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实际也要联系理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3 22:34: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实际也要联系理论
-谈学校教师在研究与工作中应如何面对理论
沈阳市教育研究院  宁炜
教育理论是对教育现象或教育事实的抽象概括。理论在本质上超越于具体的事实和经验,以浓缩的形式来阐述教育事实和经验,不是对教育事实和现象的直接复制,而是间接的抽象反映。理论的这种“超越”、“浓缩”是教育智慧的体现。尽管人们常说:“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长青”。但日常生活中,我们还是会发现,如果你说一个人有智慧,通常会让他感到高兴,如果说一个人没有智慧,听的人肯定会不愉快。这本质上反映出人们对理论并不排斥,甚至于有所钟爱。学校与教师在研究中应如何面对理论?我们从下面四个方面进行考察与思索:
专家们如何说
一线教师应如何面对理论,专家们的建议中有不同的说法,教师在实践中也有不同的表现。不时常会听到一些专家说教师研究的任务就是实践,教师不用那么多理论,也不用去总结什么理论,因为让教师总结规律性的时候会让教师不知所措。专家们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中小学教师的研究具有的是一种“前科学”的性质,专家们理解的“前科学”通常一是强调其科学性并不强,其二是说这是科学发展的一个自然过程中的必然阶段,存在不足也是正常的。认为教师工作的实践特色强,搞那么多理论也没有更多的实际意义。前两种认识从特写的角度上讲,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从总体上这样认识,一个直接的结果就是形成了教师对于理论的敬畏与远离,同时形成了教师对理性思考,对从实践向理论升华意识与能力的淡化与薄弱。
理论上如何讲
人们在日常中经常提到工作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生活中没有多少人会对这种表述提出异议。但如果仔细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的表述并不全面。查阅党的历史文献,经典的表述始终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或“理论与实际相联系”。19422月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的报告中,第一次强调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之后,在党的“七大”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正式提出了三大工作作风。毛泽东在报告中明确倡导“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人们往往忽视了其中的“相”字,而正是这个相字,才表达出了这一思想内涵的科学性。它表明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际上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理论联系实际”和“实际联系理论”。其中,“理论联系实际”是对理论工作者的告诫,而“实际联系理论”则是对实际工作者的要求。这样一种完整的理解,会我们的工作产生更加全面而积极的影响:促进理论的发展与实践的进展。笔者还认为,实际工作者面对理论并不一定是总是居于被动的地位,在学习和运用理论的同时,还可以在实践中发展和生成理论,从这个意义上理解“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我觉得是对其内涵更加全面的理解与把握。
名师们如何做
应当说,一个人从大学毕业后走上教育工作岗位,从熟悉工作,到创造性的开展工作,进而到运用和生成某些理论、原理性的知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名师李吉林、于漪等名师的成长过程,看理论对教师成长重要性之所在。李吉林毕业时,初期的探索是为孩子们编写“补充阅读”,进而指导外语情景教学创造性地移植到汉语教学中来,又设计出作文新样式:口头作文、观察情境说话、写话、情境作文,找到了一条提高作文水平的便捷而有效的途径。情境教学这种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出现得到教学论专家们支持,因为情境教学突破了凯洛夫单纯强调认知的理论局限。为了情境教育李吉林很早就开始啃理论了。心理学、教育学、教学论、美学的书都尽量找来读。采取“不求全,但求化为己有,学以致用”的策略。李吉林认为,学理论,还不算难,只要肯下功夫;难的是理论的概括。要把自己实践中觉察到的,体验到的,感悟到的进行概括,这确实有个艰苦的过程。李吉林要求自己把实践的感受,不断地取舍、提炼,在反思中产生顿悟。没有反思就没有顿悟,没有顿悟就没有概括。教师应该是思想者,要不断地给自己出题目,“逼自己往深处思考”。于漪在81岁时提倡教师应该拿出眼光去读书,比如去学点哲学,认为,不懂得一点哲学的教师,或者没有思考的教师,是盲目的教师。现在有的教师太忙了,忙得没有时间思考,因此无法深入教学。教师太需要哲学的关怀了。优秀名师通过他们在经历向人们阐释了成功的秘诀:一是深入的探索性实践,二是有理论的支撑与深刻的理论总结与升华能力。
我们应如何行
1.重新审视理论的关键性作用。我们强调理论工作多联系实际,是要让理论发展更丰厚、更具先导性。同时,我们更需要强调实际工作者学会“实际联系理论”。实践要联系理论,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实践充分吸收以往的认识成果,使实践立足于一个高起点。在教育科学发展中,我们还需要许多探索,这些探索如果仅仅关注实际,仅凭经验,而缺乏理论的引导,缺乏理性的升华,就可能继续付出一些本可避免的代价与劳动。这里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在观念上把理论与智慧建立起联系,促进人们对理论的关注与把握。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的研究既要重视在实际工作中用科学理论的加以指导,同时更要追求从具体实践向理性认识上的飞跃。一线教师在教学第一线,工作任务繁重。每天面对的多是现实中的实际问题,但因此,建立学习型团队,从运用与生成理论两个方面全面系统地提升干部教师的科学素养,使广大干部教师能够实际联系理论,势在必行。其次,在认识上把理论区分出层次,为不同层次理论的建立、生成、发展提供空间。在教育科研成果的评价中,只要超越了具体事实与经验,而被实践所证实的东西,一般就可以认定为形成了理性的认识。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校干部教师关注理性的思考与总结,而不应只停留在浅层次意义上“效果就是成果”的理解。学校与教师的实践性任务很多,但若就事论事地研究、解决,通常无法做出准确的选择,无法进行科学的实践和得出科学的结论。只有学校和教师实践生成了理性认识,这样的实践才更具启示意义。
2.把理论加以层次上的划分。一种是宏观理论,是把握教育大的方向和原则的,这类理论的特点是表现为普适性,“因材施教”,“教育公平”应该属于这一类。一种是微观观理论,侧重于指导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这类理论的特点是表现为情境性,类似的“罗森塔尔效应”、“破窗效应”、“责任分散效应”等,应属此例。某些“模式”也一定程度上带有一些理论的色彩。相关的思考中,国内外也有的学者提出“中层理论”的概念。我们如果能对理论加以层次上的划分,就可以为那些宏大理论留出发展、运用的空间,同时也能为微型理论的探索与应用留出生长、运用的余地。进而可以更有效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重视微观层面的理论探索。基础教育领域,大规模的群众性的研究活动势头很好,大家参与研究的热情热情高涨,对实践层面的关注也比较到位,我们的研究已经走出了以往普遍存在的跟随性的科研,初步形成了个性化、自主化的科研,学校与教师也普遍注意到了对工作与教学特色的追求。但当前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是认识的深度、高度上还需要有一个根本性的提升。我们的研究一方面需要在宏观的、现有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基础上的展开;同时,我们的研究需要建立在本土意义上的实践中完善、丰富和发展。一个基本的思路策略就是:看清别人已有的,分析自己现有的;总结已有外显的,悟出深刻内涵的。这样,我们的研究才更具实践和认识意义,整个队伍的素质才会在这样一种研究的过程中得到专业化的发展。
4.培养实践工作者的理论建构能力。理论的构建不同于平时的工作总结,是对实践的一种深刻加工。这就需要研究者掌握一定的相关技能与技巧,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人们对一线教学中的实际关注存在着不重视的现象,而升华提炼的技能与技巧的形成就更没有充分引起必要的关注了。而恰恰就是这种重视与关注度的不够,形成了我们现实教育实践中许多好的经验与研究成果,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与利用。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成功的实践说不清。一些学校办得有一定的质量,但表达不出其内涵的、内隐的道理何在。二是对成功的经验学不来,只学了皮毛,学不到本质。实践中不乏这样的实例。2002年南京市教科所做过一次尝试,用“九五”期间的12项成果进行推广性招标研究,让成果形成单位和成果应用单位进行“捆绑式”推广研究,其结果不佳。问题的原因大致分别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成果具有浓厚的校本特色和教师个性,离开了特定的环境与教师,成果也就没有了生命力。二是成果不成熟,有许多成果有一定的经验,但是,并没有成熟,没有达到理论水平,运用是有困难的。第三,也是最关键的因素是研究者提炼能力不足,没有真正的把核心要素呈现在公众面前,其他人学习操作中会“失真”。所以我也认为,提炼是实践向理论发展的重要环节。
我市学校与教师的先进实践其实很多,可是真正精细的梳理、总结、提炼并形成理性认识的实践却很少,我们需要从认识上大张旗鼓地宣传“实际联系理论”,从实践上不断探索和完善具有推广价值的课题研究成果,从技能上掌握科学提炼的方法与技巧,进而推进我市基础教育完成从资源扩张型向质量提升型的转变。
2#
 楼主| 发表于 2014-5-3 22:36:50 | 只看该作者
我用什么样的方法作研究< 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余映潮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有自己喜爱的学习方法,作为一名优秀的力求上进的语文教师,坚持研究是提升自己的真正坦途。
研究不仅仅只是让我们能够读好教材上好课,或者说让我们多想问题多认识语文现象。研究的重要意义是让我们养成并具备研究的素养,让我们有终身追求发展的动力。
坚持研究能让我们成为语文教学的能人。
研究,能让我们做得更好;为了做得更好,我们应该有优秀的研究方法。
我甚至以为,如果一千位同样水平的教师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始自己的研究征程,那么,最成功的那一个人可能就是学习方法最好的人。
20多年的教研教学生涯中,我的学习方法与研究方法就非同一般,我运用的多种研究方法让我受益匪浅。
如:
1.目录索引式研究,这是一种用最简洁的方式储存大量资料的研究方法。
做资料目录索引的目的是:现在做,将来用。从表面上看这不是研究,而实际上是为研究作准备的――如果没有大量的学术资料的支撑,一般研究者的研究是行之不远的。因为他不知道学术世界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不知道别人的研究走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境界。
2.读书笔记式研究,这是一种用最笨拙的方式储存最精细的资料的研究方法。
也就是手抄笔录――做读书笔记――摘抄、摘录、摘记。许多年来我就是用这种最笨拙而又最科学的方法读书,用这种最辛苦而又最有用的方法读书,用这种最麻烦而又最精细的方法读书。
摘抄、摘录、摘记首先是一种学习的过程,而最为重要的过程在于摘抄之后的分类研究。凡大量的资料,不进行分类,不进行连类而及,便削弱了其研究的价值。
3.梳理整合式研究,这是一种对教材、对教学资料进行细化与深化研究的研究方式。
所谓梳理整合,就是对单篇课文或者课文的集合进行分解,进行拆缷,然后再进行拼合,从而形成新的内容板块;对教学资料而言,操作过程显得简单一些,只需要进行撷取整合而已。
这样的研究关系到对教材的深层次阅读,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从粗到细地揭开教材的神秘面纱。更为重要的是它能改变常用的研读教材的角度与方法,让我们更为科学地开掘出教材的深层内涵与辽阔疆界。
4.课文精读式研究,这是由教师个人独立进行的、磨炼与提高研读水平的终生有用的研究方式。
课文精读,需要耐性,需要安静,需要慢慢品评咀嚼,还需要广泛参读有关资料。
教材精读应该是语文教师的第一看家本领。说得绝对一点,不能进行教材精读的人,就教不好语文课。
所以,要当一位称职的语文教师,就得练好研读教材的基本功。读课文这件事,只能靠自己。
5.思想火花式研究,这是将长期思考所激发出来的思想火花深化成研究成果的研究方式。
深深地思考语文教学能让我们的脑海里迸闪出理性很强的想法,这就是思想火花。抓住这些瞬间闪现的思想火花展开研究,往往能让我们获得生动、真切、实在的研究成果。
这种火花有时会是一种闪光的教学思想,这种火花有时会是一个小小的思想体系,这种火花有时会是一种智慧的工作方法,有时候,这种火花能给我们以智慧的研究角度。
另外,我的研究与学习的方法还有专项突破式研究论文写作式研究一课多案式研究”“顺势拓展式研究提炼升华式研究构想策划式研究等等。
多种多样的实用研究方法集于一身,运用自如,游刃有余,容易产生生命的光华,这就是生命的历练。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www.yuyingchao.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9 08:38 , Processed in 0.11278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