的发展是心灵和精神的生长。听,美国诗人惠特曼那谆谆的提醒:“一个孩子,向最初的方向走去。那最初的,变成了孩子生命的一部分。”用“向善思维”点亮孩子的童年世界,淡漠的心灵就会变得温暖而蓬松、真诚而敞亮,原本灰色的作文就会处处流淌着童真童趣、真情真爱。让我们期盼着儿童在充满真、善、美的作文世界里真正放飞心灵、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周旭红.为孩子的童年做些什么.语文教学通讯2010.11
[3]王丽琼.让文字的颜色亮起来.小学教师培训2011.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4 08:30 , Processed in 0.08146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