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姓氏源流----学生作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3 11:38: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的姓氏源流



毕翔

我姓毕,叫毕翔。这个姓本地是很少见的,我从小学到现在的高中,学校里的学生没有一个人和我同姓,这让我感到很无奈。别的同学的姓到处都是,而我的姓只有我一个,所以从那时起我对我的姓感到很不满意。以前,我从来没有了解过我的姓氏的来源。这次借这个机会,我查到很多关于这方面的资料。

它的起源是由于周文王第十五个儿子姬高。上古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将自己和弟弟姬高封于毕(在今陕西西安、咸阳以兆),后来建立了毕国,历史称为毕分高。他的子孙就从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毕。另外,鲜卑族出连氏也有改姓毕氏了。

它的郡望出河内、东平、太原。汉置河南郡,现在河南省洛阳市。这些是它的郡望堂号。

在我国数以千计的姓氏当中,最古老的是“姬”姓。姬姓的族人是黄帝的嫡系后裔,这个姓氏具有将近500年的悠久历史。

全世界华人都自称是“黄帝的子孙”或“炎黄(炎帝与黄帝)子孙”。在中华民族繁衍与发展的过程中,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但是,黄帝的子孙很多,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他们分封在各地,多数以地名为姓氏。

中国宗法制度很注重长子嫡子,也就是嫡系子孙,黄帝的嫡系后裔长期以来保持着“姬”姓,其他非嫡系子孙不再姓“姬”。

据《说文》记载,起初黄帝居住在姬水,因而姓“姬”。在远古时代,黄帝是轩辕氏部落的首领,他与炎帝都出自少典氏,这两个部落经过经过一场坂泉之战(坂泉在今河北涿鹿东南,又称涿鹿之战),炎帝败,合并为炎黄部落。于是中华民族自称“炎黄子孙”。接着,黄帝领导的炎帝部落打败了九黎族的首领蚩无,统一了全国。黄帝率领的炎帝部落都姓姬,他们是今天炎黄子孙的远祖,也是姬氏族人的远祖。

后来,黄帝的家族越来越大,他的后裔陆续分封在各地,改为其它姓氏,构成中华族的主流。黄帝嫡系子孙(长子、长孙)世世代代仍旧以姬姓相沿袭,直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父子,仍然继续承着祖传的姬姓,建立了中国最长王朝——周朝,奠定了家庭及宗教之间伦常关系以及封建制度。

中华民族姓氏的变动,以先秦时期较多,到汉代各个姓氏已渐趋固定。不过,根据《各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在唐朝开元年间,有一位世代居住在长安,官至水部郎中的姬居逊由于避讳唐皇的名字,而改进固(唐明皇唐玄宗,姓李,名隆基。“姬”与“基”同音)。这一来,分散了姬氏家族的力量。在较早的南北朝时期,本来以周为姓的人,也有改姓姬的,根据《姓氏考略》记载:“梁(梁朝)周弘正,谄事王伟,避候景讳改姓姬氏,周石珍亦姓姬氏。”

和许多著名的姓氏一样,姬氏家族也很可能其它民族的血统加入。南北朝时,在光魏为恒、穆二帝效劳,征伐有功,官至信义将军,封为楼顿候,后来归顺晋朝的姬澹,据说便是当时的鲜卑族。

作为炎黄帝系子孙的姬氏族人,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以及创造华夏文明上贡献很大。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公姬旦以及召公姬奭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尤其是周公姬旦制定《周礼》,对缔造中华文明,提升中华民族的素质方面贡献很大。

毕姓的始祖,为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毕公高。毕公高,是《书经》上列名的历史人物,他的兄弟武王在君临天下之后,把他封华国,以国为姓,是为毕姓的由来。周康王曾命他保卫东部,因而作了《书经》上的那篇《毕命》,“康王命作册毕,分居里,成固效,作毕命。”

当年的毕国,在今陕西省长安、咸阳两县之北,也就是渭水的南北崖岸。这个地方,又称为毕陌,毕塬或咸阳塬,在周朝初年,受王室十分重视,因为大名鼎鼎功在国家民族的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逝世以后,均葬在此地。在周代的870多年之间,周文王的这一支毕姓子孙,一直显赫于世。毕公高春秋时代的后裔毕万,当了晋献公的大夫,被晋国封在魏,成了后世魏祖的始祖,而毕万后代魏文候,后来“三家分晋”,与韩、赵两瓜分了原来的晋国,自立为诸候,且国势强盛,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当年始祖毕高后裔的显赫情形。在春秋时期改姓魏的毕姓后裔,仅仅是毕公高的众多子孙中的一支。共余的子孙,虽然以后也有改了他姓的,但其嫡系子孙仍然保留着原来的毕姓,并且历代相传,一直沿用到了3000多年以后的今天。

关于姓源,历来有关姓氏的古籍,考证结果都一致。《姓氏考略》上说:“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以国为氏,望出河内,东平、太原”;《唐书·宰相世系表》刚指出:“毕炕乃毕公高之后”;《万姓统谱》上也记载说:“《左传》有毕万,《晋语》有毕阳”。可以这样说,毕姓源于姬,始于毕地。

发源于陕西的毕氏,后来主要繁衍于河南和山西境内黄河以北的一大片地方,到了汉代则有一支远远地迁徙山东的东平群,并且繁衍成为当地的望族,相国庄我始祖兴公正是由东平郡所管辖的潍县迁来,这就证明相国庄毕氏一族为始祖毕公高之嫡系子孙。

毕氏出人头地,历代出了不少杰出人物。毕升,北宋人,一介布衣,首创活字版印刷术。他发明胶泥活字,一字一印。还研究过不活字排版。汉字印刷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

毕沅,字绍荡,号秋帆。清朝江南镇洋人。留心经史文学,旁及舆地金石之享。尝谓“经义当宗汉会儒,说文字当宗许慎,编年史涑水先生最长。”以好士知名,学人如钱大听、邵晋涵、章学诚、洪光吉、黄仲则等先后在幕中。所著《续资治通鉴》220卷,集钱、邵、章等诸人之而成。诗文有《灵岩山人诗集》、《文集》。

毕宏,唐朝朝京兄人,寓居子蜀。善画山水,古松奇石,著名当世。杜甫《戏书偃为双松图歌》中有“天下几人画古松?毕宏已会韦偃少”的诗句。

东平的毕氏亦是人才济济,三国时在曹魏与创清谈风尚的“ 粉何郎”何晏齐名的土毕轨;南北韩时一家四代皆四代为州刺史的毕众敬;以及唐代安禄山反叛时,死节殉城的广平太守毕炕等,统统是山东省东平郡人氏。清代大文学家《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坐馆东南通州知府毕际有,家住东平府辖淄川县,也是与我潍县毕氏同宗的知名人士。

不光是古代时期,就算是现代的也有几位名人。比如说当代很有名的女作家——毕淑敏。她是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光师大文学家硕士。1952年出生于新疆,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醒目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她所发表的著名的作品就已经让我多得记住了。

还有一位就是我们家家户户都知晓的毕福剑。他是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最红的一档就是“星光在道”,因为从郡里走出了许多的草根明星,然而,他的幽默的主持方式也让大家记住了他。可能只有一部分人知道他不关在主持方面有成就,他画出的漫画也是很有才。

以前,我从未主动了解过我的姓氏来源。这次因为作业原因我彻底地明白了我的姓氏,但是在电脑网站上查阅资料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我家族的家谱已经失传。现在生活变好了,人们又开始重视自己的身世渊源了,于是我们桐城许多地方都在重修家谱,我们毕姓也有一些人正在联系本族人来修家谱。我本想在家谱上留下我的信息,但我现在连辈份一点也不知道,这时,我才明白我对我的家族一无所知。所以,我只好把那些搜集下来的资料粘在墙上,我要每天都能看见他,记住有一个让我感到骄傲的家族。

我的姓氏源流



桐城二中高二(2) 叶媛媛

人,不论其地位高低,富贵贫贱,没有不想知道自己的祖先出自何方,祖宗的历史如何。而我,姓叶,百家姓排名第49位。

叶氏始祖名诸梁,字子高,原姓沈,春秋时代楚国人,与孔夫子同一时代,而且相互论政。据史书记载,沈氏为帝颛顼的后代,而帝颛顼的后裔陆终有一子名季连,赐姓华。怎么样,不告诉你,你会知道吗?想知道的人听我慢慢道来。他的后裔鬻熊很有学问,作过文王的老师,后成王便追封其曾孙熊绎于荆山一带建立荆国,定国号为楚。春秋时,楚庄王有一曾孙叫戌,任沈县尹,有称沈尹戌。其后代就有人以沈为姓。沈尹戌后来任楚国左司马,他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深得楚王敬重。楚昭王十八年战死沙场,昭王封他儿子沈诸梁(也就是叶氏始祖啦)为叶公。叶公曾平定白公胜的叛乱以复惠王,有功于楚,得封南阳,更获赐为分,后委其事于子,而退休于叶,所以后人便以邑地为姓氏,称为叶氏!中国民间流传的“叶公好龙”的故事。其实是对咱们叶氏祖先的讹传,大家可不要以讹传讹哦!

台湾现有21万叶姓子孙,其中三分之二是同安籍,都是郡马府的后代子孙。然而郡马府位于厦门同安大同街道办事处岳口村铺前佛子岗岭下,现在是佛岭叶氏家庙,始建于唐,原来是南阳佛岭始祖叶洙的卜居地,宋淳佑入年皇室郡马叶益建成郡马府。据考证,佛岭叶氏始祖叶洙,是唐朝懿宗成通庚辰科进士,官至大学士,早年住在江西。1992年,郡马府由海内外叶氏后代重修、重建。1996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公布为厦门市第一批涉台文物古迹。

我姓叶,却从不知道姓氏之叶有这么多的文化,但是现在我因为姓叶而很自豪并且快乐。

我历代先祖,不乏学识渊博,地位显赫,为国为民效力,有功于国的名人。自始祖茂公至二十四世祖敷绵公,经科举考试,获取功名以及有官街。据高明幕田房族谱记载:“老公十二世孙叶祯公于明朝天顺三年,民国三十年任职广西庆远府同知(军事指挥官)期间,贼寇四起,祸害百姓,祯公领官兵民兵三百,与贼寇大战于椰青铺。贼众兵寡,官兵无援,公不敌,遂与其领之兵,战死沙场。公之子荣公则于前役战死棋山,俱为国殉职。明皇感祯公父子忠烈,变赠祯公为朝列大夫广西市政司右参议。公葬于原籍,碑铭乃翰林学士邱濬所撰,并建有叶祯祠于幕田村,以表彰公之忠义,为万民敬仰,为万民敬仰。”

不看我的报告都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吧!说一点近代姓叶的名人喽!

1924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新四军长。1941年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当局扣押,坚贞不屈,写下著名的《囚歌》。4月8日重庆去延安途中,因飞机遇事,不幸去世。没错,他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的叶挺将军。还有就是1927年与张太雷等领导了广州起义。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1986年10月22日在北京逝世的叶剑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之一。再早一点,这些人都有叶适、叶子奇、叶兑了。我们大家熟悉一点的就是叶适了。他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在哲学、史学、文学文面都有成就。他是南宋“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其著述百成一家,他主张“通商惠公,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贷币,”反对传统的只重农业,轻视工商的政策。

说完了叶氏名人,说一说“仙游古濑叶氏。”一为漳州莲溪叶氏。自清代康熙末年,闽、粤叶氏陆续有移民台湾者,后又有不少人徙居海外,叶调国在东汉永建六年(公元131年)曾遣使到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叶调国人有来中国者,也就以“叶”为姓。他们多分布在东汉时南郡界外。叶姓一支叶日成迁至今河北南皮县叶拔。现有15-18世纪后代,分布于沧州,青县,大城;保定等地,叶公日成公墓也由后人供奉,尊为河北一带叶姓始祖。

且不说分布,就姓叶的百分比就吓死人。叶氏其人口为约占全民族中的汉族人口的0﹒42%,占全国0.56%。看来全国有许多和我同姓的家人。还有更令人想不到的呢?原来,早期,叶姓的“叶”字被读作“she”,后来才被改读作“叶”的字音!

就拿现在来说吧!小时候大家给我起名的时候,就随了村庄的姓,我出生的那个村庄就叫“叶园”。所以我叫叶媛媛!

我向全世界朋友号召,我爱我的姓——叶

水在中国,代表着智慧和财富,郡马府最具有研究及借鉴价值的,就是桥下的九曲涵了。九曲涵的水引自附近的梅山,经过九曲十八湾,流经家门前,再流往叶池、龙舟池,从建成到现在也只清理过几次。九曲涵的水工建筑,是独一无二的,已经载入古代建筑史。清代康熙之后,叶氏族人移居台湾,成为台湾二十大姓之一。

多么庞大的叶氏家族啊!令人为观止。我爱叶氏,并以叶姓为自豪,期望自己将来能为叶姓争光添彩。


2011-09-20


我的姓氏源流
高二(2)王金凤
我家是方家的一个分支,原居住于吕亭镇,官塘村方家庄。该村庄人多为方姓,本宗祠堂也位于此,曾因战争,文革的毁坏不已不可察。



我的家族是个书香门第。



太爷爷是一个秀才,在当地颇有名望。替人断事,诉讼也每每中的。所以,只要谁遇到什么问题,只要是上公堂的,都请太爷爷。听大伯说,有一起命案,令两家发起纠纷。后来,好像是被告请了我家太爷爷。你猜结果怎么样?当然,是被告赢了。原本原告的状纸上写着“用刀杀人”,结果太爷爷只添了一小笔,变成了“甩刀杀人”。每个人都知道,用刀杀人是故意伤人,而甩刀杀人却是无意中伤害,这是两层完全不同的意思。你说我太爷爷厉害不厉害!还有许多关于此类的故事,我就不多说了,那些都是他人生的顶峰时期。他可真是聪明绝顶呀!后来,他办了一个大学堂,自己当校长,以教书为生,家里环境不错,大小事都有佣人伺候着,正因如此,他娶了一位有钱人家的大家闺秀,也就是我太奶奶啦。她姓房,他们家是远近有名的医务馆与大药房。中说太奶奶很美,与太爷爷在一起真是男才女貌呀!



可是,美好的东西像流星一般,虽然耀却会坠亡。一场名曰“文化大革命”的运动像一阵龙卷风,卷走了这一切的美好。太爷爷家被批为地主。太爷爷为躲红卫兵追捕,带着爷爷逃往他乡。可是红卫兵等将他们追至台湾临界仍不罢休,无情的批斗。太爷爷回乡后大病一场,晚年甚是凄凉。最后郁郁而终。不过,值得欣慰的是,他教出来的学子个个都有出息,唯独自己的儿子——我的爷爷不争气,是个书呆子。听说,因为这,爷爷挨了不少打。



家门不幸,家族也分裂了。后来,爷爷被仓院王家招为婿,与我奶奶结为夫妇,逐产生了我这一家方氏的分支。爷爷奶奶一共拥有6个孩子,四个女儿,两个儿子。现在由我来一一概述。



爷爷,名为“天伯”,生于1932年,因为太爷爷只有他一个儿子,所以他的童年是幸福的。他做了二十年的少爷,曾经也是穿着长衫的翩翩书生,可是他读了不少书仍无一点成就,是个十足的书呆子。后来,家被封了,他也被沦落为介平民,生活甚是凄惨。直到被招为婿,生活才稳定了。可是,他也许只享了那二十年的福吧,自此以后一直辛苦劳作,现在已是白发苍苍的仓桑老人。



奶奶,王氏,名“先兰”,生于1937年。年轻时,干活很卖力,家里分了不少田,生活还行。可是有一次,她家田全被强盗占领了。奶奶家人无奈,便请了我的太爷爷。可想而知,那些被占领的田地全赢了回来了。奶奶家人一直感恩在心。后来,我太爷爷被批为地主时,家就倒了,这也意味着爷爷娶不到媳妇了。人们是不会把自己女儿嫁给地主家的孩子的。还好,奶奶的父母感恩在心,便把爷爷招为婿了。至于其他细节,我亦不知晓。



关于他们的儿女我也不想说太多,只讲讲我和大伯家吧,这是主题。



大伯家有三口人,大伯、大妈、大哥。



大伯叫方龙,因为是属龙的缘故吧。他生于1962年,平日里少言寡语。但在外做生意就有许多话了。大妈苏氏,听说家里最小吧。而他们的儿子,我的堂哥——方金平,今有二十一,大一下学期马上就要开始了。



而我的爸爸是小儿子,姓王,名宝财。大家一定疑问,为啥你爸不姓方,却与你奶奶姓王?这我也问过。爸爸说是奶奶规定的,因为爷爷是被招为婿的。所以我姓王了,但我仍是方氏家族的后代。爸爸生于1966年,今年已四十有五了。听奶奶说,大伯一直是个乖孩子,但爸却是个调皮鬼,吊儿郎当。爸很聪明,但厌学。初三那年逃学打工去了。学校的校长做了两次家访他都不愿再回校,而现在的他是追悔莫及呀!



妈妈在家是个乖乖女,又很孝顺父母,也很能干。父母病了,她一个人承担家庭重任。所以她嫁得很晚,27岁才来我们家。她也生于1966年,家住俞家庄。



由上述介绍可得知我的姓氏源流了吧。虽然我现在和妹妹姓王,但我们的根还是方氏家族的。我为生在这样的大家族而感到自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 22:28 , Processed in 0.18708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