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位台港文学大师的身影 2016-01-15
来源:良友纪录 作者:良友纪录
摘要 「我写作,因为我希望把人类心灵中无法言出的痛楚,转换成文字。」白先勇接受法国《解放报》访谈时这样说。当许多文学家的创作活力趋缓甚或停止,白先勇却活力充沛地不断开拓新领域。
织写人间最美的风景 由行人文化实验室策划、目宿媒体製作出品的《他们在岛屿写作》文学大师系列电影,2011年首度问世,改写了许多人对「纪录片」的认知,因为不管是就长度或质感来看,根本就是名符其实的文学电影。 诚如台湾知名的文化评论家杨照所说,《他们在岛屿写作》的形式接近纪录片,但手法及影响超越纪录片,让华人世界震惊、感动。 长期关心台湾文化生态的出品人童子贤,催生了《他们在岛屿写作》,也是重要赞助支持者,被云门舞集创办人林怀民封为「文化界游侠儿」,他某次接受媒体专访时,引用胡适「永远有红利留存在人间」一语表心志,对他来说,最想看到的,应该是当许许多多文学爱好者走入戏院,在光影流转中,笔耕不缀、努力创作的文学家与读者及观众,共同织写出人间最美的风景。 制片人廖美立则提到,2011年《他们在岛屿写作》文学电影第一系列来港放映时,香港的媒体与观众的热烈反应,让她对香港的文化气候,惊艳到以这个现象太「怪异」来形容,也因而牵动第二系列纳入香港重要文学家。 西西与陈果 童趣对童心 《他们在岛屿写作二》7部电影,纪录了白先勇、林文月、痖弦、洛夫、西西、也斯、刘以鬯7位台港文学大师的身影。 西西、也斯、刘以鬯是香港贸发局设立「年度作家」后,前三年的获选者,而现今分别旅居美国及加拿大的白先勇、林文月、痖弦、洛夫,重要的创作阶段及作品都是在台湾完成及发表。 西西的《我城》由国际知名导演陈果执导,对首度拍摄纪录片的陈果是一大挑战,感受深刻的他说,拍摄纪录片的创作过程灵巧生动,随时应变,花的时间也多,如果没有持续思考探索、忍耐力,很难拍到心目中想要的东西。 不过,「很幸运我这次拍的是我喜欢的文学,这个主题本身不止是纯粹的精采文字,还有作家本身的人生历练、成长和世界观,最重要是呈现他们下笔之时的社会现状,原来用文字来记忆更是隽永难得的,我特别享受这个学习过程。」 许多文评家以「童趣」形容西西的文字,而陈果的风格也总带著一种顽童的味道,《我城》片中西西虽是被拍摄的文学家,一个与拍摄团队玩起「躲迷藏」的淘气镜头,让观众都笑了出来。 《东西(也斯)》 也斯同意被拍摄时,就跟《东西》(也斯)的导演黄劲辉说,「若你想认识我,就去认识我的朋友,在我的朋友身上都可以看到我的影子。」这句话让黄劲辉跑遍东西南北,《东西》的破题就从瑞士开始,跟朋友谈论文学,服装设计、舞蹈艺术、音乐创作等与诗的跨界合作,在派对中与好友们共同品尝美食......。镜头里的也斯总是笑容可掬,等看完电影走出戏院回味时,细心一点的观众也许会想起,电影开拍时,也斯就已经知道自己生病了,他也知道面对镜头其实就是在纪录自己最后的身影,是在面对死亡,但画面里的也斯完全没有流露出面对死亡的忧虑或恐惧。 黄劲辉讲起这段,语气里带着一种对生命勇者的敬意,事实上,观众透过镜头已经感染了导演对文学家的想念与深情。 《1918刘以鬯》 报界、文坛传奇超过一甲子 生于1918年的刘以鬯,是近代华人文坛历程的见证人,在香港、星马等地报业更写下不朽传奇,不过这个传奇只在文化圈内流传,他曾经以总编辑身分主持多家报纸,慧眼识英雄地挖掘,并提供有志于文字工作者发表作品的版面平台,像是也斯、西西都曾经是刘以鬯邀稿的对象。 真正让他的名字广为「圈外」大众熟知,有赖名导王家卫将他的作品《酒徒》、《对倒》,改编为电影《2046》及《花样年华》后,年轻世代读者争相拜读。 《姹紫嫣红开遍(白先勇)》 「我写作,因为我希望把人类心灵中无法言出的痛楚,转换成文字。」白先勇接受法国《解放报》访谈时这样说。当许多文学家的创作活力趋缓甚或停止,白先勇却活力充沛地不断开拓新领域,在小说家的身分之外,10年前推动的昆曲风潮如今已蔚然成荫,几乎与《他们在岛屿写作》第一系列推出同时,他爬梳现代史接连出版《父亲与民国》、《止痛疗伤:白崇喜将军与二二八》等著作。 《奼紫嫣红开遍》(白先勇)一片由曾获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单元最佳导演、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奖的邓勇星执导,面对如此「巨大」的白先勇,邓勇星说,两人第一次会面是一个阴雨的午后,聊到欲罢不能,「老师果然魅力惊人,只要一靠近就可以感觉到强大的磁场,完全无法抵挡」。 《读中文系的人(林文月)》 导演水磨功夫让林文月点头拍摄 对于林文月翻译《源氏物语》的笔力,日本东北大学名誉教授仁平道明赞道,「翻译文字本身也堪称是文学作品,这在世界各国其他语言的版本,是看不到的」《读中文系的人(林文月)》拍摄时间将近四年,导演齐怡说,「拍这部片,像是一趟旅行。沿着季节,走过上海、台北、京都、旧金山四个城市。林老师在纸上走,我们小快步亦步亦趋跟随在后。」 内敛害羞的林文月一向婉拒任何拍摄邀请,齐怡、刘佩怡两位导演以真心诚意,下足水磨儿的工夫终于打动了林文月。也多亏这部电影,许多人看到了林文月丰厚文化底蕴下自然焕发的优雅神态。 《如歌的行板(痖弦)》 《如歌的行板》让观众哭红眼 纪录诗人痖弦的《如歌的行板》获得2015年台北电影节最佳纪录片、最佳摄影、最佳剪辑等大奖,许多人看完电影出来后,一抬头发现身旁的友人跟自己一样,感动到双眼红肿,甚至有人连看两天,痖弦的开朗、幽默征服所有观众,看完后才发现,这部电影片长其实将近两个半小时,但一路酣畅淋漓地看下来,一点儿也不觉得久。 而令导演陈怀恩印象最深刻的是,拍摄团队与痖弦、作家马森与黄永武共游维多利亚港时,巧遇街头艺人吟唱,「当他们三位安静地聆听,眼神流露岀年少追求文学领域的光芒与深邃。这份感动令我发现,这是我要说的故事的终点!」 《无岸之河(洛夫)》 诗人洛夫的名作《石室之死亡》,以超写实手法写就,近乎魔幻的表现手法,不仅让诗坛可以讨论近半世纪,更被誉为「诗魔」,导演王婉柔在《无岸之河》(洛夫)一片中,以镜头跟随洛夫重返金门的地下碉堡,要了解诗人创作背景,不妨试着想像朝夕生活期间的心理变化,对诗人的诗作应该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