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就是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12 22:57: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教育就是教育》 张楚廷作者:倾听你的声音
                    《教育就是教育》                                作者  张楚廷
<IMG title=此博文包含图片 alt="[转载]《教育就是教育》 张楚廷" align=absMiddle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height=15 real_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2010-10-24 11:57:16)
   该文为教授张楚廷所作。
  原为栾学钢先生所转载,转载时栾学钢先生加注如下:2009年11月第30卷第11期《高等教育研究》发表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楚廷的论文《教育就是教育》。全文超过1万字,这里摘抄部分段落,小标题为摘者所加,如有曲解之处,敬请指正。
  博友无界无疆于2010-10-24 载于自己名为《散淡之人,散淡生活》的博客,
今天读后,引发思考,转载于此,非常感谢各位老师!

【教育不是什么?教育本是什么?】

教育本不是经济,却搞成了经济那样;教育本不是政治,却把它当成政治看待;教育本不是军事,却又模仿军营管理⋯⋯这是一方面,把教育本不是什么说成或看成了什么。

另一方面,教育本是什么,却又把它看成不是什么了。

教育是不是劳动? 当然是劳动。教育是不是生产? 当然是生产,是精神生产,是追求人自身发展的生产,有时干脆说教育生产人自身。教育这种生产是让人变得更像人的生产,是让人变得更高大的生产。马克思说:“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教育怎么会不是劳动生产呢?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所写下的是“教育同物质生产相结合” 。“教育同物质生产相结合”意味着教育不是物质生产,同时意味着教育是精神生产,是马克思经常说到的“精神生产”、“精神劳动”,当然也就意味着这两种人类活动都是劳动生产,同时又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这样,劳动生产将会发展得更好,并且,更重要的是人将因此而发展得更好。

一方面是站在教育外面的人把教育没有当作教育来看待,另一方面是站在教育里面的人也常不把教育当成教育来看待。时而将教育本是什么说成了不是什么,时而又将教育本不是什么说成了是什么。因而,教育不是教育了,因而,我们需要高声地说出:“教育就是教育。”

【唯有教育最有资格说教育就是教育】

教育与经济有没有联系呢? 当然有。教育与政治有没有联系呢? 当然也有。但两个事物有否联系的前提是它们彼此不是一回事,有区别才讨论有否联系,因不相同才思考是否相通。地球跟月亮有联系,但月亮是月亮,地球是地球;两兄弟当然是相联系的,但兄是兄,弟是弟。教育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也是如此。

教育与经济、政治、宗教、艺术等等都有联系。但首先是:它们十分不同。让我们对这些范畴的资格作一点比较。

论宗教,最古老的,也不过2500 多年的历史。

论经济,真正构成了剩余产品、构成了流通的经济,大约3000年左右的历史。

艺术的资格老一些,大约有三四万年的历史了(早于文明史)

至于政治,若以经典的定义而论,政治的历史也不过3000 余年,

至于政党政治最早不超过300 年。

教育的历史有多久呢?

200 万年以前的历史被恩格斯称为“人类的童年”。在人类的童年就有了童年的教育。

大约200 万年以后,因为“音节清晰的语言的产生” ,人类拥有了正式的有声语言。随着人类告别哑语世界,童年的教育逐渐成为正式的教育。

文字的产生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文字语言诞生的历史只有五六千年。随着文字语言及相应的文本的诞生,就有了成熟的教育。

仅就成熟的教育而言,在文明史的一切社会现象中,教育都是老资格。如果就史前史而言,教育的古老更是无与伦比。

教育最古老,这还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历史尤其表明,在所有特定的社会现象(如宗教、艺术、产业、科学、政治⋯⋯) 中,与人的关联最普遍、最直接、最亲近,最须臾不可缺失的,是教育。

如果说,人是衡量社会一切的根本尺度的话,那就完全可以说,最有资格代表人作为衡量社会之一切的根本尺度的,是教育。

人的力量依赖于教育

物质的力量只有通过思想的力量才能显示,思想的力量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开发。因而,我们可以说,物质的力量依赖于思想的力量,而这一切都来源于人的力量。可是,人的力量的最初和最根本的依赖,就是人所几乎天然地发明出来的教育。

人类经由农业时代而进入工业时代,继而进入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这表面上看来只是经济的变化,实质上,是经济越来越依赖人的思想的这种变化。实质上是越来越依靠思想来进行生产了,并且也生产思想本身。

思想多么有力量,经济才多么有力量。因而,这里的根本之点正在于社会经济及其他一切越来越依靠教育。这就是历史演绎的根本特征。

【教育更要关注超功利的理念】

为学术而学术,为艺术而艺术,为真理而真理,是一种纯净的境界,它充分体现的是人自身的价值,是人追求自身发展的表现,是为发展而发展。除了人自身的发展,还有什么比这种目的更重要的功利呢? 仅仅是为了显示人的智慧,这种目的就够崇高的了。

为兴趣而学术,为好奇而学术,为学术而学术,非功利的学术这一传统使他们(指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格雷德等——摘者注)获得了最大的功利。这就是视人本身为目的的结果。他们早已不在为吃饱穿暖而忙碌,而是在为人自身的显示与发展生活着。发展人本身,显示人本身,即实用。唯有基于这一点,才出现了无限和永恒。

为人的发展而发展,为教育而教育,这才奠定了无限的基础,确立了永恒的目标。

急功近利也可能有所成就,但多半属于小打小闹。这也有必要,并非任何功利都是不可取的。但教育不只着眼于这一点,教育更要关注超功利的理念,更要为了思想本身,也可以说这是最大的功利,并且正是它能够催生出意想不到的实际功利。为了思想本身这种无功利的活动为何能天然地获得最大功利? 这只有用上天有眼或天人合一来解释。此外,我们只有确信。

我们反复说明了为人的发展而发展,为教育而教育最具合理性的根据。

当我们意识到教育就是教育的时候,不仅会自然地认可为教育而教育的合理,而且会认可它的崇高。当教育不被视为教育的时候,也自然会去追求教育自身以外的目的或功利,而它的崇高亦将黯然失色。

我们并不难看到,中国教育时下的许多弊端,都与在这一观念上存在的问题有关。

【究竟教育是什么呢?

事实上,古往今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研究过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些大家也来研究呢? 除了因为这个问题的价值外,还因为研究起来特别的困难。“人是什么”, “教育是什么”,这是人世间最困难的问题。

大哲学家康德有一部由他的学生整理出来的书,叫《论教育》;大哲学家罗素有一部著作叫《教育论》,还有许多的《教育论》或《论教育》,大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有一本书,名字就叫《什么是教育》。

他们关于教育说了些什么呢? 康德说:“人的目的是‘做人’”,而“人只有依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靠教育而存在,教育为人而存在。

罗素一开头就问道:“我们的教育应当旨在使头脑充满可直接实际应用的知识,还是使我们的学生获得其本身有益的精神财富?”实际上,他对此已作了回答:“学生应当视为目标而不是工具”,“我们为我们自己渴望美好的东西”。亦即,人本身是目的,为人的发展而进行的教育本身就是目的。

杜威说“教育即生长”,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即生成”。“所谓教育,不过是⋯⋯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的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的天性”,是让“每个人要负起超越自身存在的责任”,而教育的立足点则在于确信“人能够达到的境界,这在本质上是不可计算的” 。这跟纽曼所说的有“一种教育的目的是哲学性的”异曲同工。总之,他们所说的都是在阐述教育自身,没有把教育说成是别的,而着眼于教育自身就是着眼于人自身,又由于人所能达到的境界是不可计算的,所以教育能达到的高度也是无止境的。在他们眼里,教育决不是依附于经济、依附于政治的从属物。

【什么是成功的教育?】

一个班50名学生如果被培养成一个模样,那是教育的成功,还是失败? 如果50 名学生被培养成为50位个性鲜明的人,50 名学生都成为独特的自己,那是教育的失败,还是成功?

当我们说教育是把学生自己培养成自己时,那后一个自己是一个更聪明的自己,更高大的自己。教育是让学生自己成为自己,在自己超越自己的过程中成为自己,成功的教育和成功的自己是预想不到的超越。

教育不太像教育了的一个相当明显的、处处可看到的表现,是在教育这个领域里有太多的舶来品,从别的领域搬来了太多的术语。教育学之所以有时不被人们视为一门成熟的学科,重要原因之一是它没有看重自己独特的语言系统,它没有充分获得自己的话语权。

把教师比喻为工程师是恰当的吗?

把教师比喻为工程师是恰当的吗?

工程师的工作是物性的,教师的工作是神性的;

工程师的工作是刚性的,教师的工作是柔性的;

工程师的工作是指向时下的,教师的工作是指向未来的;

工程师的产品是被决定的,教师的“产品”(学生) 本身参与生产过程并最后自己决定自己;

工程师的工作是机械性的,教师的工作是艺术性的;

工程师的工作是形而下的,教师的工作是形而上的。

【教育不能轻视理论的力量】

许多人在喊“理论联系实际”的时候,

第一,不明白自己已有些什么样的理论,自己弄清楚了哪些理论;

第二,甚至连什么是实际也不明白。

可以说,走进学校,就是为了脱离某种实际而进入另一种实际。

否则,为何上学? 理论的使命首先就是为了超越实际,有时还需要防止实际的欺骗,需要反驳实际。

如果不是这样,如果只是跟着实际走,教育不会是今天的教育。

近代以来的重大发现和重大理论原创为何未能降临在神州大地? 理论兴趣的微弱以及那些轻视理论的“理论”的存在,无疑是巨大障碍之一。

社会上一些好的东西,也不是一律都不能借鉴。但是,

第一,只能借鉴,不能照搬,学校既不是工厂、农村,也不是政府机构、群众团体;

第二,即使对其他领域适合的,对学校不一定适合,就不必去借鉴;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学校必须有自己独特的东西;

第四,即使是学校的,也不一定是我这所学校要照搬的,学校彼此之间也不必去模仿,从来没有靠模仿办出杰出学校来的。

【保守与超越是教育的一对孪生姐妹】

大家知道,教育具有天然的保守性,它传承人类既有的文化科学知识,坚守人类优秀的伦理传统。为了有效地保存和守护,它需要随时拒绝一些时髦的东西。学校“不是风向标,不能什么流行它就迎合什么”,教育“应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不是它的欲望”。

另一方面,学校不是望着眼下,学校是面向未来,着眼未来的,这是教育的另一天然特性———超越性。因而,“与时俱进”对于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无论从教学和从研究的角度看,它都不只是时代进我也进的。大中小学都有各自着眼于未来的事项。最优秀的大学恰好要特别“从事与眼前用途无关的学术研究”。

保守与超越是教育的一对孪生姐妹。

一方面教育要随时回首过往,随时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而不能随波逐流;

另一方面,

教育又要随时瞻望未来,

随时为我们更美好的明天去思索,

随时要仰望天空而不能只看着脚下。

【独立个性的教育才能培育独立人格】

一个没落的社会,需要依附性人格,相应地,也就需要从属性教育。

一个合理的社会,则会尊重独立人格;

一个先进的社会,会培育和强调独立人格,相应地也就需要有独立个性的教育。也唯有具备独立个性的教育,才能有效地培育独立人格,从而使人和教育一起实际地成为社会万物的尺度。

当教育真的就是教育自己的时候,我们确实可以豪迈地说: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壮丽的事业!

                                                                 (原文责任编辑 曾 伟)



【人物小档案】 张楚廷(1937- )男,当代著名教育家。数学教授,教育学教授,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导师,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生导师。原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前任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校长。1983年任湖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1986年任校长至2000年,执掌湖南师范大学校政18年,带领广大师生员工将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省属师范院校办成了全国“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张楚廷的著述颇丰,已在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湖南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南方出版社等出版学术著作80余部,其中独著30余部,涉及到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数学、管理学等多个领域。独著的著作分别是:《教育哲学》、《高等教育哲学》、《课程与教学哲学》、《教学论纲》、《教育论》、《校长学概论》、《素质,中国教育的沉思》、《人力学引论》、《教学原则今论》、《学校管理学》、《教学细则一百讲》、《教学协同效应研究》、《大学人文精神构架》、《教学论概要》等15部著作;还出版了《学校管理心理学》、《数学教育心理学》、《子女的培育》、《数学与创造》等心理学专著;《数学文化》、《大学数学概要》、《数学方法论》、《微积分基础》、《复变函数学习导引》、《猜想, 一道绕不过的湾》等数学专著。先后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等杂志上发表论文400多篇。2007年4月,《张楚廷教育文集》(十卷本)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张楚廷校长的教育思想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前所长喻岳青教授把张楚廷与匡亚明朱九思、曲钦岳列为当代中国最优秀的大学校长。
(小档案文字源自百度百科、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网站,照片源自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网站,特此致谢!)
博友博友无界无疆的地址是http://blog.sina.com.cn/u/1573673933
再次致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4 08:09 , Processed in 0.11625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