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家从哪里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4 14:02: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育家从哪里来
温家宝总理曾不止一次呼唤“教育家办学”,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也再次强调“教育家办学”,这说明“教育家办学”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2010年1月10日,中国教师报教育家成长工程正式启动。2010年12月19日,在中国教育报和天津市教委联合举办的全国第二届未来教育家论坛上,柳斌在开幕式上做了“杰出人才从哪里来”的精彩报告,他说:“如果在我们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能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如果教育能面向大众、面向全体,使受教育者养成勤学好问、博览多思的品格;如果学校和学界能形成求真求是、严谨治学的作风;如果年轻一代能具有刻苦钻研、锲而不舍的创新精神,那么,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人力资源大国,出人才、出杰出人才还会成为一个问题吗?”那么,教育家到底从哪里来?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勿庸讳言,教育家最容易从高端产生。教育部委、教育学会、教科所、师范大学……这些教授专家们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有着无与伦比的话语权力,有着近水楼台的聚焦效应,再加上发号施令的余威影响和自下而上的阿谀逢迎,教育家可以批量产生。批量产生的教育家难免鱼龙混杂,担任数百家学刊顾问的——显然有名无实。真正受人敬仰的教育家还得扎根教育,从实践中来,到理论中去,在相应的领域内被公认。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家必须是一个思想家,对社会乃至人类文明的现状有着科学的洞察,对教育的发展有卓越的远见,有独树一帜的理念与方法,并经受了实践的充分检验,有着相当的口碑和影响面。这样的教育家――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论剑知分晓,水落石自出
金字塔的顶端只能站少数人,没有先天优势的后起之秀,自然想华山论剑一决雌雄。在这个多元的社会里,机会还是有的。他们需要潜心凝志厚积薄发,他们需要层层选拔过关斩将,他们需要真才实学舆论认可。树立教育家不是造星,选拔教育人才也不是娱乐选秀。谁能杀出一条血路,谁是真正的意见领袖,谁最有影响力,谁才是教坛论剑的“王重阳”!
然而,武有第一,文无第二。教育家是难以排座次的,其实,也无须甄别与定位——百家争鸣,各领风骚。想成为教育家,必须有对教育理想的信念与追求,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反省与深思,博采众长,去伪存真,甚至需要把对教育的追求内化为终生的信仰,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这样的教育家——出类又拔萃,货真价亦实。
真若有锐气,脱颖于慧囊
这是一个盛产“作家”“艺术家”“企业家”……的时代,但很少有人自称“教育家”,这是好事,起码说明教师群体还算自重,体现了教书育人的神圣感。但真若有锐气,藏也藏不住。现代传媒如此发达,木秀于林,“媒”好“报”之。再者,博客的盛行,也让草根有了自己的平台,毛遂自荐,粉丝抬轿,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然而,锐气的培养需要天赋,更需要持久的努力,甚至吐血的付出。没有矢志不渝的坚定执着,没有九死未悔的献身精神,没有对芜杂现象的真知灼见,就不会和教育家有缘。教育家也该来自“田间地头”,来自“滚爬摸打”,来自“芸芸众生”。真希望每位老师即使没有“锐气”,也该有点“志气”,活出自己的精彩。
板凳坐穿时,名扬喧嚣后
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可以用来形容教育家的成长过程。教育家是“人”不是“神”,面对的环境与一般教育工作者并无二致,同样要面临各种冲突和矛盾。只是教育家要有宽广的胸怀、渊博的学识、勤勉的努力,不抱怨、不畏难、不放弃,创造性地开拓局面,巧妙式地解决问题,圆满般地结出成果。也许有人会认为这太理想化了,对“教育家”的要求太高了。其实,有些东西是欲速则不达,想要而难有,而真正做到淡泊名利无欲无求时反而报酬滚滚来。舍得,舍得,就是如此。
有一位特级教师,就靠扎根山村小学十余年,几次外调机会都舍弃了,最终成为包装宣传的绝佳典型,一步跨到了北京来,人家可谓放长线钓大鱼。这样的机会可遇而不可求,喧嚣的社会需要有人沉下心来做事。独守心灵的宁静,无视窗外的红尘,谁能说这不是另类的时髦呢?姜子牙钓鱼,就让愿者去上钩吧!
该封就要封,激浊再扬清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慧眼;同理,中国并不缺少教育家,而是缺少“伯乐”,缺乏对“千里马”的发现、肯定和赞美。教育家需要发现,需要命名,就如教育学生需要榜样需要激励一样。我们不是要反对“功利”,而是要反对“急功近利”,只要遵循教育规律,有着超凡的智慧和杰出的作为,就可以在区域内树立本土教育家,作为普通教师身边的楷模。
那些恪尽职守、专业过硬、道德高尚的教师,只要“春蚕吐丝无杂念,甘为教育献青春”,该封(教育家称号)的就要封。“有花堪摘直须折”——当代活着的人很少有被称为教育家的,这不是一种笑话吗?大不了盖棺定论,让历史来淘汰,或者激浊扬清,让事实来表白。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该是“家”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脑门上自我标榜的,他们的名字比尸体烂得还快。真正的教育家应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具有教育家的潜质与可能。能否成为教育家,取决于成为教育家的那些潜质与条件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利用。这需要时代的培养和造就,需要良好的教育家成长的生态环境,需要选拔、荐举与推崇,需要教育工作者个体的自觉意识和不懈努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4 05:34 , Processed in 0.16005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