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节如期而遇的好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19 10:08: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节如期而遇的好课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张鹏举
久闻广州有一位熊芳芳老师,课上得好,书卖得火,文发的多,于是有了想听听这位“新生代语文名师”课的念头。不想去年11月在杭州的“首届全国语文教师文学课堂”上与她不期而遇,于是就有了享受一节好课的机会。会后熊老师约我写篇点评,竟糊里糊涂就答应了。我向来不会评课,更何况是给名师评课!但答应的事又不能食言,只好硬着头皮写出以下碎片式的“观后感”。
    充满悬念与期待的导入
熊老师这节课的内容是文学欣赏课,讲的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维·苏·奈 保尔《米格尔街》中的《没有名字的东西》。引导学生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独特性,并激发学生对《米格尔街》的阅读兴趣是这节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上课伊始,给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引人入胜”。
开门见山,以著名作家海明威的“成为一名伟大的作家要有一个不幸的童年”答问切入(这个问题的答案本身就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接下来奈保尔的自述、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的评价均指向同一焦点:不幸的童年经历与成为伟大作家的关系,这就从不同侧面揭示出作家的身世及其取得巨大文学成就的必然性,紧接着又用同样是著名作家阿来对奈保尔及其作品的评价调动起了学生对陌生文本的欣赏兴趣。这一连串的引用就像集束炸弹一般,炸开的是学生对这位来自外地陌生老师怎样上这节课的悬念和获取新知的期待,其冲击力可想而知。
三块“指路牌”
除了导入环节提到的海明威、阿来及诺贝尔奖评委会之外,熊老师在一节课中还分别引用了哲学家叔本华、诗人B.华兹华斯和里尔克、作家肖洛霍夫、米兰·昆德拉、编剧廖一梅等人与文本赏析相关的言论,甚至最后以画家梵高的作品《星空》作结。而引用的最多的当属文学大师王鼎钧关于小说艺术的观点,前后共引用三次。
第一次是在与学生讨论“小说艺术本质”并引出“小说中的人物”这一话题的时候:“小说表现人生,故事就是人的欲望、行为、人与人之间的瓜葛。”
第二次是在讨论“人物、情节与主题”的时候。在引领学生以以米格尔街上的一个人的身份来向我这个外乡人介绍波普的形式概括了小说主人公的形象特征并梳理完情节之后,话题自然深入到主人公转变的契机上,熊老师用王鼎钧所讲“人物在面对阻碍冲向前去的时候最能显露个性,最能引起读者关心。阻碍使故事曲折。阻碍可能来自环境,可能来自另一个人,也可能来自自己的内心。”
    第三次是结束讨论“人物、情节与主题”之前,熊老师要明确的告诉学生一点,那就是“小说就是一面镜子,它把生活复杂的真相呈现给我们看。它不是道德教材,不是政治课本,它不告诉我们明确的好坏,它不下结论。它只给我们一些感慨。因为小说的精神是复杂性”,这就是小说这一文学样式的本质(精神)。用王鼎钧所讲“故事短,层次多,颠倒不已,肯定否定混淆,这就很好。”做了一个最好的注脚。
    如果将熊老师所引用的王鼎钧的话用一条线连接起来,我们会发现,这三段话恰如三个引路牌,以文学大师具有权威性的论断,将学生从人物到情节到小说的本质一步步引向深入。顺便说一句,熊老师这种在课堂上随处可见的信手拈来,表现了她深厚的学养与富于逻辑性的精确表达,这是教学智慧的源泉。
    不一样的人物分析
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因此,人物分析就是小学教学的重中之中。抓住人物分析就抓住了小说教学的“牛鼻子”。同样是人物分析,熊老师的课在四个方面体现了她与从不同的高超之处。
    一是虚设情境,理清关系。
    人物生活在关系之中。《没有名字的东西》除主人公波普外还有其它众多人物。在用王鼎钧的话引出小说中的人物这个话题后,熊老师并不是一般化的彼此孤立地罗列出名单,而是设置了一个“我找波普”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米格尔街,以一个本地人的身份介绍波普的方式,将主人公放在由一个一个的人物所结成的“网”中。在这个网里,可以清晰地看到波普与每个人及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从而凸显出波普的性格特征,让主要人物“立”起来了。由点及面,由面及体,既达到了理清人物关系的目的,又为后面的深层推进做了铺垫,可谓事半功倍。
  
    二是揭示矛盾,深度理解。
    戏剧讲究矛盾冲突,其实这在小说中准确地说是在小说的情节推动中同样适用。不仅如此,小说家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经常会将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这在《没有名字的东西》中体现得十分充分。诸如波普既是过着悠闲自在、诗意栖居的生活“诗人”又渴望得到多种身份的命名的矛盾;波普在别人的眼里先是“娘娘腔”又变成“英雄”的矛盾;波普既想追求有意义的人生又不想放弃有意思的人生的矛盾,以及主人公命运改变的好与坏(喜剧还是悲剧?)的矛盾等等,这些贯穿于小说中的所有矛盾冲突,在这节课上都得到清晰而准确的揭示。
    三是抓住细节,深入挖掘。
小说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就是波普让“我”给他写一副“招牌”。这个细节是个扣子,作者通过这个细节深刻地表现出人物的真实、矛盾与复杂,因此,解开这个扣子才能准确把握波普这个人物性格中最深层的东西。对于这样重要的细节,熊老师自然不会轻易放过,而且要作重点分析。让我们还原一下课堂:
    师:哇,一下子给了自己四顶帽子,四种头衔,这个细节,透露出了什  
    么?说明了波普内心里还是有一种什么样的渴望?
    生:想要一个身份。
    师:对,他想要给自己一个身份,他想要给自己的生命一个命名(板书:
    为自己命名),我是一个建造师,我是一个木匠,我是一个家具师,是
    一个承包人。他为自己命名,但是偏偏呢,他又做那些没有名字的东西。  
    这不是一种矛盾吗?就好像你们整天发誓:我要考取清华大学,我要成
    为清华学子,但是你又整天不学习,不做作业,上课不听讲,睡大觉,
    回家就玩儿游戏,这个矛盾,怎么去理解它?
接下来还有一大段的分析。发现细节,抓住细节,把握细节,利用好细节,这一手很高!
   四是把握关键,深化主题(人物转变的契机与动力)
《没有名字的东西》通过曲折波澜引人入胜的情节展示了主人公性格巨大的转变。但转变只是表象,在表象下面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这就是人物转变的契机与动力。熊老师在分析人物与情节的过程中,敏锐抓住这“契机”与“动力”这两个关键词,不惜大量的时间(从时间分配来看,这个环节用时最长),用了大力气,条分缕析,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引领学生触摸到作品最深层的东西。
此外,还有一点不能不提及,熊老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情节及环境的过程中,还根据教学的需要,大量引用《米格尔街》其它篇的内容,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没有名字的东西》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起到了以一篇带一本的效果,不仅挖掘了深度,也拓展了宽度,有一举两得之效。
    一个独特而响亮的结尾
     如果这节课的导入用“引人入胜”,那么到了结尾处真的是“扣人心弦”了,而且因其出人意料而更显独特:梵高笔下的星空。我们还是听听熊老师诗一样极富感染力的“内心独白”吧:
    这一群人,是天上的星星。但他们不是宁静的星星,而是梵高笔下的星星。(点击幻灯片:梵高《星空》图片)它有一种强烈的生命力的奔涌,汹涌奔突,四处寻找出口,但找不着,所以只能在原地回旋挣扎,躁动不安,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生命的囚禁和突围,但是始终找不到出口,梵高最后在这种心灵的困境之下,开枪自杀了。但是,米格尔街的人们,却兴高采烈地活了下去。支撑他们活下去的,是那些不切实际的梦想,和原始粗糙的温情。里尔克说:“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而叔本华也说:“幸福的人生是不可能的,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一种英雄生涯。”所以,我今天要对大家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点击幻灯片):
勇敢而快乐地活下去,就是小人物最大的壮举。
   至此,这节课在推向高潮中戛然而止。
    深邃而不艰涩,丰富而不繁杂,合乎法度而又高人一筹,充满了教学智慧的张力,这样的课我喜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31 21:46 , Processed in 0.08927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