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阅读教学备课时目标设计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对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4 14:44: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阅读教学备课时目标设计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对策
高启山
前些日子,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同备一课书”网络集体备课活动。从教师们发言、讨论的文字以及老师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试教的反馈情况看,备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环节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设计教学时,重视如何教却忽略教学目标的设计。
网络集体备课过程中,我们要求老师们“先研读文本,然后设计教学目标”。但是,一些教师忽略了目标直接指向了“如何引导学生读懂”。请看老师们在集体备课刚开始时候一些发言:
二年级《画风》:【低年级语文教学,要始终坚守“让学生读书,以读为主”这一教育理念。在抓重点句子品读课文的环节,更要注重朗读的指导和训练,要给学生创设出一种品读语句,体验情感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真实的感受、体验,从而领会文本和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进而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所代表的不同语气来。我很同意这种说法,并且也在教学中践行这种做法。】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尊重他们的个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他们的潜能很巧妙地牵引出来,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和氛围,让学生能动地学起来。只要学生能读懂的就不要去讲;只要学生能够自己领悟的就不要再去分析,不分析怎么办?变老师的分析为学生进行扎实的、生动的、有效的语言实践、能力体现和思维的有效发散,以此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最好采用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增强主体意识、教学法意识、训练意识,着眼于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扎实有序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篇课文内容浅显,学生一读即懂,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创设情景去吸引孩子们的目光,去撞击他们的心灵,从而给他们铺垫一个情感基调,可以让他们去听风的声音,想象风的样子。可以让学生重点去感受“飘”“弯弯""斜“几个词语的运用,留下问题,你能照样子说几句这样的话吗?】
原本要求老师们在这一阶段研究教材和目标,这些老师却开始研究“如何教”了。
再如二年级《我为你骄傲》
在有老师贴出教学设计之后,一些老师及时地跟帖:
【本课最难的地方,应该是唤起学生内心的一面,对待自己的错误,敢作敢当,能勇于承认错误,勇于承担责任。以小男孩的心理变化为主线,对全文进行表述。抓住了每个突出人物心理特点的细微变化,从而让现实中的你来走进小男孩的角色,细细品味当时小男孩的心理。创设与当时环境相同的情景,让同学们自己主动扮演其中的角色,不仅要表现的是小男孩的知错就改,敢作敢当的品质,而且还有奶奶的宽宏与大量,从而向我们的孩子们再次传递强大的正能量。】
【紧抓本文情感线索,先是扔石头“很开心”;再是砸碎玻璃“很害怕”;然后是见到老奶奶“很不自在”;最后用自己积攒的钱赔偿老奶奶,心里感到“一阵轻松”。教语文,也是教做人。教学时紧紧抓住小男孩心里变化的线索,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体验,读中发现,教育学生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教育学生要勇于承担责任。】
三年级《他是我的朋友》文本赏析帖子贴出之后,有老师这样发表看法:
【课前可以请学生用各种方式了解一些关于友情的动人故事;也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自己曾为好朋友做过什么事情,或者想一想自己的好朋友曾为自己做过的让自己感动的事。可根据课文内容,采用多种方法指导朗读。把握环境特点读。如,指导读面临严峻局面的句子时,语速要稍快,读出紧张危急的气氛;把握感情基调读:如,“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举——放——举”这三个动词要读出语速的变化(从慢到快),特别是最后“举起来”语气要坚定。】
……
上述发言,都是在贴出设计的第一时间出现。我们发现,老师们在备课时,对教学过程和方法很热心,目标的问题却无人提及。这些现象说明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在教学备课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去读这篇课文,没有认真思考教学目标的问题。
如果目标不清楚,我们的教学思路即使“像花儿”一样,又能够有多少效益?我们在搞高效课堂建设,目标不清楚的课堂,恐怕连是否有效都不是很清楚。
二、教学目标设计忽略“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学习”内容。
举例:三年级《她是我的朋友》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阮恒无私奉献的品格。
2、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11个生字,掌握“孤儿院、休克、输血、颤抖、迫在眉睫、草垫、擦拭、呜咽、抽泣、竭力、轻柔”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分析:上面的四个目标,我仅仅可以将其归纳为两个:理解内容(识字理解词语意思、把握主要内容)和朗读。
那么,中年级课程标准里面要求的“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所起的作用”一项目标怎么办?本课没有这样的词语和句子吗?那么,写小男孩表情变化的一系列词句是否需要引导学生来学习这样写对表现小男孩所起的作用?本课教学中该如何表述?
《课程标准》关于“运用查字典地方法独立识字”的目标需不需要落实?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目标,需不需也要落实?设计者没能对照课标要求,从本年级的角度、从教材本身特点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凭借教材去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要求。
三、教学目标的表述比较空泛,难于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检测,来判定是否达成标准。
如:四年级《鱼游到纸上》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的品质。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3、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分析:这位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了“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食物和描写人物的方法”的目标,那么,就表达学习而言,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这样的方法好在哪里?这些都没表述清楚。教师还涉及了“理解重点词句”的目标,那么,要理解的重点词句有什么特点?是单纯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还是在理解过程中要锻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的能力?是单纯的“理解”,还是要借助理解学习如何表达?这些内容都没有进行具体表述。
再如同一课题另外的目标设计:
【《鱼游到纸上》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栏杆、罢了、境界、绣花、厂徽、聋哑人、清澈见底、赏心悦目、一丝不苟、融为一体”等词语。
2、通过对青年“画鱼”和“观鱼”重点语句的品读,能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并能体会、学习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主要抓住下面几句话进行品读: “他有时工笔细描,……有时又挥笔速写,……。”“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体会部分的重点语句,“他告诉我,……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记了吃饭,忘了回家。“说他‘特别’,是因为他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来。”“等到太阳快下山才起身往回走,……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等。
3、在读中体会、感受人物的优秀品质,并能读出对人物的赞赏之情。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能通过观看插图想象人们议论的情景,运用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练习写一段话。】
分析:这个目标设计的2,直接指向的是理解内容,教师还介绍了实现理解内容的具体方法。但是,抓住这些词句来理解内容,再锻炼学生怎样的阅读能力?在引导学生学习感悟怎样的表达方法?从表述上,看不明白,教师的心里,是否清楚呢?
目标4、学习作者抓住任务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这是表达的内容,但是,就本文来讲,作者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跟其他文本的同类方法有啥区别?这样写好在了哪里?这些都不是很清楚的。
再如:五年级《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中,以为教师对表达目标的设计表述:
【5.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作者通过感情充沛的语言,准确的描写了 居里夫人的外表形象,描写了居里夫妇提炼镭的过程,我们如临其境。要引导学生从作者描写的具体的事例中领悟“跨越百年的美丽”就是居里夫人高尚品格和献身科学的精神。本文的语言极具感染力,要在感悟文本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准确用词,生动描写的表达方法。】
分析:个人认为,这些目标的表述,相对而言,还是空泛的——通过学习,你让学生在赏析语言方面能力,有哪些提升?
对比:体会作者讲“外在美丽”与“内在美丽”变化交织描写的方结构方法,体会外在“美丽逐渐衰减”对“内在美丽”逐步提升的内在联系和对比作用。
前后两个表述,到底那个更显得具体可以操作一些?
问题解决的对策:
第一,我们需要将课程标准和教材相互对照,认真思考:本单元、本文教学,在这个年级段,我们需要落实哪些教学目标?先从宏观上有所把握。
比如,四年级《触摸春天》,在我们认真做了文本细读之后,我们可以先看看课标对中年级的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
本段标准如下目标需要研究落实。
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   键词句表  达  情 意  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  象和优  美的语 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  运和喜怒  哀  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
接下来,我们对照了本单元和本篇教材,确定本科书可以落实的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认读课后要求会认的七个生字,纠正悄然的“悄”的字音;通过查字典和结合上下文,理解如下词语:花繁叶茂、流畅、奇迹、惊讶、飞翔、缤纷、弧线、清香袅袅。
2、熟读课文,练习在复述的基础上,抓住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特点,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结合上下文,深入理解:流畅、奇迹、飞翔、扑腾、悄然、拢、神奇的灵性等词语的意思,理解其对表现安静“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思想所起的作用,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的表达特征;结合用词造句的准确特征和对表情达意所起的作用的赏析,感悟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所描绘出安静捕捉蝴蝶情景的画面美感)。
4、结合全文,体会作者议论部分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是如何用优美的语言来表达“欣赏、赞美”的情感态度,深入体会安静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热爱。
5、有感情的朗读这两部分,对出对画面美感的欣赏,对安静的敬佩和赞美。
第二、准确、具体表述学生的学习行为变化和目标达成程度。
课程标准关于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学习的目标的表述,往往比较概括、笼统,课堂上,一般教师难于观察和操作。我们需要结合文本的具体特点,把课程标准的要求表述为本节课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行为。
中年级,课程标准中“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这项要求,在四年级《触摸春天》我们将其具体地表述为:
1、借助汉语拼音,认读课后要求会认的七个生字,纠正悄然的“悄”的字音;通过查字典和结合上下文,理解如下词语:花繁叶茂、流畅、奇迹、惊讶、飞翔、缤纷、弧线、清香袅袅。3、结合上下文,深入理解:流畅、奇迹、飞翔、扑腾、悄然、拢、神奇的灵性等词语的表达出来的行为与情感特征,理解其对表现 “安静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思想所起的作用,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的表达特征;……】
课表中的一个目标,为什么分为1、3两项表述?这是因为:教学是有层次的,在初读层次,如果没读通课文内容,就不能从整体上去把握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才能区研究这些词语所表现的情感态度、对表现人物特征所起的作用
这里需要强调:当教学目标表述为“指向学生学习行为变化”的时候,需要具体表述清楚学生学习行为变化,使之可观察、检测。
举例:五年级《桥》的目标设计之一:
练习读课文,抓住环境和事件的主要特征来把握主要内容。
“抓住环境和事件的主要特征”这是一个行为要求。教师设计兵表述目标的时候,要清楚: “环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猛兽一般,补补逼近,夺人性命”的环境,事件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慌乱的人群面前,老汉镇定,用“党员”标准要求人群有秩序,并且从人群中“揪出了”同样是党员的儿子。抓住环境和事件主要特征,是本次训练的行为重点,就是说,通过概括训练,学生得能够抓住“环境和事件的主要特征”,他们的“把握主要内容的行为”得出现这样的可观测的变化。
我们清楚了这个行为训练的重点,训练的时候,就能观察:他们的把握内容的过程中,通过他们的表述,是否抓住了这些主要特征。抓住了,表达得很好,那好啊,我们就可以往下进行了,一部分人能抓住,另一部分人没抓住?怎么办?那好,我就几种观点摆出来,让学生跟讨论,怎么概括,就能让别人一听就明白,怎么概况别人听不很清楚(其实就是练习缩写,练习抓住主要内容复读懂课文)
第三、认真研读文本特点,对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表达方式方法的内容进行具体化研究,罗列出语言表达学习目标。
本次集体备课,我们的第一条要求就是“做文本赏析”,文本赏析除了读懂文章内容、情感思想,而且要研究文本在表达上的特点。
比如:《画风》中大家关注了风中景物动作变化用词准确的特点;《荷叶圆圆》大家关注到了“喻体与本体合理搭配,想象要合理”的特点;《普罗米修斯》中,“神话人物被想象出来超长能力、通过夸张来表现人物情感思想”的特点;《触摸春天》中“准确用词表现人物内心世界,通过议论来表现人物内心”的特点;《草船借箭》“处处设伏笔做照应来表现人物智慧”的特点等等。
这些表达特点,需要教师文本的文字之间反复穿梭留恋,同时,更需要我们“跳出文本”内部,从表达的高度,在整体上去俯瞰文本,研究文章的词句段落之间的关系,研究词句段落与文本主旨的关系,研究作者本文表达方法与其他文章表达方法的关系,研究本文独特表达方法对表达事物特点、表达情感思想和态度所起的作用。
赏析地方法,有的人用的是直觉(他具有非常丰厚的文字水平底蕴),有的人用增删调改与原文对照的方式,体会其中的奥妙所在。
我在去年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搞清楚文章的经典所在》。一篇文章,如果仅仅是思想性强,道理深刻,但是语言表达上面平平庸庸,很难成为经典留传下来。我这里说的经典所在,更侧重了“语言表达方面的经典”,是经典的表达传递了经典的思想,让人们久久回味,承传。
所以,我们应该认真研读文本。
举例:《卖火柴的小女孩》
我在认真读文本,在字里行间做赏析之后,我开始跳出来思考问题:
我当时是提出了一个问题,是要研究表达特点,什么特点?作者写幻想、写火柴灭了的作用。问题是这样提的:
【一、原文改成如下,可以吗?写出来理由。
卖火柴的小女孩改写之一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
  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
  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再说,家里跟街上一样冷。他们头上只有个房顶,虽然最大的裂缝已经用草和破布堵住了,风还是可以灌进来。
  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终于,她划着了一根,又划着了一根,再划着一根……最终,她划着了一大把......(此处,将原文的幻想部分删掉,用蓝色字体压缩,做陈述)
  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小女孩坐在那儿,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
“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人们说。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提着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是在思考:幻想到底起了什么作用。小女孩希望美好的东西,对她来讲美好的东西并不过分,但是,她没有,幻想出来的具体食物,她都没有,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具体的理解她的苦难。
幻想,是通话的一个重要特征,通话中很多人物事物故事情节都是幻想出来的。这里,研究幻想在文章中的作用,学生能够感受到幻想很有意思,也就自然对“幻想”的表达方法有了积极地认识和体验。
第二个问题:
改写之二
    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里。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
  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这一回,她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这棵圣诞树,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还要美。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跟挂在商店橱窗里的一个样,在向她眨眼睛。小女孩向画片伸出手去。......
    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
“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小女孩说。唯一疼她的奶奶活着的时候告诉过她∶一颗星星落下来,就有一个灵魂要到上帝那儿去了。
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
这样改的目的是什么?我关注了“反复”的方法——文中反复写到“火柴灭了”,反复写“灭”有啥用?对比着,你去体验,会发现:这不单单是小女孩手中火柴灭了的现象重复,它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小女孩美好的幻想也在一次次破灭。生活中没有,幻想都被残酷冰冷的现实给一次次破灭,你说,小女孩还有活路吗?于是,她只能擦然一大吧火柴,然后死去,再死亡的路上去享受只能靠幻想带来的幸福!
作作者写得多巧妙啊!
于是,我想给这篇课文确定一个这样的语言表达学习的项目:感悟幻想的写法,体会幻想的作用;研究反复出现的“火柴熄灭”的象征意义,帮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
王新颖这样看这个问题:
【王新颖:
高主任主要采用了改的方式。
第一次:
将文章中几次幻想的内容去掉,改成直接写划着了火柴,又划着了火柴,最后又划着了火柴。让学生将这样简单简练的语句与原文对比,让学生们去感受正是因为写清楚了这一次次的幻想,才使得小女孩那悲惨的形象更深深地烙在我们的脑海。
其次就是顺势高主任还让学生理解幻想是童话故事的一个特点,而且幻想是生活中所没有的而希望自己所拥有的。因为有了幻想才成为了童话,也正因为了有合理恰到好处的幻想才使得故事更有吸引了。而且,也侧面的说出了小女孩此时是靠着幻想活着,多么悲惨。
第二次:
将文章中每一次火柴灭了去掉,与原文对比。这样一来,学生就很清楚的了解到,孩子美好的幻想也是不能长久的,也会在瞬间熄灭的,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多么的残忍,多么的无奈。这样的孩子怎么能不让我们怜悯。火柴熄灭灭掉的不仅仅是那仅存的因有火炉、烤鹅、圣诞树而有的一丝丝的安慰,更多的是灭掉了它所有的希望。
第三次:
划了一大把火柴,最后他飞走了,作者没有说火柴熄灭,而是以这样的结局作为结尾,也是在告诉我们,小女孩只要是活着就不会再有任何希望,任何快乐,唯有死,唯有去天堂,才能够有快乐。到此,我想孩子们对于小女孩的同情怜悯之心会达到几点,小女孩的可怜悲惨也深深地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
在这种基础上再让学生反复的去读一读,孩子怎么能读的不动情呢?】
第四,结合文本表达的主旨,结合深刻体会文本思想感情,来确定表达学习目标。
前面标题中谈到“罗列”,就是说,你要去找文章表达上,在方式方法语言文字上有特点的地方、有奥妙的地方。但凡经典课文,大概经典一定很多,甚至每一个每一个词都经典。
教学时间有限,而且,并不是教的多,学生就掌握得多。一篇文章,能够成为经典并入选教材,在语言表达方面可谓处处经典。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赏析,抓哪些?凭借什么来确定“学此而非彼”,这是我们确定目标的时候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我们得从赏析、罗列出来的项目中加以选择,最终确定本课书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感悟的表达目标。
选择的标准:研究认识这种“语言表达形式”(遣词造句也好、布局谋篇也好、具体的有特点的表达方式方法也好),能不能通过研究它的作用,来帮助学生更好的、更深刻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态度,与作者表达的文本主旨产生共鸣。
以《桥》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例:
《桥》一课,非常有特点。“环境衬托人物”、“环境变化推进情节发展”、“人物表现对比衬托主要人物”、“句子、段落精短,节奏感强、能引人深思”、“结尾照应,令人意外,深刻表达中心,令读者动容”、“课题为眼,为暗线,成为文章思想之魂”、“词句感情  色  彩体会”等等。
这些特点,我们都引导学生体会了吗?显然不能。这里,就有“哪些是深刻感悟体会,哪些表面感知体会,哪些不做为本课目标”的选择,选择的依据之一,就是“认识研究它的特点,研究体会它的作用”,是否能够帮助深刻体会文本主旨。当然,这是跟你后面要设计的“深入体会文本主旨和情感态度”的切入点有密切关系,不同老师的切入点不同,自然所选择的项目不同。但相同的是“将之与深入体会文本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态度”得密切联系。你选择确定目标的时候,得考虑这个目标落实在本文教学中的综合价值——“引导学生研究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在研读形式特点对内容表现所起的作用过程中,加深对文本主旨合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体会,同时感悟到表达的精妙所在,对表达产生兴趣,产生审美体验”。此外还要考虑年级特征、教材文本体例特征、课后要求等作为选择参考。
我们说,语文教育要研究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要实现内容学习与语言表达学习的辩证统一,谈的就是这个意思。
以《桥》的目标设计为例:
目标设计思考过程:
针对本课教学,课程标准在高段(小学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求,有如下几点需要提请注意: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  情  色  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本课目标确定的重点及其依据:
【辨别词语的感  情  色  彩,体会其表达效果】,那么,就本文来讲,“赏析”中所谈到的“描写洪水的拟人句”中,哪些写洪水的贬义词语所表达的情感态度,需要结合词语来体会,一方面体会情感态度,另一方面,体会这样写(词语和你人手法)的作用;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就本文来讲,需要引导学生去体会本文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老支书在灾难来临的时刻,首先想着他人,然后才想着自己的儿子,这种为了群众生命安全而舍身忘我的精神。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精神不能是空洞的贴标签,而是需要结合老汉的言行表现——像一座山、冷冷、“退   党”、“揪出”与环境描写结合起来(在什么情况下做的),与其他人的表现做对比,思考“不这样”做与“这样做”了的价值差异,将“为群众”、为“自己的儿子”结合起来,从而产生深刻体验。
“文章的表达顺序”,就本文来讲,文章的“表达顺序”基本上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一点一点进行,没有更突出的特点,学生自读课文,基本上能够按照顺序来讲故事。这一点,似乎可以不作为一个重点目标。
【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和研究的内容——赏析的内容中,涉及到“短句、短段”的方式,“令人顿悟的结尾含蓄照应的方式”、“环境作为线索推进情节”和“环境衬托”的方式、描写人物言行举止来表现人物、通过不同人物表现对比来烘托主要人物等,都属于基本的表达方法。这些方法,我们指导学生初步领悟什么?怎么领悟?这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
选择的依据,我个人的观点:应该以——领悟这种方法体会起作用,是否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文本主旨的体会。作用大的,学生也能读得懂,我们就作为重点,作用稍微小一点,我们就可以作为次要的或者不做目标;还有,属于“运用”的,我们也不做新学习的目标,但是阅读实践中不能忽略,作为“学习体会新的表达方法(过去没接触过)”目标所要联系的内容。
就本文来讲,为了帮助学生体会文本主旨,我觉得,这几个目标应该作为重点:
1、练习抓住人们在灾难面前表现的对比,来体会人物特点,学习以次衬彼”的描写方法。
2、环境描写作为线索对推进情节的作用。
3、体会词语(和修辞手法)“所表达出来的感   情   色   彩”
次要的:主要是欣赏,“断句、短短的方式”、“结尾的照应精妙”,通过简单讨论和朗读,体会这样写法的精妙所在。
此外,本文生字词需要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需要锻炼。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时候,训练的侧重点在:把环境特点概括进去,把“揪出儿子”这一非常有特点的做法,概括进去。
本课目标最终确定为:
【1、学习“肆”等六个要认读的生字,通过查字典、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咆哮”、“势不可当”“狞笑”、“放肆”“祭奠”等词语的意思。
2、联系读课文,抓住环境和事件的主要特征来把握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体会共产党的基层领导干部牺牲自己来保卫人民群众安全的高尚情操。
4、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人物对比描写、人物言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侧面衬托、反面衬托、言行表现内心)(程度:研读这些描写与表现人物的关系,在体会人物内心世界和高尚情操的同时,通过感受这些描写与人物的关系,体会作用)。
5、赏析环境描写推进情节发展、逐层深刻的表现人物特点,有感情的读出随环境变化,作者对老汉赞叹之情的逐层深入的变化。
6、学习用“调改”对比的方式,赏析文章结尾与上文“相互照应,令人顿悟”的结构特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6 14:59 , Processed in 0.08245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