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赏析写作误例及修改
湖南望城一中 胡岭
“文章赏析”这一题型,在命题的思路上着眼于“读写结合,言说自我”的语文素养的综合考查,要求学生一方面能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分析鉴赏,另一方面能够在阅读的基础上依据文本进行阐述表达,构篇成文。而本文将结合学生在写作中出现的失误着重谈谈后者。
一、内容偏离观点
病文一:整散结合,富有音乐之美。如“它显得不够刚毅,不够坚强,不够浑厚……”“有了雪,文人就妙笔生花,有了雪,情人就风花雪月”这样的句子,在文章中随处可见,或排比,一气呵成,或对仗,形式整齐,读之,时而舒缓,时而紧促,使得文章像一首精心谱写的乐曲一样,彰显和谐之美。
分析:这一段文字赏析《江南的春雪》的语言特色,能够很好的抓住其“整散结合,富有音乐之美”的特点,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在具体分析过程中作者偏离了整散结合的观点,而把重心放在整句的赏析上,从而造成观点与内容的偏差。如果把观点比做标签,而内容则是瓶中的物品,在写作中,我们一定要让标签和内容保持一致。
修改:整散结合,富有音乐美。如“一阵汹涌的雪子过后,接踵而来的是芦絮般的小雪,一小片……稀稀拉拉,下得不大……”等句,或长或短,形式不一,看似散乱,其实节奏多变,全无呆滞之感;而“有了雪,文人就妙笔生花,有了雪,情人就风花雪月”这样的整句也随处可见,它们或排比,一气呵成,或对仗,形式整齐。作者在行文的过程中,将整句和散句交织在一起,使得音律极具变化之美,在高低回环之中彰显音乐美的特点。
二、分析环节缺失
病文二:比喻的妙用使得春雪形象具体可感。“接踵而来的是芦絮般的小雪”“漫天的飞雪本身就是一幅时尚的动漫”等等,巧妙比喻的运用,不着痕迹地使得雪清新灵动、洒脱美好的形象跃然于纸上,流淌于读者心间,这样的句子在文中俯拾即是。
分析:这一段文字将《江南的春雪》一文中的比喻手法作为赏析的对象,选用了两个比喻句作为分析的主体,对其效果的展示也准确到位。但是,只要细细一读,可以发现在引文与效果之间没有针对两个句子的具体分析,从而使人生产疑问,为什么这两个比喻句使“春雪形象具体可感”,为什么使“雪清新灵动、洒脱美好的形象跃然纸上”呢?可见没有具体的分析,引文与效果的联系就被割裂了,效果的展示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
修改:比喻的妙用使得春雪形象具体可感。“接踵而来的是芦絮般的小雪”“漫天的飞雪本身就是一幅时尚的动漫”等句子,或将雪比做芦絮,讲究形似,或将雪比做具有现代感的“时尚动漫”,讲究神似,从而形神兼备,不着痕迹地使得雪清新灵动、洒脱美好的形象跃然纸上,流淌于读者心间。像这样的句子在文中可谓是俯拾即是。
三、行文重复罗嗦
病文三:一个“雪”字贯穿全文,串起作者对雪的种种感受。文中多次出现“雪”字,由对雪的描写,人对雪的感受,写到雪的那种纯洁、洁白。“雪”是一条线,串联起全文,通过对雪的描写而引深到作者对人性的追求与生活的境界。文章通过对“雪”的描绘而串联全文,不愧为名作之选。
分析:这段文字是赏析《江南的春雪》的构思技巧,赏析者很敏锐的发现作者是以雪为线索建构全篇。但是在具体行文中,我们可以发现整段文字里,大部分内容是重复的,如“一个‘雪’字贯穿全文,串起作者对雪的种种感受”“‘雪’是一条线索,串联起全文”“文章通过对‘雪’”的描绘串联全文,不愧为名作之选”。三个句子占去一半笔黑,虽然表述不同,但内容基本相似,给人以重复罗嗦之感。
修改:线索鲜明,行文严谨。《江南的春雪》一文中有对降雪的直接描绘,有因雪而起的感受,有由雪而发的人生感悟,文章从具体到抽象,层层深入,但无一不是围绕“雪”字来写的。这样以“雪”为线索,不枝不蔓,将各有侧重的段落串联在一起,形成了有机的整体,使得篇末对人生社会的议论水到渠成,毫无突兀之感。
四、赏析详略不当
病文四:文章末尾画龙点睛,升华主题,让文章更具深度。本是写生活中的雪而文章结尾却通过对雪颜色形态方面引申到人生与精神层面,使文章更具表现力,赋予了文章的精神,仿佛给人插上了翅膀,使文章具有活性。最后一段,“希望的种子”“丰收”更是给人以美的感受与希望的寄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分析:这段赏析抓住文章篇末点睛之笔来分析,颇有见地。但在点明其特点之后,赏析者却没有扣“画龙点睛”去鉴赏,而是在最后一段轻描淡写的提到“‘希望的种子’‘丰收’”更是给人以美的感受与希望的寄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写画龙点睛之笔,对于前文内容的总结必不可少,因为点睛之笔为其而点的,不过它只需带过一笔即可,毕竟重心还需放在点睛之笔本身之上,才能够做到重点突出。
修改:篇末画龙点睛,升华主题,让文章更具深度。作者在提及雪和对雪的感受后,顺势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期盼,即“……希望的种子是不会融化的,到了秋天的时候还会丰收”,此句与前段所写的人生追求相照应,道出作者希望人们“像雪一样坦坦荡荡、纯正、洁白,追求一种自然、洒脱的美好境界”的心声,从而照亮全篇,使得文章能够从具体之雪上生出精神之花。
“文章赏析”一题要求学生用300字对文章的某一个特点来进行赏析,由于字数的限制,以及要处处紧扣文本,使得许多同学在具体为文的过程中不能够将阅读与写作、分析鉴赏与概括表达真正的融为一体,由此漏洞百出,以上所提四种是最常见的现象,如果大家能够有效避免,就可能在此题上避免不应当的失分。
附:《江南的春雪》原文
对于一位在江南住惯的人,在严寒的冬天也难得一见雪的踪影,春天下雪便是奇迹了。物以稀为贵,今年的春雪就越发显得珍贵。
雪从正月十一下起。刚一开始,雪子肆无忌惮如同撒盐般脱落在广袤的大地上,同时也不停地侧敲着人们的房子、窗户和雨伞,并发出吱吱的声音,清脆而又幽雅。走在路上的我,感觉这声音是那么的熟悉和美妙,仿佛把我带入了那个远逝的梦幻般的童真年代,在大山里小溪边,我和小伙伴们正在聆听叮叮当当的泉水声。
一阵汹涌的雪子过后,接踵而来的是芦絮般的小雪,一小片,一小片的,稀稀拉拉,下得不大,但不久地面上屋顶上白了一层,宛如覆盖了一丛白毯。树枝上,草坪间,山尖上顶着一串串的小白花,与朦胧的天空灰白相间,很有些中国古代山水画“雪烟俱净,山水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的韵味。
雪虽然下得不大,可是整个苍茫的大地比往常宁静了许多。但也不像唐代诗人柳宗元所描绘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那样冷静。宁静之中也蕴含着蠕动:漫天的飞雪本身就是一幅时尚的动漫,它在向大地炫耀的同时,也一步一步地浇灭了人们内心的烦躁和不安;还有路上三三两两的车仍在穿梭,与飞雪的纠缠更添大地的娇媚;偶尔还有几个行人匆匆赶路,游离在这寂寥的雪国中。行人的稀少,我想到了一个原因,那可能是跟人们爱美有关,生怕太多的行走玷污了这幅天然浑成的山水画,倒不如躲在家中偎倚在火炉旁边,一边嗑着瓜子,一边调侃,享受着雪带来的宁静和悠闲。如果是读书人的话,映雪读书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雪除了给人们带来宁静外,还给人们带来极高的兴致和美好的希望。记得《世说新语》里有一篇《王子猷居山阴》的文章,文章曰:“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我在纳闷,何以使这位鼎鼎大名的书法家而又自命清高的魏晋名士乘兴而行呢?聪明的人一眼就会发现,那就是“雪”惹的“祸”。可见,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调剂品”和“开心果”。有了雪,文人就妙笔生花;有了雪,情人就风花雪月;有了雪,农夫就信心百倍;有了雪,咱们老百姓就真高兴!
江南的春雪虽韵味十足,意兴盎然。但也有它先天的不足:相比北国的雪,它显得不够刚毅,不够坚强,不够浑厚,娇气、羞涩、短暂也就在所难免了。北京的雪我是见过的,但并不像李白所说“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那么夸张。如果真要把江南的雪和北国的雪做个比喻的话,我想:北国的雪就好比北方汉子,豪放、洒脱,洋洋洒洒;而江南的雪如同小家碧玉,娇小、细腻,缠缠绵绵。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地理与气候决定人的精神气质。从南北雪的形态特征来看,孟德斯鸠的理论确实有道理。
春雪下了整整一天一夜,到正月十二下午停了。可我的心间却没有停留对雪的眷恋,我不仅眷恋雪的洁白,眷恋雪的晶莹剔透,更眷恋雪的那种不夹带一丝丝杂质的纯正。这让我想起了为人处世,人如果能够像雪一样坦坦荡荡,纯正洁白,世间就没有了那么多的恩恩怨怨了,人类也就可以和谐幸福地生活。而人们常常把雪当做“天使”,当做“棉被”,当做好事情的预兆,也就是因为雪代表了人们内心的追求:自然、纯洁、洒脱。虽然有时候人们达不到洁白无瑕的那种境界,但向往她本身也是一件美好的事物。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喜欢雪,赞赏雪的原因。
这场春雪已经融化了,但它播撒在人们心间的希望种子是不会融化的,到了秋天的时候还会丰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