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体遗传基因与姓氏的关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6-5 11:5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人体遗传基因与姓氏的关系作者:博林
  世界上许多古文化早已连同创造它们的种族一起销声匿迹了,就姓氏而言,欧洲的姓氏记录只有两三百年的历史,日本普及姓氏也才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情,而中国许多姓氏历经了四五千年,始终延续和发展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批姓氏。北宋时候流传的《百家姓》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共计438个姓氏。在一般人看来,姓氏与基因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概念。然而,在一些科学家的眼里,两者在遗传学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人几千年来有关姓氏的记录可以揭示人类遗传的变迁。

姓氏、基因手牵手

  中国是最早使用姓的国家,它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大约在5000年前的伏羲氏时代,姓就被定为世袭,由父系传递,其延续性和稳定性受到宗法制度的保证。

  在我们每个人体内,也有一套持续而稳定的标识身份的系统。众所周知,人体细胞核中有23对染色体,其中一对染色体决定了人们的性别,又被称为性染色体。人的性染色体分为X、Y两种,女性携带一对X染色体,男性携带XY两种染色体。Y染色体为男性所特有,也只能由男性遗传。由于姓氏一般是随男性代代相传的,因此,Y染色体就同姓氏一起遗传给后代。由此推断,具有同一姓氏的人群也就具有了同样类型的Y染色体以及它所携带的遗传基因。

  在研究者眼里,姓氏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遗传代码,通过不同姓氏的渊源、历史迁移和分布频率,科学家们可以揭示不同人群的血缘文化痕迹与生命遗传信息。如果把每一个姓氏看做一个遗传基因,那么姓氏的遗传和分布,就可以体现一个种群基因的遗传和分布,姓氏和Y染色体遗传基因在分布上应该是平行的。

  研究者们收集了几十年来上百万份血型数据,经过分析后发现,不同人群的血样中的血型、酶、蛋白质的区域分布和人们姓氏的区域分布高度一致,这无疑说明了“姓氏基因”的提法言之有理。

Y染色体随姓传

  在人类进化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基因组以一定的速率积累了各种突变信息。在DNA长链的某一位置上,不同人群的基因可能有细微的差别,这些不同之处叫做DNA的多态性,科学家们就是通过比较基因的多态性,来研究人类的起源、进化和迁移规律。

  Y染色体上的基因可以被分为两个主要的功能区,执行普通的编码功能、负责生产蛋白质的区域被称为拟常染色体区,它与其他22条染色体一起构建身体并协调身体的各项功能;而另一个功能区被称为Y染色体特异区,它大约占Y染色体DNA链长度的2/5,携带性别决定基因,是决定男性性别的关键。Y染色体特异区直接由父亲传递给儿子,而不会像其他常染色体那样,在减数分裂时发生重新组合的现象,所以,Y染色体特异区总是稳定地一代代遗传。

  正是因为Y染色体特异区不会发生重组,其DNA链上发生的突变就不会被修改,这样,每条Y染色体特异区的DNA序列就能将祖先的突变记录并保存下来,不同的突变形式构成了Y染色体特异区的多态性,通过这一特点就可以重新构建人类的父系进化史。

  科学家们认为,人类Y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位点就好像这个人的姓氏,不同的姓氏相当于这个基因位点上不同的突变形式,姓氏的多态性能够从宏观上很好地体现基因的多态性,这种密切而奇妙的关系,就好像一明一暗的两条线索,指引着科学家们不断地探寻。目前,应用PCR技术可以鉴定250多个位于人类Y染色体特异区的多态性位点。

用基因研究姓氏变迁

  不同的姓氏可能包含着不同姓氏家族特有的遗传“祖训”,姓氏中蕴含的不仅仅是文化的传承,同样也是一套独特基因的传承。不过,中国人姓氏历经数千年,很难说家族姓氏都是千年一脉。在中国人中,一直普遍存在改姓的现象,这包括入赘婚姻、随母姓氏、避难改姓、少数民族改汉族姓氏等,但是在整个中国人中改姓的人数是少数,比例很低,而且在后代中还有可能将姓氏改回来。

  科学家们在太原市郊区就作了这样的研究,发现了很有意义的现象:某村的居民都姓张,附近一个庙里还供奉着张氏宗族的牌位。村民自称是几千年前某个名门之后。但研究人员从史书记录发现,正宗张姓应分布在河北地区。为了验证太原张姓的来源,研究人员从村民中抽取了30份血样,对Y染色体上的姓氏基因位点作了测试,结果发现,该位点上的基因密码分布不一致。说明这些同姓人群并不是一个祖先的后代,有些人是历史上中途改姓加入进来的。

  上个世纪90年代,为了弄清楚中华姓氏传承的情况,研究人员对中国人姓氏在历史上的分布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对宋朝、明朝、清朝和当今这四个时期的100个常见姓氏的分布进行统计和研究,此项研究中,宋朝和明朝的姓氏数据都是从上千种文集和年谱中收集到的。

  通过比较,科学家们惊喜地发现,一千多年来中国人姓氏传承非常稳定,每个时期的姓氏分布曲线基本重合。变化主要发生在19个最常见姓氏(分别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中,这19个最常见姓氏占总人口的50%以上。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是在最常见的前7大姓氏之中,明朝7大姓氏占人口的比率比宋朝和当代都低1%以上,反映出宋朝到明朝时期中国人口曾经大幅度降低过。

  历史人口数据表明,由于连年战争和屠杀,在元朝,北方和四川地区的人口急剧减少,姓氏分布上也反映出这一现象,尤其以宋朝皇室的赵姓为最。而到清朝,政局比较稳定,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加。至清末民初,全国人口已达4亿,南北人口比重趋于平衡,大姓人口迅速增加,甚至恢复和超过了宋朝时期相应姓氏的比率。

来自妈妈的基因

  从理论上说,每个人都可从基因密码上找到自己真正的祖先。但姓氏基因只能验证近几千年的遗传关系。由于人类早期是母系社会,要考查母系氏族时期的血缘关系,最可靠的方法还是探究线粒体DNA的演变。这可以算是用基因来研究广义的“姓氏”。

  人类线粒体DNA位于细胞质的线粒体中,是细胞核外唯一存在的DNA分子。线粒体DNA和细胞核中的DNA不同,所有线粒体DNA都是直接由母体遗传的,它位于细胞质里,而且只通过卵细胞带到受精卵中。线粒体DNA没有经历过减数分裂,所以它同样不会发生重组,这就积累了较多的突变,记录了人类女性进化的历史。

  使用线粒体DNA进行遗传学推断的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有关人类起源的问题,1987 年,科学家们分析了亚洲、非洲、欧洲、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的 147 名现代妇女胎盘的线粒体DNA,测试分析结果显示,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现代人的祖先可追潮到大概20万年前的一位非洲妇女。这位女祖先的后代在十余万年前走出非洲,走向世界各地,以后分化为不同的人种。

  看来,基因不仅在姓氏研究中有用武之地,还可以在更广阔的人类起源研究中大显身手。

姓氏不同,用药有别

  科学人员在对姓氏的调查中还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所有的姓氏分布和常见疾病分布之间似乎都存在一种说不清的重叠。比如糖尿病在山东地区比较高发,而孔姓在山东出现的频率也是最高的。

  科学家们知道,姓氏和疾病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而且疾病和Y染色体的关系也不大,它们多数发生在常染色体上。可是让研究人员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样的重叠并不是个别事件,几乎所有的姓氏和常见疾病之间都存在着某种渊源。

  通过进一步研究,科学家们认为,中国5000年历史是以男性为主进行群体迁移,Y染色体在迁移,和Y染色体同在一个个体上的常染色体必定也在随之迁移,研究Y染色体的分布规律也能找出常染色体的某些分布规律,这对研究某种疾病的起源是有帮助的。

  因此,姓氏基因是研究与疾病有关的高发易感人群分布的一把“钥匙”。

  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同样的病在不同患者身上反映的症状可能有极大差异,并且相同的药物对他们所起的功效也不完全一致。

  这是因为,病人虽患有同样的疾病,但他们各自的遗传特性并不一样,因而会有不同的疾病症状,对相同药物有不同反应。对于具有相同姓氏的人来说,他们很可能有着相似的基因特性。如果研究他们独特的姓氏基因,对不同的姓氏研发出具有针对性的药物,对每个求医者“对姓下药”,就可以大大提高药物的治疗作用。

  给药物贴上“百家姓”,既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也是一个正在探索的科研项目,让每个人都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基因型治疗手册,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实现。

[完] 来自:《大科技·科学之谜》2006·1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 22:19 , Processed in 0.85356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