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邢小利:中国书院的现代启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20 17:00: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邢小利:中国书院的现代启示




《白鹿论丛》(第二辑),陈忠实、邢小利等/编,太白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贾 妍

  2011年是个带着“纪念”标签的年份,辛亥革命100周年,鲁迅诞辰130周年等,俱成公众焦点。可有一种纪念却悄然遗落在公共视野之外,2011年也是中国书院改制110周年。
  1901年,也就是光绪27年,清廷发布上谕,令全国各省府厅州县书院分别改设为大中小三级学堂,是为书院改制。回望历史,总能让某些年份,凸显出分水岭般划时代的历史作用。书院变学堂,开启的是中国教育从古代向近现代整体转型的大门。白鹿书院常务副院长、著名评论家、作家邢小利做客“长安悦读”,带领读者一起站在这个时间节点上,追溯中国书院的前生今世。
  书院是古代中国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起于唐,盛于宋,止于清末学制改革,历时近千年。我国最早官办书院始于唐、盛于宋,自两宋至元、明、清千年之久。古代书院都有教学行政组织、领导班子,有学田作为经费来源,经济独立,供学生膳食并按所制定的院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进行有序的教学和生活。书院的主持人古称“掌教”或“主讲”,明代称“山长”,谓其尊同山岳。
  “简单地说,书院就是读书人读书的地方,”邢小利对书院的概念给出了更为言简意赅的解释:“在书院读书,有学有教,与教育有关;研究学问,与学术有关;问道、受道、弘道,书院是探究真理、坚持真理、传播真理的地方。孔子云: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书院是读书人的精神家园。”
  站在陕西说书院,可谓是得天时地利之便。邢小利介绍说,陕西是书院的发源地,中国书院,无论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最早都出现于陕西。中国近代第一个进行现代化改制、最先在课程学习中加进西方科学知识的书院也产生于陕西。据中国书院研究专家邓洪波在《中国书院史》中说,书院产生于唐代初年,最初它只是士人的读书治学之所,陕西蓝田的瀛洲书院为中国最早的民间书院。唐玄宗时设置的丽正、集贤书院为官府所建的最早书院,它是皇家藏书、修书和读书的地方。由宋代至清代,陕西又出现了许多卓有影响的书院。如北宋张载在眉县建的横渠精舍,这是中国最早的教育与学术研究意义上的书院之一,张载在此授徒讲学,开创了关学。再如明清时期的关中书院(位于西安南门里,今书院门),正学书院(位于西安南院门,今正学街旁),泾阳的味经书院、崇实书院,三原的弘道书院等也都非常有名。刘古愚任山长时的味经书院是中国第一个进行现代化改制、最先在课程学习中加进西方科学知识的书院,其刻印的《天演论》版本为中国最早的版本之一。“居则岳屹,动则雷击,三原辈出忠良。”则是对三原弘道书院学子的嘉誉,此言不虚,于右任、井勿幕、张季鸾、吴宓、李仪祉、高培支等都出自弘道书院。
  中国的文化教育,自古以来,大致沿着两个渠道运行。一个是“官学”,一个是“私学”。邢小利认为, “官学”与“私学”,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时而双水并流,时而此消彼长,因着时代变迁而峰回路转,或显或隐,或大或小。中国古代的书院,虽然从数据上说,官办、私立差不多各占一半,但总体来看,书院还是属于“私学”一脉,居于“民间位置”。诚如台湾学者张作锦所言,“在中国书院发展历史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人首推朱熹。他19岁时就以优异成绩通过科举考试,但他很快意识到教育应该有更远大的目标,于是决心提倡一个不以科举为做学问中心的运动——创办书院。中举做官太功利、太庸俗,学者应该在书院中找到求学的理想。与他同时的陆九渊也接受这个理念,认为学者必须摆脱流俗的学校教育,转向书院去追求真正的学问”。王国维也批评“官”对学术的侵害:“吾国下等社会之嗜好集中于‘利’之一字,上中社会之嗜好亦集中于此,而以‘官’为利之代表,故又集中于‘官’之一字”,在这种社会前提下,“以‘官’奖励职业,是旷废职业也;以‘官’奖励学问,是剿灭学问也。”
  对于书院之废的反思,对于现代教育弊端的思考,从书院被废之日起,一直就没有断过。胡适便曾感慨:“书院之废,实在是吾中国一大不幸事。一千年来学者自动的研究精神,将不复现于今日。”胡适的这个感慨见于其文章《书院制史略》,1923年底,胡适应邀在南京东南大学做的一个同题演讲。胡适在这个演讲中讲到“书院的精神”时说,书院的精神第一是“代表时代精神”,第二是“讲学与议政”。第三是“自修与研究”,他认为“书院之真正的精神惟自修与研究,书院里的学生,无一不有自由研究的态度,虽旧有山长,不过为学问上之顾问;至研究发明,仍视平日自修的程度如何。”“在清朝时候,南菁、诂经、钟山、学海四书院的学者,往往不以题目甚小,即淡漠视之。所以限于一小题或一字义,竟终日孜孜,究其所以,参考书籍,不惮烦劳,其自修与研究的精神,实在令人佩服!”
  台湾学者张作锦认为:“书院是启迪知识、涵养性灵的地方,不是仅仅教授汉语技能的塾馆。”而且书院在今天社会也可大有作为:“我们的大学教育毛病愈来愈多,道路愈走愈窄,有识之士已一再提出评论和建言,但看来是积重难返。书院让离开大学校门的人有机会再向名师学习,使他们的学问更精、思想更深、视野更广。这样一批批青年学者的出现,以‘汉学’代表的中华文化才有能力对人类整体文化有所增益。”
  传统书院在近代衰落,历经近百年的沉默,现代意识观照下的现代格局的书院又悄然兴起。比如,由梁漱溟、冯友兰等联手创办的中国文化书院、山东的万松浦书院等,比如恢复重建的贵州贵山书院(阳明书院),还有陕西的白鹿书院。邢小利介绍说:陕西白鹿书院,得名于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白鹿原》中其他人物都是虚构的,唯有白鹿书院的山长朱先生是有原型的,其原型就是牛兆濂当时主持的蓝田县的芸阁学舍。而芸阁学舍则是在为宋代“关学”代表人物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钧、吕大临所修“四献祠”的基础上拓修而成。由“四献祠”到“芸阁学舍”,由“芸阁学舍”到小说中的“白鹿书院”,由纸上的“白鹿书院”再达致现实生活中白鹿原上的“白鹿书院”,历时千余年,而其神脉不变,这就是对中国文化精神的薪火传承。白鹿书院以文学为其特色,藏书、编书、教书,研究、讲学、交流,编辑出版不定期研究文集《白鹿论丛》。邢小利说:“书院被废至今已百余年,但百余年来,书院似乎一直是中国人心中永远抹不去的文化记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6 22:27 , Processed in 0.09892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