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写互动:振起语文学习双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4-21 17:51: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写互动:振起语文学习双翼
      □ 赵克明

有中学生朋友诉说语文学习的困惑:我从未间断过阅读,也坚持不懈地练笔,为什么总是写不出令人满意的文章呢?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觉得其中的一点,而且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阅读与写作未能很好的结合。我们曾对中学生做过问卷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同学都存在阅读与写作分离的现象。我们也发现不少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或更关注阅读,或更关注写作,或从不同的层面着力于阅读与写作,或将阅读与写作简单化地结合,阅读与写作还是“两张皮”,并没有有效地结合。
也许有同学会提出异议:强调阅读与写作的结合会不会弱化阅读的功能,导致阅读功利化?我却不以为然。诚然,阅读可以传承文化、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升自我、滋养生命、诗意人生等等,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并不会削弱阅读的这些功能,再就语文学习自身而言,阅读自然也包括借鉴经典,以提升语文素养,尤其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读与写的道理很简单,“能读千赋,则善为之矣。”(西汉辞赋家杨雄)“果能善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之篇之影响,不必有意模仿,而思绪与技能自能有所提高。”(当代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北京市去年高考语文学科148分获得者孙婧妍同学在接受采访时就谈了自己的切身体会:“阅读与写作简直是玻璃的两面,无论你看着哪一面,都意味着你也正在凝视另一面。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上来看,读书多的人绝大部分是会写作的人,而一个能写出很好的作品的人更不可能不爱读书。这只因在看了足够数量的文化精品后,哪怕只是东家模仿一点、西家拼凑一点、再加上一点点自己的领悟与润色,最后拿出来的成品,也足以令许多人拍案叫好。”的的确确,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它们就像鸟的两只翅膀,只扇动其中的一只,鸟是不能飞翔于高空中的,惟有振起双翼才能翱翔云天,只有把阅读与写作看做一个彼此关联的共同体,才能实现阅读与写作的双赢,达到1加1大于2的效果。
阅读与写作怎样结合?大家习惯的做法可能有三种。第一种是写而后读。一文在手,不忙着读,而试着以同题作文,然后才阅读原文,并把自己所写的文章同所读的文章加以比较,看看哪些地方逊色一些,那些地方更胜一筹,在品评高下之中明了写作之道。再者,在写作遇到“路障”时,或发现自己写作的某种不足时,带着问题去阅读,像苦于作文开头套路化、模式化的,就翻阅每篇文章的开篇,掌握一些各有特色的开头方法。第二种是读而后写。具体做法一是仿写,像读季羡林的《清塘荷韵》就仿其情景交融的笔法描写一景,读贾平凹的《写给母亲》就仿其细节传情的手法写篇记人文章;二是熔众家之长于一炉,如准备写一位老师,可先找到一些写老师的文章逐篇读来,读后再回味一下,看看它们有什么共性,又各有什么特色,到自己作文时,有意识的尽量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三是由读文顿悟而生写作灵感,于是趁热打铁,搦管为文。第三种是边读边写。像开国领袖毛泽东就谨记他少年时的老师徐特立先生谆谆告诫的“不动笔墨不看书”,一生不辍读书,每读必批评,他读“二十四史”所做的批注远超过原文,我们今天的中学生也要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做到随手摘记,有感即发,如此读读思思写写,展卷便有所得。
这三种做法应该说都有可取之处,但是它们的着眼点不在“读”而在“写”,或者说“读”只是为“写”服务,是以“读”来促“写”,阅读显得被动,仅仅作为写作的“敲门砖”而已。我想中学生朋友应该明白一个道理,阅读并不是写作的附庸,阅读与写作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阅读可以指导写作,写作也可以促进阅读,二者应为“互动”“互惠”关系。
读写互动,才能振起语文学习的双翼。那么,阅读与写作怎样互动呢?大家不妨按照这样一个程序进行操作训练。
步骤一,定位读写框架。你可以根据语文学习的要求与自身读写的需求,确定读写目标,形成读写目标系列,如乡土、亲情、校园、风物、山川、文化、世相、往事、生命等题材系列,如记人、叙事、状物、说理、解说等文体系列,如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系列,如质朴、典雅、华美、诙谐、庄重等语言风格系列,如精于选材、巧于构思、深于立意、美于表达等表现手法与技巧系列,如莫言、贾平凹、铁凝、毕淑敏、周国平、迟子建、曹文轩、鲍鹏山、林清玄、张晓风、刘墉、琦君等文风各异的作家系列,等等。
步骤二,选择阅读文本。你就以确立的读写目标为依据,浏览书报刊以及网络媒体上的相关文本,精选其中可读性强的经典篇目,可以是历代先贤的传世之作,可以是现代大家的典范篇章,也可以是普通写手的精粹佳品,还可以是同龄伙伴的生花妙文。例如关于校园影像的美文,外国有都德的《最后一课》等,我国古代有孔子的《侍坐章》等,现代的有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等,今天的可谓比比皆是,像刘万里的《天才》,木铃的《我说,你听》,曾子墨的《我在人大附中当“牲口”的日子》,丁立梅的《每一棵草都会开花》,凸凹的《母校永在》,陈彤的《感谢我的高中时代》等。
步骤三,阅读品赏美文。阅读你精选的经典篇目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由放松心灵自由阅读到有个性的品赏,再到根据自己的读写定位赏鉴探究其思想内蕴与艺术手法等方面的美点,最后归纳阅读所得。例如,读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在深受梁启超先生人格魅力感染的同时,还可从写作手法层面品味正面侧面描写、主料辅料相谐的美点:写梁任公先生出场时与众不同的外貌,写他个性鲜明的开场白,写他对《箜篌引》的精彩讲解,写他诵读作品时敲打秃头的滑稽动作,写他演讲到紧张处的手舞足蹈、痛哭大笑,写他演讲结束时的大汗淋漓、状极愉快,这些“主料”都从正面彰显了学者梁启超的情趣与风采;写听众对梁启超先生演讲开场白的感觉,写对他讲解《箜篌引》留下的深刻印象,写对他“敲打秃头”背诵作品时的“屏息以待”与“欢喜”,写他的演讲“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还写了莅临清华大学演讲的其他“显宦”与“叱咤风云的人物”,写了读梁先生的演讲稿的感觉,这些“辅料”则从侧面来衬托梁任公的形象,突出其演讲的趣味极多,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通过阅读品赏,可以很深切地感受到梁任公先生个性的独特、学问的高深、语言的魅力、情感的丰富,他真正是个“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是中国现代史人物画廊中少有人能够比拟的活脱脱的“这一个”。
步骤四,完成仿写佳作。受到所读美文的感染,得到所赏美点的启悟,你可能就像穿越了幽深的隧道一样眼前豁然开朗,先前困扰于心的写作阴云顿时消散殆尽,你蛰伏于心底的情感与思想也许就会由暗流脉脉到放纵奔流,你一定会萌生写写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欲望与冲动。此时,你不必照套所读的美文,也不会受所读美文牵制,而往往却能传所读美文之神,能得所读美文之妙。有位同学在赏读了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后,由衷喜欢其雅致之美,并深得其正面侧面描写、主料辅料相谐之精妙,当晚就以“倔人‘倔’事”为题,写了一篇记叙初中同学抵制体育加试中不正之风的文章,也运用主料与辅料结合的艺术手法,突出该同学有思想、有理性、令人钦佩的“倔”形象,如梁实秋写梁启超先生一样,凸显了活生生的“这一个”。
步骤五,对读美文、仿作。仿作完成后,自然会再来品读品读所读的美文,看看自己先前有没有读到位,自己所写的文章有没有得到美文之妙,有哪些更胜一筹可以自我欣赏之处。不只是把仿作与被仿的美文来一个PK,还可以把自己所读美文与所仿作拿出来展示、交流,与同学分享,让大家互评,评析仿写者对美文精妙的把握,评析仿写文传达出了美文哪些神韵。到了这一步骤,阅读与写作走过了一个互动的旅程,已经完全融合在一起了,此时你定会感受到自己的阅读与写作品位都在不知不觉中同步提升了。
同学们,行动起来吧。读写互动,振起语文学习双翼,相信你会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     读写互动成果展示
[例一]
         倔人“倔”事
           □刘丹丹
   
赵孝静,我初中同学,那可真是一个十足的“倔头儿”。瞧,这不又“倔”上了。
班主任把我们几个成绩冒尖的同学叫到办公室,说回去征求一下家长意见,只要能掏200块钱就可在体育加试中得满分,末了特别叮嘱一句:“每一分都决定你们上重点高中的命运啊!”有几个同学当场就说家长早有此意了。班主任点点头,把目光转向赵孝静:“你呢?”赵孝静不假思索地回绝道:“我不买!”老师的脸一下子拉长了,语调压低了许多:“怎么?赵孝静啊,为什么每次你都这么倔呢!这可是上重点中学的关键……回去问问家长吧。”赵“倔头”一仰头,眉毛拧成了疙瘩:“这是我的事,我自己能做主!”
这小子,真是倔!就算发着高烧他依然坐在教室,老师劝他去看病,他死活不应,硬是撑到放学才去医务室;他和我们出去玩,总喜欢把地上丢弃的矿泉水瓶子和纸片捡起来放到垃圾桶,你嚷嚷“有清洁工呢”,他却回你一句“反正也累不死”;更有甚者,他要是不小心把你借给他的东西弄坏了或是弄丢了,非要赔你一个一模一样的……
然而,这一次,可是关乎前途啊!其他同学都笑他傻,对他冷言嘲讽。
可是,不管怎么劝,没用。最后,赵“倔头”甩出一句话,跑出了办公室:“反正这分数我是不会买的,造假,恶心!”
班主任叹了一口气,让我们几个劝劝这个老倔,至少这次不能倔。
回到教室,我见赵“倔头”一个人闷闷地坐在座位上,班上的人大都在指指点点议论着。
“赵孝静,你别倔了,这是决定你命运的关键,如果差这几分你后悔也来不及了。”我凑近他很关心地说。“如果是你,你也会买吗?”他瞪大眼睛看着我,表情严肃得怕人。我一时语塞,“我……我……”地吞吞吐吐。他却一扬眉毛,高声说道:“我只要努力了,并不在乎结果!”
说罢,他笑了,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一会儿,他递给我一张纸,上面满满地写着每天体育锻炼项目。“赵孝静,你倔得真是够酷的!”我擂了他一拳,他调皮地耸了耸肩。
结果,班里的人都认为他出了那200块钱;而当看到他中考成绩表上体育分数一栏清清楚楚地写着“16”分时,大家都在摇头。他,倔到底了。
尽管是这样的结果,可赵“倔头”还是很开心,他笑着对我说:“多亏这几天,你陪我锻炼,我多考了2分呢!”看着他那笑脸,我心里酸酸的。为了坚守他心中那在别人看来无所谓的公平与正义,他“丢”掉了14分,也与他梦想的重点高中擦肩而过。
然而,我更希望他永远“倔”下去,因为在昏暗的路灯下,看到他那努力奔跑的身影,我就想起他说的:这个“倔”字,一半是一个人,一半是一个屈,它意味着一个人决不能委屈自己的心。
点评
习作所写的人物个性鲜明,他的“倔”,“倔”得彻底,“倔”得可爱,“倔”得有思想,“倔”得很理性。他的“倔”性格,主要是通过买体育考试分数的“主料”,同时又借助关于他平时“倔”的细节以及班主任、同学对他的劝导与嘲讽的“辅料”表现出来的。这种“主料”与“辅料”结合凸显人物个性与棱角的艺术技巧,正得益于作者刘丹丹同学反复阅读品赏了梁实秋的散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例二]
        心在静动之间
         □卢友路
在这个喧嚣的尘世间,人们的内心保持一种宁静是很难的,时时会躁动不安,甚至狂躁不已;面对澄澈如镜的水面,人们的内心未必保持着一种宁静,往往会泛起涟漪,甚至波浪翻涌。人心的静与动,充满了辩证的哲理,隐含着令人深思的玄妙,这一如窗外的风,和风中的树。
起风了,窗外的树在摇曳。
也许有人正烦恼,也许有人在歌唱,也许有人正在静静地望着窗外灰蓝的天空和那正摇曳着的树。
种种的生活情状,皆由人的心情决定。人们常说环境影响着人们的心情,但为什么不是人的心情改变心中的景色呢?我坚持着我的观点。
陆蠡在《囚绿记》中写道,他看到“绿”就欣喜若狂,爱不释手,不是因为这“绿”有多么美妙,而是他生活在那个压抑的世界里,从心底里萌生对生命、对活力、对自由的渴望,他把一切一切的希望都寄托在“绿”上——“绿”是蓬勃的希望,“绿”是生命的歌唱。
窗外的风仍旧刮着,树在风中忽左忽右地摇动着。但我的心似乎很平静,一点轻微的涟漪也没有荡漾。谁又能说环境一定影响着人的内心世界呢?
兴许,此时的我心情不应该平静,而应该像风跳过树梢奔向天空那样发出呼啸,不安宁,不平静;应该像窗外的树枝那样随风摇曳,不安分,不守任何规矩;应该像教室内的灯那样虽是宁静的,但内心却在燃烧,在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平静,或许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于无声处听惊雷”,但这往往也意味着动力不足,需要默默地汲取万物之精华,以加快自己未来的脚步。从这个意义上说,平静并不是绝对的平静,绝对的平静谁都不需要,也没有人能够做得到。不平静,则有许多理由,或黯然落泪,或喜上眉梢,或热血沸腾,或慷慨悲歌,或拔剑四顾,或举杯消愁,或春风得意,或远走他乡……。鲁迅先生说过,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不平静的结果,大都是爆发,就像郭沫若《雷电颂》那样,风,你咆哮吧,尽情地咆哮吧!
窗外的树依然在风中摇曳着。我,渐渐地不平静,内心不再平静,不再像一潭死水,而是起了褶皱,有了波痕,泛起涟漪。虽然,我不能如陆蠡之于“绿”,不能像郭沫若之于“风”,但我起码也得燃烧起青年的热血,澎湃起青年的激情,爆发起青年的活力,因为我们不能枉来世上走一遭,得让这个世界留下走过的印痕。
窗外的风还在呼呼地刮着,风中的树还在摇曳不停,我的心汩汩地流淌着山泉水,奔向浪花飞溅汹涌澎湃的大海。
心在静动之间,与澄澈无关,与喧嚣无关。
点评:
这篇习作是仿照冯骥才散文《时光》行笔若无处、振“纲”以张“目”的艺术特点写成的。静与动是自然的两种状态,也是人的两种心理状态,可谓虚无无形,无踪无迹,而作者却由窗外风中摇曳的树引起了关于心的静与动的思考,其实也是对人生、对生命的思考,此正可谓行笔若无处。作者所思看似如风中摇曳的树,很随意,很自由,没有什么章法,但是不仅写得真切,写得含蓄,写出了真我,而且紧扣着“静动”这个“纲”,网络相关材料,表达对人生的感悟,此正可谓振“纲”而张“目”。
    [例三]
        信念是一门必修课程
         □周学欣

    有一则故事:一只蜗牛想东游泰山,可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它又想南下长江,可是一计算,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也只好放弃了。蜗牛自叹生命太短暂,于是什么都不肯做,最终死在草丛中。
    蜗牛是可悲的,悲在缺乏实现梦想的信念。
    信念,即确信的想法。生活中的人们大都有自己的美好梦想,但是有人在付诸行动时却丧失了信念,梦想便化为迸裂的肥皂泡。可见,信念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信念似火。
    火,可以点燃熄灭的灯,照亮前进的路,也照亮人的内心;火,会使水沸腾,也会沸腾人的热血,澎湃人的激情,激励人的斗志。一个人有了信念之火,就如同点亮了一盏心灯,如同燃烧起跳动的烈焰;有了这心灯的照耀,有了这烈焰的增温,他就会满腔热情地把目光投向远方,义无反顾地向前走。故事中的蜗牛如果有信念,那么这信念之火就会导引它满怀希望地向着梦想行进,即使在有限的生命里不可能实现梦想,但那追梦之路也是美好的。
    信念像帆。
    在生活的海洋里,波涛起伏,浪花飞溅,梦想的航船在波峰浪谷间前行,要想驶向成功的彼岸,当然需要借助外力,需要鼓动的风帆。“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唯有直挂云帆才能乘风破浪。帆,是不竭的力量;帆,是巨大的勇气;帆,是劈波斩浪的气魄。有了这种力量、勇气与气魄,你才不惧怕惊涛骇浪,才不担心航程茫远,也才不自叹“渺沧海之一粟”。蜗牛倘能有此信念之帆,说不定它也能像爬上金字塔顶的同类一样实现自己的梦想,也不至于悲哀地死在草丛中。
    信念如光。
    光是神速的,能够穿越时空,能够化有限为无限,无物可与之相比,但信念却可以。雷锋曾有言,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人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生命的宽度;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它的长短,而在于它的精彩与否。感叹生命短暂的蜗牛,请看看霍金吧,他全身肌肉萎缩,瘫坐在轮椅上,只有几根手指可以动弹,这在常人看来只能是个废人,但是他却把目光投向浩渺的宇宙,写出《时间简史》等科学著作,成为伟大的科学“巨人”。一味地哀叹、悲悼与抱怨,只能给自己找个终生庸碌的理由。
像蜗牛一样哀叹梦想不能实现的人们,请进修好信念这门必修课程吧。用信念之火点起你的心灯,以信念之帆鼓起你的力量和勇气,从信念之光中得到人生的启迪,这样你的追梦之路会无比精彩,无比神奇!
点评
本文作者阅读品赏《宽容是一种境界》等时文,发现它们都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又都运用譬喻来进行说理,于是写成此文。开篇所述的蜗牛的故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炼出不同的观点,而小作者将蜗牛不能实现梦想的原因归结为缺乏信念,并由此思考信念对于追梦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信念是一门必修课程”的观点,这正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事物的关键所在。在论述的过程中,小作者也运用了譬喻的方法,把信念比作火,点亮心灯,燃烧激情;把信念比作帆,给人力量、勇气与气魄;把信念比作光,启示人们化有限为无限,提升生命的质量。显然,是阅读营养的滋润,催生了这篇佳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5 15:38 , Processed in 0.11326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