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宗争:大师、教授与“公共知识分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5 02:39: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宗争:大师、教授与“公共知识分子”
● 宗争

教授与“公知”

一些大学教授经常在媒体上发表文章,针砭时事,一般被称之为“公知”。而最近两年来,中国的“公知”却正在被污名化。

公共知识分子的概念起源于美国,通常是指具有一定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对社会进言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践行者,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主义者。

把公共知识分子与专业知识分子区别开来,缘起于1987年美国学者雅各比的著作《最后的知识分子》。书中强调专家应该走出象牙塔,不仅要在专业领域内有担当,也应该在公众事务中发言,一般认为,三类知识分子可以对社会事务发表评论,一是专家、大学教授;二是有思想的媒体记者或专栏作家,如弗里德曼、克里斯托夫·希钦斯等;三是独立作家,比如苏珊·桑塔格、早期的马克·吐温等。雅各比在书中忧虑公共知识分子的消失,是因为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很多知识分子选择高等学府为归宿,追逐终身教授职位,躲进象牙塔自娱自乐。

现在的中国既有类似的情况,也有更复杂的乱相,学术水平和专业素养高的教授不愿意对公众事务发言,而一些学术水平不高、社会知名度高的教授却热衷于在媒体上发言,在学院里讲学,扰乱公众视听,甚至惹出不少的笑话,比如,今年夏天即有一位以在电视上讲三国而出名的教授在媒体上认为“女娲是一只青蛙”。

事实上,专业化不是公共知识分子的充分条件而是必要条件,即专家不一定要成为公共知识分子,但“公知”必须是专业知识分子。真正意义上的“公知”,首先应成为专业领域上的强者,然后,再成为建言公共事务的建设者。

真正的“公知”的准入门槛显然比专业知识分子更高,不仅要有经得起质疑的专业水准,还需要有悲天悯人的良知、以及把握媒体批评尺度的分寸。在当下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知识分子,艺术界有一位陈丹青,不过,陈丹青并不以“公知”而著称,他首先是一位成就斐然的艺术家。

在中国的大学里,尤其是文科院校,教授都会给本科生上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就是优秀的本科教授,一是因为教授的讲课水平与专业素养并不成正比,比如,有的教授理论素养高、却囿于口才不好,其二则是很多文科教授的职称与水平也不一定成正比。在公共事务上、甚至在常识问题上开黄腔的教授,见诸媒体的也并不鲜见,这样的教授,只可能误人子弟。

因此,一流人文院校的本科教育,并不取决于教授是否给本科生上课,而在于是否有自由讲学的风气。前不久,笔者曾与一些北京学者交流,说起国内某排名前五位的名牌大学,该大学新校区地处江南,自然风光优美,以低于市场价格上百万的别墅力邀国内一流学者前往任教,几年来几乎无人应招,别墅完全空置,其原因正在于,这座大学没有讲学之风,同时,其所在的这座著名城市里也没有民间的文化活动。一个真正的一流学者根本无法适应没有思想交流的地方。

而这所大学,当年曾留下过大师讲学的一段经典佳话。


大师的聚众讲学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力邀国学大师马一浮任教北大。马回电以“古闻来学,未闻往教”拒绝蔡的邀请。马的回答依于《礼记》,意思是说,中国的教育传统是学生来找老师受业,不是现在这样去学校教学生,其反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是明显的。

在随后给蔡的一封信中,马一浮进一步说明自己不去北大的原因:

……其所以不至者,盖为平日所学,颇与时贤异撰。今学官所立,昭在令甲。师儒之守,当务适时。不贵遗世之德、虚玄之辩。若浮者,固不宜取焉。甚愧不能徇教,孤远伫之勤。幸值自由之世,人皆获求其志。委巷穷居,或免刑僇……(《马一浮集》第二册,  453页)

据说,蔡元培请不到马一浮,改而邀请陈独秀任文科学长,才有了陈独秀、胡适的“打倒孔家店”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1929年8月,陈大齐代理北京大学校长,又力邀马一浮前往北大任教。并请马一浮的好友马叙伦等人代为劝说。在回复马叙伦信中,马一浮详细说明自己辞谢的理由:

……夫学有诸己,岂不欲转喻诸人。然义在应机,亦非一概。故道逢尹喜,始出五千;退老西河,乃传六艺。感然后应,信然后从。是知教化所由兴,不必尽在明堂辟雍也……(《马一浮集》第二册,455—456页)

“明堂辟雍”即为学校,在这封信里,马隐微提出了一个新办法,那就是像孟子、荀子往齐国稷下学宫自由讲学一样,自己可以在北大讲学,但须独立于教育制度之外,不要“学职”,不受其制约。可惜陈大齐似乎未洞悉马一浮的微言大义,错失时机。

抗日战争爆发后,马一浮避难途中,应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之邀出山讲学,先后于江西的泰和与广西宜山为浙江大学的学生开“国学讲座”。

关于开设这个讲座的意义,他是这样说的:“其意义在使诸生于吾国固有之学术得一明了认识,然后可以发扬天赋之知能,不受环境之陷溺,对自己完成人格,对国家社会乃可以担当大事。”

1939年夏,马一浮应陈诚之邀,蒋介石拨出专款,于乐山创建“复性书院”,讲明义理,选刻古书。抗战胜利后,马一浮又回到杭州陋巷,隐居林下。

马一浮固守传统,与现代大学教育很不相容,其主要观点认为,全部中国文化都统摄于孔子的“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他认为:“此是孔子之教,吾国二千余年来普遍承认,一切学术之原皆出于此,其余都是六艺之支流。故六艺可以统摄诸学。”他还认为,“六艺”也可统摄西来一切学术。简言之,“自然科学可统于易,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统于春秋”,“文学艺术统于诗乐,政治法律经济统于书礼”。换句话说,西方学术文化无非统摄于真、善、美,也都包含于六艺之中,“诗书是至善,礼乐是至美,易春秋是至真。”总而言之,“全部人类之心灵,其所表现者不能离乎六艺也;全部人类之生活,其所演变者不能外乎六艺也”。

关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马一浮以唯心史观的立场,认为是精神的产物。他反复声称:“一切道术皆统摄于六艺,而六艺实统摄于一心,即是一心之全体大用也。”马一浮说,这些道理说来简单,却是“自己体验出来”的。他认为,只要“天地一日不毁,此心一日不亡,六艺之道亦一日不绝。人类如欲拔出黑暗而趋光明之途,舍此无由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5 22:01 , Processed in 0.16216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