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实用文阅读教学摭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4-30 23:11: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实用文阅读教学摭谈

               浙江省青田中学      詹鑫
从教十几年来,笔者一直喜欢教学文学类文本,碰到实用类文本,有时简单梳理而过,有时干脆跳过不教,并未觉得有多大不妥。直到最近,市教研员要求关注实用文阅读教学,笔者开始审视自己的做法,发现以前的做法既有违新课标精神,也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观诸同事的教学,也多与我相类。实用文阅读教学,委实陷入了“教师不看重,学生不喜欢,教材也不甚重视”的尴尬境地。
、实用文教学的意义
孔庆东教授说:“实用有效,是现代语文功能的核心。”曾祥芹教授也说:“文章阅读和文学阅读是不可或缺的两种精神生产力,是一个合格读者必须兼备的两类阅读智能。”学校语文教学应当使学生会阅读各种文本,不能忽视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教学。
重视实用文阅读教学,是贯彻新课标精神的需要。《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教学应当从“立人”的高度,注重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课程目标”明确了“理论类文本”“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等概念,强调了“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在“教学建议”里,进一步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
重视实用文阅读教学,也是高考的现实需要。纵观近几年来的浙江高考卷,基本延续了固定的模式,小阅读为实用文(包括论述类)文本,大阅读为文学类文本。而且小阅读的文本选择越来越倾向于“实用”,以贴近现实的社科文为主,2009年为《大学通识教育与知识分子培养》,2010年为《中国文人对自然的亲近》,2011年为《日本地震引发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再横向观察具有方向标意义的新课标全国卷,近几年来,对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三种文本的阅读能力全面考查趋势更加清晰,小阅读考查论述类文本阅读能力,大阅读的设题形式基本为文学类与实用类并举,要求考生二选一,选作其中一类即可,如2010年的小说《保护人》与人物传记《杂交水稻之父》,2011年的小说《血的故事》和人物传记《下笔不觉师造化》。
重视实用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实用文阅读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自不必说,单说时下的公务员考试,也是不能没有较强的实用文阅读能力的。其中 “申论”科目考试,先为应试者提供了一系列反映特定实际问题的文字材料,几乎全是实用文文本,再要求考生仔细阅读这些材料,概括出它们反映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此问题的实际方案,最后再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较详细的阐述和论证。公务员考试着重考察的基本能力就是“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这与新课标中“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评价”一致。
二、 实用文教学的策略
在审视之余,笔者发奋阅读相关论文,积极与同事探讨实用文教学的策略,于是逐渐有了一些实用文阅读教学的想法,归纳为三个意识,试论述如下,以见教于各位专家。
1、课程开发要有文体意识
面对一篇实用文,教师首先要做好课程开发,挖掘合适的教学内容。根据王荣生教授的研究成果,解决“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问题有一个基本思路,就是“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
苏教版必修教材的实用文数量不多,收录了《落日》《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东方和西方的科学》《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作为偶像》《白发的期盼》《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文学特长生能否特招》《<</SPAN>物种起源>绪论》《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南州六月荔枝丹》《景泰蓝的制作》《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等篇目。幸好涉及的文体还是比较广泛的,涵盖了访谈、新闻、调查报告、社科论文、科普文章等体裁。
南帆教授认为:“每一文类都拥有其特殊标志,被赋予了某种足以使其相对独立的性质;这些标志试图指示出某一种文类独一无二的身份,以便让它的家族成员共享一种相似性。”每一篇独立的实用文,都可以归属于某一类文体,教师在进行实用文阅读教学时,要注意“化个为类”,让学生把握这一类实用文的共性特征,进而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习惯,形成基本思路,从而实现对文本迅速而准确的解读。
下面以新闻类文本阅读教学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新闻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固有的模式,包括其内容上的“六要素”叙述要点、结构上的“倒金字塔”构架、语言上的准确简洁清晰等特点。尽管选到教材里的新闻作品基本上是文畅辞美的优秀作品,但它毕竟是新闻,与文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学时决不能混淆了新闻和散文的文本体式,误把新闻当散文来教。新闻的常态阅读应该是“把新闻当做新闻来读”,不要把为理解而读新闻教成了为鉴赏而读文学。
在关注这一“类”的同时,还要关注这一“篇”。《落日》和《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同为新闻类文本,但一为通讯,一为消息,两者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从叙事上看:消息概括,通讯详细。从表达方式上看:消息以叙述为主,通讯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从语言上看,消息语言简洁,平时质朴;通讯比较讲究文采。从写作技巧上看,通讯要比消息更注重文学性和生动性,更讲究故事和情节。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认这些特点,并在对比中进一步深入培养阅读的相关能力。陈俊江老师在例谈消息类文本教学时,就曾以《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为例,介绍如何以消息类文本的“倒金字塔”结构特征为切入点,训练学生概括内容或拟写标题的能力。比如,“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这一标题是这样拟写出来:最重要的信息当然在导语中,把“勃兰特”“下跪”“赎罪”几个关键词提取出来,然后组合在一起,便有了“勃兰特下跪赎罪”;次重要信息在主体之中,可以把“消息传来,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们无不拍手称赞”中的“称赞”截取出来,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便有了现在的标题。
2、课堂教学要有文本意识
文本意识,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等文本内容自觉关注的心理倾向。文本意识强,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就浓,反之就淡。时下有些课上得非常热闹,像历史课、像政治课,却不像语文课。但是,重视课堂教学的文本意识,不意味着死抠文本的语言文字,不应当排斥那些让课堂变得生动、让学习变得高效的教学设计和辅助手段。如果语文课上得味同嚼蜡,会把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一下子赶到爪哇岛里去。尤其是实用文阅读教学,少了一份文学类文本的情思感染和艺术魅力,教者当紧扣文本,精心构思,妥善处理,才能让课堂多一份语文味。
下面以《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安排在必修三“文明的对话”专题中,处在“审视传统”板块,是一篇学术论文,对高一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文章阐释了传统的内涵、意义,分析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区别与联系,提出了文化传统的两重属性,指出了正确对待传统的态度。文章学理性较为突出,需感知,更需思辨。不过其所涉及内容,是生活中能接触到的,文章由此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
面对这样一篇实用文,许多教师都努力将上课内容与生活现实联系在一起,一方面促进学生的理解,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兴趣。其中做的比较好的有成旭梅老师。成老师的教学设计根据时代特点,引入了“语像元素”。在认知“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两个概念时,引入三段视频:中国传统婚礼、洗脚广告、电影《刮痧》片段。以指认视频中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具体表现,使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以探讨影片《刮痧》片段中主人公带着中国的文化传统与在美国生活的现实冲突,来深化对“文化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的理解。在“语像元素”的辅助下,学生对文本抽象内容的接受度明显提高,更好地达成了语文性课堂目标的实现。
值得注意的是,课堂教学的手段只能是手段,如果变成了目的,那么语文的灾难也就来了。就如成旭梅老师在课后反思这个课例时说的一样,“语像元素”永远都不能作为目的性的元素存在,它仅仅只是作为调动学生生活体验与能力迁移的手段存在的,是在抽象的理性表述无法达成的情况伺机而入的,如果学生对文本抽象内容的接受度较高,则可以弃“语像元素”而不用。笔者也听过一些老师教学《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公开课,幻灯片做得精美至极,生活实例旁征博引,到最后读图盖过了读文,实例分析代替了文本分析,语文课变成了“文化秀”,语文味荡然无存,就是不知道把握好这个“度”的恶果。过犹不及,诚哉斯言!
3、学法指导要有迁移意识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情境、解决新问题是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它包含对新情境的感知和处理能力、对旧知识与新情境的衔接能力、对新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等层次。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实用文与高考的紧密联系,也促使教者在进行实用文阅读教学,指导学生学习时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笔者认为其中最值得重视的一个手段就是课堂学习中的即时练习反馈。
语文教学更多的是能力教学,而能力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方法类知识的教学。方法类知识的呈现具有特殊的规律,通常需要陈述、练习和反馈等几个步骤。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在考试之后,拿着考卷指着考题说这个题我都不知道讲了几遍,学生怎么还是不会做,一脸的委屈惘然无所适从。我们也经常听到学生在考试后听老师分析考卷时说,这个题我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真是搞不懂,一派的迷茫受伤怨天尤人。其实问题大多出在能力训练不到位。从“懂”到“会”,还有大量的工作需做,其中,及时练习和反馈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笔者以陈俊江老师的论文为指导,进行《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教学时,一方面指导学生联系笔者下发的另外几篇新闻消息进行归纳,梳理消息类文本的文体特点;一方面考虑高考中,常把消息放在“语用题”中以“概括内容”或“压缩语段”的形式进行考查的现实,在分析“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这一标题是怎样拟写出来之后,特意安排即时练习:对另外几篇课前下发的新闻消息,进行拟题训练。然后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现场分析评价,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缺点和优点,在此基础上找出错误的原因并加以弥补完善。通过这个环节的活动,学生对给消息类文本拟题的能力就有可能获得较大提高,而教师也借此了解了学生的实际习得水平。事实上,我在课堂里根据学生的表现,又安排了“一句话新闻拟写”和“用一段话来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等几种练习,以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获得知识迁移能力,使实用文阅读教学课堂获得较高的效益。
参考文献:
①陈俊江《消息类文本教学摭谈》,《语文教学通讯》2012年第1A期。
②成旭梅《<</SPAN>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设计及反思》,《语文学习》2011年第11期。
③南帆《文学理论新读本》,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55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5 06:34 , Processed in 0.12214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